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教育资源下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15楚庆好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楚庆好

摘要:针对乡村学生劳动教育和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探索一套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体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课程,培育具有建设家乡情怀的劳动创新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劳动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实现当代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举措。

然而,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是:首先,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孩子已经很少能接触劳动、体验劳动;其次,家庭中父母宠惯溺爱,基本的生活小事一手尽揽,孩子没有劳动的机会;再次,学校受考试评价的桎梏,劳动教育不足,没有系统的劳动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流于形式的“浅劳动”得不到“质量”保证;等等。

如何破局扭转“劳动教育不足”局面?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保障。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所学校,基于乡土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其创新精神,我校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实践,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育举措

(一)立足校园,强化教育宣传,增强劳动观念

结合地方课程实施需要,我校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聘请一部分如从事乡内农业、养殖、果木种植等的学生家长定期走进校园普及劳动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劳动创造财富”的意识。同时,学校强化劳动教育宣传,利用橱窗、队会、广播站、辩论赛、专题讲座等方式,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宣讲合肥市第六届、七届劳动模范事迹,树立劳动光荣形象。

利用地域优势整合乡土资源,开辟院墙内外短距离的劳动实践场地。常年租借社区4亩农田,作为中高年级劳动基地,划块分班承包,分季节栽培不同期农业蔬果作物。高年级认领校园东边的“乡贤”公园,全天候保洁、绿化养护和公物保护,培养学生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校内为低年级学生设立了花卉箱、蔬果箱,依据节气转换,栽、收季节性作物,日常管理均在项目小组老师带领下完成。

(二)扎根家园,强化实践体验,增强经验积累

家校的有效携手,才能形成教育的巨大合力。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和实际配合。

1.学校通过家长会、学生会等方式,广泛宣传劳动教育政策和课程要求,解读青少年成长阶段劳动教育对于意志锻炼、三观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特征,设置不同家务劳动打卡任务,个人卫生、房间整理、拖地、洗衣、做饭等一周不少于两次打卡,所有图片集中在期末交流展评。

2.每一位学生每两周务必参与一次家长陪伴下的户外劳动,时间不少于一节课,内容以家长劳作对象为准,强化学生过程性体验,每一次劳动后需要撰写一份心得体会、或劳动日记,以班级为单位择优在校园橱窗“劳动园地”栏循环展示。

3.每一位学生亲手种植、养护一种自己喜爱的花卉,过程性管理、施肥。户内户外通风晒阳均由孩子独立负责、自己完成,并对种养的花卉如水、土、阳光、温度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记录,掌握其种养规律和方法,此项劳动侧重于学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融入生活,强化尊重与践行,提升创新素养

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上,学校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

1.了解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劳动创造史。带领学生走进高店乡内“江淮民俗馆”,参观不同时期的农业劳动工具,认识这些工具由浅陋到精致、由笨重到实用、由单一到多样的改进过程,了解农业生产工具简史,感受古往今来劳动者的聪明与智慧,感受科技在劳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2.开展“崇尚劳动微行动”活动。结合重要的节日,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点,组织志愿服务队,走进乡镇工业基地、五保供养中心、乡内大型建设项目场地(如引江济淮项目工地)。听讲劳动故事、感受现代劳动技术、慰问一线劳动者、宣传劳动安全小常識、宣传环境保护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劳动光荣”大能量。

3.注重劳动创新能力培养。借助校内外劳动实践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尝试劳动创新,围绕工具改进、果木嫁接技术运用、塑料大棚种植、水土保湿、无土栽培、育种等方面,激活创新思维、巧用方法技能,提高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

(四)完善评价,构建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尊重、人人崇尚和人人分享的劳动氛围,学校实施了以下评价激励机制。

1.过程性评价。学校大队委每月开展“××劳动之星”(如创意劳动、文明劳动、兴趣劳动等)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获得的成果均由个人支配或分享,“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充分让劳动者享有获得感、成就感。

