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与“思”相结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革故鼎新

2022-04-13苏晓冰

新西部 2022年3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学课程

“中国哲学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二年级哲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充分考虑学情、深入剖析学科特点之后,西电的哲学史课程提出“史”与“思”相结合的教学创新设计思路,既注重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梳理,同时关照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提炼,将低阶认知逐步过渡到高阶认知,在扩展学生哲学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哲学思辨能力的提升。这一创新理念旨在探索实践“新文科”的教育方针,自觉立足于理工科高校的具体场域,来探索人文与科技的结合点、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训练哲学思维能力,培养其基于系统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个人品格之提升与家国民族之认同。

《礼记·学记》篇有言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重视教育,是中国古典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作为人类历史上目前仅存的四大古国之一,中国古典教育思想从来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而是内在包含着动态的维度。《易》中“鼎”“革”两卦相连,“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革故鼎新,时也,命也。[2]这表明,注重教育之革新是强韧的文脉延续之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具体生活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反思教育革新的前提背景。由此出发,时代既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革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地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等手段支持,成为当前教育创新中刻不容缓的工作。与此同时,时代之变化引发生存方式之不同,从而又抛出了新的时代问题,而提炼时代之精神、反思当前的生存样貌,又是教育、特别是人文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3]在中国,“化民成俗”而必经由“教学”,政治与教育有机地关联在一起,而成一独特之“政-教”系统。[4]如此,教育又不同于如今学科分类之下之“教育学”,而是在文明系统的深层意义上有其意义。[5]“新时代高教十四条”等政策的提出,可以看作对教育创新的方向性指导,而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教育之创新提出方针指导,自是根于这一以贯之的政教传统而来。

不难看出,教育创新不仅是国家大政方针之指导、是当前科技人文的时代之需要,革故鼎新,也是中国古典思想的内在特点,而这些属性,集中体现于“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上。立足当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要更新教学理念、自觉探索现时代“教-学”新模式,主动适配新时代国家高等人才的需求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哲学史”课程情况与学情分析

“中国哲学史”课程是西电哲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人文学院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梳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脉络,讲述重要哲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内在线索,梳解各流派之间的复杂关系;对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予以阐发,并理清他们之间的思想传承。在此基础上,辨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念,澄清并突显中国哲学的特质,在训练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三观,激扬社会正气,培养家国情怀。如此,“中国哲学史”一课既有较强的专业属性,又有明显的思政意义。因此,该学科的创新探索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可推广性将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启发意义。

“中国哲学史”面向哲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普遍处于低阶认知阶段,思辨能力欠缺,理论素养不足。同时,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易受不良风气影响,需要加以正确引导;从培养计划的角度看,这门课程要承担起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任务;此外,考虑到哲学系本科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高比率,这门课程将对他们日后的高阶学习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从专业素养来看,由于尚处于基础阶段,学生对哲学缺乏了解,因而专业兴趣不足。由于这门课处于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时间段内,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留住学生,对哲学学科建设而言尤为重要;从学习方式之特点来看,年轻一代对网络技术深度依赖,因此,传统的教育方式需要同步引入适合年轻人习惯的学习媒介;此外,时代差异直接决定着,相比于哲学史的“历史”部分,学生更关注其当下的时代意义。

“史”与“思”结合的教学创新思路

教學创新并非抽象理念,而是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就“中国哲学史”一课来看,这些问题既是课程的问题点,也是课程的难点之所在。分而析之,可表为如下几方面:首先,就内容而言,突出表现在教材之更新,以及哲学理论视域的转化之不足等方面。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出现自有其历史,[6]而观者的视角不同,其哲学史之汇编自不相同,着眼当下,及时更新教材,自觉更新哲学理论、概念,立足于“新文科”指导思想、理工科院校环境来探索古典思想的现代切入点,是课程的核心难点。其次,课程思政的融入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过于偏重历史或史料,理论意义相对不足。偏重史料,直接导致课程内容成为脱离于时代、脱离于学生的记忆化素材,而只有深度挖掘其背后的理论意义,才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切身的思考,从而激活经典的当代意义。此外,理论的学习亦不是中性的,正如哲学的具体论辩技术并不能取代真理之寻求,[7]理论的学习并不止于技术的习得,而应该最终导向确定性的建立。

