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季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2-04-13

中国园林 2022年3期
关键词:住区寒地绿地

袁 青

赵家璇

冷 红*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引发了全球学界对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注[1],居家隔离的抗疫措施使得居民对住区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住区环境是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主要场所,建设优质舒适的人居环境,尤其是住区绿地环境,有利于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减轻社会医疗经济负担、增进邻里间的交往互动,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3]。自然绿地环境的心理健康效益已被公众熟知[4],经常接触绿地环境不仅可以缓解压力、减轻抑郁症状[5-6],还有助于激发居民更多的活动行为[7]。相关学者进一步对绿地环境与活动行为融合的心理健康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绿地活动行为有助于个体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效益[8-9]。相关研究分别从个体属性、住区绿地环境、环境认知及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等方面分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其中,部分学者证实年龄[10]、身体健康程度[11]、在某一环境居住时长[12]、居民自评健康[13]、经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14]等个体属性特征的差异会影响其活动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15]。另有部分学者关注住区绿地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规划环境通常受绿地中植被类型、设施类型和地形多样性[16]、可达性[17]、安全性[18],以及舒适性等特征影响,社会环境则主要受住区社会融合度、邻里间交往频率和信任程度的影响[19-20]。已有文献证明居民对住区环境的满意度与其环境认知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关系[21-22]。环境感知作为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发了学界的持续关注[23],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感知偏好的满足能够促进居民身心健康[24]。此外,居民在绿地中的活动频率[25-26]、活动时长和活动类型[27]等活动行为特征[28]也被证实受绿地环境影响,这些行为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29]。

国内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体或环境角度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个体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以社会学和医学为基础,从环境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考虑景观要素的作用,忽略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难以满足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研究需求,且涉及国内特定气候背景下的研究较少。对寒地城市来说,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不仅容易造成环境压力、限制活动发生,更降低了居民在住区绿地环境中的体验和心理感受,而住区绿地作为老年居民日常生活和健康活动发生的重要区域,其空间环境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因此,现阶段亟须开展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住区绿地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纳了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的住区绿地环境因素,同时一并考虑了其他因素,特别是冬季气候因素。以寒地城市哈尔滨的冬季气候环境为背景,综合分析老年居民个体特征、住区绿地环境特征、对环境的认知、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和心理健康自评情况,以住区绿地活动行为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为主要研究变量,试图探究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为寒地住区绿地环境的健康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

1 研究方案设计

1.1 研究框架

通过梳理绿地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构建影响路径汇总模型(图1)。发现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受内因——老年使用者个体属性特征的驱动,以及外因——住区绿地环境的影响,且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作用[30]。其中,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23]。活动行为、住区绿地环境及环境认知受到冬季寒地气候背景的影响[31]。

图1 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汇总模型

在考虑哈尔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影响路径汇总模型设置问卷,选取具有普适性特征的指标用于冬季寒地特定气候背景下的研究。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表1):第一部分旨在探寻可能的影响因子,包含老年人个体特征、绿地环境规划特征、绿地环境社会特征和环境认知4个变量组;第二部分是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第三部分是老年受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身心健康指标(WHO-5)国际通用量表,该量表是评估心理健康的常用量表之一,其中文版本的一致性与可靠性在中国公共卫生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验证[32]。

表1 主要变量说明

1.2 研究区域

哈尔滨市是我国典型的寒地城市之一,天气网数据显示,其12月平均气温约为-16℃,严寒、冰雪等不良气候条件对哈尔滨的宜居性影响极大。《哈尔滨统计年鉴》报告,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6%,老龄化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以哈尔滨的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其心理健康水平与住区绿地环境及绿地活动行为建立量化联系。采用实地访谈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广泛筛选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住区。通过5个不同角度的筛选及实地调研,最终选定研究区域为海富康城、爱建紫园、泰富长安城、福顺尚都、枫蓝国际和中北春城6个发展比较成熟的住区。

