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用

2022-04-13黄厚江

语文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背景双减语文教学

黄厚江

【关键词】“双减”背景,语文教学,课堂品质,听说读写活动

当下,“双减”是个热点话题。笔者以为,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辅导的负担,首要的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让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有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有用的课,又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有用呢?

一、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积累

语文是一门以积累为本的学科,没有丰富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语文学科的第一个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而语言建構与运用必须以积累为基础。没有积累,无以建构;没有积累,无以运用。在讨论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时,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是阅读教学基本的任务。比如教学《黔之驴》这篇课文,掌握“好、骇、遁、噬、狎、阚、慭慭、跳踉”等字词的读音及其在文中的意思,掌握“止”等通假字的用法,了解“去”等词语古今词义的不同,掌握“之”“益”“以为”等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掌握“蹄”等词语在文中的活用,都是必须落实的语言积累;掌握“黔驴技穷”“庞然大物”“黔驴之技”等成语的原意和今天的用法,这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积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寓言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的特点,这是文体知识的积累;从一篇寓言中读出“驴的故事”“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这是阅读体验、阅读经验的积累,也是生活的积累、人生的积累。这些积累都是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要多给学生一点干货,所谓“干货”,主要就是积累。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积累,教学一篇课文,对于学生要掌握哪些字,要理解哪些词,要学会哪些知识,要丰富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在备课时心里要清清楚楚,教学时要能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到位。须要强调的是,重视积累并不是简单地反复抄写和做题,而是要把积累融入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融入阅读和写作,割裂的、零碎的、机械的积累很难有好的效果。比如教学《黔之驴》,我没有专门安排讲解字词环节,而是把这些要积累的东西融入对驴的故事、虎的故事和好事者的故事的解读中,通过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支撑和帮助故事的阅读,通过故事的阅读落实语言的理解和积累,深化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借鉴“驴的故事”“虎的故事”“好事者的故事”,也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老虎的故事。再如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课前我就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教材的不同版本,课堂上花了很长时间比较这两种教材对同一个词语的不同注释,最后一个活动是让学生从文章中选择一个句子加工成格言送给一个朋友。这些都是把积累融合到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中,通过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把积累落到实处。

二、要有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活动

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不管推行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听、说、读、写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培养语文素养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积累,同样,培养语文素养也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不缺少“听”,但大多是一种以记笔记为目的的认真“听讲”,这并不是“听”的活动。我所提倡的听,是基于任务完成、信息筛选、问题解决的听。我一直认为,听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边听边写,先听后写,带着问题听,在听中发现问题,通过听解决问题,是非常好的活动形式,可惜这样有用而宜行的活动却被冷落了。教学小说《台阶》,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很难深入,我就让他们听我读一段作者谈这篇小说创作的话,从中找到能帮助深化小说主题理解的句子;教学《葡萄月令》,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比较肤浅,我就让他们听我读一段作者女儿写的关于父亲的一段话,记下三个关键词,再抓住这些关键词谈谈对作者的理解;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让学生听我描述诗句的意境,为我打分。这都是带着问题听,在听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即使是课文朗读,也基本不用所谓“范读”或者听音,而是让学生比较我和录音的朗读,比较我和某位同学的朗读,比较同学们的朗读,说说谁读得更好。这都是为了让学生用心听,在听的过程中有思考、有审美、有评判。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忽视“说”的,甚至把会说看作是一个人的缺点。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常见的现象是:教师禁止学生随便说话,或者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更多的是千方百计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要学生说的话。这都不可取。我所倡导的“说”是基于具体情境、按照规定要求的说。这个要求,一方面是内容的要求,就是应该说什么;一方面是形式的要求,就是应该怎么说。语文课堂常有让学生说说感受的活动,但对说什么感受、怎么说感受全无要求,为什么要说,学生不清楚;说得如何,教师也不知道。有时候,说的活动看上去是有要求的,但到底怎么说,教师自己也并不清楚。比如,有教师让学生“概括性地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概括,他认为不具体;学生说得比较具体,他认为不是概括。也有时候,要求是明确的,但教师却没有按照要求和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使得要求得不到落实,说的效果和价值也不大。比如教学小说《桥》,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既然是“概括”,基本要求是在内容要点全面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可是,学生啰啰唆唆说了很长一段话,教师也不加提示,概括的小说内容缺少很多,教师也没有指出。这样便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应该说,语文教学似乎是不缺少读的,但常常把找答案作为读的主要目的,真正让学生从容读文本的并不多,让学生读进文本、读透文本、读出发现的就更少。我所提倡的读,是把形成丰富的阅读体验,在文本阅读中有所发现,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作为主要目的。我一直认为,学生好好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的阅读初步感受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这就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阅读时间,但现在学生没有时间好好读书、没有时间好好读课文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然,更高的要求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发现。这个发现不是找答案,而是在文本阅读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问题和疑惑、认识和判断。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适当的任务引导学生读进文本,在文本中进进出出,不断有发现。比如教学《黔之驴》,我先带着学生读驴的故事,读出驴的悲剧原因;接着引导学生读虎的故事,读出虎由怕驴到战胜驴的启发意义;再引导学生读“好事者”的故事,读出这个寓言背后的深层寓意;最后借助题目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背影》,我先是让学生说说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接着引导学生从令人感动的文字背后读出父亲深沉的爱,读出父子之间的距离以及距离的消除;最后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复杂内涵和中国式父爱的特点。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段,阅读教学的追求不一样,但让学生从从容容地读,在阅读中不断有发现,这是共同的要求。即使是一个字词的认识和学习,即使是一个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也能够体现这样的要求。

