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群内企业知识获取倾向与创新能力构建关系研究
——以博望工业集群为例

2022-04-16孙蓝蓝郑冠亚

关键词:突破性异质性集群

张 军,孙蓝蓝,郑冠亚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战略性议题。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整合[1]。大多研究认为: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知识,提高企业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4]。其中,异质性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是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关键[5-6]。但知识异质性程度过高,可能导致企业吸收不良[7-8]而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损害[9-10]。这意味着,企业利用内外部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异质性程度可能存在一个有效区间。然而,囿于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企业间差异性,现有研究难以给出一个确定性区间,而限制了研究结果对企业创新实践的指导价值。鉴于此,选择企业外部知识“异质性”程度较低的集群为研究情境,探索集群内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规律,将“知识异质性”作用区间难以确定的困境转换为低知识异质性背景下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提升创新能力的行为倾向,从而为企业基于知识观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性指导框架。

1 理论与研究假设

1.1 知识流动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间关系

与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的非集群企业相比,集群内部知识资源更加密集,且知识距离小、流动障碍小,从而使身处其间的企业更易接触并低成本地利用集群其他企业溢出的知识。Ahuja[11]将知识流动分类为无意识、非正式、无偿利用为特征的“知识溢出”,与有意识、有偿利用、契约性获取为特征的“知识转移”。无论相对被动的知识溢出还是更加主动的知识转移,焦点企业通过这些知识流动活动都可拓展或更新现有知识仓库而有助于企业避免掉进能力陷阱。通过知识流动行为获取外部知识,可帮助企业提升或拓展自身知识基[12-13],从而提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基础。

当企业位于知识密集的集群中,不仅意味着焦点企业因浸润于丰沛的外部知识资源而可无成本或低成本地获取知识溢出的收益,还意味着集群企业之间由于其地理临近性与知识高关联性更可能产生协作进而产生相互之间知识转移。其中基于合作协议的知识转移,为转移主体带来更多样性的知识或更隐性的技术诀窍,有助于企业能够取得更高的创新绩效[3,14]。与此同时,以地理临近及产业高关联性为特点的集群内,企业可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方式获取并利用溢出知识进而提升创新能力[15-16]。这意味着,无论是正式、主动地通过知识转移获取知识,还是非正式、相对被动地利用知识溢出获取知识,集群内焦点企业通过这些知识流动活动利用企业外部知识,都有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2]。据此,提出假设1。

H1:知识流动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能力。

H1a:知识溢出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包括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能力。

H1b:知识转移正向影响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包括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能力。

1.2 知识流动、知识整合与企业创新能力间关系

集群企业间地理临近性提供了知识流动的便利,但集群企业并不必然有效获取这些知识资源的潜在创新收益[2]。原因在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如果不经过内化,不仅不能贡献企业创新绩效,甚至会产生损害[10];焦点企业系统地、有组织地对集群溢出的以及企业主动搜索转移而来的外部知识进行整合与利用[17-18],对创新能力构建至关重要,否则知识将处于资产状态,难以转化为创新能力[19]。这意味着,只有具备一定知识整合能力的企业才能将外部获得的知识切实转化为企业创新能力[20]。据此,提出假设2。

H2:知识整合在知识流动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2a:知识整合在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2b:知识整合在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2c:知识整合在知识转移与集群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H2d:知识整合在知识转移与集群企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3 知识异质性、知识流动与知识整合间关系

知识异质性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提供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巨大潜力[21]。必要的知识异质性,提供了企业知识要素“新组合”的“新”的来源,也是构成企业独特资源组合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克服内部核心刚性、路径依赖等原因引致的负面影响,激发组织学习效应[22],促进隐性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流动与渗透,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率[23]。因此,提出假设3。

H3:知识异质性在知识流动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3a:知识异质性在知识溢出与渐进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3b:知识异质性在知识溢出与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3c:知识异质性在知识转移与渐进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3d:知识异质性在知识转移与突破性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然而,知识异质性在提供多样性的同时,也可能由于信息过载而降低信息处理效率,或造成组织成员协作过程中的冲突[24],从而不利于知识整合[25]。基于美国30 年专利数据的分析,Nemet 等[26]发现,异质性程度较高的技术知识在创新过程的作用并没有以往文献强调得那么重要,相反,由于融入异质性技术知识很难做好并且存在风险,技术邻近的知识反而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并且,企业对所获知识越熟悉,即知识异质性程度越低,知识越易于整合[27],进而越有利于吸收利用[28]。反之,由于转移障碍而不利于整合。据此,提出假设4。

H4:知识异质性对知识流动与知识整合间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H4a:知识异质性在知识溢出与知识整合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H4b:知识异质性在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综上,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

图1 知识流动、知识整合、知识异质性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关系Fig.1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flow,knowledge integration,knowledge heterogeneity and firms’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luster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剪折机床及模具产业集群内企业为调查对象,针对集群内规上企业发放问卷。共发放200 份问卷,剔除不合格答卷,有效回收121 份,有效回收率为60.5%。问卷集中发放与收集时间为2017 年7 月1 日至8 月31 日,并于2019 年8 月15 日至9 月30 日间通过现场调研与小组访谈方式对典型企业相关数据与创新问题进行甄别。

