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治疗肛瘘切挂术后肛周疼痛临床观察

2022-04-14高斐程婷婷卢灿省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肛瘘中医药大学评分

高斐,程婷婷,卢灿省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 安徽合肥 236600

3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肛瘘是临床常见的肛肠疾病,多为肛周脓肿破溃后产生,常可迁延数年至数十年经久不愈,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其高位肛瘘患者多采用肛瘘切挂术,术后患者常因肛门疼痛导致程度不同的排便困难,且由于肛周末梢神经丰富,排便后肛周括约肌痉挛,导致出现因疼痛并发尿潴留、血压升高等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不利于术后康复,术后应用镇痛或麻醉药物常可产生药物依赖及不良反应,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估算出样本量约为70例,故此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二科住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肛瘘患者,研究揿针疗法对其术后疼痛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纳入标准 年龄15~80岁,无严重基础疾病;经肛门指诊及肛管双平面彩超确诊为高位单纯性肛瘘(1条瘘管);保守治疗无效,符合肛瘘手术指征;对本次研究及相关治疗知情同意并签字。

1.2 排除标准 患有便秘、直肠脱垂等因排便原因影响疼痛的疾病;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禁忌症;妊娠、哺乳期妇女;晕针患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

1.3 剔除、脱落标准 术后出现并发症如血栓栓塞、创面大出血、粪便嵌塞等影响疼痛评分因素;使用镇痛泵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因个人原因出院转院或随访失联无法继续进行研究的患者。

2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二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0例高位肛瘘患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件号2020AH-06),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在腰麻下行肛瘘切挂术,术前置尿管,术后肛门填塞凡士林纱条止血,外敷纱布包扎固定,导尿管于次日拔除。

3.1 对照组 术后予以地佐辛10mg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29)静脉滴注止痛,每日1次。

3.2 试验组 术后于双侧手臂二白穴及双侧骶部次髎穴穴位处直径5cm消毒,采用一次性的无菌皮内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国械进注:20162271259),刺入双侧二白穴及次髎穴,以出现酸麻胀者为宜。嘱患者每日按压3-4次,每次按压控制在1min左右,体内留置72h后取出。治疗时如埋针脱落则再次进行埋针,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晕针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埋针。

图1 二白及次髎穴定位

两组患者术后第一天均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后第二天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调理大便,便后温水清洗后予以生理盐水+凡士林纱条换药,疼痛难忍者予以双氯酚酸钾散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47)口服,起始剂量25mg,视疼痛程度进行追加。

4 观察指标

4.1 疼痛程度 对两组术后24h、48h、72h三个时间点进行疼痛评分,具体评估采用VAS视觉评分量表,数值以临床记录为准。

4.2 止痛药物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72h内追加止痛药物人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4.3 不良反应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72h内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情况。(注:因口服双氯酚酸钾散片后导致的不良反应不归于此类)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术后疼痛感对比

3次测量的数据进行Mauchly球对称检验W=0.761,P<0.05,不满足协方差矩阵球对称,采用Gerrnhouse-Geisser校正,根据分析结果,不同的评分时间之间疼痛评分数值存在差别(F=219.697,P<0.05),评分时间与治疗方法之间存在交互(F=7.006,P<0.05),两种术式之间评分数值存在差别(F=22.787,P<0.05),不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37,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疼痛感比较

2 追加止痛药人数对比

对两组术后72h内追加止痛药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追加药物4例,试验组11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追加止痛药人数比较

3 术后72h内出现不良反应人数对比

术后对照组8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5例,头晕3例,试验组2例有轻度头晕及心慌汗出症状,对两组术后72h内出现不良反应人数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率低于对照组。

讨 论

肛瘘切挂术是目前治疗高位肛瘘最常见的术式,其采用橡皮筋钝性割勒,可以有效避免因一次性离断肛门括约肌导致的肛门失禁,但术后病人痛苦较大,临床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进行术后镇痛,使用该类药物会增加胃肠道出血、消化系统症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且易产生耐药及药物依赖[1-2]。中医医认为患者术后疼痛多因术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可以采用针刺治疗达到疏通气血经络缓解疼痛的目的[3]。

揿针样似图钉,针尾环形垂直于针身,故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将其埋藏于皮内或皮下,再给予特定腧穴持续柔和的刺激,使针刺镇痛的疗效增强,达到疏通气血经络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毫针疗法刺激时间短和操作繁琐等缺点[4-6]。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多因输液时行走不便,选择换药后再行输注止痛药物,由于揿针针体长期留置体内,在患者换药及排便前,可以进行预防性的按压刺激,在换药和排便时可以有效缓解疼痛[7-8]。

揿针针法由《灵枢·官针》中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而来如“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属于一种通过浅刺长时间留针镇痛的疗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可以不仅激活炎症痛敏部位的阿片受体,使其产生内源性阿片镇痛效应,提高痛阈,达到局部镇痛的目的,同时由于皮肤存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相似的皮肤神经内分泌通路[9],揿针对于神经末梢的持续刺激,使兴奋传输到中枢神经后通过皮肤的神经内分泌作用使血清中的阿片肽、血清素等镇痛物质含量增多,同时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产生[10]发挥止痛效果。

从本次研究来看,揿针针刺二白穴及次髎穴,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但其止痛效果弱于地佐辛。其优势在于相较于地佐辛其应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且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可以实现长期埋针,临床可以应用于疼痛较轻患者或与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应用以发挥更好的止痛效果。

猜你喜欢

肛瘘中医药大学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肛瘘切除术联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肛瘘伴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肛瘘诊断与治疗
Two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Teaching:A Classroom-Based Study
8所中医药大学被“除名”?只因标准不同罢了
大学生微信骗考卷
教育部回应8所中医药大学未列入名录:不影响学位授予及考试
双周最佳阵容
双周最佳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