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线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2022-04-15刘芳

课外语文·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线上教学语文教学

【摘要】目前线上教学虽然只是疫情影响下的一种应急的教学方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也是未来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可以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由于缺少师生面对面的互动,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比常规课堂更难把握。为了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不听讲的低效课堂,本文拟从重视课堂导入、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以教学《父亲》为例,谈谈关于线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语文教学;课堂专注度;《父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56-03

【本文著录格式】刘芳.浅谈线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以教学《父亲》为例[J].课外语文,2022,21(09):56-58.

线上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荒”问题,但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而很难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居家的自由环境也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有些学生竟然一边挂着网课一边看电视剧或者打游戏,如此网课便沦为了形式主义。因此线上教学期间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至关重要。笔者经过线上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本文就以教学散文《父亲》为例来谈一谈。

一、重视课堂导入,达到“期待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接受美学中有一个概念是“期待视野”:“若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人因素(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及心理机制等)和社会因素(包括整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体所处的历史文化氛围等)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结构图式。它是接受主体阅读文学文本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读者的“期待视野”对其阅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父亲》这篇文章是写人记事的经典散文,但是由于文章中所记的生活情况与当代生活有较大差距,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隔阂感,不容易与作品共情,也就难以深入理解父亲的形象。在教学本文时笔者设计了由同类课文引入的导入环节(同时整节课也主要围绕两篇课文的比较展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也要求:“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描写父亲的经典篇目《背影》且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背影》一文过渡到本文,教育心理学提出:“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联系旧知接近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想要去探寻这篇文章与曾经感动过自己的经典篇目有何异同,就能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导入:(展示《背影》插画)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谁?——朱自清在《背影》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展示《背影》片段)这位父亲形象镌刻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他的背影也成了永恒的经典。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篇目《父亲》也描写了一个送别场景,今天我们就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二、优化教学环节,创设“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思考

线上教学的教学环节设计需要比平时更清晰明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上课时快速进入状态,跟上教师的节奏,从而提高课堂专注度。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性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学生能独立达到的真实发展水平,二是学生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好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尝到踮踮脚尖就能够到的甜头,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文本。假若学生愿意思考了,专注度自然就提高了。

这就需要在了解现有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课堂问题,且随着教学过程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这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的支架式教学法——“根据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适当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从而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好脚手架,帮助学生逐渐达成学习目标。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预习作业清晰明确

本节课预习作业:自读本文第18—19节的送别场面和《背影》第6小节,各选一处最有感触的地方进行赏析(写法+情感)。

(学生回答时在对话框输入情感关键词,如“关怀、不舍、牵挂、担忧、愧疚、期望……”)

预习作业除让学生通过与已学篇目的比较更快速地接受本文以外,还要求學生预习时便关注本课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关注《父亲》一文中的两处:

1.“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怎么理解“战栗”?

①不舍、伤感;

②心酸、心疼(又一次强调穿着,上一次是在第10节,表现父亲送儿子出远门的重视,体现父亲的自尊,但在这充满富贵豪华的人和城市面前,父亲显得这么卑微、这么渺小。)

③愧疚、自责(之前与父亲顶牛,不耐烦父亲的叮嘱)

④自己要活得体面些的责任感。表现了对父亲变得更加深沉厚重的情感。

PPT补充资料,刘鸿伏谈创作:“我家很穷苦,父母被生计压得透不过气来。我是长子,本应挑起家庭重担为父母分忧,可我却在家里最需要劳动力最缺经济来源时,为着自己的前程,很决然地逃离了这个苦难的家庭,不止跳出了农门,将来还要给这个穷家带来经济压力。在我心里,这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是一种背叛。我们曾经是忧患与共的一家人,我曾是这个家半个支柱和半个壮劳力,但从此我远离了亲人故土,远离了一起长大的乡间伙伴,还有山水村舍和草木虫鱼,一个人向无法预知的未来与完全陌生的世界跋涉,从熟人社会走向红尘江湖,内心的恐惧与迟疑,远远多于升学的喜悦。”(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2.怎么理解“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哀”?

(怜子之心、愧疚之意、不舍之情、伤别之痛、牵挂之愁、期望之切)

(二)文本比较突出要点

在之前的分散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都是写父亲为我送别,甚至都写到了背影,这两篇有什么异同点呢?

