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向“学”转化微系列实践研究

2022-04-15李博

课外语文·下 2022年3期

【摘要】在减负背景下要优化习作教学方式,实现“教”向“学”转化,强化习作教学中“学”的策略,搭建“学”的支架,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本文从巧借资源促进习作知识转化,精梳细理教学转化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习作微系列;习作支架搭建;习作知识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13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博.减负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向“学”转化微系列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9):134-136.

对小学生来说,说出来与写下来有一段距离。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将习作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和素养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研究。2021年教育部有关“减负”的文件中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也给习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习作不只是作文课的事情,把单元目标、习作任务分解前移,以“微”的形式呈现,以“微”的方式教学,围绕“学”强化策略搭建支架,构建训练“微系列”,让学生在一个个小目标达成后,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减轻学生的实际和心理写作负担。

一、巧借资源促进习作知识转化

“教”向“学”转化,要转变思路,以“怎么学”“知识转化”为中心进行习作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学情,设身处地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所需、心理所需、能力所需、素养所需,最大程度助其内化知识。给学生创造习作活动空间而非任务驱动式地压缩空间,并助其梳理习作思维让思维可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灵活选择以下转化策略。

(一)微资料:“阅读”向“能力” 转化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书籍需要阅读,生活也需要阅读。阅读向能力转化,关键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和阅读实践中渗透习作意识,能从中提取习作素材。进行主题阅读分类积累和收集整理,让素材对应主题、有指向,降低素材向写作题材转化的难度,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从素材中获得题材转化能力

素材比较散,随写随记,未经加工;题材则是对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有明确的写作指向,对习作有更直接的帮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素材”转化为“题材”。在积累素材时,引导学生带着目标、主题,带着发现的眼光以及清晰的使用意识,在无形中转化素材。

2.从预学中获得收集整理能力

有些类型的写作比如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没有办法靠观察、回忆写出来的。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布置预学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评比、筛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写作素材,素材收集完毕之后又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整理,最大程度地为习作所用。

(二)微活动:“任务”向“交际”转化

小学生初学写作,任务驱动式会让他们产生畏难和反感心理。赋予“微活动”交际功能,潜移默化渗透习作知识,给习作摘掉“无用”“无趣”的帽子。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真实生活相连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翻转。

1.习作写生渗透交际理念

“学”为中心的“微系列”,注重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习得能力。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根据“微目标”采取微型的“习作写生”的方式,让习作与生活产生实际的“交际”,引导学生像“写生”一样观察、发现、感悟生活,锻炼联想力和想象力,生活素材的烙印越清晰,就越可能转化为习作内容。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开展以课间操中的“点”和“面”为微主题的观摩活动,实现能力生成。

2.活动开展体现交际功能

习作活动能扩大习作教学的空间,弥补任务驱动式习作的不足。以“微活动”为手段,让活动承载习作的部分交际功能。课堂讲述无法完成的,则开展一些针对突破重难点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写作知识,化被动为主动。每次习作都应该有明确的微主题、交际对象、能力目标,打通生活与写作壁垒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突破重难点,还要让学生知道写作不仅是给教师看,它还有沟通的作用。比如,五年级上册《我想对您说》,教师可以一开始就强调这篇习作也是一封要邮寄的信,可以表达倾诉、请求等。

3.活动记录指向交际功能

活动记录是观察与感受的文字呈现,它不应该只是个人的习作工具,也应指向交际功能,让活动记录成为同学之间相互借鉴学习“思维过程”的对象。活动记录是思维可视化的框架,是活动转化为习作题材的重要过程。所以,要筛选各层次的活动记录,根据显性的思维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诊断转化过程中某个环节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拓宽思路,促进目标的达成。

(三)微支架:“模糊”向“可视”转化

支架是思维转化成文字的重要工具。围绕“微目标”进行写作微支架的开发是习作微系列的重点,也是“教”向“学”转化的关键。部编教材的“支架”是方向性的,对学生来说稍显模糊。比如,要写具体,那么什么是具体,怎样具体?学生需要细化的、可视的、能操作的支架。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将习作任务进行适当分解,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一步一步向前,逐渐发现和解决写作中存在的困难。

1.仿写支架让课文创作可视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精读精学的,熟悉程度高,且已考虑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可针对课文进行仿写支架的开发。素材向题材的转化大多时候需要具体的范例,而课文方便、快捷。通过仿写进行知识的转化,走向创新。课文写作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学生很难自己去发现、还原其创作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发,让学生清晰而具体了解是怎么写的,帮助学生更好内化写作知识。重点是模仿的能力,指向持久输入。一是积累型仿写——词汇、句子、开头、结尾等。二是理解型仿写——观察角度、选材组材、立意等。教師要告诉学生模仿有两种,一是“形似”,二是“神似”。机械地搬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和好词好句是“形似”,而创造性地借鉴范文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处理材料的思路是“神似”。

