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美育内涵构建中的中国传统器乐艺术

2022-04-15文/郑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器乐美育民众

文/郑 颖

一、音乐中的德育与美育

德育与美育,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审美情趣,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助于净化心灵,规范言行,激励真善美,正确三观,正风气,继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确立文化身份,得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的美是全面的、综合的,包含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内心美等等诸多方面。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自远古产生音乐以来就有美育与思想政治在内,当原始社会部落狩猎和劳作号子出现时,就是为了通过统一的节奏型、有气势的音响来进行对原始民众统一思想,提高效率,以得到生存的保障,同时保障部落首领的领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时,音乐成为劳动人民的娱乐生活和统治阶层享乐的主要方式,音乐的美则体现在民风的淳朴和统治阶层的文化统治方面。当新中国成立,音乐用于陶冶情操,是民众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需求产物,是民众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的,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指导民众通过音乐以陶冶心性,完美人格,净化心灵,提高品质之时,就足以充分说明古人便已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做了明确的理解与分析。在新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更加需求着音乐成为“立德树人”重要途径。

二、民族器乐艺术的德育与美育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发展,民族器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常见民族器乐,如胡琴、竹笛、古筝、古琴、琵琶、笙、扬琴等等;二是少数民族器乐,如萨塔尔、热瓦普、马骨胡、芦笙等等专用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这些民族器乐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不同的美,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器乐艺术形式,不论从形制、音色、音域等等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是德育与美育内涵的传递手段与途径。

1.净化心灵的德育与美育

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都充分体现着美,从形制、音色、音质和思想都是美的展现。音乐的意义就在于由心而发,由心而感,纯净心灵,使人得到教化,从传统民族器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赋予了一切的思想与感情。每一首作品的创作都与作曲家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作曲家的构思紧密相关,里面包含着旋律的美,意境的美,构建艺术形象的丰满,当演奏者能够深入了解并擅于结合自己的审美与理解,经过二度创作,给听众呈现这些内涵,使听众能够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引发听众自觉自愿的受教,从中得到启发。

人心本善,“唯乐而不可以为伪”,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民众修身养性的生活娱乐形式,是生活与生命的诠释,近年的音乐治疗成为了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当民族器乐艺术引导着民众的想象力,充实着内心与灵魂之时,成为了心理治疗的良方。

2.团结合作的德育与美育

传统民族器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审美情趣的提高,早已脱离了单独演奏的形式,不同乐器间的融合、甚至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合,都大大丰富了音乐内涵的展现,这就促进了不同乐种、不同演奏者之间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相互能力的融合、相互情感的融合、相互思想境界的融合,需要个性与共性的并存,需要在强调独特性时更重视合作的“中和”精神。合作使人平和稳定,通过团队合作做到压抑自己的特殊性,磨化自己的棱角,控制激情但又缺少激情,共同进退,共赴荣辱。

民族器乐艺术中所体现的团体合作精神主导着不同个体的自主、自发、自觉与融合,团体成员之间共同感受美,发掘美,体验美,传达美,让欣赏者能够在共性与个性的融合之中不仅感受到个别的美,还能够欣赏到合作的美。团队精神对团队成员的集体认同有一种强化作用,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团队合作是成员之间的任务分配处理,团队合作通常是人们合作并实现共同目标的意愿。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展现了成员的自信心,高水平的情感安全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3.心理素质的德育与美育传播

演奏过程就是传播过程,作为民族器乐的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非常稳定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乐器的演奏技术技巧影响着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舞台表演的经验以及器乐演奏时的心理素质是民族器乐演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刻苦练习过程中,心理素质的练习必须通过舞台实践来完成。舞台心理素质同时极大地取决于练习的成熟情况,即所谓的艺高人胆大。通过不懈的练习,刻苦提高技术技巧能力,继而转战至舞台,通过一次次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完美展现乐曲的内涵与意境,使得民族器乐艺术中蕴含的美育精神准确的传播。

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在于建立演奏者的艺术表达自信以及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得以提升,演奏者方能够充分发挥出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是民族器乐教学中“美育”的关键部分。心理素质与审美意识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得演奏者更好的把握乐曲的情感发挥,从而体现出乐曲的内在的艺术美,对于演奏者以及观众都是一种积极的审美传递。

乐曲的审美表达与演奏时的心理素质都是大脑所认知的一种内心理活动,将这两点融合起来,对乐曲美学意义上的审美表达融汇于演奏时的心理素质当中,从而在演奏时能够更集中精力于表达乐曲的情感,这就需要把心理素质培养与“美育”融合起来,循序渐进的培养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随着民族器乐演奏的发展,演奏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十分重要的。

4.革命精神的德育与美育

民族乐器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反抗天气隐喻着反抗旧社会,反抗封建思想,反抗世俗观念,反抗命运不公,讴歌劳动场面,讴歌中华民族精神,讴歌战争的斗争精神,在每一首作品中都以隐喻、明喻的手法展现给世人,引起民众的认同,激发民众的自尊、自强,激励民众不断奉献、不断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中发掘革命精神,对于引导民众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缅怀革命、珍惜当下是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号角,激励着乐人的革命情感,激励着听众的心潮,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传递者爱国情怀,感化和熏陶着民众精神力量的凝聚。习总书记说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英雄,战争中的英雄,反抗压迫的英雄,反抗旧封建礼教的英雄,他们的行为都是革命,是我们民族器乐人在音乐创作与演奏方面所需要正视和赞颂的。

