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本关键词 感悟慈父无言之爱

2022-04-15王昕疌

课外语文·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摘要】父爱本身使人感到深刻,人们所认知的父爱总是使人无法直接察觉,但是一旦仔细回忆,就会发现:父爱的伟大之处从来就是因为父爱的真切与厚重。在我们的生命中,父亲都是最沉默的一方,但恰恰相反的是,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全家人的希望,是全部压力的承受者。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但“父爱之舟”是载人于水上之物,标题将父爱具体化,更让人觉得父爱的真切和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之情。

【关键词】无言之爱;《父爱之舟》;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53-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昕疌.立足文本关键词    感悟慈父无言之爱——《父爱之舟》一课文本解读[J].课外语文,2022,21(09):53-55.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二课,是作者通过梦境与父亲相处的往事,全文首尾呼应,虚实结合。虽然内容语言简单,但是却蕴藏了作者内心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与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感动不已。作为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份真挚的情感,通过感悟与解读本文慈父对孩子无言的爱,也能够使小学生发现生活中父爱的表达,激发起小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同时,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父爱之舟》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提高,针对这一点,为了进一步明晰文本的特点,本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父爱之舟》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希望能对相关教育者有所帮助。

一、《父爱之舟》的解读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属于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对文本形成准确理解的关键路径。记叙文本身有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学生学习体会的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对以场景描述为主的叙事性散文,可能会导致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父爱之舟》一文虽然阅读难度不大,文章描述也简单明确,但是通过文章的阅读可以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情感特征与内涵,属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对此,基于文本解读探讨《父爱之舟》具备显著教育价值。下面基于《父爱之舟》这一篇文章所描述的主体情感元素“爱”进行简要解读。

(一)基于心疼的爱

在《父爱之舟》中,“我”和父亲住在客栈,半夜会被臭虫叮咬,身上会长出很多疙瘩。这时爸爸很心疼,并叫来了茶房,掀开了席子看见大量的臭虫,而我身上有疙瘩。从这一段内容来看,充分展现了心疼这一词汇,也可以直接地说明父亲的心理感受,父亲心疼且自责。此时会因为心疼,父亲便会动心,犹豫是否需要给“我”换一个房间。对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注重对“动心”的应用,借助父亲内心的真实感受实现对爱的表达与理解,在展现心疼的同时也表现不愿意花钱的痛苦,从而呈现出两难的感受。同时,《父爱之舟》中还有关于节省到极点这一种描述,其中有着“我”年纪虽小却知道后半夜加钱换房是浪费钱的感受理解。对此,可以从“我”这一角度上实现对父亲的理解,并基于贫寒的日子,展现温暖的感受,从而让爱这一感受真正渗透到字里行间。

(二)基于不忍的爱

在逛庙会方面的记录属于《父爱之舟》记载最快乐的阶段,因为其中有形形色色的小吃、戏子、玩意,这促使庙会成了作者的童年盛会。在《父爱之舟》中,表现出了面对盛会而不舍消费的现象,“不忍心叫父亲买”的描述,还基于吃凉粽子这一过程,展现出父亲对“我”的一种委屈。在《父爱之舟》的描述中,明确地记录了“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不忍心”。對这一种记载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不忍,也可以充分地表现出父亲对自己的爱。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让学生思考的方式,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地理解这一段话,并基于良好的切入点,将文字背后的内容,尤其是情感内容有效展现出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抓住父子“不忍”的理解以及感受,从而从不忍这一角度上感受到。

(三)基于付出的爱

文章提到了两次送我上学的过程,第一次是雨雪天气父亲背我上学,第二次是开学之前父亲凑钱交学费的过程。还附带了父亲对自己的学习期望,为了让“我”可以更好地读书而不惜一切代价,尤其是以卖猪等方式凑钱,还详细地记录了各种费用,如饭钱、住宿费用、学杂费以及书本费,各种费用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来,这样的描述看起来比较啰唆,但是表达方式非常明显,其需要注重抚触这一过程,这也间接地展现出了父亲“肩头重担”的压力,更是“我”的心头压力。另外,在“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地哭……”这一段内容中记载了关于“我”尝到了不该这一年龄尝的滋味,也就是苦涩与辛酸,此时也间接地刻画了父亲的付出以及操劳,同时基于“从来不缺课、不逃课”的优异表现,这也是对付出的一种回报形式。在解读《父爱之舟》时认为,父亲的爱可以大于付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文字的引导,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地理解文章并读懂父亲的爱。

(四)基于勤奋的热爱

在描述“我”上学的过程中,父亲通过拉下脸面去向亲戚为“我”借船,父亲清楚学习能够使“我”改变命运,父亲在送“我”去往无锡的路上不断地为“我”忙碌,根据“不过父亲不摇橹时,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为我备齐行装”的描述,不仅使读者了解了作者的家境,又可以更好地突出父亲在家中“家庭顶梁柱”这一角色,使读者感受到父亲巨大的压力,同时基于父亲的家庭辛酸,充分展现贫穷这一特色。与此同时,在考试方面也间接地体现了我的价值以及理想实现的路径,这里描述的内容也间接地展现了父亲与儿子的希望,父亲与我的勤奋都是为了改变生活物质基础所努力的目标,也是表现爱、传递爱以及表达爱的重要途径。