异:《父亲》中精当深刻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关于背影的描写《父亲》中是静态的,《背影》中是动态的。

同:他们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他们对父爱的呈现都不是粗泛、浮浅的“他爱我”,而是有具体深切的情感解读。

教师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引导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有更清晰的了解。

(三)细节深挖理解主题

问题:两篇文章在行文中都写到了一些“闲笔”,没有直接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有什么用意?

先来看《背影》,费了不少篇幅介绍父亲的处境: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祖母去世,父亲的事业又不顺利,家中光景惨淡,父亲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他还是坚持要为已经成年的儿子送行,自己穿布衣也要送给儿子紫毛大衣,甚至连儿子路上可能会口渴也考虑到了,自己再窘迫也不能亏了孩子,联系我们的父亲,不论家境如何,一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就是父亲,“坚强、承担”。

《父亲》中有不少内容表现父亲进城后的状态。离土地很近而离繁杂的都市很远的父亲在进城后陡然有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无微不至地尽好一个父亲的责任,咬着牙坚持着把儿子送入学校,没有退缩也不能退缩,每个人都有脆弱胆怯时,但是在孩子面前,每个父亲都会咬牙前进,每个父亲都是超人。这就是父亲,“坚强、承担”。

这就是父爱,感觉粗糙,却又无微不至;貌似疏离,却又一直相随。父爱无言,父爱如山。其实父爱归根到底也就是四个字,尽力而为。

(四)流行歌曲激发情感

在对文章深入品析后,学生已经受到了一些触动,此时播放流行歌曲《父亲写的散文诗》的MV。歌曲质朴感人的歌词与文中的丝丝细节相联系,歌词的细腻直接,曲调的婉转悠扬,画面的简单真实,都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有学生在之前就听过这首歌,可能被打动过,可能还没有深切感受,但在这一个环节中歌曲与文本的结合让他们都有了全新的感受。

(五)开放探究升华主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增强形象思维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在阅读与鑒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教师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形象,还要让他们对自己的父亲,乃至天下的父亲有一种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把这种理解表达出来。因此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

文章中刘鸿伏自己写到了他对两位父亲的看法:“十年前,我还没有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后来读了,我感到一阵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朱先生虽然把父亲的背影写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父亲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乐。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你同意吗?

教师引导:刘鸿伏父亲确实更加苦难,而且《父亲》表现的主题更加丰富,就像刘鸿伏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所说:《父亲》写的是当代社会大转型期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心路历程,表达的主题是多重的,而不仅是父子情,它立体地折射出家庭伦常、社会变迁、文化与土地、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生相克等问题。

但是父爱并不能因为苦难的多少而分出高低厚薄,父爱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所有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心都是一样的,所有父爱都是伟大的,包括我的父亲,也包括你们的父亲。

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什么是父爱,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在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应紧跟着教学节奏,一步一步地越过最近发展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网络优势,丰富教学手段,巩固学习成果

线上教学与日常教学相比虽然有诸多不便,但也有一些优势,为师生提供了跨媒介的便利。网课中共享影音更加便捷、清晰。本节课就设计了一个欣赏视频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清楚、独立地观看视频,更易受到触动。

语文课堂,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网课当然也不能缺少朗读,笔者提前安排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配音录好他们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并且在课前发给笔者,在讲到相应位置时笔者就会先放出学生的朗读片段作为示范,然后让学生再自由朗读,虽然是用QQ共享屏幕上课,无法面对面交流,但是学生高质量的朗读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加深了学生的自主理解。

线上教学还有一大优势是作业检查,教师一般是用QQ软件进行授课,QQ本身自带作业检查功能,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在线上传,教师可以快速查看作业完成情况。笔者在这节课结束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学完本课以后,你对你的父亲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

学生提交的作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写了一段文字,有的学生上传了自己与父亲的合照,有的学生为父亲唱了一首歌,有的学生给父亲画了一幅画像……这些丰富的作业提交形式正是网课独有的优势。

我想如果用心开发,还会发现许多隐藏的网络小妙招,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专注度。

虽然大部分教师还是坚信面对面的教学无可取代,但线上教学在未来可以作为日常教学的补充,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线上教学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光伟.“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J].北方论丛,20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柏章发.最近发展区视野中的语文阅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3).

[5]万莉.论语文支架式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年(8).

作者简介:刘芳,女,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线上教学语文教学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