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拼凑对探索性创新影响机理研究

2022-04-12田红云王炜杰余毅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田红云 王炜杰 余毅

摘 要:新创企业的高失败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资源缺乏与外部合法性不足,通过拼凑现有资源解决上述难题是新创企业潜移默化的战略决策。然而新创企业如何通过资源拼凑来实现创新的过程仍是理论黑箱。通过引入创业导向和机会开发变量构建新创企业,通过资源拼凑开展创新的概念模型研究,不仅深入推动了资源拼凑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对新创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源拼凑;创业导向;探索性创新;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1-0108-04

引言

新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推动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中国大地便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根据《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年中国报告》我国创业活动指数保持在9.9% 的较高水平,位列创业活跃国家之列。然而,在创新创业的繁荣景象之下却是创业成功率低的残酷现实,只有不足10%的新创企业存活时间超过三年,更有超过半数企业成立不足一年就宣告失败。我国新创企业面临着创业成功率低和创新能力弱两大难题。而新创企业往往面临着内部资源缺乏和组织合法性不足两大难题。资源是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基础,资源的缺乏使得新创企业难以维持创新创业活动,而组织合法性不足则制约着企业从外部寻求创新资源。资源拼凑理论强调创造性地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该理论为新创企业突破资源困境,克服新生弱性和小而弱性,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事实上,新创企业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遵循着“机会识别—资源拼凑—机会开发”的逻辑,新创企业的资源拼凑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能否基于现有资源来发掘创业机会。机会开发与资源是相互融合的过程,资源应满足机会开发的需要,而机会开发也应该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拼凑将资源与机会整合,是创业者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机会开发是资源拼凑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和桥梁。鉴于创业导向是新创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创业导向能够激发创业者创造性的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来开发创业机会,本研究通过引入机会开发和创业导向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来探讨资源拼凑影响探索性创新的机理,将机会开发视为资源拼凑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而创业导向则对资源拼凑和机会开发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一、理论阐释与研究假设

(一)资源拼凑与探索性创新

探索性创新力求摆脱现有知识或者技术的局限,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而资源约束是新创企业面临的客观问题。新创企业在面临资源窘境时,可以通过资源拼凑识别、获取、创造大量新资源来满足创新需要,获取创新所需资源。资源拼凑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创业资源的界定,将资源的获取问题转化为资源的利用问题,该资源利用方式要求在创意层面突破原有价值定义,而在资源层面又讲求利用方式的变革。此外,Mascitelli(2000)认为,探索性创新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资源拼凑强调突破手头资源的认知,挖掘现有资源未被发现的特点,可被视为“隐性知识”的发掘,因此资源拼凑其本身就是“隐性知识”的开发活动,资源拼凑所积累的“隐性知识”也为新创企业后续的探索性创新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H1:资源拼凑对探索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二)资源拼凑与机会开发

合理的机会开发会影响企业对于资源的调配与认识,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以及超额回报。资源拼凑将创业机会与资源充分融合,是新创企业为应对资源短缺困境做出的战略尝试。资源拼凑的三个方面都与机会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手头资源和机会开发的关系中,手头资源是进行机会开发的基础。拼凑理论对于手头资源的定义并非传统的狭义概念,资源拼凑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衍生出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拼凑方式。在资源将就与机会开发的关系中,机会开发遵从满意决策。最优决策需要耗费大量的决策时间和机会成本,向市场推出最合适的而非最优的产品,继而通过快速迭代进行产品更新,有利于企业快速占有市场。在资源重构与机会开发中,资源重构为机会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新创企业面对资源约束困境,通过创造性地看待资源与目的的关系对资源进行解构重组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资源重构有利于实施机会开发,缓解机会开发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H2:资源拼凑对机会开发有正向影响。

(三)机会开发的中介作用

资源拼凑是新创企业面临资源约束困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拼凑对企业获取外部资源、重构资源属性有着重要意义。机会开发是新创企业的重要战略行为,新创企业跨越市场壁垒,获得市场地位都依赖于机会开发。而资源拼凑理论的引入,企业可以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来发掘价值,降低机会开发的成本,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资源拼凑遵循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这也缩短了产品或者服务推向市场的时间,提高了机会开发的效率。另外,Shane& Venkataraman(2000)研究指出,机会开发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机会识别、机会评价与机会利用。而关于机会开发对于创新的研究,有研究发现机会识别是创新的前端过程。在机会识别阶段,企业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寻求技术上的变革与突破,以开辟新的细分市场,这都有利于提升新创企业的探索性创新水平。资源是机会开发的重要基础,机会开发只有与资源进行匹配才能发挥作用,而创新源于适宜的机会开发,想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有效地开发机会。因此,我们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H3:机会开发在资源拼凑与探索性创新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四)创业导向的调节作用

