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静 得法 得窍
——太极拳训练三要素浅谈

2022-04-13翁心诚

少林与太极 2022年1期
关键词:丹田口诀太极

◎翁心诚

一、 入静靠口诀

身处红尘中,拳者入静难。然不入静,则无以练拳。当然较高境界,应是“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对入世生活言,这很难做到的。入静虽难,但努力还是可以做到的。古人提倡以一念代万念,就是一种入静的方法。以语言诱导控制心境平和,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练拳伊始,可念口诀。此口诀是我将前人守常抱元总结归纳而成,久练,则可调整心态,制伏妄念,有一定入静效果。口诀如下:

顶天立地,形松意充,外静内敬,心诚貌恭。

一念不起,神注太空,神意照体,周身融融。

坦坦荡荡,松松静静。手心空,脚心空,心中空。

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领,手在空松转。

头脑要空, 关节要松。节节贯穿,松散通空。

手心气球热,脚心热气球。点随意念走,气如细丝游。

背促肩肘腕,腰引胯膝踝。

随着口诀的念诵,可以辅之以动作。口诀有心理诱导作用,还有帮助动作演化的妙用。

二、得法在揣摩

我将太极拳训练方法提炼为五点,不受门派约束与套路限制,任何训练者都可参照练习,关键在揣摩得法。这五点是:

1.摸风踩云法

周身轻灵是训练的入门要求。如何周身轻便灵活呢?练身形手势变化。根据杨家秘典《三十二目》提示,无非是眇瞻顾盼(眼神变化)、起落急缓(脚腿变化)、进退转换(身形变化)、撩了闪还(手势变化)。手上如摸风,脚下如踩云,久练成习惯,周身必定轻灵。杨氏大师赵斌先生有太极歌诀曰:“得趣环中味无穷,恰似杨柳舞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即是此意。练摸风踩云较为典型的动作是“云手”与“倒转肱”(即“倒撵猴”)。

2.推波涌浪法

李经梧大师授拳有个比喻,练拳如陆地上游泳。王壮弘大师创立水性太极拳,其动作似乎伴随水流旋转,多数是推波涌浪。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含随势顺行的意趣招式。即似乎水中游,水有阻力,须利用阻力,化阻力为动力。比如练“按”劲与“挤”劲,魏树人先生认为两按三捋就是推波涌浪之法,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自在其中。

3.伸缩环研法

太极经典拳论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愈长,退之愈促”之论断,讲的是一伸可伸到天边与海角,一缩可缩到脚下之深窟与深渊。这是否夸张?不是,是仰高俯深与进长退促的具象化。我师当年在上海烟霞路寓所演示拳法,说他一拳向下打,打穿地球到美国,一拳向上打,可打到织女星。这是一个形象的伸缩说法。伸缩是从上下讲的,而环研则是从左右讲的,杨氏叫旋转环研,陈氏叫螺旋缠丝,表述不完全同,实质是一样的。打到熟能生巧时,可形成腹内内转。“揽雀尾式”是练此法的典型招式。

4.丹田内转法

一提此法,有体验者认为神秘玄乎,不易训练。这是误会,人人本来就可以丹田内转,不过被妄见遮蔽。丹田部位是人体重心所在,是肝肾区域的枢纽部位,练此即可练第二大脑。丹田内转的前提是气沉丹田,久行“一吸即提,恩息归脐;一呼即咽,水火相见”,则感觉自然明显,气机所在,乐趣无比。常言“丹田一有一切有”,练呼吸深长匀缓细是使丹田饱满的必经之途。为了帮助读者练丹田,现介绍“九节佛风”的练法。

初练以劳宫导引。先练左鼻呼气,意在左鼻孔,练3次计数;次练右鼻孔呼气,也是3次;再练双鼻孔呼气,还是3次 。这是第一节。第二节,练左鼻吸气,不管呼,3次;再练右鼻吸气,3次;又练双鼻吸气,3次。第三节,练左鼻一吸一呼3次;再练右鼻一吸一呼,3次;次练双鼻一吸一呼,3次。如此循环重复3次,共计9节。练久了丹田之气充盈,充盈饱满之气,用一点儿意念之力,丹田就必定内转。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有了这个基础,再配合身形手势变化而丹田内转变化,如此摩荡揉搓抚摸,感觉其妙无穷,无以言状。这是太极拳无限吸引力所在。