2.2 变量测量

均采用成熟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采用双盲方式对量表进行双向翻译,以保证题项表述准确,确保内容效度与表面效度。

知识流动包括知识溢出与知识转移两种形式[11]。对于知识转移,采纳Sirmonin的研究方法[29],用“近3年公司与产业集群其他公司或组织知识交流转移活动较为频繁”等3个题项、利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对于知识溢出,借鉴杨皎平等[30]的研究方法,采用“近3 年企业能够免费或低成本从本地获得新技术或工艺”等5 个题项、利克特7点量表进行测量。

知识整合,借鉴Iansiti等[17]及蔡猷花等[31]的研究成果,采用“企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能与原有的知识、技术能紧密结合和匹配”等3个题项、利克特7点量表测量。

创新能力,采用Subramaniam 等[32]的研究方法测量。对于渐进性创新能力,采用“近3年经常开发出新的产品型号”等4 个题项;对于突破性创新能力,采用包括“近3 年开发出全新的主导产品或服务”等4 个题项,均采用利克特7点量表测量。

知识异质性采用Rodan 等[33]开发的量表,包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涉及的技术知识差异较大”等5 个题项、利克特7点量表测量。

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研发强度以及研发人员数等因素都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但不是本研究关注焦点,因此予以控制。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未旋转前第一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37.1%存在一定共同方法偏差,但尚可接受。使用SPSS19.0和AMOS21.0 软件进行信效度与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2。由表1 可知:各变量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8,表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所有变量题项对应的因子载荷都超过0.7、变量组合信度均在0.8以上、平均抽取方差(AVE)值均大于0.5,且AVE 值的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表明变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表2 显示,核心变量的拟合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适配度较好。

表1 核心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Tab.1 Results of key variables’validity and credibility

表2 核心变量的拟合指标Tab.2 Fitting index of core variables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及相关性统计

表3 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及相关系数。初步可见:知识溢出与知识整合、渐进性创新能力及突破性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渐进性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此外,各变量的VIF值均介于1~2之间,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与相关系数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variables

3.2 假设检验

参考温忠麟等[34]提出的检验步骤,采用逐步回归法,结合bootstrap 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采用层次回归模型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其中交互项由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分别中心化后的乘积项构造而成,结果如表5。

表4 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检验Tab.4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表5 知识异质性的调节效应检验Tab.5 Moderating role of knowledge heterogeneity

3.2.1 主效应

由表4中M1-2和M1-6可知: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包括渐进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能力(检验结果β=0.465,P<0.001;β=0.443,P<0.001),假设H1a 通过检验;知识转移对渐进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能力均没有显著影响β=-0.112,P>0.1;β=-0.166,P<0.1),假设H1b 未通过检验。集群企业面对较为丰沛的知识溢出环境,而知识溢出对企业内组织学习具有较强的替代效应[16],当集群企业对“免费”的知识产生依赖时,会降低学习意愿[35],较少主动花费成本向外部获取知识,导致知识转移活动较少。因此集群企业倾向于对免费的溢出性知识进行利用,而较少主动花费成本进行知识转移,进而在其创新能力构建上体现出知识溢出的效应,而未体现出知识转移的创新能力构建效应。

3.2.2 中介效应

表4可知:知识整合在知识溢出与创新能力关系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包括渐进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能力(β=0.318,P<0.01;β=0.291,P<0.05),H2a 与H2b 通过检验。知识转移经由知识整合作用于两种创新能力的中介检验三步骤中,均只有一个系数显著,总效应与直接效应均不显著。随后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内,集群内企业的知识转移经由知识整合作用于企业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能力的间接效应均不显著(0.002 6;95%CI[-0.074 3,0.110 3]),(0.003 1;95%CI[-0.089 0,0.132 2])。因此,知识整合在知识转移与创新能力之间没有中介效应,H2c与H2d未通过检验。

3.2.3 调节效应

由表5 中M2-3,M2-6 可知:知识异质性对知识流动与创新能力间关系均无调节作用(β=0.111,P>0.1;β=-0.063,P>0.1;β=-0.141,P>0.1;β=-0.046,P>0.1),H3 未通过检验,原因在于成熟集群内持续性知识溢出导致知识同质化程度高,而对溢出知识的免费使用导致集群企业学习惰性[30]。本研究样本中集群企业间知识异质性程度低,“知识异质性”的测量值本身变异度低,使其在模型检验中表现为知识异质性对知识流动与创新能力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未能获得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由表5中M2-9表明:知识异质性负向调节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间关系(β=0.164,P<0.05),却正向调节知识溢出与知识整合间关系(β=-0.235,P<0.01),H4b 通过检验,但H4a 未获得数据支持。意味着:集群内其他企业溢出的知识,由于同质化程度高而易于被焦点企业整合利用,但同时也导致价值有限,提高知识异质性是提高焦点企业知识整合价值的重要条件。而当焦点企业主动搜索并获取外部知识时,却要提防过高异质性知识的获取导致焦点企业难以有效整合而降低所获知识对企业创新的贡献。这一发现的实践价值在于:集群企业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能因为免费而认为知识获取多多益善,而要充分考虑对异质性知识的甄选与利用;也不能因为要花钱获取知识,就认为异质性程度越高越好,而是要在自身知识整合能力上限与创新增益所需异质性程度下限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1)基于知识基础观,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对其他企业溢出知识的免费利用,而不是花费金钱与精力主动搜索与转移知识。这意味着,集群溢出丰富的免费可用知识,一方面提供了焦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了知识搜索与组织学习的惰性,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36]、研发投入减少[37]。集群中龙头企业创新水平是集群整体创新水平的上限,而龙头企业又常常满足于集群其他企业的跟随而缺乏创新动力,彼此间形成相互绑定的关系。随着溢出知识的持续被利用而导致知识同质化不断加剧,整个集群走向锁死乃至衰退。

