APP下载

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语言初探

2022-04-16潘美玲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蒙古服饰传统

潘美玲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和静县 841300)

[内容提要]服饰语言是对服装文化的一种描述或是诠释,是向人们表达服装深层情感的一种方式。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装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写意纹饰,传递出丰富的服饰语言,但是,作为众多民族服饰中的一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款式、质地、特色,很少关注到在美丽与功能的背后,通过纹饰、图样、款式、颜色、佩饰等表达出的服饰语言。目前,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语言的研究,笔者基本没有找到相关论述或者研究性文字,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土尔扈特蒙古群众聚居地调查笔录,结合对传统民间手工艺人采访调研,在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语言进行初步探讨,期待为更好地解读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一些基础素材。

服装主要有三个功能:一为遮羞,二为保暖,三为美丽。任何人、任何民族在穿衣上都离不开这三点。

土尔扈特人服饰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征,如同一道移动的风景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辽阔的欧亚大草原上,在漫漫征途中,这道风景与土尔扈特蒙古休戚与共,经历着胜利、失败、快乐、悲伤种种洗礼。土尔扈特蒙古的服饰,在充分发挥服装功能的同时,将智慧和美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诠释出服装的功能,而且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寄托,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土尔扈特人。小到一块端锅的垫布,大到一件既能当被子又能牧马的“坤百儿”(托忒蒙古文译音),土尔扈特人用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设计着他们的服饰,设计着他们的生活。

一、朴素且实用的土尔扈特服饰

超强的实用功能是土尔扈特蒙古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与他们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分不开。在逐水草而居的自然状态下,不是人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教会了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土尔扈特人通过认识自然、了解自然,逐渐学会应对自然,通过频繁转场躲避风寒、找到足够的草料饲养牲畜、制作耐储存食物保证供给,选择耐寒性强的皮毛制衣防御极寒气候等。可以说,没有自然的酷劣,就没有土尔扈特人智慧的应对。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适应自然,是土尔扈特蒙古服饰功能强大的根本原因。

土尔扈特人一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不能在泉水、溪流里洗污物、泼脏水;不猎杀怀孕的猎物;转场时一定要把住地清理干净,恢复草皮;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踩踏鲜嫩的小草,踩了要遭报应等。他们相信每一个地方都有神灵保佑着土尔扈特人畜安康,因此在草原流传着那句话:“有蒙古人的地方就有敖包,有敖包的地方就有神灵保佑。”对自然的依赖使土尔扈特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认识和理解更深刻。而在服饰运用上,可以说土尔扈特人深谙其精髓,无论是男女袍服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盐袋、茶袋、荷包等,让功能与自然环境匹配才是第一位的。

比如土尔扈特的男人袍服,虽然分为冬春夏秋,但是宽大是其重点。其次是根据季节不同,选取不同材质。冬季袍服一般选择厚实的、皮毛一体的狼、狐、绵羊皮经过聪慧的女主人精心熟糅加工,缝制出一件毛内皮外的宽大长袍。白天牧马放羊挡风聚热,晚上当被子保暖御寒,放牧中能护膝防寒,骑马时紧束腰带,还能保持腰肋的稳定、垂直。有的地方会将冬袍做成毛外皮内的样式,但是土尔扈特蒙古袍服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冬袍只有两种,一种是用绸缎或者棉布敷面的羊羔皮、绵羊皮或者狐狸皮、狼皮冬袍,蒙语音译叫“玉其岱为”,另一种是单纯的白板皮大袍,蒙古语音译叫“坤百儿”。放牧时是大衣,休息时是皮被,厚实、宽大、保暖,是牧民夜间看守马群时抵挡风寒的首选。而为什么不穿毛在外的袍子呢?是因为在土尔扈特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一人穿了一件毛皮大袍,弟弟想逗哥哥玩,就将衣服反穿藏进丛林,哥哥正在打猎,远远看到一个毛糊糊东西,一枪打去,结果误把弟弟打死了”。从此以后,土尔扈特人不再反穿毛皮大衣,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除了冬袍,土尔扈特还有夏袍和春秋袍服。同样是以宽大为主,不同的是,夏袍相较于春秋袍要单薄很多,宽大的尺寸不仅利于奔跑、骑射活动,而且透气、散热,袖筒细而长,穿在身上纵马驰疆时冬防寒,夏防虫。可以说,一袍加身万事休。在着装上遇到的难题,袍子都解决了。所以,在他们的歌中曾自豪地赞美道:

