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研究觅良策 引“凤”乡村振兴路

2022-04-14张婧嫄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摘要:将河北省驻保高校毕业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从高校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分析总结驻保高校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和总体评价,并通过对比分析构建影响大学生涉农选择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各影响因子与大学生涉农选择的相关性的模糊判断转化为具体的参考指数,针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如个人、家庭、社会等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有效途径,突出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和水平,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程,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涉农意愿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复杂严峻。与此相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打破了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行业平均利润率差异引发的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流向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低利润率行业,农业发展必然会面临人才难引,甚至流失的困境。受“大气候”的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从事“三农”意愿低下,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

对大学生从事“三农”工作的研究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有的学者认为政策错位、筹资渠道缺乏、高等教育服务缺位和家庭观念是阻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1];有的学者指出,除了国家路径、家庭路径、高校路径和自我实现路径外,社会路径也影响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期望值[2];有的学者认为为了能够吸引大学生走入农村基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来解决农村的科技、教育和医疗难题[3]。这些都很有借鉴意义。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大量既具备扎实农业科学素养,又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规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于是地方院校就承担了高素质人才“造血池”的主要任务。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农科类专业的特点,一些大学生不愿意进入“三农”行业。农科类专业大学生不从事涉农工作,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兴农战略、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战略的根本原因。鉴于此,我们进行了本课题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有效途径,突出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和水平,激发学生从事“三农”工作的兴趣,提升其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程,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个体特征

性别、年龄、学历和所学专业三个方面形成了大學生的个体特征。一般情况下,男生比女生的思想更为开放,他们更倾向于在大城市,从事有挑战性、收入高的行业,而女生更愿意返乡,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相较于男生,女大学生更愿意从事涉农相关的工作。而从年龄、学历和所学专业方面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升,农科类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知程度就越高,越能够深入了解国家针对“三农”出台的扶持政策,更善于描绘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毕业后走上“希望的田野”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2.大学生家庭特征

户籍类别、父母职业和家庭所在地三个方面可以反映出驻保高校大学生的家庭特征。成长在农村的农科类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的倾向可能会高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业劳作更熟悉,在日常生活与劳作的过程中对“三农”的认知不断清晰。父母务农的大学生未来从事“三农”工作的可能性会较高,因为这样的家庭对农业生产更为依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三农”认知的差异,来自山区的一些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就不高。因为从小深受大山的“包围”,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走出大山是他们从小的愿望,因而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城市中就业。

3.大学生对农村的认知

农村地域相对封闭,却是社会建设的原动力,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途经。广袤的土地不仅解决了人民“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能够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懂得充分利用农村优势,这个群体的大学生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就较强。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人烟稀少,信息闭塞,农民“与世隔绝”,受自然、地理等环境的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这些“封闭”的农村引进人才就困难,农科类大学生选择从事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意愿就较低。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途经了解较为深入的大学生,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农村基层生活的认可度较高,选择“三农”工作的意愿也相应更强烈。

三、对策建议

1.政府角度

(1)加强基础建设,提供良好待遇。

生理和安全教育需求是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激发农科类大学生走向农村基层进行就业的热情,一是不断加强本地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为他们创造一个既安全又适宜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二是颁布适当的就业优惠政策,给那些走向农村基层的“三农”专业人才提供较高的社会薪酬福利待遇,同时加强社会福利待遇保障,制定灵活的就业补助支持政策,加大对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就业补助支持力度。

(2)鼓励扎根基层,给予发展空间。

政府部门要积极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条件,深入研究挖掘乡村振兴新思路,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投入到乡村振兴战役当中,让从业“三农”的学子在不断汲取科学知识,激发自身潜能中尽快获得自我实现,做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

2.学校角度

(1)对接市场,改革教育体系。

如今一些高校的教学方式僵化,农科类专业课教学模式早已与产业实际相脱离,无法适应单位、企业对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涉农高校应加强“三农”课程建设力度。首先专业课教学模式应与“三农”产业发展相匹配,同时高校可以和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双向模式,根据需求定向培养人才,调整课程结构;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多地深入农村、接触农业,提升他们对“三农”的认知程度,从而吸引他们中更多的人去从事“三农”事业;再次,高校应多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学生不仅能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农业行业、适应社会,同时也能从中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为以后成为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合理规划,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应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加强生涯规划指导、简历的制作指导和求职礼仪的培训,并与政府搭建就业平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让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人才政策,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之外,高校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基本情况,同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相关信息,组织更多的校园招聘会。

(3)加强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校应该帮助学生打破世俗观念,让大学生们充分了解“三农”行业,并扭转他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偏见,使其知农爱农为农,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农学类专业大学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树立起到最重要、最需要的行业中锤炼自我,实现自我的社会责任。高校也应创建更有活力的校园环境,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潜力的发展空间,将学生培养成涉农行业的高端人才,产生“天生我材必为农”的思想,乐于事农,自愿献身于“三农”。

3.学生角度

(1)培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身處于一个行业多元化、多层次变革的就业时代,大学生在就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较好的应用,更需要注重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课余时间,大学生要积极组织参加与“三农”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了解这个行业发展前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加国际科研项目,勇于挑战技术难题,培养自己的创业创新精神。大学生还可以积极从事一定的团队组织工作,培养自己的专业团队组织协作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工作能力。

(2)了解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实际应用,应增强对就业前景的了解能力,择业之前应该准备充足。应培养良好的了解政策的习惯,了解与择业就业相关的热点话题,自觉养成正确的大学生择业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农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要充分了解国家针对“三农”、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就业优惠政策等,抓住时机,为自己寻找广阔的用武之地,发挥个人优势,受益于“三农”,服务于“三农”。

PR

本文系驻保高校大学生从事“三农”意愿影响因素调查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20273。

参考文献:

[1]孔青,蒋保伟.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J].中州学刊,2018,(12):85-89.

[2]李同果.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4,(1):78-80.

[3]李高贵.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有效服务“三农”[J].中国高等教育,2004,(Z3):55-56.

(作者单位:张婧嫄,河北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