5.抖弹发劲法

经典拳论告诉我们:蓄劲如拉弓,发劲如射箭。这是讲的蓄劲(阴)与发劲(阳)的关系。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莫测,谓之妙。太极拳的蓄与发,必须是以意引气,以气作功。引在不知不觉中,作在有知有觉里。发劲有抖动,有弹力,是炼就本体本能,将体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周身一致,身心合一,力从脚跟起(利用地心引力,且发挥足掌作用,古人称为第三主宰与第三宾辅)缘于腿,传导到腰脊(发挥丹田作用,古人称为第一主宰与第一宾辅),劲由脊柱劲源点发出,形于手指或拳峰拳面(古人称第二宾辅)。发劲时,皮肉筋骨髓,心意精气神,九大关节,五脏六腑,乃致气血与毛发与每一个细胞,全都上劲出劲,这就使身体得到了一次奇妙的整合、组织与调动,这种调动对于本体本能的开发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因是心意的指挥,没有僵拙与死板,越练越有劲,训练中与训练后感觉极舒适,精神蓬蓬勃勃。与少林等外家功法不同,虽发劲却随曲就伸,随机顺势,源源不断,不疲不惫。没有过与不及,只有适可而止。

余有歌谣曰:

日练太极三百拳,

动静开合走弧圆。

抖弹发劲随势变,

念力法王天外天。

三、得窍在参悟

太极先贤们对练太极拳的诀窍做过长期的探索,有自身的感悟,也有先师的积累。如杨露禅主张“守住中土往外打”是其窍。杨澄甫之训练十要即是窍,其中要核是“用意不用力”。吴图南认为“神舒体静,心专于一”是窍。赵斌认为“得趣环中味无穷”亦是窍。李经梧认为炼内功在于“勿使气流行于气”,前一“气”指内气,后一“气”指外气。魏树人认为“神视凌空点运行,胸吞意纳背气呈”是窍,他揭示太极拳招数中的阴约占百分之五十一,阳占百分之四十九。李和生认为“以身变手,以气变手达以意变手”是窍。李兆生认为训练太极之窍是“循经合脉”。陈小旺认为“强旺练低架,疲倦练高架,腰脊是主宰,丹田是核心”是窍。王壮弘提倡以佛理精魂指导练太极是其窍,他说释迦牟尼是最好的太极老师,佛经是最好的太极拳论。李雅轩认为“练体固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是其窍。李品银认为“下先于大于重于上,内先于大于重于外,后大于先于重于前”是窍。梅墨生认为“千招一手十字口”加抱元守一是其窍。笔者认为“练一就是练一切,练一切就是练一”是窍。按经典拳论“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是窍,懂劲是关隘。

这些提法都有理论的意义与训练的价值。有人提出“明心见性”与“阶及神明”及“止于至善”是窍。笔者认为,那不是窍,那是目的与境界。窍是达到目标的门径,窍本身不是目的。老子主张“常有欲以观其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窍与门是明道的手段,还谈不上是明道的目的。作一个比喻,窍不过是开锁的钥匙而已。门开了,还得登堂入室,拜谒真佛,与佛相应。任何一个训练者都必须有个性化的与普遍原理相结合的训练窍诀。别人的总结是别人的,可以借鉴,只有自己做到了、开悟了,才是自己的财富。所谓千金易得,一窍难求。得其窍,可终生受用。如何得窍呢?恒久地练练练,在练中参悟,窍便不请自来。窍来了,效果跟着来,神明可就有望了。所谓熟能生巧,出神入化,此乃千古不变之理,练太极得窍岂可违背?

四、结语未了

为了阅读之需要,以上分说了三要素,实质上三要素不可分割。在历代典籍中,将三要素综合以正写、侧写与隐写组合在四言八句中,最典型的是唐代李道子的《授秘歌》:

“无形无相,全身透空。”是写入静(净)的状态。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是喻写深沉、寂寥的入静,无欲无我,心无挂碍。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前一句写心意精气神的内部整合,气机的发动;后一句喻指心灵调控下的身心协调、稳定与和谐,在阴阳摩荡中的相对平和,处于静极必生动的态势。其中“泉”字易被忽略,这是喻生命活力,指金津玉液,经常炼口水的滋生与润咽可开发本体,生命之泉就会清澈、透明、中和,生生不已,生机盎然,这是窍诀的揭示。

“翻江搅海,尽心立命。”前一句喻写内部劲力蓄蕴可发,劲力无穷,动静一如,阴阳合和,继续写窍诀。后一句直写境界与目标,见其真性真心了,得其一,万事毕了。

这是将三要素融会贯通的一篇精短小作,细说玩味无穷。32个字里,说尽了太极训练要诀,既讲了太极本体之大与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又讲了形相之方,无所不在,无处可在,千变万化,不一而足;还讲了运用之广,发挥之无尽。这是对太极拳奥秘的揭示,也是宇宙造化真谛的揭示。总体看,是立足阴的层面,因世人易被阳面遮蔽,故先师捕捉阴面。神之虚灵,意之专一,气之混元,讲得透彻极致,深甚微妙。此文千载难逢,非神圣之至人,无以有此作。然而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训练者真正理解要靠体察与参悟。

猜你喜欢

丹田口诀太极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练太极100%安全吗?
巧记乘法口诀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三八等于多少
探究意守丹田基本原则的阶段性(一)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