“在寒风刺骨的冬天

或风雨交加的夏天

骑上烈性的骏马

奔向无边的草原

去套马或追赶畜群

或驱逐外来敌人

或猎取各种野兽

势如箭头般的

尖顶脱尔其克帽子,风雨无阻

腰带上佩带的火镰餐刀

让他更稳健地俯身于马背

驰骋于千里草原

显得更加英俊威武。”

还有如今已很少见的靴鞋查日克(托忒蒙古文译音),是土尔扈特人最古老的棉鞋,又是符合人体学的鞋子。用绵羊身上最细软的绒毛或者驼毛经过擀压,做成一次成型、绵软、无痕、厚实的筒型靴袜,脚穿进去跟穿上袜子一样,不存在挤脚、夹脚、磨脚之说,厚厚的羊毛或驼毛材料十分保暖,皮靴实用。用牛皮制成鞋套,细细的牛皮绳做鞋带,往毡袜上一套,像马丁靴一样一绑,紧实、隔湿又耐磨,是土尔扈特人冬天御寒的首选。

在家用器具方面,考虑到不断转场迁徙,聪明的土尔扈特女人用薄毡或者熟糅的羊皮、鹿皮等做成碗袋、茶袋、盐袋。男人们就地取材,把木头挖成碗桶、奶桶,搬家时,锅碗瓢盆往里一归置,既防止碰坏,又便于整理。特别是碗套、壶套集美丽与实用于一体,防碰、防尘,美化家居,没有长期、频繁搬家的经历,是做不出这么好的物品的。

至于土尔扈特女人服饰里的智慧,更是比比皆是。一件美丽的女性礼服袍,仅缝制就需要一年半载,那些繁复的织绣、贴绣、刺绣,再缀以宝石、绿松石、珊瑚等纽扣、珠串,华丽的背后,还有数不清的奇妙功能。比如腰间的小绳扣,挂个丝帕就是擦脸巾,挂个荷包就是针线包,挂个香囊就是香包。比当今时装上的小小口袋更实用。

土尔扈特人的头饰中有一对刺绣精美的辫袋,把长长的辫子套在里面,在腰间略一固定,不仅能保护头发,便于操持家务,还为土尔扈特妇女的华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土尔扈特老年人的家居服,平肩、宽袖口、偏襟、腰身宽大,颜色朴素,线条简洁,以灰、蓝、黑为主,体现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理念,符合人的一生,经历世事浮华与沧桑,最后达到返璞归真。

如果不是常年游走在高山峡谷,直面酷暑严寒、暴风骤雨,而是居住在冬暖夏凉、红墙绿瓦的房屋里,是很难创造出这些造型独特而实用功能强大的服饰。正是大自然教会了土尔扈特人以自然应对自然,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修正,拙朴中藏着智慧,简单中透着巧思,从而证明自然的魅力和力量,更体现了土尔扈特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含蓄且机敏的土尔扈特服饰语言

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在发挥遮羞、保暖和美丽功能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通过服装表达情感、传达寓意、增加辨识度等信息,服装语言因此应运而生。时至今日,服装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服装的研究也日渐丰富,但大多仍局限于有关服装起源、功能、材料、工艺、设计、人体工学等内容,缺乏对服装语言的研究,有关专著、论述,少之又少。集信息与审美于一体的土尔扈特服饰,无论从多姿多彩的形式,还是从寓意丰富的内涵上,都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丰富的信息性

土尔扈特服饰除了常规的男女老幼区别外,他们还通过花纹、图案、装饰、款式等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也就是用图案、纹饰、款式等服饰符号准确传递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其包含着祈求的愿望、宣泄的感情、规矩礼数遵守和传达身份含义等信息。正如法国美学家罗兰·巴特所说“衣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起着区分不同族群的标识作用,让人从视觉上能够分辨出不同的民族或族群,其判别的重要依据即为这些不同服饰的符号性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蒙古族服饰习俗的个性显得尤为突出。

