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诗人黄恩锡诗文简论

2022-04-16张海涛

关键词:中卫竹枝词

张海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黄恩锡,字龙章,号素庵,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云南永北(今云南省永胜县)人。黄恩锡1752 年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兼例馆纂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夏,黄恩锡调任宁夏中卫县令,任期五年。这五年中,他宦绩尤为显著,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力务耕桑、兴修水利、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和赈灾济民等。《中卫县志》载,黄恩锡在任期间“修理文庙,编辑志乘,劝学重农,安良除暴”[1]136。《永北直隶厅志》载,黄恩锡“以雹灾减赋,移中卫县知县,……救灾恤患,筑渠缓征,修县志,复水利,士民感爱,勒石纪政,永志不忘云”[2]262。

黄恩锡兼擅诗文。吴蒲云:“壬申同谱能诗者甚多,素庵与赵检斋联捷礼闱,服官中外,游历所至,题咏尤夥,亦江山助人性灵之一证矣。永北僻在金沙江外,前无诗人,素庵草足为江山生色矣。”[3]13-14这些话客观而中允地评价了黄恩锡的诗歌成就。黄恩锡著有《忆山诗草》《素庵时文》(四卷),还主持编纂了《乾隆中卫县志》,但因时代变迁,大部分作品已散佚。《乾隆中卫县志》《道光中卫县志》《乾隆永北府志》《永北直隶厅志》《永胜旧体诗集》等方志史料收录了他的许多作品,使我们得以一窥其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黄恩锡诗文作品著录概况

《中卫县志》收录黄恩锡诗歌18 首,其中组诗4首。若按照单篇计算,则该书收录其诗歌47 首,包含以下体裁。(1)五言古体诗,只有《沙坡吟》1 首。(2)竹枝词20 首,合称《中卫竹枝词》。(3)律诗10 首。其中,五律2 首,为《朝发白马寺》《登石空寺》;七律8 首,分别是《广武元昊避暑宫故址》《丁丑春日登中卫城》《戊寅秋夜渡河》《和张学山广文闻逆回授首西师奏捷原韵》《庚辰仲秋登广武北城玉皇阁》《辛巳季春广武河堤告成》《登牛首山寺》《炭山夜照》。(4)绝句16 首。其中,五绝4 首,分别为《永兴道中》《石空道中》和《渠行杂咏》2 首;七绝12 首,包括《河南道中》2 首、《春行杂咏》5 首、《渠行杂咏》4 首和《无题》1 首。

《乾隆永北府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永胜旧体诗集》收录黄恩锡的诗歌16 首,其中组诗1 首。若统计单篇诗歌数量,则上述著作收录黄恩锡诗歌37 首,包括以下体裁。(1)古体诗4 首。其中,五言古体2 首,为《足雨》《还家乐》;七言古体2 首,为《咏先君墓旁松》《请公招饮瑞光寺,醉宿山房,率笔书奉澹峰禅丈哂正》。(2)拟竹枝词,计24 首,合称《澜沧杂忆词廿四首》。(3)律诗8 首。其中,五律1 首,《登观音阁》;七律7 首,有《东圃群芳》《卧佛洞云》《西关远眺》《秋霖瀑布》《金江晚渡》《春日登北阁》《夏雪奇峰》);五绝1首,《壶岭秋云》。

黄恩锡现存文章主要见于《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共14 篇。按题材可以分为三类:(1)碑记,有5 篇,分别是《劝捐粟煮粥碑记》《重修廨用碑记》《文庙社学碑记》《改建冯城沟环洞碑记》《捐修广武河防碑记》;(2)序论,有5 篇,分别是《中卫志草序》《桑蚕考》《豳风广义宜桑说》《养蚕节录》《中卫各景考》;(3)奏议公文,有4 篇,分别是《上本府开采铅洞情形书》《上各宪言河崩沙压请除差粮书》《详夏朔灵粮车直运凉州上本府书》《上各宪请建宁安仓就近征收额粮书》。这些文章主要记述了他带领中卫百姓发展生产、光大人文教化事业之事,对于了解边地风俗、考校黄恩锡的中卫行状都有重要意义[4]。