创业导向的提出最早是源于学者们对战略决策模式的研究,经过不断的演化和丰富,学者们逐渐认同Miller(1983)和 Covin &Slevin(1989)对创业导向的解释,其将创业导向划分三个维度:风险承担性、创新性和先动性。创新性是创业导向的重要特征,新创企业通过资源拼凑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但资源能否转化为可利用的机会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创业导向尤其是创新性的引入,使得企业寻求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此外,先动性是指企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对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积极预测,先于竞争对手对市场做出应变。企业针对在市场中获得的信息重构整合资源,领先于竞争对手适时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更高的形象与品牌认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最后,风险承担性是指创业者对于风险的偏好以及承担能力,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进行研发面临着众多不确定因素,其依赖于创业者的胆识。风险承担性要求创业者在外部压力下也能做出重要决策,尤其是对于企业资源的运营与调配。由此可知,在高创业导向下,企业能够对于目标与资源的价值有着更清晰的认知,这也有利于提升资源拼凑的效率,有利于将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开发机会。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H4:创业导向在资源拼凑与机会开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二、信效度分析及假设檢验

(一)信效度分析

本文利用SPSS 25.0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得到量表总体Cronbach’s α值为0.943,且各维度值均大于0.7(资源拼凑为0.966,机会开发为0.909,创业导向为0.981,探索性创新为0.951),表明本次调查采集的数据具有良好的可信度。通常来说,若KMO大于0.6,则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分析,各变量KMO均大于0.6(资源拼凑0.929,机会开发0.869,创业导向0.911,探索性创新0.817),则表明本次调查采集的数据效度合适。

(二)效应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H1:资源拼凑对企业的探索性创新具有正向作用,我们将变量探索性创新设定为因变量,并且加入了控制变量(公司营业收入、职工人数以及所属行业),再将自变量资源拼凑放入回归方程。从下页表1可以得出结论,资源拼凑对于探索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H1得证。

我们根据运用层次回归的方法来验证机会开发在资源拼凑与探索性创新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根据下页表1可知,资源拼凑对于机会开发,机会开发对于探索性创新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资源拼凑对于探索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加入中介变量机会开发后,资源拼凑对于探索性创新的影响变为不显著,而机会开发对于探索性创新的影响仍然显著。因此,假设H2与假设H3得以验证。

本文为进一步检验中介效应是否显著,采用Sobel方法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机会开发在资源拼凑与探索性创新之间(Z=0.1518,p<0.01)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假设H3得到了数据的进一步支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H4,我们将机会开发作为因变量,然后分别依次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最后加入交互项。结果显示,创业导向在资源拼凑与机会开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三、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选取创业导向作为资源拼凑过程中的调节变量,进一步研究了资源拼凑影响探索性创新的机理。结果表明,资源拼凑对于探索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机会开发在其过程起着中介作用,而创业导向在资源拼凑与机会开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解决资源拼凑与探索性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歧提供了更多证据。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为新创企业应对内部资源匮乏与组织合法性不足提供了新的决策思路。在外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寻求对于现有资源的解构重塑,实现资源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价值,这应该成为广大创业者解决创新资源困境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外部支持而不从现有资源寻求解决之道。新创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发掘资源的潜在价值,重构资源组合来创新产品与服务,进而将资源的稀缺问题转化为资源的使用问题,积极寻求资源困境下的解决方案。

(二)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引入机会开发和创业导向两大因素构建了资源拼凑影响探索性创新绩效的过程模型,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新的模型更加符合新创企业所遵循的创业逻辑。当然,新创企业的资源拼凑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对模型进行优化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则是未来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未能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创业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动态性的因素,而新创企业的抗干扰性较弱,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性都会对新创企业资源拼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探讨创业环境对于新创企业资源拼凑的影响机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Ted Baker,Anne S.Miner,Dale T.Eesley.Improvising firms:bricolage,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J].Research Policy,2003,(2):255-276.

[2]  祝振铎,李新春.新创企业成长战略:资源拼凑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1):71-82.

[3]  方世建,黄明辉.创业新组拼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0):2-12.

[4]  王旭,朱秀梅.创业动机、机会开发与资源整合关系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0,(5):54-60.

[5]  王浩宇.资源整合、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6]  左莉,周建林.认知柔性、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预测,2017,(2):17-23.

[7]  Ronald Mascitelli.From experience:harnessing tac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3):179-193.

[8]  祝振铎.创业导向、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一个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5,(11):57-65.

[9]  Scott Shane,S.Venkataraman.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217-226.

[10]  董会云,李彦,李文强.面向产品设计创新前端的机会识别[J].工程设计学报,2017,(5):487-495.

[11]  汤淑琴,陈彪,陈娟艺.知识共享对新企业双元机会识别的动态影响研究[J].情报科学,2018,(1):141-146.

[12]  刘一武.新创企业资源拼凑下创业机会开发模式研究[J].重慶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57-62.

Abstract:The high failure rate of new ventures is largely due to the lack of internal resources and external legitimacy.It is a subtle strategic decision for new venture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by patching up existing resources.However,it is still a black box for new ventures to realize innovation through resource patching.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model of innovation through resource patching by introducing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opportunity development variables.The research not only deepens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patchwork theory,but also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new ventures.

Key words:resources bricolag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exploratory innovation;influence mechanism

[责任编辑 马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