土尔扈特男性的服装款式犹如他们的性格,粗犷、简约、稳定,从小到老都以穿宽大的长袍为主,一生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地位、身份不同时,才会在做工、面料、装饰、配饰等方面发生变化。比如年轻人的长袍会选用宝蓝、橙红、大红、橘黄、团纹等图案花色等颜色丰富的面料,大多会在领口、袖口刺绣,或贴缝、或包边漂亮的纹样做装饰,土尔扈特男人均系腰带并在后腰两侧垂有1尺长打结穗子。已结婚的土尔扈特男子在腰带左侧悬戴绣花褡裢,内装鼻烟壶和折叠刀子。腰带右侧挎蒙古刀,左侧挎火镰等,象征着男人的成熟。而土尔扈特中老年男子的袍子颜色比较庄重,一般选用深蓝色、灰色、黑色较多,不做任何装饰,以简洁、宽大为主。土尔扈特小男孩则取图案丰富、色彩明艳的面料,秋冬袍子的领口、袖口还会有小羊羔皮毛装饰。纵观土尔扈特男子一生,不必探究其身份和年龄,看看他的穿着就能大致知道一二,这就是服饰语言的魅力。

而土尔扈特女性服装却如同土尔扈特人的名字一样,各个年龄段都以各种“才次克”(蒙古语“花”的意思)呈现出极其特别的韵致。姑娘穿的袍子线条流畅,单边开叉,没有特别修饰,一条绣花腰带束在腰间,使原本毫无修饰的自然之美显得更加婀娜。结婚后,土尔扈特妇女家居依然穿着普通的袍子,但在隆重场合她们穿的袍服却是非同一般的美丽、豪华。在条件好或者讲究一点的土尔扈特家庭中,土尔扈特女子都要有一件华丽的袍子,这是一种礼服式的袍子,造价昂贵,做工精良,在美丽中融入了土尔扈特妇女的聪明与机智,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土尔扈特女子一生中最向往、最心爱之物。

这种土尔扈特礼服袍讲究很多,做新娘婚袍时,领子是原色,结婚有了子女后,要在衣领上加上一个附领(在领子外面的一个小套领,类似于假领),这个“附领”必须是白色,而且一定是四指宽,领尖上有绣花或镶嵌珍宝,寓意长辈期望晚辈做一个正直、善良、清白的人。同时,四指高的白领子能够让做了新娘或母亲的人举止端正,行为周正,不会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这既是对长辈的尊敬,也是给晚辈做榜样。所以,在土尔扈特人的重要节日中,媳妇参见公婆时必须要加上附领并戴上特制的头饰,否则就要遭到长辈的责骂。

在门襟两边有两条对称来回打折的装饰线条,蒙古语叫“苏力杰”,代表土尔扈特的人脉是代代相传,从不间断的。但是更多时候,土尔扈特一部分人的理解是做了母亲的人肩负着绵延子孙的重任,即,期望家庭或部族的人脉像“苏力杰”一样,从上至下,顺顺畅畅,代代相传。

土尔扈特人喜欢用单数,袍子袖口都绣有与前襟截然不同的、色彩分明的图案,一般是三道或五道、七道不等,大多根据个人喜好来定。而且每一道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温柔、贤惠的土尔扈特女性,她们严格遵循长辈的要求,戴帽不露耳,衣袖将手腕遮好。聪明的土尔扈特女性,更懂得巧妙地弥补无法达到的爱美心愿。她们用银饰打造出一副华美的挂饰,形状像巨型耳环,挂在她们的辫袋上。耳朵虽然按要求被帽子和辫袋严密遮挡,无法展示耳环的魅力,但是这放大的、更华丽的耳饰挂在耳侧不是更醒目、更迷人?这还不够,为了防止这两对大耳环以及两条长辫子来回摇摆,妨碍做事,在它们中间再加一条精美的珠翠链,既起到固定作用,又充当了项链,弥补了衣着遮挡美丽的脖颈不能戴项链的缺憾。聪明的土尔扈特女性,还有谁能想出这样智慧的主意来?