样本住区筛选依据如下:城市居民分布方面,选取约70%居民居住的哈尔滨主城区,包括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和香坊区;住区建成年代方面,选取建于2000—2010年的住区,这一时期的住区现存量最大且建成时间距今至少10年,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感受较为突出;规划设计方面,选取各类环境设施相对完善但绿地规模、布局形态有明显差异的住区,尽量避免居民对绿地环境特征过于一致的偏好导致的数据偏倚;居住人口密度方面,所选住区的入住率均在75%以上,接近饱和;居民人群结构方面,选取老年人口相对较多且经济状况等社会属性特征分布合理的住区,便于不同个体特征的老年居民客观地对住区绿地环境进行差异性评价。

1.3 数据来源

以实地调研的可行性为前提,结合寒地城市冬季气候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不同温度、天气情况的影响,选定调研时间为2020年12月中下旬。所选样本住区的居住人群在经济收入、职业、学历等社会属性方面呈现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利用偶遇法(Accidental Sampling)在每个样本住区发放问卷40份,6个住区共回收问卷240份。首先通过“您近期是否受到严重心理创伤(如患重大疾病等)”一题剔除答案为“是”的4份问卷,其次通过比对各题项答案,剔除多数变量缺失或所有量表题答案均相同的10份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6份。226位样本中男女比接近1:1,受访者的年龄、居住时长、经济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居家养老模式等基本属性分布较为均匀(表2),问卷发放不存在选择性偏倚,问卷结果的可参考性较强。

表2 样本分布情况

2 冬季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冬季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特征

冬季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特征包括活动频率、活动时长和活动类型3个观察变量。其中,参考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结合老年人在住区绿地进行活动的动机和社会支持程度,将活动类型分为不活动、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3]。利用软件SPSS 25.0对3个变量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受访样本中冬季老年人每周在住区绿地活动7次及以上的人数占比66.3%;平均每次活动时长在0.5~1h的人数最多,达样本量的51.3%;活动类型方面,老年人在住区绿地中进行自发性活动的比例高达70.8%,社会性活动次之,为24.8%。

不同季节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频率、活动时长和活动类型的对比是衡量个体是否受到气候约束的重要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表3),发现冬季住区绿地中的老年使用者整体活动频率较低、时长较短,更偏向自发性活动。其中,老年人的活动频率由冬季的每周7.63次提升至其他季节的每周11.19次,平均活动时长由冬季的1h提升至其他季节的1.5~2h。根据以上数据推断哈尔滨冬季老年人对住区绿地的使用偏积极,在严寒气候影响下进行户外活动的意愿仍较为强烈,但不良的气候条件和长时间的冰雪覆盖导致老年居民用于户外活动或邻里交往的时间被迫削减,致使老年人冬季住区绿地活动频率不足、时长较短,社会交往减少。

表3 不同季节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特征对比

2.2 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为进一步探究老年居民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的气候约束对其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初步了解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探究在严寒气候条件下,老年受访者个体特征、绿地环境特征、环境认知、住区绿地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

2.2.1 冬季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冬季寒地住区绿地老年使用者的心理健康自评数据通过WHO-5量表测量得出,该量表包括5个题项,能够代表过去2周内受访者心理情绪方面的感受。每份量表得分范围是0~25分,0分表示心理健康状况十分糟糕,25分表示心理状况极佳。本研究的老年受访者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得分结果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17.25分(图2)。

图2 老年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直方图

2.2.2 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优质的住区绿地环境将引导并激发健康的绿地活动行为,进而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作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结果与活动特征的3个观察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的3个观察变量两两互为正相关关系且分别与老年受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老年人在住区绿地的活动频率越高、活动时间越长、活动类型越倾向积极的社会性活动,心理健康状况越良好,其中活动频率与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情况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绿地活动频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显著(表4)。