二、黄恩锡诗文的题材类型

(一)诗歌题材分类

从题材内容来看,黄恩锡诗歌主要分为风土诗、行旅诗、登临抒怀诗、写景诗四类。

1.风土诗

《中卫竹枝词》和《澜沧杂忆词廿四首》是黄恩锡风土诗的代表作,这些诗歌以七言四句的体式吟咏了他任所和家乡的物产美景与社会生活,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卫和永胜两地的风土人情。《中卫竹枝词》的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描写中卫冬春季节的自然环境,如《竹枝词》(其一)反映了中卫地区冬春季节多雾且天降黑雪的特点;(2)描写中卫地区百姓的劳作场景和日常生活,如漕运捕捞、兴修水利、耘作稼穑、牧羊狩猎、烧炭取暖等,其中有些诗篇反映了中卫百姓生活的艰难,如《竹枝词》(其十二、其十三)描述了饥荒来临之时当地民众靠官粮赈济方得幸存的情形;(3)吟咏中卫乡土物产,如枸杞、红枣、黄河鲤鱼、灵武砟子煤、马铃薯等;(4)反映中卫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如互赠红枣的淳朴民风、尚武风气、清明风俗、“叫魂”民俗、佛教信仰等。王子今评价说:“这组以中卫风光民俗为描述对象的竹枝词作,确实可以看作有价值的民俗史料、经济史料和社会生活史料。”[5]

《澜沧杂忆词廿四首》主要描写其家乡永胜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大致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1)描绘山川美景,吟咏对象有玉龙雪山、笔架山、西山关、五松亭等;(2)描写东圃群芳胜景、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的丰收景象,以及普通百姓惬意悠闲的生活;(3)家乡风物特产,描写了金沙江细鳞鱼、古山茶花、蕨薇、鸡枞等;(4)题咏当地的名胜古迹,如灵源箐主建筑观音阁、石壁大士像、瑞光寺、白云山寺等;(5)赞扬永胜大地上生活过的历史名人,如以瑞莲诗称一时的陈芝园、著名诗人杨慎。邵文指出,泛咏风土、格律自由和诙谐风趣,是《竹枝词》的艺术特点[6]。李廷锦也认为,竹枝词讲究真实地状写风土民俗,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7]。黄恩锡的《中卫竹枝词》和《澜沧杂忆词廿四首》都属于竹枝词,描写了中卫、永胜两地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抒发了他对这两地优美景致的喜爱之情和对物阜民丰的怀恋之情。

2.行旅诗

行旅是黄恩锡诗作重要的题材内容,黄恩锡创作的行旅诗有19 首。这些诗歌大多描写他出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侧重描绘路途所见景色的诗歌,具有景中融情、含而不露的艺术特点。《朝发白马寺》描写他赴白马寺途中所见美景:天空高远,山峰青翠,雾气缭绕;路边柳枝柔嫩,河水远远流淌;寺院的钟声阵阵传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村前的小路。《永兴道中》通过春水、堤杨、人家、小桥等意象展现春天宁静恬淡的气息,带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此类看似纯粹写景的诗,实际上融入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满足之感。二是景与情相互映衬,抒情比较直露外显的诗歌。《戊寅秋夜渡河》前四句写景,描写了清冷月光下水色一片通明,野鸭受到惊吓后四散飞逃的情景;后四句“玉关消息天威远,银塞风尘驿骑轻。将军已奏平戎策,王会行添几万程”则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和对胜利的期盼,表现了诗人希望平定边地动乱、实现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沙坡吟》书写了黄恩锡赴任中卫路上所见的塞外风光和内心感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前8 句为第一部分,描绘了奔腾东流的黄河、平坦而漫长的道路、轻快前行的车子,表现了诗人急切赴任的心情;(2)中间16 句为第二部分,描写越过长城后颠簸难行的道路、一路上狂风飞沙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烦躁;(3)最后8 句为第三部分,通过描写风沙过后马蹄愈发轻快、景色也分外美好,抒写轻松愉快的心情,其中“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两句表达了诗人在任所大展宏图的愿望。