土尔扈特少年和幼儿服装则以保暖、安全、简便为主,过去土尔扈特人生活条件艰苦,小孩子的棉袍往往只用绵羊皮做,袖口、领口镶点小羊羔皮就很好了,条件好的人家才挂一个花布或绸缎面子。幼儿袍一般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制作,以体现孩子的天真、活泼,款式以方便、好穿、保暖为主。

相对于土尔扈特已婚妇女的袍服来说,土尔扈特姑娘穿的袍服则简洁、明快得多,没有绣花和太多装饰,姑娘的袍服与妇女家居服基本相似,但是裁剪更讲究线条、腰身,而且一定要系腰带,所以土尔扈特人把未出嫁的姑娘叫“布斯太”。除了系腰带外,土尔扈特姑娘的袍子比较收身,颜色以红、绿、蓝、粉居多,过去在女袍中没有黑色和白色。土尔扈特姑娘扎头巾、系腰带都在右侧,袍子右开襟,不绣花,下摆开衩,腰带左方垂挂针插、镜盒、梳子包等,头上只扎一条辫子。

而土尔扈特姑娘的袍子分两种,一般的姑娘袍或少女袍素雅、简洁,没有任何装饰,而另一种姑娘袍则在门襟绣了花,穿此款式衣服的姑娘向外人宣告,此女已名花有主,家里已为她定过亲事,或者是她已到了婚嫁年龄,别人可以来提亲了。人们从穿着就可以辨认出姑娘的身份,这是土尔扈特服饰美妙、智慧之处。但是,如今这种款式的袍子青年男女都在穿,并且还借鉴了其他蒙古部落的服饰元素,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知道和传承这个风俗的人已不多,在探究土尔扈特传统服装文化内涵时,笔者所走访的访谈对象中能说出这一有趣习俗的人只有两个80岁以上的老阿妈,其中布奶老阿妈讲述的最为详细。

土尔扈特服饰语言既纪实又写意,其中不仅传达了图案纹饰所要表达的内容,还包含了其蕴含的哲理性和创意性等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独特的审美性

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象征,通过视觉手段去传达和交流信息,创造出与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相通的情感形式。

土尔扈特服饰中最靓丽、最炫目、最能彰显其智慧与美感的是女性的服饰,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女性婚后穿着带有礼服性质的袍服。如果说土尔扈特女子结婚前是一朵生长在深山中的山兰,婚后的土尔扈特女子在炫目服饰的衬托下,是原野上怒放的杜鹃,如同一片绚烂彩霞映红天边。

袍服上的各种饰物都有专门的作用和名称。辫袋用来装辫子,保持辫子干净、卫生,绣花端庄而典雅。腰部的小绳扣,还有肩胛下美丽的小扣子,不仅能使服装漂亮起来,而且还是挂香包、手绢、针线的好去处,有了这些巧妙的挂扣,衣服便无需另做口袋。这种长袍腰节处的装饰称“吉尔固古拉嘎”,中间的装饰称“察力玛”,下边的立褶称“桑给尔查克”。这种长袍不系腰带,妇女们只有在出门、骑马时才系腰带。但进蒙古包时必须解开腰带,把它挂在蒙古包西侧围绳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土尔扈特妇女的礼服袍不系腰带,自有一番机智在里面。妇女在蒙古语中叫“比兹归”,“比兹”是“腰带”,“归”是“不”的意思,直译的意思是不束腰带。妇女婚后因为生育,形体大多会丰满甚至臃肿起来,这个款式的袍子巧妙之处在于腰腹部佩以五彩斑斓的刺绣和美轮美奂的扣珠挂饰,令人欣赏美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顾及人的高矮胖瘦呢?

