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展陈路径探索

2022-04-13徐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物少数民族博物馆

文/图:徐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一、当代少数民族文物特点及展示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筑了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少数民族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物证者,记录着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及生产生活的历史轨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了解、抢救、保护、阐释、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文物,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宋兆麟先生指出:少数民族文物是文物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部分。民族文物是自民族产生以来,各民族所创造的、具有一定民族文化信息,又有一定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物。具体说来,民族文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指自古而今的民族文物,后者指清代以来的或近现代民族文物。[1]少数民族文物除了包含历史性、传承性、物质性等历史文物特点,还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差异性。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物特征。除了各民族之间不同的特点,在同一民族内的文物类型也不尽相同,举凡服饰、宗教物品、器具、乐器等,都有明显的类型特性。以服饰为例,人们常常通过服饰直观地区别不同的少数民族,但即使在同一少数民族中,往往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款式上的差异,有的是花纹图案的区别,有的是文化含义的差别,这些差异性常常用于区别少数民族不同支系的特性。二是活态性。历史文物距今已久,很多文物无从考究,近代少数民族文物与历史文物相比,其中不少实物是现在仍在使用流行或刚消失不久的,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是鲜活可见的,所蕴含的民俗等文化信息是生动而具体的。其文化价值体现还在延续,是研究民族文化连续性的宝贵财富,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某种程度能弥补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的不足。如古老的东巴纸,至今在纳西族还有传承人在制作。

二、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展展陈现状

如何持之以恒地对少数民族文化根源和文化脉络进行完整和真实的记录、保存、传承,博物馆责无旁贷。近年来“博物馆热”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举办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之外,展陈设计往往是影响观众观展体验的关键。据笔者调查,地方少数民族博物馆普遍存在采取落后、单一的陈列方式,展品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展出,脱离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丹寨苗族—雅灰支系

1.展陈形式较为单一

在博物馆展出的少数民族文物展品多为可移动的器物类、服装类和绘画类文物,品类比较繁杂。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主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大多数民族博物馆对于少数民族文物内容挖掘不足,展示形式上多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把文物置于展柜中,采用传统的“文物+说明牌+图片”的固有模式。不能全面和形象地阐释少数民族文物背后的内涵和文化,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博物馆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观展兴致,甚至留下“少数民族文物就是陈列落后生产方式”的印象,更无法对文物背景故事等相关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体现文物价值。

2.民族元素使用过度

少数民族传统元素符号作为一种语言,饱含着特定的信息和独特情感属性,在为展览设计师提供灵感和素材的同时,更需要设计者精心筛选、提炼、探索,达到强化展览风格和加深内涵的目的。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中,存在堆积式使用传统文化符号的错误倾向,未经深入挖掘设计,直接采用本民族传统图案进行喷绘,反复大量地应用在展览平面设计中,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常设展中,民族元素堆积式使用的问题普遍存在。

三、优化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展陈设计的建议

通过调研目前博物馆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现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少数民族文物特性,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提高少数民族文物展示工作效果,切实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良好传承和传播提出一下几点思考。

1.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彰显文物价值

丹寨苗族—岔河支系

举办一个展览的首要环节是展览主题的选择,它关乎展览陈列的定向,是一个展览的灵魂,从总体上影响着展览的内容、风格和展陈形式。少数民族文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包含器物、服饰、绘画、宗教信物、石窟等内容,涉及类别广、内容多、数量大。少数民族丰富的展品内容为展览主题提供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也考验着策展人和设计的整体把控能力。

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立意,如何始终围绕展览核心主题方向展开设计,将展览风格和设计理念准确地传达给观众的同时,展现出每一件文物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一是策展人和设计师之间要互通有无,通力合作。从“内容策划”到“形式设计”需要策展人与设计师相互配合,彼此在展览之前对文物的特点及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深度调查和解析,挖掘文物背后内涵,从“文物展览”转变为“文化展览”。策展人不仅需要将展览核心思想传达给设计人员,还要将展览学术化的思维方式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讲述形式,将展览的深度扩展成喜闻乐见的广度。设计师则需将展览文本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再创造,完成从文字到视觉上的表达,最终形成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的展陈效果。