三、民族器乐艺术德育与美育的社会性服务

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音乐艺术是赋予表现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通过情感的共鸣来传递德育与美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服务形式。民族器乐艺术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形式与手段,在社会性服务过程中传递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奋斗与拼搏,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德”“美”传递与传播。

1.审美意识的德育与美育传播

审美意识是音乐艺术教育价值的体现,更是民族器乐艺术的德育结合美育的传播内涵。当作曲家通过自身的审美意识创作出想要表达的音乐形象与音乐内涵的作品后,演奏者结合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行理解与诠释,将作曲家的审美意识传递给听众,听众同时结合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完成了审美意识的传播。这个完整的审美意识传递成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传播路径。将美持续到底,广泛传播,体现着中国形象的文化自信,引导民众文化自觉意识,获得文化身份的文化认同,使听众感受到其中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优秀的作品就成功地完成了内涵美育的传播,这是意识形态的升华,是情感的体验。

民族器乐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都具有感性美,从作品的创作塑造艺术形象的美,通过声音、音色构建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乐器进行展现,民族器乐的亲民性和易感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审美意识的传递与传播,能够将德育和美育精神当做主要的感化、教化内容传递给民众。

2.文化扶贫的德育与美育传播

文化扶贫是指在相对贫困的地区进行文化传播,提高当地的审美情趣,感染当地的民众思想,提高当地的文化觉悟。互联网已充斥着全社会、全人类,文化扶贫的德育美育传播可以以奔赴当地传播和进行互联网传播两种形式并存。文化扶贫可以激发能生动力,当民族器乐艺术不断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时,就会源源不断地传递音乐内涵的德育与美育内容,这是提高当地民众素质修养,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基础。

民族器乐艺术的文化扶贫形式和内容主要为演出下乡、规培乡村民族乐教育等,拉进艺术与乡村民众的距离,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远意义。民族器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品格的集中体现,传统民乐有着亲民性的特点,易被群众接受,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内核影响深入人心,有利于提高民众对传统民乐、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厚实文化底蕴,进而更加深入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探索。

在文化扶贫背景下,发展文化服务运营,在现有的文化运营模式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政府与社会第三方共同协作、线上融媒体广泛应用等方式,遵从“文化必须始终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宗旨,践行出了符合社会需求、响应群众呼声的新模式。民族器乐文化扶贫通过落在实处的演出、教育规培以及乐器捐赠等服务活动,从民族器乐入手,拓展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等在内的专业音乐教育,扩大乡村民众的音乐知识获取途径,规范乡村音乐教育,促使音乐教育系统化。进行民族器乐文化扶贫,普及民族器乐,有助于培养乡村民众的审美能力,通过学习音乐艺术相关知识和鉴赏经典民乐作品来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塑造对美的正确认知,提升审美修养,丰富审美体验,并由此拓展自己创造美的能力,以自身所学贡献社会所需,从而真正做到美育的内化。民族器乐文化扶的同时也汲取了来自民间的音乐元素,通过相互的信息置换,深藏在乡间的不为人所知的部分传统音乐得以被挖掘,并由作曲家赋予新的现实意义,推动民族器乐纵深发展。

3.社团实践的德育与美育传播

社团即社会团体,在民族器乐艺术中,社会团体有大型民乐团、小型民族室内乐团、单独乐种乐团等等多种形式,社团的实践可以使艺术形式丰富而多样,可以通过多形式的社团实践来进行音乐内涵中德育美育精神的传播。

美育教育的传播需要各个学科、多方面长足的影响提高全民素养,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美育所带给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注重人的身心层面的发展。然而在当今多媒体社会下,有没有养分的各类信息充斥着生活,通过民族乐器社团实践,传播、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同时锻炼人们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从而唤醒美育对人的教化。

民乐社团在形式上与传统课堂不同,对于美的感知需要亲身参与体验实践,通过语言以外的方式感受、表达美的情感,这也是了解民族乐器最直接的方式。社团实践在社会中应用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民族器乐是美育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发扬民族乐器为核心,既能够激发民众对不同民族乐器的认识喜爱,塑造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感受和表达,也是对民族音乐、器乐的传承。

社团实践是跨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中拓展知识面,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进行文化的交流,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价值,使之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和接受民族器乐艺术的美,让所有人在科学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中汲取养分,使生命的厚度与深度、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都得到拓展,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塑造卓越的品格。

结语

音乐艺术作为德育美育的重要教育形式,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其内涵,而民族器乐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分支,更具有着特殊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民族器乐艺术以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征,使得德育和美育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元性的传递与传播,是民众审美经验丰富、审美能力提高、传递审美内涵,引导民众文化自觉、充满文化自信、得到文化认同,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器乐美育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美育教师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