土尔扈特礼服袍上的每一粒扣子都有一个名字。最上面领口上一定用银扣子,蒙古语名字是“浩勒岱日哈达克森浩有蒙根脱布切”,第一粒至第八粒的八个扣子叫“艾勒肯岱日哈达克森艾德尼刀浪脱布切”,第九粒和第十粒并排在右腰际的扣子叫“布热岱尼哈达克森布都木尔浩有蒙根脱布切”,腰际两边各有一个细绳扣是用来固定两边的长辫子的。

土尔扈特人的裤子特别宽大。民国时期焉耆裁缝街曾流传这样的话:“土尔扈特人的裤,一身的布。”意思是说土尔扈特人做一条裤子用的布料,能够给其他民族的人做一身衣服。因土尔扈特人经常骑马,无论是皮裤、布裤都裁制得较一般人裤子宽大得多,这样长时间骑马、放牧不容易撕裂和损坏裤子。

在土尔扈特人的生活中,帽子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无论男女都十分注重帽子的穿戴。据老人们说,过去土尔扈特人的帽子共分九类,可惜因时间久远,能说清哪九类的人已寥寥无几,现今能说出的只有七类,即男人帽、哈敦(官太太)帽、妇女帽、姑娘帽、新娘帽、小孩帽、喇嘛帽。在这些帽子中,最尊贵的当数男人帽,对男人帽,女人不可以随便抓来扔去,更不能坐在屁股下面或压在女人衣服下,这被视为对男人极不尊重甚至是侮辱男人。最抢风头的是女人帽,不仅帽子上的花绣得耀眼,而且有条件的还要镶嵌金花银叶、珍珠玛瑙点缀,走到哪都会引来欣赏的目光。在蒙古语中,帽子通称叫“托尔次克”。

土尔扈特女人的帽子为圆顶小盖帽,帽上装饰有绣花和珠宝,有钱人家一般会用宝石、金银箔片装饰,普通人家没有珠宝就用丝线绣上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有两根红色的飘带装饰,姑娘戴时,穗带长至脖子下面,已婚妇女的穗带要长及腰部。从女性戴什么帽子就能判断其身份。穗带一般用红色、黄色、绿色等三丝线或棉线制作,帽子的颜色要与衣服的颜色协调。但是,在土尔扈特有些部落中,姑娘戴的帽子顶上不加飘带。有的部落中女子有扎头巾的习惯,用长巾裹头。女孩将头巾的结打在耳边,妇女则将头巾中的结打在后面。关于托尔次克帽子还有一首好听的民歌,歌词大意为:

深黑色的托尔次克像地球一样圆又圆,

绕着它的托克鲁斯(指长丝穗)

在头顶上飘闪。

大领襟的蒙古袍,

是祖先们的衣衫。

远亲近亲相互往来,

是祖先们的习惯。

明青缎子的腰带,

随着衣襟飘闪,

赐予万物美好的祝愿,

是蒙古人的习惯。

正如钱纪芳所说:“服装是一幅画,构图上像雕塑,剪裁上似建筑,神韵上如诗歌,旋律上似音乐,时间上构架起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桥梁……总之,服装是一种点金的艺术,是为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对于普通的土尔扈特人家女子来说,袍服不是人人都有的,这种隆重的礼服,只限定于少妇和中年女子享用,它是土尔扈特女子一生中渴求和向往的东西之一。谁若有了这样一件华贵的袍服,就等于拥有了人前的一份尊严与自豪,拥有它,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去参加各种规格的聚会,可以体体面面与尊贵的客人平起平坐,可以展示自己优雅的身姿和殷实的家境。即使真的拥有它也不能时时穿,只有在最隆重、最盛大的时刻才可以穿上一展风采。做这样一件服装不仅需要花费很多财物,而且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精心绣、细心缝,一点一点装扮。门襟上的七粒珊瑚或者玛瑙扣,没有一头肥壮的牛是换不来的。袖子、前襟、中腹那些美丽复杂的图案,不知主妇们要熬多少白天黑夜抽丝引线才能绣织出来。还有与之相配的辫袋、珠光宝气的帽子、胸前佩饰,等等,这种袍服最独特之处是:领口下为小对襟,右拐直角,并在右裉系扣,腰部有刺绣和抽褶等装饰,巧妙、美丽、迷人。因为它美丽、尊贵、价值不菲,所以谁一旦拥有这样一件华服绣裳,会一代代珍爱和传承下去,还常常会被其他爱美的土尔扈特女人轮番借穿。

