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公权的劝谏风骨

2022-04-15善俊

清风 2022年4期
关键词:柳公权皇帝

善俊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还在夏州节度使李听账下当幕僚的柳公权到京城长安汇报工作。当时刚刚登基的唐穆宗见了柳公权之后非常高兴,说:“我以前在佛庙里就看到过你的书法,早就想见你。如今既然来了,就别走了。”于是穆宗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侍书学士,留在自己身边。

“笔谏”与“诗贺”

皇帝喜欢柳公权的字,却没想到柳公权还是个“刺头”。有一回,唐穆宗问柳公权:“你的字怎么能写得尽善尽美呢,有什么技巧吗?”柳公权略加思索,回答说:“写字的关键是要心术端正,这样运笔就端正,字也就写好了。”

本来高高兴兴练字的唐穆宗听了柳公权的话立马沉下了脸,默不作声。柳公权说写字要心术端正,可唐穆宗的荒淫放纵是出了名的,很明显心术是不够端正了。柳公权这话表面在说写字,其实是在劝皇帝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到正事上来。“上改容,知其笔谏也”,这就是“笔谏”典故的来源。

后来,唐文宗登基,给柳公权升了官,让他担任中书舍人,充任翰林院写诏书的学士,主要工作是负责起草诏令等。在唐代,中书舍人这个岗位大多是由皇帝的心腹担任,加上执掌机密,所以位高权重,大部分人都能官至宰相。

唐文宗喜欢柳公权是有原因的:除了写得一手好字,柳公权还能作得好诗。有一次,柳公权跟着文宗去未央宫,皇帝忍不住宣布了一件喜讯:“往年,边防将士们的衣物长时间不能按时运达,但今年,在春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听了皇帝的话,柳公权就写了一篇几十个字的小文表示祝贺,皇帝说:“搞这套形式一点新意都没有,柳卿作个诗来祝贺朕吧!”

宫女们也赶紧跟着起哄,催促柳公权快作诗。柳公权无奈,来回走了几步,稍加思考,就把诗给作了出来:“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应制贺边军支春衣》)这诗不仅切题而且精练,唐文宗听了不由得夸赞:“想曹植当年也得七步才能作出一首诗,没想到爱卿作诗竟然只需要三步,有爱卿真是大唐之幸呀!”原来,柳公权思索的时候前后一共走了三步,是为“三步诗”。

其实柳公权的“三步诗”还不止是夸赞,并非逢迎文宗,而是隐含反讽。“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体现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与关怀,相比于将士们久离家乡远戍边关,这“春日得春衣”的“皇恩”不是本应该的吗?怎至于“何以报”呢?皇帝又怎好居功自傲,还自夸?最后,柳公权反讽一句“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从今以后(有了春衣和皇上的关怀后),我们勇猛的边关将士们,就都不怕戍金(军饷)微薄了。

历史上评价唐文宗“恭俭儒雅”,他又博览群书、雅好诗词,想必能听出柳公权的诗中真意。文宗在意满志得的兴头上,听了柳公权婉转的诗歌劝谏,也不生气,还夸赞柳公权的文才,到底算是个好皇帝。

柳公权确实才思敏捷,也很得文宗的喜欢。有一年夏天,文宗召集群臣学士办联句活动。文宗出句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夏日联句》)大家纷纷对句,柳公权也对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众人对句虽多,但唐文宗就喜欢柳公权的这两句,认为“辞清意足”,还特意让柳公权写在宫壁上,一边看一边赞叹:“就是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也超不过柳卿呀!”

皇帝如此喜欢柳公权,他的官宦生涯理应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可柳公权却还被降过职。

“转岗”谏臣

前文就提到,柳公权曾经给唐穆宗泼过冷水;对于唐文宗,他也是照旧,常常跟唐文宗唱反调,让皇帝扫兴。有一回,文宗和群臣在便殿开会,聊到了汉朝的汉文帝,唐文宗不由得称赞道:“汉文帝真是一位明君呀,尤其是他那謙恭节俭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世君王学习!”