二是要充分了解、尊重民族习俗。需要注意的是,在少数民族文物研究工作中,要求策展团队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充分调查,并在展陈设计中表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充分尊重,避免因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性认知而出现民族纠纷问题,影响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特别是针对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物,需要在与相关人士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文物展示方案,在丰富文物展示内容的同时,提升文物展示综合效果。

“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展厅鸟瞰图

展厅蒙古包情景

LED屏幕嵌入式展览设计

潜移默化的空间分隔与内容呼应

2.“情景再现”式展陈设计

博物馆是一个用文物“讲故事”的地方,好的展陈应该为观众讲一个好的故事,复原出鲜活的历史文化图景,能让观众一目了然、融入其中。如今的观众不再接受学术性强、枯燥无味的展览内容,他们希望能在展览中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让自身有代入感地参与进展览的故事之中,从连贯的故事场景中去获得展品信息。

少数民族文物题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资源库,博物馆展览团队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展览内容,根据“文物和史迹”“知识和信息”创造展览故事情节,做好文化转译者,并把故事情节贯穿到展陈设计中,轻松地使观众与展览在知识、观点、思想感觉和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产生深度的沟通。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 中,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大部分,系统揭示几千年来长城地带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升华的历史与特色。共展出了240件文物,品类繁杂,几乎覆盖了全部文物类型,这是一个关于草原文明主题的展览,宽广、辽阔的空间是其特点。设计师把蒙古包的概念置于展厅中心,作为整个展览的空间和文物重点,半包围的结构使得观众在体会到“蒙古包”存在的同时又保证了视线的通透,不仅突出了蒙古族的特点,又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与展览的趣味性。在空间设计上,设计师把整个展览的“空间分隔”和“展览内容”呼应,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在参观时,感受到单元主题的变化,空间、文物、观众的有机统一,整个展览做到了展线布局流畅,展品疏密有致,主题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情景造型虽然对丰富空间、氛围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但设计时需要注意对“度”的把控,展陈中形式永远来源于内容并服务于内容,不可喧宾夺主。

3.注重文物活态,增加互动感

活态性作为少数民族文物的主要特点,为展陈内容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影像的记录做为少数民族“活态”传承的手段,在展览中可以使观众更直接、更全面地理解展览主题。这些影像可以通过LED大屏幕、触摸屏等设备载体融合在展览中,带来了更好的传播效果。设计师在运用新媒体设备时注意不要与展陈环境气质脱离,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强加在展览中或使其孤立存在。这里又以“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展览为例,在展览入口处的开阔空间,依主体“蒙古包”外测沿线设置一块LED显示屏,屏幕下方则是衬托着内蒙辽阔的山脉立体图形,即使屏幕体量很大,在整个展陈环境中也不觉突兀,而是相得益彰。这种借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凸显少数民族活态特性的方法,不但满足了观众希望深入历史场景、触及历史语境的“沉浸式”体验需求,也为提高少数民族文物展览质量、创新呈现方式提供了契机与动力。

多层次展柜与平面背景的组合设计1

多层次展柜与平面背景的组合设计2

多层次展柜组合

根据内蒙古当地居民生活习惯高度而设计的斜面展柜

除了影片这个载体,还可以将少数民族独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现在展厅现场。比如,苗族的风土人情多彩缤纷,其服装与文化更具特色,苗绣古老而传统,构思图案繁多,绣法独特。在苗族文物相关展览中,可以将服饰刺绣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展示。邀请苗绣艺人穿戴本族服装现场演示制作过程,同时辅以合适尺寸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的解析图文平面,亦可增加简单的绣品让观众体验互动,真正的让文物“活起来”,观众“动起来。”

四、结语

博物馆作为展示少数民族文物的最佳平台,提高其展览效果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博物馆社会价值的有效举措。希望博物馆展览团队能够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注重对少数民族文物内涵的理解与挖掘,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将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

注释

[1]宋兆麟.加快抢救民族文物工作的步伐[J].中国博物馆,1998(3):25-28.

猜你喜欢

文物少数民族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