宽大的袍服总搭配以精美的靴子。土尔扈特人十分钟爱靴子,主要分皮靴、毡靴和呢布靴等。土尔扈特人的靴子做工十分精细,靴帮靴头处装饰有精美的图案。毡靴多用羊毛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呢布靴用薄呢或者厚缎敷面,美丽高贵。靴子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等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

此外,土尔扈特人对佩饰的装扮也十分讲究。比如成年男子腰部装饰要有精致银链、银鞘的蒙古刀、火镰、鼻烟壶袋、挖耳勺、银牙签、小银碗等。女子佩饰有头饰、耳饰,多采用金银、珊瑚、玛瑙、松石、宝石等,也会有鼻烟壶、定情物、针线包、香囊、丝帕等,选料讲究,色彩鲜亮,有大红、天蓝、黑色等,刺绣的图案有十二属相、动物、双鱼、蝴蝶,以及各种花卉等,无不彰显着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个性。

三、包容并蓄成就了土尔扈特服饰语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蒙古人跨上骏马,如同插上翅膀,在大地上飞驰,所到之处都给他们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兼收并蓄的机会。蒙古人善于学习,包容性强、容易接纳新事物。其学习能力,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也体现在服饰里。

几百年来,土尔扈特人从北国大地到西伯利亚草原,再回到塞外江南伊犁河谷,在迁徙辗转数万公里旅程中,服装细微处也随之变化着。比如男人袍子都是宽大的袖子,为了骑射方便,借鉴欧洲骑士的战袍,袖口改为箭袖,窄长袖口防风又防虫。追溯至更久远的岁月,土尔扈特人在衣着上基本以袍服为主,只有出征的勇士才穿铠甲。有资料显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土尔扈特人在服饰文化上,或多或少受到俄国服饰影响,特别是军队服装,除土尔扈特战袍、铠甲外,士兵们也常穿马裤、战靴、挎俄式长枪;土尔扈特女子的袍子下摆有布拉吉的元素。但是,在整体上依然坚守着本民族的服装风格。

土尔扈特男子长袍的款式为领口一道扣袢儿、大襟两道扣袢儿、腋下一道扣袢儿,共计四道扣袢儿。扣子主要用银、铜制作。有四指宽的圆角领子,袖口有圆或方形马蹄袖,下摆两侧各有少许长开衩。在领边、领座、大襟、垂襟、开衩之缘镶有一指宽的沿边儿。有的皮袍连下摆之缘均镶有一道宽沿边儿加一道水流。宽大的袍子,除了在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外,夜晚还能当被子盖。细而长的袖筒,在乘马时可冬防寒、夏防蚊虫。

从伏尔加河畔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人正至清中期,满族服饰较流行,土尔扈特服装也随之出现一些变化,如男人在袍服上加穿坎肩,女人袖口领口刺绣纹样由卷草纹、羊角纹、兽纹转向蝴蝶、牡丹、花草纹等。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博物馆中珍藏的两件衣裳很有代表性,其中一件女袍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里子用了337个狐狸耳朵拼缀而成,二是款式虽仍然采用传统的蒙古礼袍,但是下摆却刺绣了江崖海水纹,显然借鉴了清朝官服的元素,这也说明袍服是给有一定职位的王室福晋使用的。

坎肩一般只有土尔扈特王公贵族穿,穿在袍子的外面,据土尔扈特老人讲,穿坎肩是借鉴满族人服装而来的。款式为领口一道扣袢儿,大襟两道扣袢儿、腋下三道扣袢儿,共计六道扣袢儿,扣子主要以银、铜制作。领边、领口、大襟、垂襟、下摆和袖口之缘均镶宽沿边儿,有四指宽的圆角高领。

土尔扈特男子戴的托尔次克帽,正面有别具风格的钱形图案,帽顶有红色顶结。冬季戴的托尔次克帽子左右有相称的大帽耳,前后有相称的小帽耳,帽耳上钉水獭皮或貂皮。夏季托尔次克无帽耳,冬夏两季托尔次克帽均有系带。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尔扈特服饰与现代时尚服饰实现了完美结合,宽大的袍服变得修身有致,从长及脚面变为各种尺寸齐全,纹饰多元、丰富,卡通、写意等各种风格均有,时尚加民族风,使土尔扈特服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靴子已被徒步鞋、马丁靴、运动鞋代替。传统的靴子渐渐成为舞台上的道具。曾经在土尔扈特男子眼中最时尚的俄式马靴退出了历史舞台,偶尔会在一些老照片中看见。