2)知识整合能力大小直接影响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即使是在集群背景下,企业更多依赖于异质性程度较低的溢出知识利用的情况下,知识整合仍然在知识流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味着组织学习的作用至关重要。但集群企业普遍存在学习惰性的现状会导致集群锁定。

3)知识异质性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知识整合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包括渐进性创新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能力,同时也通过调节知识流动与知识整合之间的关系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背景下,企业有规避学习努力的倾向,更愿意免费、被动地利用知识,而高异质性知识由于需要付费和学习努力而被规避。但利用集群溢出的知识,必然使得集群企业所获知识异质性程度较低,其对创新能力构建的贡献有限。进一步探索发现:面对所获知识本身异质性程度低的情况,提高知识异质性水平,有利于提高知识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的贡献,而面对所获知识本身异质性程度较高的情况,提高知识异质性水平,则会削弱知识对企业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的贡献,而知识整合能直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意味着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当知识异质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的条件下,才能经由有效的知识整合加以实现。

4.2 理论贡献

1)现有研究强调知识异质性的重要性[5,10,12,17],却较少系统探索知识异质性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在“集群内流动的知识异质性程度显著低于非集群企业间所流动的知识异质性”的假设下,首先将样本限定在集群范畴内,探索低异质性知识流动的环境中,企业间不同知识流动行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集群企业偏爱免费的、便于整合利用的低异质性知识而不是付费的、难以整合的高异质性知识的利用倾向,表现出显著的学习惰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知识异质性对知识流动与创新能力间关系的影响,发现:集群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虽依赖于集群内溢出的知识,但仍需考虑适度的知识异质性,既要考虑过低异质性知识的能力转化效应有限,又要考虑过高异质性知识因难以整合利用而导致能力转化困难。本研究发现深化了知识积累贡献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相关理论内涵,强调了知识异质性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及其限定性作用。

2)面对丰沛知识溢出的环境,集群企业表现出“趋易避难”“取廉舍贵”的知识利用行为倾向,这种知识管理行为倾向特征,在知识异质性程度有限的背景下,导致企业对异质性程度较高的知识消化不良,即:知识整合能力弱化与组织学习惰性,最终导致能力刚性,验证了“企业能力刚性来源于知识积累方式,而不是知识积累本身”的观点[5]。揭示了集群内溢出知识的同质化程度较高特征限定了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3)在集群知识异质性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企业知识获取的行为倾向及由此产生的企业内部组织学习惰性,会导致知识利用的边际效用迅速递减而加速企业之间的同质化,最终导致集群整体锁死甚至衰退。这一发现揭示了集群锁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分工不够深化导致的知识异质性程度不足,凸显了集群企业建立超本地知识网络的重要性;更是来自于集群企业面对丰沛的集群内溢出知识时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入行为的选择倾向,这种“趋易避难”“取廉舍贵”的知识流入选择倾向,导致企业知识整合能力弱化、组织学习惰化,在集群企业之间类似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相互默契与彼此观望的氛围中,最终导致集群整体锁定,发展停滞甚至衰退。

4.3 启示

1)集群企业应利用好地理邻近的便利,在创新活动中积极获取“低成本”的溢出知识。同时要意识到机会与威胁共存,摆脱对“免费知识”的过度依赖,激发学习动力,积极开展自主创新,防止被“锁定”。当地政府可引入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地方竞争增加集群企业创新投资;也可通过引入知识密集型创新服务机构来提高集群知识供给的多样性与专业化,促进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进而促进集群整体创新与转型升级能力的提高。

2)在企业自身能力方面,需注重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保持中介路径的高效运行。主要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在研发中学习进而提高整合能力。

3)鼓励集群企业从多个渠道获取知识,破除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同质化现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人才吸引政策,帮助集群企业从集群外部引进知识人才,打破集群同质化严重的现象。集群企业可通过与专业服务公司签约来克服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带来的知识本地化现象。此外,管理者在与其他企业建立正式合作关系时应从知识距离方面筛选潜在的合作伙伴,考虑自身需求,而不是盲目求新。

猜你喜欢

突破性异质性集群
特别策划《突破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设计研究综述》
“双超”油菜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机制识别与市场价值效应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NASA突破性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升空
基于信息素决策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搜索算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中老铁路建设再获突破性进展 超百米四线铁路特大桥成功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