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活化作业 激活语文学习活力

2022-04-15贾菲

课外语文·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义

【摘要】研究者对“教育活力”的阐释虽然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指向了“主动”与“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因此,教育活力的激发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的彰显与能力的发展。作业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对语文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生活化作业旨在突破语文与生活的界限,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丰富多样的生活化作业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同时,语文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得到充分实践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育活力;生活化作业;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83-03

【本文著录格式】贾菲.依托生活化作业 激活语文学习活力[J].课外语文,2022,21(09):83-85.

一、教育活力的基本概念

罗伯特·罗兰认为“活力”是一种生理特质,“总与良好的身体状况伴随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活力”即“旺盛的生命力”,它是机体或组织健康运行的表征和动力。可见“活力”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命表现。那何谓“教育活力”?王兆璟认为“教育活力与人的活力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在特定的自然社会中,处于其间的教育有机体与人自适应与自发展的能力,它表现为教育的生命力、应变力、发展力和创造力,具有持续的开放性和强烈的实践感”;石中英在《什么是教育活力》一文中“用三句话来定义教育活力概念:①教育活力是用来描述某一教育系统整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概念;②从内涵上说,教育活力指教育系统或组织在一定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按照系统或组织特性运行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与能力;③从特征上说,教育活力具有生成性、表征性和动力性三个基本的特征”; 杨银付也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主体性、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虽然以上观点对“教育活力”的阐释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主动”与“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可见,教育活力表现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发展性。

由此看来,教育活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力是针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的,是教育系统良好发展的表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而从狭义上来说,教育活力是教育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是教育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参与性、积极创造性与不断生成性。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活力一定是在人的活力得到彰显的基础上实现的。人的活力只有在充满尊重的环境中,在符合个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由此形成的教育活力也体现为教育主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极大发挥教育主体的内驱力与创造性,同时使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二、生活化作业对语文学习活力的意义

杨银付在《教育活力从哪里来》一文中指出,教育活力“在主体身上”,“从主体性、主动性中来”。因此,教育活力的激发首先应凸显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在“教育活力”的观照下,学习内容不应仅是理论的、确定的,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主体不断生成与内化的;学习内容也不应是仅被感知和理解的,而应是学习主体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检验与重组的;学习过程也不应仅是教师单方面预设的,而应是学习主体自发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这一过程也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是学习主体积极延伸于生活、面向未来的。

由此,语文学习活力是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在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实现的过程中体现的;语文学习活力的激发除了在时间有限的语文课堂实现,更应在语文作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进行延续与得以提升。基于生活的作业对学习活力的激发有着重要意义。

(一)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传统的语文作业基本以“读读课文”“练习书写汉字”“完成对应的练习”为主,使作业成了课堂学习的“练兵场”,关注且仅关注到了作业的“认知功能”。单一化、重复性的练习使学生兴趣匮乏且收效甚微。而生活化作业是以生活为依托,旨在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把鲜活的生活场景、生活内容引入语文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突破了语文与生活的壁垒,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语文作业,盘活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学生对自己熟悉而鲜活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十分乐于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同时,熟悉的生活场景也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促进知识在实践中内化升华

顧黄初先生的《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明确提出:“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个‘根’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在生活化作业中,学生主动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将习得的知识进行了再次巩固。

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检验,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重组,逐步实现知识内化与升华,对知识有了辩证、发展的认识,理解了知识的发展性与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石中英认为“教育活力的表现维度有三个:生命力、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未来发展的支持程度”。可见,这是一种面向未来发展的能力。创造能力就是这样一种在教育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一种主观性的思维能力,是教育主体能打破常规与思维定式,找到全新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以主体的主动参与为前提。

生活化作业采用丰富的呈现形式,如诗歌朗诵、教育戏剧、调查报告、谈话沙龙等,与多门学科融合,如音乐、美术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的独特个性被尊重、能彰显,与此同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语文能力得以提升。

三、生活化作业激活语文学习活力的实施路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连通语文与生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语文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得到充分实践和全面发展。

(一)利用生活化场景,激发内驱力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在课堂上设置识字游戏、交流学习识字方法外,生活场景更是识字的广阔天地。新课标也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例如,笔者组织学生:请你交流自己本周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朋友。