2.年度性评价。结合“五一”劳动节、校园科技节,每年四至五月,学校专项开展在劳动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即“校园工匠”专栏评选活动,让参与劳动、热心公益、小有成就的劳动者获得年度最高荣誉感、自豪感。

3.开办校园秋收节。金秋十月,果实入仓,校园秋收节正式登场。在前期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诗文图画影像作品、实物劳动成果等都是展评对象。展览会期间,设置不同区域的展厅,学生自主设计、注重经验交流和果实分享,培养集体意识和崇尚劳动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师生在劳动态度、方法技能上有了明显改进。大家在参与中锻炼了品质,培养了自信,积累了经验,开拓了创新思维,形成了小事会做、大事尝试着去做,人人都会做一点事、人人都能做一些事的好局面。

乡土教育资源下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探索与实践2022年4月上第10期(总第110期)二、具体成效

(一)积淀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通过系统的劳动知识培训、校内外基地实践、家务劳动打卡等,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适应并掌握了相应劳动技能,在生活上逐步迈向独立。个人卫生、自行上学放学、轮岗值日、实践活动等等,均能够按时按质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毕,明天的事情计划着做等良好劳动习惯初步养成。在家校交流中,全体家长一致肯定学校劳动教育使孩子改变很大,效果显著。

(二)建构了劳动的规矩责任意识

特色活动日,如世界湿地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时间,大队委带领队员深入开展系列“志愿微行动”,走进社区、企业、田间地头,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增强环保主人翁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呵护家园从自身做起,严格垃圾分类、废品回收利用;坚持从小事做起,不乱扔、乱丢、乱排、乱放;做到文明出行、绿色出行,节约保护水土资源、禁止狩猎或电网捕鱼等,小手拉大手,携手共同筑牢生态良性运转、不受破坏的坚实屏障,提升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规矩、责任、尊重意识。

(三)整合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劳动实践资源

在开设精耕细作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劳动基地建设,在社区的支持下、先后通过与企业协作的方式,整合了“江淮民俗馆”、淠史杭干渠生态长廊、绿色农业养种植等乡内比较适合的教育资源,开辟劳动教育和实践打卡基地,定期分批次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实践、创新平台,实现劳动教育“由理论、实践再理论”的渐进式成长模式,达到知行合一,为学生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四)开发了劳动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我校重点以“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创新实验室为阵地,着力打造“二十四节气与农事”“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校本教材,积极开发“花艺”“厨艺”“劳技读本”“农业耕作发展简史”等课程资源,在丰富校本课程内涵的同时,打造我校劳动教育品牌。

(五)激活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授课老师在课程实施中,有序引导学生不断尝试改进生产工具,力争“一具两用或多用”,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养种植上的节水、节肥、节电等环节寻找规律,激发学生创新内驱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科学思维,在对于种植的作物如何通过测量面积算出产量、对于收获的果实如何通过测量体积算出质量、对于施加的肥料养料如何有效提高产量上大做文章,增强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密切联系的整体意识。

近年来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一改以往我校学生们不爱劳动、鄙视劳动、不尊重劳动的局面。大家的主动意识、尊重意识、节约意识、创新意识、技能素养明显提高,养尊处优、温室花朵的现象不复存在,独立自主的小学生生活形象已然树立。

诚然,劳动教育课程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不足,如:课程资源体系不够完整,内容不丰富;辅导教师不确定,人员不足;没有与其他“四育”深度融合;学生的创新方向偏于狹窄、内容过于简单、与现代科技下的劳动生产没有深度接轨;学生创新潜力得不到很好的激发,科技元素大打折扣;等等。

为此,我校劳动教育课程项目组将同心协力、凝聚智力、精准发力,继续优化和整合乡内劳动教育资源,拓展实践锻炼空间,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以“阳光教育,多彩童年”办学理念为指引,着力培养身心阳光、学习自信、生活自强,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情怀的“小小劳动者”,让生命的色彩在实践中一一绽放!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