表4 绿地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矩阵

以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分5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类型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表5)。模型1主要探讨老年人个体特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描述绿地环境社会特征的2个因素;模型3将绿地环境的规划特征纳入模型中;模型4进一步增加了环境认知的2个因素;模型5形成以老年人个体特征、绿地环境的规划特征、绿地环境的社会特征、对绿地的环境认知和绿地活动行为特征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1~5的拟合度逐步增加,最终模型5的拟合度最好,R2=0.532>0.5,解释力较高,意味着该模型的运算结果可以真实可靠地反映出5个维度的自变量同时纳入考量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个体特征的老年使用者在住区绿地进行户外活动都会产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

表5 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住区绿地环境作为规划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发现,对于住区绿地环境社会特征而言,在绿地中邻里间交往频率、互动次数越高,社交网络越丰富,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自评得分越高。对于规划特征而言,绿地环境的舒适性和多样性显著正向影响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这表明在哈尔滨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通过丰富植物配置和环境设施提升老年居民对绿地环境的主观评价,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提高冬季住区绿地空间舒适性,提升活动人群的感官舒适度。但绿地环境安全性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并不显著相关,可能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哈尔滨市多数住区封闭管理,人员进出核查严格,安全程度较高;也可能是因为老年居民对所在住区绿地的熟悉度较高,更容易产生心理安全感。绿地环境可达性与心理健康不显著相关,一方面可能与哈尔滨住区规模普遍较小、绿地可达性普遍较高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即使存在可达性和严寒气候条件的限制,但多数老年人对在绿地中散步、聊天、晒太阳的偏好足以克服环境限制有关,深究其原因,或与老年人空闲时间多、喜欢热闹的生活习惯有关。与前人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是冬季哈尔滨寒地城市气候的特殊性所致,也可能是寒地城市内部存在更加繁杂的作用途径,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表明,在寒地城市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住区绿地环境及户外活动行为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直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住区绿地环境舒适性及多样性、活动频率、健康自评情况,以及邻里交往频率等特征都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2.3 住区绿地活动行为的影响因子

居民的活动行为既受到住区绿地环境的影响,又受到其个体特征和对环境认知差异的影响。将绿地活动频率与其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活动频率与个体年龄、绿地环境多样性及可达性、邻里交往频率,以及对住区绿地的满意度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性(表6)。其中,个体年龄与活动频率的正相关系数最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维持身体机能的需求愈发强烈,即使在寒地城市哈尔滨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依旧能够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以年龄为因子对绿地活动频率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老年人的绿地活动频率上看,组别间存在较大差异(55~64岁<75岁及以上<65~74岁),且前2组间的差异已达显著水平(表7)。老年群体对严寒气候的耐受力有限,体温普遍低于中年群体,但通过健身训练、体力活动等行为可以减缓和预防肌肉骨骼系统等体温调节系统功能的下降[34]。

表6 绿地活动频率的影响因子

表7 不同年龄间绿地活动频率的差异分析

将绿地活动时长与其他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年人个体的性别和教育背景与绿地活动时长呈显著负相关,绿地环境的舒适性、邻里交往频率、对绿地的满意度、对绿地观赏性的满意度与活动时长呈显著正相关(表8)。对比表8和表6发现,相比于活动频率,活动时长的影响因子更加丰富,尤其是在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对绿地的环境认知层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老年人的绿地活动时长进行差异分析,比较老年人活动时长的均值,发现男性远高于女性,且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已达到显著水平(表9)。这与不同性别的老年居民对气候的感知和耐寒性差异有关,部分研究证实女性对严寒气候的关注度和感知度均高于男性且女性的耐寒力较弱[35]。

表8 绿地活动时长的影响因子

表9 不同性别间绿地活动时长的差异分析

养老模式、绿地环境多样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对绿地的满意度都与绿地活动类型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绿地环境规划特征对活动类型影响较大(表10)。通过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类型存在差异,独居老人更倾向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而与子女一起或三代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邻里聊天、社团活动等积极的社会性活动(表11),这说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交往能力更强,更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表10 绿地活动类型的影响因子