2.选材支架让选材思维可视

选材决定着写作的主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学生有材料可写,但哪个更切题、更新颖、更易写,是他们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设置选材的环节,很难知道学生是卡在了这个环节。那么,在没有与学生单独沟通交流的前提下,如何让这种情况好转?教师要预设这个环节,可以运用可视化支架让学生更好地“学”,从中获得能力。导图、九宫格、表格提示等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把要写的列举出来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更好地选材。

3.组材支架让组材过程可视

组材决定着写作的框架,是较难掌握的方法。组材,即材料的组合、变化、安排。一篇作文乃至一个练笔,从什么角度切入,什么地方详写、略写等,都是在写作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思维容易混乱,或者很难想出适合自己作文的组材思路。图表、情节发展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构思,也可以把各段裁剪出来思考组合。有了思考示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创新,从而达到转化效果。

4.分格支架让组句能力可视

句子是一篇作文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表达是有内在规律的,这一点丁有宽教师研究得非常透彻,形成了自己的“作文分格法”写作训练体系。习作水平高的学生可能掌握了规律,但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运用,分格支架会引导学生分析、揣摩文字背后的写作规律,在平常的阅读中养成解读句子内在构成的习惯,提升造句、组句的能力水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淡的句子写得有文采和有灵魂。如“外部世界+心理感受”:爸爸知道了我的低分,双手抱胸,跷起高傲的二郎腿,坐在沙发上审视着我。看来在劫难逃了,不过还是不能放弃“抵抗”,得想个法子化解老爸心中的怒火。叙事时采取这样“外+内”的“格”交替描写,对部分学生来说极好操作。

5.例文支架让组段能力可视

部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都有习作例文。习作例文该怎么用?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方法时着力点是什么?习作例文一般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写作思路,可以根据不同单元习作要突破的重难点和习作例文的风格,来决定到底是使用它的造句、选材、组材,还是构篇。例如,可以以图表的形式还原例文的写作过程,帮助学生构篇。如四年级下册《神奇的探险之旅》重点部分组段可以这样学:

6.分层支架及支架系列让目标达成可视

支架,并不是限制学生的思路,是要在写作时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那么,就要考虑到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群体。有的只需要画龙点睛的启发,有的需要习作全过程的指导,有的在遣词造句上不得要领需要从基础打起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需过多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要更多考虑学生怎么学,给他们多样化选择,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想学、需要学的东西,达到习作知识转化的最大化,让支架可被自由选择。

一篇单元主题习作,一个习作目标,都应根据实际学情有在微主题之下,有机组合“支架系列”,让“学”最优化。

二、精梳细理教学转化实践成果

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迁移运用。精梳细理,搭配使用“微练笔”和“微支架”,分步攻克单元主题习作所需的能力和目标,更多考虑学生的“学”,着重点在怎么学得更好,让知识转化成能力与素养。努力让学生在离开教师、离开原来的写作语境后,仍然能够自行转化,自主写作。

(一)以练笔促转化

1.练得更精准

目标与写作知识需更精准。每次的积累,每次的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练笔也能更加从容。前期的铺垫工作会让学生练笔在支架的引导下方向更清晰。教师有计划,学生有准备,练笔和习作不搞突然袭击以免无效训练,教学设计与实施重点解决学生怎么学,减轻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在练笔的环节,教师需要把练笔的要求、支架和目的表述得简洁、清楚、明白,与之前的所有训练一一对应,这样知识在不断强化的情况下,转化也更容易,知识的建构也更加牢固。

2.练得更全面

练笔时,支架以多样的方式提供给学生。教师要有清晰的目的和敏锐的视角,了解学的过程需要什么帮助;要有全局意识,关注学生习作的全过程。教师可从遣词造句选材组材等方面,以“微系列”的形式全面支持学生的“学”,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支架,也可以在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选择,填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当然,这些支架可以提前发放,让学生也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于教师而言,有普遍意义的习作知识规则讲,覆盖面不广的知识学生可以自行学习。

3.练得有序列

一个练笔处在哪个单元,这个单元在整册书中是什么位置,要突破的习作知识在整个学段又是怎样的层次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设计有序列而不拔高、不过度重复的训练,让习作知识与能力有螺旋式的提升。

(二)以模式明方向

“微系列”是化整为零,把习作目标和任务分解,各个击破。先确定学段目标,再根据学情分解单元目标、确定微目标,然后有机选择实施方式有序组合,灵活安排微练笔,及时进行多元评价,根据结果再反馈再训练。

这样一来,教师“教”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的“学”,是发现及解决学生“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习作能力和素养,这就是“教”向“学”转化。

“微”给灵活实施和及时反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然后化零为整,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当堂完成习作从而实现减负。“教”向“学”转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习作知识向能力和素养转化,让教师教学影响更加持久、有效,让“减负”更落地。

参考文献

[1]管奇峰.“微活动 微写作”:童心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7(11).

[2]傅登顺.习作知识教学的思考与策略[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3]吴立岗.小學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李博,1989年生,安徽阜阳人,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