二、《父爱之舟》的教学研究

(一)基于认知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形成对文章中情感的理解,教师需要充分展现认知方面的教学。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现状或多或少都存在情感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充分挖掘并应用这一些情感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为学生通过更加开阔的认知空间,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父爱之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范文引领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基于“送考无锡师范学校”这一片段,同时对比以往所学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两篇文章,并借助对比的方式促使学生感受文章中对父子情感的表达。借助文字的表述突出认知这一教育目的,促使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感受人物的心理情绪与特征,从而让文章情感得到更好的展现。

(二)挖掘文章中的情感

在学校的情感教育水平有效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以更加深刻的理性判断意识实现对相关事件的理解与判断。学科知识如果是以系统化比较强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对生活更好地了解与认知。对此,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渗透各种情感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性的挖掘,促使学生可以保持更加积极的学习,并实现对爱的正确认知。

通过对《父爱之舟》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赏析绘画的方式激发质疑,借助于阅读《父爱之舟》这一叙事散文,可以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尝试描写文章的一些场景”,同时从网络中搜寻一些关于吴冠中的作品,特别是一些江南水乡、小渔船等,借助这些作品,使学生可以从各种不起眼的物体中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并基于文本与绘画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提高综合学习效果。

(三)研读感悟

为了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和最佳的文章感悟,对本次研读,笔者特意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目的在于通过进行提问,来集思广益,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加透彻,也使学生对文章主题及作者所用到手法和中心思想探究更近一步。

文章结尾处说“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学生1:乌篷船让“我”永远觉得亲切,是因为这乌篷船承载了父亲对“我”的期望,也承载着父亲对“我”的爱,从中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2:这句话呼应题目,揭示主旨,小船承载着父爱,“画”小船意指记住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以寥寥几个字结尾?

学生3:结尾“醒来,枕边一片湿。”照应了开头,同时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即使在梦中想到父亲我也是满含泪水的。

再读开头和结尾: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有什么好处?

学生4:虚实结合,通过引入梦境使作者回想起父亲以及有关父亲的往事,引入的手法自然,让人不觉得刻意,到最后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将泪水浸湿枕头结尾。这种首尾结合的方法使人感受到文章的完整,也使人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挚,具有超强的渲染力。以梦境形式更易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文中几次写到了姑爹的小渔船?父爱与舟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5:文中共出现了三次,这条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线索因其贯穿全文,文中在不同段落重复出现与小渔船有关的词、句子以及小段落则我们可以认定“小渔船”就是本文的行文线索。通过线索的作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并且在解读文章时也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

以《父爱之舟》为题,作者虽然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命名,但是却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以《父爱之舟》为题,根据文本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四个结论:第一,“舟”有承载作用,这里的“舟”是一语双关,“舟”不仅体现在文章中提到的父亲为了送“我”去无锡上学,使“我”改变命运的道路成为现实,不惜拉下脸面为“我”去向亲戚借船,更加凸显了父爱对“我”的童年来说起到了承载的作用。标题将“父爱”与“舟”相联结,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爱”对“我”童年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也升华了文章主题。第二,“父爱之舟”所指的是姑爹的渔船,但实则指的就是“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将抽象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父爱具体化,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表现出对作者来说“父爱之舟”具有深刻印象。第三,在全文中,很容易发现,“小渔船”贯穿全文,叙事也都是围绕着这艘小渔船展开,因此得出“小渔船”是全文的线索,在与父亲的故事中,一直都是这艘小渔船参与其中,父亲总是以这艘小渔船送“我”读书、求学、游玩等,串联起全文的内容,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四,标题《父爱之舟》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挚,读完使人久久无法平静,以此为题,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本文就是为了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以及表达“我的父亲”对我的关爱,以此为题,不仅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四)感受写法

这篇文章虽然表面上是叙述了一件平常而又梦幻的事迹,但实则却使作者回忆起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也揭示了儿子对父亲蕴藏許久的感激与想念之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该文的主题升华至高潮,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该文并没有因为日常琐事而显得微不足道,相反,本文情感真挚感人,具有渲染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父爱之舟》本身是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其属于作者对以往记忆的一种追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同时感受日常琐碎事情中的情感。在没有大事情、没有壮举的描述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突出父母对“我”的饮食起居关爱与关心,真正将爱埋藏于内心,同时体会父亲的“不忍”“付出”“勤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地解读《父爱之舟》,并基于文章的描写方式、技巧以及情感特色,促使学生形成准确且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父爱之舟》的综合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冬.儿童本位化立场下的语文教学思考[J].文学教育(上),2014(10).

[2]万银洁.对语文教育中儿童本位的思考[J]. 小学教学参考,2012(22).

[3]张秀平.“儿童本位”: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新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3).

[4]朱自强.儿童本位:改革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J]. 人民教育,2010(6).

作者简介:王昕疌,女,1993年生,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