3.登临抒怀诗

这类诗歌共有7 首,主要描写诗人登高之所见所感。《丁丑春日登中卫城》创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天,黄恩锡到任中卫的第二年。诗歌前两联写诗人在中卫城头放眼望去所见的边塞风景,城墙外黄沙堆积,一派荒凉景象,而贺兰山上一片翠绿,黄河水仿佛从天上的银河奔腾而来;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事连年不休的忧心和期盼边疆安宁的心愿,流露出对农事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抒发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思想情志。《庚辰仲秋登广武北城玉皇阁》先写高耸入云的玉皇阁激发了诗人提衣登阁远眺的愿望;紧接着描写在玉皇阁上看到的美景,群山如屏风一般护卫着广武城,黄河上漂流的小船如在画中穿行,堤坝上枯黄的残柳与城内的柳色遥遥相应;最后流露出诗人对汛情的担心,抒写了忧民忧生之情。此类诗还有《登石空寺》《登牛首山寺》《西关远眺》《登观音阁》等。

4.风景诗

自然风景也是黄恩锡诗歌的重要题材,诗人对于任所尤其是家乡的风景有着特殊情怀,这种感情促使他常常将两地风景纳入诗篇。“炭山夜照”是中卫十二景之一,黄恩锡的《炭山夜照》诗就描写了夜晚炭山“光焰炳然,烧云绚霞,照水烛空”(道光《中卫县志》卷八“古迹·各景考”)的绚丽景象。黄恩锡绝大部分风景诗描绘的是他家乡永胜的自然风光。《东圃群芳》描写了永胜壶山一带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卧佛洞云》描写了卧佛洞周边环境和卧佛形象,蕴含着禅性妙理;《壶岭秋云》勾勒了壶山秋云从容自得、随意飘散、自由舒卷的形象;《秋霖瀑布》着重渲染飞瀑宏大壮观的声势和突显其寒气逼人的特点;《夏雪奇峰》在点出玉龙雪山高峻寒冷特点的同时,融入了南诏封山、花马国僭越领地等历史内容,为自然风景增加了文化内涵。

(二)文章题材分类

黄恩锡存世文章只有14 篇,内容多与他任中卫县令期间的政事活动有密切关系,反映了他勤政为民的点点滴滴,折射了黄恩锡的为政思想。按照具体内容分,他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五类:一是劝农重桑类,有《桑蚕考》《豳风广义宜桑说》《养蚕节录》;二是兴修水利类,有《改建冯城沟环洞碑记》《捐修广武河防碑记》;三是为民请命类,有《上本府开采铅洞情形书》《上各宪言河崩沙压请除差粮书》《详夏朔灵粮车直运凉州上本府书》《上各宪请建宁安仓就近征收额粮书》;四是文化教育类,有《中卫志草序》《中卫各景考并序》《文庙社学碑记》《重修廨用碑记》;五是赈灾类,只有《劝捐粟煮粥碑记》1 篇。相比之下,黄恩锡文章的艺术性要弱于他的诗歌。

三、黄恩锡诗文的思想内容

(一)忠君爱国思想

黄恩锡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他身上,忠君爱国思想表现得非常鲜明。他的《和张学山广文闻逆回授首西师奏捷原韵》一诗写道:

露布飞传星骑还,欢腾到处诵中天。八荒声教觇雷动,万里明威并日悬。

兵洗女龙波带血,山通拔达部连干。版图从此无中外,岂但凌唐跨汉前。[8]413

该诗首联写前方胜利消息传来之时,百姓欢呼雀跃,交口称赞乾隆盛世;颔联赞美大清皇帝和朝廷的赫赫声威,仿佛荒远之地的百姓都受到其教化;颈联与尾联通过对惨烈战争场景的想象和对战争胜利意义的议论,歌颂了将士们的卓著战绩,同时点出此次胜利将产生超乎前人的历史影响。诗人在激动欣喜之余,将忠君爱国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中卫竹枝词》(其十三)写道:

丁赋山民能几何,那堪天旱荐时瘥。连年赈贷如膏雨,千载难酬圣泽多。[8]424

中卫一代天气干旱,庄稼收成时常受损。清廷采用赈济与借贷双管齐下的方式,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首诗以代百姓而言的口吻表达了对皇帝赈贷济民举措的感恩戴德之情,盛赞“连年赈贷如膏雨,千载难酬圣泽多”。在前文提到的《沙坡吟》一诗中,诗人以“今我来朔方,驰驱愧驽蹇”表达了唯恐有负圣恩的心情,以“心嘉汗血功,应重骅骝选。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流露出坚定的报效朝廷的决心。这些诗篇都让读者感受到他严谨守职、忠诚从政的精神风貌。此外,《丁丑春日登中卫城》《戊寅秋夜渡河》等诗歌都书写了忠君爱国思想,其中《戊寅秋夜渡河》在艺术风格上近似岑参的边塞诗,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二)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黄恩锡治理政务的思想基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多侧面的书写。

1.重农重桑,发展水利

黄恩锡反复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农业对水利的倚重关系,所谓“农田为养民之本,而农田必资水利”[8]69“夫政在养民,力农务本,必先水利”[8]72。他在《蚕桑考》中提出:“民生衣食并重,而耕桑为衣食之原。其蚕织之兴,宜与耕事同为急务,明矣。”[8]89据《中卫县志》记载,他为了推广种桑养蚕,曾多次节录《豳风广义·宜桑说》《养蚕节录》等种桑养蚕之法,作为当地百姓的技术指导。水患对当地危害极大,每当洪水泛滥,农业生产大受影响。黄恩锡在中卫任上经常担心的事就是黄河发生汛情,他的《庚辰仲秋登广武北城玉皇阁》一诗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之情,“年来每抱临流惧,秋汛于今尚未平”[8]415。每当他主持的水利工程完工时,他就难以抑制心中的无限欢欣。他的《辛巳季春广武河堤告成》诗写道:“狂澜万顷虹为障,盘石千家夜不惊。波泛桃花三月尽,渔歌烟雨一舟横。”[8]415这是他为修建的广武河堤而写的诗,既描绘了大坝围水后形成的烟波浩渺的秀丽风景,又赞美大坝遏制洪水、保一方平安的功劳。该诗其他诗句中还有“大功成”“神为壮”等用语,直接表达了喜悦之情。尾句“水色涛声已半平”一语双关,明写风平浪静,实则反映了他忧虑民生之心得以恢复平静。他的《捐修广武河防碑记》具体记载了这一水利工程修筑的始末,对所用材料、修筑细节、工程效果等都有交代,足见他在兴修水利上能做到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改建冯城沟环洞,是黄恩锡到中卫任职之初完成的水利工程。对于这项工程的利与害,黄恩锡看得十分清楚,“冯城、红柳两环洞而下,以四万八千四百余亩之正赋,四十余里千百家衣食命脉,所系甚巨”[8]312。但是,征召当地百姓参加改建工程耗费巨大,“冯城之修又不得动公项”。黄恩锡和当地官员捐纳钱物,亲率百姓“栉风沐雨,策群力而建冯城之工”[8]312。黄恩锡在他的《改建冯城沟环洞碑记》中记载了改建工程的前后经过,使我们感受到他和地方官员的爱民之意,以及他们的捐俸义举对当地百姓的激励之效。