有鉴于此,西电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提出了“史”与“思”结合的教学创新思路。“史”的维度表现为哲学发展阶段的差异、哲学流派之不同、哲人关注点之差异以及哲学主题的转换。这直接构成了“中哲史”课程的知识点或考核点。虽然,课程的内涵不尽于此。“思”的维度意味着,在动态之历史发展中,抽象出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史的学习中获得哲学思辨能力的训练,从而提升理论素养。同时,“史”与“思”之结合也内在包含着从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的逐步过渡。对应于以上两个维度,“史”的特点内在要求教材之更新、理论侧重点之转换;“思”则注重理论思辨能力之提升,从而使得该课程具有超越于人文学科的普遍意义,而这一点,响应了“新文科”的发展要求,也更适配西电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语境。

具体而言,“中哲史”一课注重挖掘中国文化之主体性,而以儒学为主体地位的课程内容,本身就以《大学》之“身-家-国-天下”为立学之规模,[8]这与课程思政具有本质方向上的一致性。在探索中国哲学的建构时,近现代大哲学家金岳霖(1895-1984年)曾指出,“中国哲学史”并不等于“在中国的哲学”,而是旨在探索“中国的哲学”。[9]其深意所在,实为探索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而不仅仅是哲学的一般特点。由此出发,“中国哲学史”课程将为学生从理论深度上了解中国之为中国提供哲学支持,从而培养学生基于理论学习与领悟而来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国哲学史”虽然直接表现为对历史内容的学习,但哲学史并非博物馆之学,古典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其当代意义,因此,自觉将课程与现当代结合,探索古典的现代新命题十分必要。这意味着,中国哲学史并非中性的知识点,相反,紧密联系时代、切实关乎个人的身心性命是中国古典的一大特点。孔子曾有言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0]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1]都将学习指向了当下、指向自身。就此而言,中国哲学的讲授不仅是理论性的,更是德育的。课程的讲授不仅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在于涵养性情,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与德性品格。以上内容,也是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体现。

立足于西电以理工科为主的具体环境,“中国哲学史”一课的创新,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文学科的普遍意义”、“哲学的广泛演绎”的主题。在哲学专业、人文学科之外,“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可能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自始至终是课程创新的内在议题。从大的方面看,这一思考也与如何将该门课程打造成符合“新文科”目标的课程、打造成能与理工科专业对接的课程直接相关。秉持上述自觉,该课程在内容上注重理论探索,发掘课程的普遍性意义,并讲出课程的当代价值及其安身立命的意义,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之处。

综上,“中国哲学史”课程的创新不仅是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响应国家教育创新的号召,“温故知新”、[1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3]革故鼎新也是中国古典思想的内在要求。

注释

[1]语出《礼记·学记》。

[2]“革”、“鼎”卦分别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九、五十卦。

[3]语出《礼记·学记》。

[4]“政-教”系统在学界得到广泛讨论,从文献的角度看,集中体现于《论语》中“为政”篇。

[5]陈赟:《人生路向与文明类型:梁漱溟历史哲学中的“人”“文”交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5-29页。

[6]陈来:《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方法》,《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4期,第5-12页。

[7]这一差异在古今中西都得到了广泛演绎。较为代表性的在西方体现于柏拉圖在《理想国》中区分“真理”与“意见”,强调理想国里“哲人”为王,但要将诡辩术士驱逐出城邦;中国古典例如庄子自别于好友惠氏,批评对方“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8] 《大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为“八条目”之内容。朱熹编订《四书》,列《大学》为首,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这里的“家国天下一体观”的结构,朱熹引此书为首,意在为学子树立起“学问之大规模”。此后,朱子学成为官方学问,朱子所编订的《四书》也成了科考的官方内容。《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此系金岳霖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一书所写的评价报告中的用语。

[10]语出《论语·阳货》篇。

[11]语出《孟子·尽心》篇。

[12]语出《论语·为政》篇。

[13]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作者简介

苏晓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西比较哲学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学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汤一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评析
一本可读性强的哲学普及读物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自行车的发明
英文目录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