表11 不同养老模式间绿地活动类型的差异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冬季哈尔滨市老年人住区绿地活动行为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表4、5的分析结果证实了即使在寒地城市冬季严酷的气候背景下,住区绿地活动行为仍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且主要通过增加绿地活动频率提升心理健康状态。具体来说,住区绿地环境的舒适性和多样性、老年个体的健康自评情况、户外活动频率,以及老年群体间的交往频率将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中住区绿地环境的舒适性和多样性影响效应最强。住区绿地环境的可达性和多样性、老年个体的年龄及其对绿地的满意度、老年群体间的交往频率也可以通过影响活动频率间接作用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此路径下老年个体的年龄影响效应最强,群体间的交往频率作用偏弱。

住区绿地活动行为受多因素驱动,其中气候对其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证实寒地冬季气候背景下活动行为不同观测变量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活动频率和活动类型受绿地环境规划特征的影响较多,活动时长受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对环境认知的影响较多。其中,严寒气候条件下绿地植物配置和景观设施多样性受限、地面冰雪覆盖时绿地可达性和安全性降低,以及低温和寒风影响下绿地环境舒适性减弱的现状限制了老年居民的活动频率和活动类型;老年人年龄、性别等社会属性差异引起的对寒冷感知和耐寒性的差异影响了活动时长,例如,年龄越大的老年女性耐寒力越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活动时长;绿地环境带来的积极认知能使老年个体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活动行为特征。这一结果更加清晰地反映了哈尔滨冬季气候环境对活动行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虑老年居民特殊需求的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对照前文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促进冬季寒地城市老年居民的活动行为,发挥住区绿地的心理健康效益。1)统筹交往空间,增加交往机会。在保证绿地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布局交往空间和连接其他室内活动空间的交通流线,将绿地活动行为融入老年居民的日常交往动线,增加老年居民间的交往机会。2)充分考虑寒地老年个体的社会属性差异,弥补耐寒力缺陷。充分考虑寒地老年人不同个体特征的寒冷感知差异和耐寒性需求,通过构建小型构筑物、丰富冬季绿化形成风雪屏障等措施,弥补老年人的耐寒力缺陷,有效延长老年人的绿地活动时长。3)创造良好舒适的绿地环境,提升寒地住区绿地的吸引力。在充分了解寒地城市哈尔滨气候背景的前提下,通过改造微地形、种植植物等环境营造措施,实现温度、湿度、日照等微气候环境的改变,提高寒地住区绿地的多样性和舒适性;通过加强合理的路网结构和道路尺度设计,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寒地住区绿地的可达性和安全性。注重提升寒地住区绿地的规划特征,为老年居民创造良好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提高其使用绿地的积极性。4)加强住区绿地的适老化设计和管理,提升老年居民的满意度。在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植物的自然美并注重后期维护管理,通过定期清理场地冰雪、采用防滑的铺装材质等适老化措施,降低冬季严寒气候对老年人绿地活动行为的消极影响,提升老年人对绿地环境的感知度及满意度。

4 结语

舒适的住区绿地环境是保障居民进行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认知能力低下,易产生孤独、依赖、抑郁和焦虑情绪的老年人来说,住区绿地环境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缓解压力、促进社会交往的场地。在当今高速发展、压力骤增的社会背景下,寒地住区绿地作为老年人进行活动的主要空间,不仅要抵御冬季严酷的不良气候、创造舒适丰富的物质环境,更应成为老年人缓解压力、减轻抑郁症状、提升心理健康状况的精神场所。关注老年群体的差异性环境需求,有利于促进寒地老年人在冬季进行活动、延长活动时间、保持身心健康,也增添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住区寒地绿地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我国寒地中小学教师体质及骨密度调查研究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走进绿地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