四、挖掘、保护土尔扈特传统服饰及其语言的必要性

土尔扈特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没有牛羊,但不能没有灵魂和服装。迁徙生活不仅铸炼了土尔扈特人坚韧、勇敢的个性品格,也丰富了土尔扈特的民间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土尔扈特的一些民间文化在一点点消亡,有的甚至离开了我们的记忆,土尔扈特传统服饰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向我们展示着它的丰富内涵。挖掘和保护好土尔扈特传统服饰及其语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要重视土尔扈特蒙古服饰语言

关于蒙古族服饰起源的资料,在有关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均有明确记载和真实反映。蒙古族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与北方诸游牧部族服饰有着密切联系,与汉族服饰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文化交流关系。在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中,蒙古族服饰有着鲜明的特色。

蒙古族服饰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智慧,同是蒙古族,不同部落或者不同盟旗,单从服饰上就能区别开来,这就是服饰语言的作用。相比而言,土尔扈特服饰更突出功能性和对细节的处理。把智慧、美丽与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今,社会进步,网络文化迅猛发展,各种时尚元素纷至沓来,服饰变化多样,服饰的款式、面料、做工可以说是使人眼花缭乱,唯独服饰语言没有变化。一项流传几百年、靠口口相传土尔扈特珍贵的民俗文化,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使之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语言都是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相关部门应及早重视土尔扈特蒙古服饰语言工作,加大深入研究力度,采取措施加以挖掘、保护和传承,这样不仅能够了解土尔扈特蒙古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对其服装演变、风俗、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要加大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制作艺人的保护支持力度

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制作周期长,做工繁复,用料讲究,这是现代裁缝不愿意继承和制作的主要原因。近十年来,国家、自治区以及州县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目前,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语言尚没有纳入申报和保护之中。

东归的土尔扈特人一部分定居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而定居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土尔扈特人,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高海拔地区,与外界交流较少。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许多当地传统得以完整的延续,受外来影响较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巴音布鲁克草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游客仍然对传统的、自然的、原生态的东西感兴趣。受利益驱使,一些商贩从内地批发很多廉价的旅游小商品充当本地特色产品兜售,对当地传统文化产品冲击不小,也挫伤了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土尔扈特民间艺人的积极性,这其中也包括土尔扈特传统服饰。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措施,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技艺制作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保护,从政策、措施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比如,开展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大赛,展示和传播传统服饰,增强各民族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的了解和热爱;开展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区,使土尔扈特蒙古传统优秀文化得以普及;建立土尔扈特蒙古传统艺人档案优惠创业措施,政府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开办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培训班,聘请具有代表性的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制作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喜爱传统服饰人员进行师传指导,并组织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相关人员系统化整理和规范土尔扈特传统服饰文化,形成科学的技艺记录,以便更好地传播、传承。建立土尔扈特民俗文化搜集整理组织,并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及其语言(包括其它文化)的独特风采,加强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文化的交流力度。

(三)需要做好持续性的继承和发扬工作

一是进一步对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及其语言开展深入、细致的普查和摸底工作;二是对收集、整理的有关土尔扈特蒙古传统服饰语言、图案的寓意,以书面或数字化形式存档,并建立数据库;三是对土尔扈特蒙古服饰语言分布情况及其表达的含义等进行分类。对受当地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影响,存在交流融合发展的文化现象,以及当今蒙古族服饰发展趋势等做好分类和归档,以便研究和借鉴;四是对已搜集整理好的土尔扈特传统服饰资料,应组织专人撰写,结集出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

土尔扈特蒙古尽管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称谓出现过,但其传统服饰总是保持着自己独特风格,不间断地演变发展着。因此,如果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款式风格的土尔扈特人传统服饰以服饰语言连贯起来,并进行对比分析,对于研究土尔扈特乃至整个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蒙古服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雪人的服饰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老传统当传承
《雲使》在蒙古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