2.体恤民情,纾解民困

黄恩锡对任所当地百姓的体恤之心,主要体现在他为民请命的3 份公文中。当时,黄河岸崩,损毁了农田,崩沙覆盖了庄稼。百姓面临双重困难:一是庄稼收成受到影响,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之土地;二是要按原核定田亩缴纳赋税,等于雪上加霜。为了准确掌握百姓损失实况,黄恩锡亲自带人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详加勘查,仔细计算。第一份公文《上各宪言河崩沙压请除差粮书》写道:“职到任之始,即据各堡士民禀,恳豁除差粮、伏查地被崩压赋役,无着,实属民累。”[8]354因此,他向上司请求免除黄河崩沙压损土地的亩差粮,以减轻农民负担,“纵有余荒,俱系碱滩成废难必之地,不便遽为升科,只可令其试种,所有无可拨补之田粮,伏祈宪台伏念民艰,核赐转请,题咨豁除,则边氓戴德与河流并长矣”[8]357-358。这篇奏表言辞朴实,情真意切,其为民请命的拳拳之心赤诚可见。为此,中卫诗人杨士美专门赋《纪黄邑侯详除河崩赔赋》一诗赞扬他,道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第二份公文是《详夏朔灵粮车直运凉州上本府书》。他请求将夏(今银川市)、朔(今青铜峡市)、灵(今灵武市)三县粮车直运凉州(今武威市),免除中卫民众转运粮食这一沉重的劳役之苦,“卑县拨车同中邑粮石并运至皋兰县属之红水地方交卸,似亦劳逸均平,而势有难以短接转运者”[8]359。原因是“县西四十里,阻滞沙车不能行,必由河船拉至长流水之水沟,始能上岸推挽,而长流迤西,沙多路涩,用车既多,民力实属拮据”[8]360。他处处为民众着想,一心想减轻百姓长途运粮的辛苦劳累,字里行间浮现的是一位体恤民情的良吏形象。第三份公文是《上各宪请建宁安仓就近征收额粮书》。他请求上司在宁安建粮仓,就近征收额粮,解决农户交纳皇粮运输的难题。他说:“查新旧宁安、恩和三堡,距广武窎远,每岁纳粮五千九十余石,系由船载,计程七八十里,水脚盘费,民间输纳维艰。”为此他建议因宁安“地势去河较远,土性干燥”,可以“稍为设法变通,实于仓贮民力,两有裨益”[8]362。可见,他请求建宁安粮仓,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方便百姓。

3.关心民瘼,赈灾济民

黄恩锡对百姓怀有深厚的情感。他的《足雨》诗流露了他对农民的仁厚之心:“论节方夏至,乘时驱黄犊。慰满惬三农,晚秋种秫粟。平畴千耦耘,禾黍正彧彧。坐令邀食人,尽为丰年卜。二麦方收成,千乡资果腹。”[9]42诗歌描绘了一场好雨过后百姓下地劳作、庄稼长势喜人的情景,诗人对此颇感欣慰和惬意。他与众人一道为丰年祈祷,希望丰收能给百姓带来美好的生活。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动人,是他的百姓情结的真实反映。正是由于对农民怀有这种深厚感情,当饥荒灾年到来,周边灾民涌入中卫时,他才有置养济院、设粥厂、发放衣物、为返乡灾民发三日口粮等赈灾之举。他的《劝捐粟煮粥碑记》一文描述了此次灾民四处漂泊的情形,以及他倡导民众捐粮赈灾的经过。据《道光中卫县志》卷三《贡赋捐恤考》载,因为组织得当、措施得力,中卫当地“自十月迄于次年之二月,道无冻饿流殍”。杨士美在其《纪黄邑侯施粥饥民》诗中称赞说:“淮上有炊转使德,青州无旱相公才……按策救荒心力到,六经治术信栽培。”[8]434

(三)对家乡和任所风土景致的热爱

黄恩锡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任职地的一切,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无论是他的竹枝词、拟竹枝词、行旅诗,还是他的登临抒怀诗、写景诗,都融汇了这种情感。在他笔下,家乡和任所的一切都是美的。他在《东圃群芳》中写道:

地接壶山景色殊,天开琼圃近闉都。柳烟绿染千林翠,杏雨红飞一派朱。几处人家蔬圃密,数声鸡犬竹篱迂。东皇巧试化工手,绘出青郊锦绣图。[2]432

东圃群芳胜景在永胜县城东壶山下,《永北直隶厅志》载此地“屋角墙头,蘼芜满架;村南坞北,锦绣成林。奇蔬异卉,粉蝶游蜂,花气袭人,如游香界,为名圃中之胜概也”[2]330。黄恩锡描写此处景致用了“景色殊”“天开琼圃”“东皇化工手”“青郊锦绣图”之语,赞叹之意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在《西关远眺》中,他以“最是一川风物好,麦黄垄畔颂丰年”[2]437来表达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和金黄的麦田预兆丰收带来的喜悦。在《春行杂咏》(其二)中,他描绘了“水暖平湖鸥个个,鸦巢芳树柳村村”[8]419的乡村景色,向世人展现了一幅闲净和美的田园风光图。在《河南道中》(其二)中,他以“小凉襟袖起微风,杨柳叶疏雁下空。尽扫白云秋色远,青山一段画图中”[8]418,突出了中卫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景物特征。这些貌似寻常的诗篇,是诗人以欣赏的眼光、赞叹的意趣观照当地自然物候的产物,更是他深厚乡土情怀的自然流露。

(四)“详综其实,事在传信”的修志观

黄恩锡认为,史书与方志是有内在联系也是有差异的。在他看来,史书作为记载国家大事的典籍,是以方志的记载为基础的,所谓“史为天下之志,而郡邑先之”。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史多撮记其要,志则必详综其实,且事在传信,非可以意为之”[8]18。简单说,先有方志后有国史,国史的编纂要以方志为依据。因此,纂修方志的原则是既要详细得体,又要有根有据,记载真实可信。黄恩锡从这一原则出发主持编写《中卫县志》,力求做到“言期有用,事求可徵”[8]18。他说:“第事事详核,固不敢以易心处之。……至有明以来,凡兴废之由,教化之原,闾阎疾苦之故,则采访而备论之。”[8]20-21据此可说,以求真务实、严谨治史的态度主领《中卫县志》编纂,是他修志观的具体实践。

(五)“学以化中邑”的文教观

黄恩锡调任中卫后,针对当地重武轻文、文教弛废、科举不振等问题,采取种种措施进行整顿,力图改变现状。他扩大社学规模,改革教学内容;他出资购置学田,延请名师,为当地学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亲自为诸生授课,评阅时文,与学子研讨学问。这些做法营造了浓郁的学风,激励了当地学子,使中卫“科第崛起,骎骎乎日盛”[8]310。他撰写的《文庙社学碑记》对这些事情有具体记录,其中蕴含着“学以化中邑”的文教思想,具体而言,就是“以儒家伦理教化进行文教改革,达到修齐治平的家国理想”[10]47。黄恩锡说:“古者国有学,乡有塾党、有庠术、有序。自虞夏商周以迄历代,莫之能易。良以育人材,明礼仪,厚风俗,舍学无以化成于天下,即舍学无以化成于一邑也。”[8]307黄恩锡主张要“以孝弟忠信立其本,以礼让敦睦厚其俗,以学问道德进希圣贤,以经济文章翼赞太平”[8]309,唯有如此,才能使读书人“处可以化及于乡,出可以名立于世、将边邑也,而比降于齐鲁”[8]309。杨士美作诗赞美黄恩锡兴学重教之举说:“到处弦歌识讲堂,生徒济济乐冠裳。鹅湖宗派连滇海,鹿洞薪传动朔方。村学渐知唐制律,童儒解读汉文章。金针度出鸳鸯谱,花县风生翰墨香。”[8]434-435由此可见当时学习风气之盛和教化成效之显著。

此外,还有些诗文抒发了对仕途波折的感慨、渴望归隐过安宁生活的愿望,如《渠行杂咏》《请公招饮瑞光寺,醉宿山房,率笔书奉澹峰禅丈哂正》《登牛首山寺》等。

四、黄恩锡诗文的艺术特色

黄恩锡的诗歌多写实之作,整体呈现出质朴平淡、清新自然的风格。他的诗都建立在现实生活的根基上,能做到写眼中景、抒心中情;遣词造语不事雕饰,以自然之语出以清新率真的情思,具有“洗尽繁华见真淳”的美学特质。《河南道中》(其一)云:

处处园林叶半黄,萧疏杨柳淡秋光。数声啼鸟炊烟晚,薄暮轻车过永康。[8]418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永康时所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宁谧唯美的画面:园林中树叶半黄,稀疏的杨柳泛着淡淡的秋光;炊烟袅袅的不远处,时时传来几声鸟鸣。诗人不忍心打扰美妙景致的宁静气氛,带着惬意轻车驶过永康。再如《春行杂咏》(其五):

垂杨芳树几人家,行过村前树影斜。栖鸟一声惊犬吠,儿童拍手赶飞鸦。[8]419

这首诗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尤其是“栖鸟一声惊犬吠,儿童拍手赶飞鸭”宛如口语,却蕴含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他的《永兴道中》意境优美,宛如一副水墨画。

总体上看,黄恩锡的诗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行旅诗、登临抒怀诗和写景诗三种题材的作品上,上文已列举较多,不再做具体介绍。二是善于使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对偶、白描、用典等修辞方式写景抒情。《秋霖瀑布》[9]41一诗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来突出秋霖瀑布地势高、声音大、寒气逼人、迅疾奔流的特点,几乎每句诗都重点使用某一种修辞格。比如:“倒泻银河碧一痕”,使用了夸张手法,兼具夸大与夸小的特点;“如龙惊吼下雷门”使用了比喻手法,渲染了瀑布奔流的浩大声势;“寒生万斛冰花落,气吐千寻雪练奔”一联中,融汇了夸张与比喻,写景细腻生动。黄恩锡还擅长使用白描手法,以三言两语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突显了景物的轮廓特征。《中卫竹枝词》(其十五)云:“少小能开马上弓,飞驰三箭跃如风。大刀还学翻花舞,二八青年已自雄。”[8]425诗歌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英姿飒爽、本领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此外,典故的运用丰富了他的诗歌内蕴,如《广武元昊避暑宫故址》颈联引用宋朝边将曹玮偷画元昊图影的典故来暗示他对宋朝的危害,尾联用《左传襄公十八年》中的“南风不竞”的典故暗示宋朝兵败的原因。在《登牛首山寺》中,颈联化用了“金牛饮水”“黄衣僧人”的神话故事,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神话色彩,也使牛首山寺更富有文化内涵。三是注重锤字炼句。他的诗歌对仗工整,多有佳句。如《东圃群芳》中的“柳烟绿染千林翠,杏雨红飞一派朱”[9]40,《西关远眺》中的“晴岚欲散遥峰雨,晓气轻笼古树烟”[9]41,《春日登北阁》中的“柳线绿垂千树雨,桃霞红破万家烟”[9]43等。这些诗句用词妥帖,意境优美,画面感强,耐人品味。

黄恩锡的文章以叙事为主,具有叙事完整,注重细节,逻辑条理,用语谨严等特点。如《〈中卫志〉草序》历述修志的原则宗旨、原因、经过、志书的概况,以及修志目的,让读者对这次修志的始末概况一目了然。《捐修广武河防碑记》从广武旧河堤的情况写起,继而写近年不断被冲刷坍塌的严峻形势,而后写整修广武河堤的具体过程、所用材料、修筑方法等,使工程之艰巨、成效之显著跃然纸上。文章写道:“众推一巨石至岔河口稍北,坚重不可移,其余埽因而向之,相结成坝,为一大拦水码头,河口始截。会船工浮大石,五艇适至,工遂成,众咸谓若有神助焉!”[8]317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为整修河堤之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猜你喜欢

中卫竹枝词
问题与路径:云南竹枝词整理述要
中卫方言词汇与安定方言词汇比较浅析
书法《竹枝词》
清末民初成都竹枝词透视的商业新气象研究
中卫:如何从“贫瘠甲天下”到“中国凤凰城”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我们发展云计算靠的不是补贴,而是市场机制”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