交流中,有的小朋友在路牌上认识了“昌吉路”“嘉松北路”等自己熟悉的路名,有的在包装袋上认识了“薯片”“巧克力”等爱吃的零食名称,还有的在玩具说明书上认识了“不可食用”“金属元件”等内容。在这些汉字中,不乏一些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但由于这些汉字在学生生活中多次出现,所以令他们印象深刻。

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内容来识字的作业,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部唤醒状态,驱使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完成。而且在课堂展示活动中,学习更是主动举手、积极交流,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大有提升。

(二)借助个性化任务,提升主动性

音序查字法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教学的难点。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查字典的方法,课下的复习与巩固显得尤为重要。机械地查找课本中的生字或者重复性地做一些练习,不免有些枯燥乏味。因此学完音序查字法之后,笔者做了如下的作业设计。

请你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找自己姓氏所在页码,并找出这个字在字典上的其他含义。

姓氏——对学生而言,不仅是熟悉的内容,还是自身强烈自豪感与归属感的载体。因此在这一作业布置后,所有学生都急于查找自己姓氏的所在页码。同时,通过查字典,他们还了解了自己姓氏所代表的其他含义。在巩固方法、习得能力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了姓氏背后的文化渊源。

共同训练目的指导下的个性化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了个体的自我意识与自由精神的被关注,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融合多学科门类,指向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以生活为依托的语文作业,在呈现上也应保持开放、融合的特点,关注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也关注学习方式的互补与优化,指向真实生活情境的实践与应用。

识字4《猜字谜》一课中有一项作业是:我们也来猜字谜吧。

由于这一课完成时间与元宵节日接近,因此我与美术课《19 我们做花灯》协调,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简易花灯的制作,同时借助学校举行的元宵节活动,对作业进行了如下调整:

请在你制作好的花灯下面挂上一则谜语,周五的班队会活动,我们一起来赏花灯、猜灯谜。

美术课上,学生在花灯制作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民间花灯的基本造型和特点,学会了用剪、刻、插、粘等制作方法,在制作各具特色的花灯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花灯造型的美,还加深了学生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而课后搜集、整理、筛选字谜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同时,字谜搭载着花灯这一各具特色的独特载体,使字谜的呈现形式更多样、有趣。同时,在元宵节氛围的烘托之下,猜字谜这一项语文作业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擦出了别样的火花,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字谜的特点,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长期作业,促进创造性

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新课标所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还提倡整本阅读,提出在阅读过程中要少做机械的训练,多关注学生的读者意识与个人感悟。这些要求在时空都极其有限的语文课堂上是很难达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生活这方肥沃的土壤。

基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但父母较为关注孩子学习的特点,笔者进行了如下的长期作业的安排。

请各位小朋友和家长进行亲子整本阅读,以每月一汇报的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发布在班级圈中。

学生和家长可选择感兴趣的书目,也可以根据提供的书单展开阅读。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方式,关注到了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小朋友的个人特质。同时,在呈现形式上,也可以根据家庭特色进行。有的学生和妈妈以谈心的沙龙风格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有的学生则以读书笔记、读书摘要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阅读收获;还有的学生和妈妈以朗读会、故事会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中的内容……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的个体差异性,笔者在第一次展示活动开始之前,还提前录制了自己的读书汇报,以配乐朗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了不起的卡梅拉之我想去看海》中有趣的部分,给学生以示范,同时期待学生的超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后感受到自豪與满足。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同时形成了带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方法与感悟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多种形式的生活化作业设计,无一不指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和内驱力的推动。将丰富、鲜活的生活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引入语文作业,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展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活力得到激发与提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简而言之,即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些理念的提出都关注到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面向未来的发展功能。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与发展才能激活教育活力,而语文学习活力的体现也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能力发展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 王兆璟.论教育活力[J].教育研究,2017(9).

[2]石中英.什么是教育的活力[J].上海教育科研,2021(3).

[3]杨银付.教育活力从哪里来[N].中国教育报,2016(3).

[4]冉超.语文作业生活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5]顾黄初.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J].湖南教育,2006(8).

作者简介:贾菲,女,1988年生,山西太原人,硕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k,b几何意义的应用
“无意义”修行
吸引的意义
不要无意义地羞辱他人
诗里有你
EGFR、Ku70、NF-κB 及 Bcl-2在 Graves 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