说完,唐文宗举起他龙袍的袖子,抬头对学士们说:“朕这件衣服也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的大臣们纷纷赞颂道:“皇上真不愧是尧舜之君,大有昔日汉文帝的风范,更是臣等楷模呀!”

唐文宗听了非常开心,微笑着望望大家,却突然发现柳公权一个人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文宗的笑容不由得消失了:这柳公权怎么也不赞颂一句呢?至少要捧一下皇帝的场吧?于是散会后文宗单独留下柳公权,问他为何不言。

柳公权平静地回答:“皇上平时应当多提拔那些工作能力强的贤臣,罢免那些既没才能人品也不好的人,同时还得多听听底下臣子们的劝谏,多采纳臣子们的意见建议,如果赏罚再分明些就更好了。至于洗过的衣服再穿,这不是理所应当吗?而且洗衣这种小节对国家治理用处不大,没什么好炫耀的。”文宗一听,脸就沉了下来,但也没责备柳公权。

不过,柳公权倒是完全没有“收敛”,反而在和皇帝唱反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一次,柳公权和另一位大臣周墀一起去见唐文宗,评论政事得失。周墀比较温和,皇帝说什么都点个赞;到了柳公权这儿,他完全不给皇帝面子,觉得皇帝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完全不迎合皇帝的喜恶和感受。一旁的周墀惴惴不安,但柳公权越说越起劲,镇定自若,滔滔不绝,一点儿都不慌张。

文宗听着柳公权“指点江山”,等他说完之后竟然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唐文宗缓过神来,慢吞吞地对柳公权说:“爱卿呐,你真是有诤谏臣子的风范呀,朕看当中书舍人不能将你的能量全部发挥出来,要不你还是委屈一下,去当个谏议大夫吧,这个岗位更加适合你。”就这样,柳公权从中书舍人转任为谏议大夫,实际上相当于降了职。但文宗保留了柳公权的学士官位,掌管诏书的书写,毕竟不能浪费了这一手好字。

当然了,唐文宗也不全是想降柳公权的职,而是柳公权的确适合谏议的岗位,皇帝也想让柳公权从此能够名正言顺地来鞭策自己。后世评价唐文宗时,也认为他勤勉听政、厉行节俭;但遗憾的是,文宗也无力挽回唐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瓜田李下”谏文宗

过了几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有一天进宫汇报工作,唐文宗问柳公权:“最近外边有什么议论吗?”柳公权说:“自从郭旼当上邠宁节度使以来,外面颇有些不好的议论。”唐文宗听了,疑惑地问:“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任官以来也没有犯过错误,他由金吾大将转任邠宁节度使,调动也正常,为啥还有这么多人议论呢?”

柳公权说:“以郭旼的工作能力和人品修养,担任邠宁节度使很合适。人们议论的重点是郭旼曾把两个女儿献给了宫里,所以才得到这个机会,不知这可是真的?”唐文宗赶紧解释:“他两个女儿是进宫来看望太后的,这是探亲,不是进献!”

柳公权告诫道:“古人说走在瓜地里就别弯腰提鞋子,走在李子树下就别伸手整理帽子,要不然就被人怀疑想要偷瓜摘李。郭旼的女儿进宫来与他调任节度使无关,但老百姓和基层官吏们难免猜测。”听了柳公权的话,文宗立即派人将郭旼的两个女儿送回了家。

柳公权劝谏皇帝应该是很频繁的,文中所举事例来自史书记录,而《旧唐书》里赞叹柳公权道:“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新唐书》里也点赞说:“其忠益多类此。”也就是说柳公权像这样忠义直言、匡正补益的例子还有很多。

后世曾用“柳骨”来形容柳公权的字严紧硬瘦、骨力遒劲,柳公权为官就和他的字一样有风骨,所以他才能多次“忠言匡益”。后来的柳公权也是经历了几次官场沉浮,最后官至太子太保,还被封为河东郡开国公,八十多岁才致仕退休。73DE3AA1-EFCA-42F8-833B-0CA4474C5E8B

猜你喜欢

柳公权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拜师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柳公权学书法
柳公权练字
柳公权戒骄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集联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