我一直想不通一个问题:写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但语文课上却常常看不到写;不仅阅读课上没有写,作文课上也没有写。我特别倡导语文课上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前面说的“听写”,既是听的能力训练,也是写的能力训练。造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一个词造句,两个词造句;用规定的句式造句,用规定的内容造句;长句改短句,短句改长句;比喻句改为非比喻句,不是排比的句子改为排比的句子;一段话改为一句话,一句话改为一段话……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写的活动,都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言能力培养,都非常有意义。我教学《台阶》时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用“台阶”和“父亲”这两个词造句,先把“父亲”放在前面,再把“台阶”放在前面。我一直认为,全班几十个学生都能把这两个句子造成,这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就不用再教了。我教学《地坛》时,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用“我”“地坛”“母亲”三个词造句。这篇散文的主题比较复杂,只要学生把这个句子造好了,就理解了这篇散文。我教学《葡萄月令》《鸿门宴》等很多课文时,都是通过“写”突破教学的难点,达到“四两拨千斤”“一箭数雕”的效果。

三、要在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

多年来,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都是热点话题。但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中的“效”具体指什么,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高效教学,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者独树一帜,但经不住推敲;或者滴水不漏,但很难操作,言者鑿凿,听者茫茫,不得要领。因此,我们必须回避这样一些看上去很“熟”但实际上并不明确的概念,而提倡让课堂教学更有用。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是“有用”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从我的日常经验而言,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是课堂教学有用的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标准。或许有人会问: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看得见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认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隐性的。但近些年来,我打消了以前的顾虑,改变了以前的认识。好的语文课堂,有用的语文教学,一定可以让人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所谓看得见成长,对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学生的积累不断丰富,文本理解不断加深,在文本阅读中不断有发现;对作文教学而言,就是学生由不想写到喜欢写,由没有东西写到有话写,写作的品质不断提高,对写作的理解更加正确;对于语言活动而言,就是表达的形式不断优化,表达的意思更加明确和丰富。

这个成长,不是所谓教学目标的达到,而是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提升过程。记得我曾经读过钱梦龙老师的一个写作教学案例:某地邀请钱老师去执教一节作文课,课前钱老师翻阅了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的作文基础比他想象的要差得多,突出的问题是条理不清,语言混乱。于是钱老师调整了事先准备的内容,给学生上了一节以“我们一家人”为主题的作文课。要求是:第一段总写家里共有几个人,然后每段写一个人,最后总写一家人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达到了钱老师预设的要求。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学生能把作文写得这么条理清楚。其实不仅仅是钱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才能做到让学生的学习成长看得见,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也能看得见学生的学习成长:沉闷的课堂开始活跃,沉默的学生愿意主动发言,一个个问题被解决,一个个碰撞在发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看得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并不难。只要我们真正贴近学生,真正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只要我们吃透教学内容,组织适合学生、适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成长一定会让我们惊喜。

当下,大家都在谈新课改,谈新教材,谈新理念,谈核心素养,这固然不错,但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没有用或者没有大用,这些都会成为空谈。尤其是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我们还是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如何让语文课更有用。

猜你喜欢

背景双减语文教学
选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跟踪导练(一)5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