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臭水体底泥调查分析及达标清淤量研究

2022-04-11路文典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营养盐清淤底泥

路文典 龚 浩 徐 超

(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101)

底泥是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源,当上覆水体中营养盐浓度高于底泥中营养盐浓度时,底泥就会担当“汇”的角色,吸纳上覆水体中的的污染物。反之,当水体中营养盐浓度低于底泥中营养盐浓度时,底泥就会担当“源”的角色,持续向水体释放污染物,造成水质恶化。同时,有机质通过吸附、络合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改变和影响这些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及环境迁移行为,加剧河流污染程度[1]。对于黑臭水体,为了保证水质达标,对底泥进行达标清淤(是以吸附解吸实验结果得到上覆水为地表水质Ⅴ类水标准时平衡浓度对应的底泥清淤深度)势在必行。

清淤深度过小,不能去除污染较重的污染层,达不到清淤的目的;清淤深度过大,则可能对河道底部生态系统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对水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并会削弱河道底泥对外源性污染物输入后的缓冲作用,对后期的水体生态修复造成困难,且清淤深度的增加直接大幅增加了清淤成本。因此,确定合理的达标清淤深度及清淤量意义重大。本文以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为例,介绍黑臭水体底泥调查勘测、分析及达标清淤量确定思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1 茅洲河流域底泥清淤背景及范围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流经深圳的宝安区、光明区及东莞市的长安镇,出口汇入伶仃洋,总流域面积344.23km2,干流全长30.69km,其中宝安区境内干流河长19.71km,流域面积157km2,共有干、支流19条,河道总长度96.56km。茅洲河干流上游堤距宽约60m,中下游逐渐变宽,至入海口堤距由200m逐渐放宽至330m。20世纪90年代,茅洲河流域内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工业、生活、第三产业污染急剧增加,而流域内污水处理及配套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量污染物直排进入茅洲河干支流,茅洲河全线成了“墨汁河”“臭河”,成为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而底泥污染是致其黑臭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对污染底泥进行清除。

茅洲河宝安段污染底泥清淤范围包括17条干支流及4个排涝工程,17条河道分别为茅洲河、沙井河、罗田水、老虎坑水、龟岭东水、塘下涌、沙浦西排洪渠、松岗河(含楼岗河)、东方七支渠、潭头渠、潭头河、新桥河、万丰河、石岩渠、道生围涌、共和涌和衙边涌;4个排涝工程分别为桥头片区排涝工程、沙浦北片区排涝工程、燕罗片区排涝工程、衙边涌片区内涝整治工程。清淤主要工程量集中在茅洲河干流及其支流沙井河流域,约占总清淤量的89%,底泥清淤研究以此为重点。

2 底泥勘测评价分析路径

2.1 技术路线

通过勘查取样,对污染底泥进行物理、化学指标分析,查明底泥土层性质、污染状况,为确定底泥达标清淤范围、深度以及清淤量提供依据。污染分析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污染分析技术路线

2.2 勘察路径

因工程区域涉及的空间跨度较大,平面定位采用手持GPS进行,垂直定位是在岸边设立高程控制点,采用水面高程传递法用全站仪测量控制。

勘测点位布设按照100~200m左右设置观测断面,300~400m左右设置勘测断面,300~500m左右间隔设置控制断面。河宽小于200m的断面设置1~2个采样点,河宽大于200m的断面设置2~3个采样点,局部地形变化较大处、入海口处或水污染较重水域酌情加密布设勘探点位。

采用工程钻机钻取柱状样,柱状样采集打开后,按20~50cm不等的间隔,人工采集不同深度的底泥样品。根据污染程度对底泥进行分层。

a.污染层:污染最为严重的一层。颜色为黑色至深黑色,呈稀浆状或流塑状,有臭味。该层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

b.污染过渡层:健康泥层到污染底泥层的渐变层,颜色多为灰黑色,软塑-塑状,较污染层密实。

c.健康层:未被污染的底泥层。其颜色保持未被污染的当地土质正常颜色,一般无异味,质地较密实。

2.3 达标清淤深度确定路径

底泥达标清淤深度是污染底泥工程量计算的关键,也是清淤设计的难点问题。一是要用科学的方法评价不同污染类型的底泥,二是要合理地根据底泥垂向变化分析确定其污染变化的拐点。

根据底泥分层样品测定的污染物含量数据,进行底泥中物理指标、营养盐、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分析,进行水平及垂向变化分析。根据泥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理论确定的底泥达标清淤标准,结合污染底泥释放风险对氮磷营养盐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利用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合有毒有机物生态效应评价,对不同类型污染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确定不同类型底泥的达标清淤深度。

3 底泥污染现状调查检测

3.1 干流黑臭底泥厚度及分层调查

为初步判定茅洲河干流黑臭底泥的厚度,在干流上布置了五个典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左中右3个典型钻孔,每孔钻深2~3m。根据取芯土样,黑臭底泥与污染较轻的土样之间有较为明显的颜色分界线,黑臭底泥的厚度在0.4~1.8m之间,普遍在1m左右。在普查的5个断面中,有3个断面是中间薄、两边厚,有2个断面是中间厚、两边薄,见图2。

图2 干流典型断面底泥厚度分布

底泥多为浮泥—淤泥,呈流塑状,颜色为黑色,腐臭味较重。

3.2 底泥污染指标检测

3.2.1 检测点分布

为了检测现状底泥污染状况,在干支流布置了46个检测断面,根据河面宽度每个断面取1~4个检测点,共布设86个点位,取样深度0~3m,详见图3。分别在每个检测点的0.5m、1.0m、1.5m取样进行检测,个别点位在2.0m、2.5m取样进行检测。为便于分析,检测点布设共分为3个区,其中茅洲河干流以支流沙井河为界分为两个区,上游为A区,下游为C区,支流沙井河为B区。

根据底泥淤积厚度和现场可辨的污染情况,将底泥按照污染情况分为污染层、污染过渡层、过渡层、健康层等层级进行分析。

3.2.2 检测项目及指标

底泥检测项目及指标见表1。

图3 底泥勘测点位布设图

4 底泥污染评价分析

根据取样检测数据,茅洲河流域底泥污染物主要为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因此,本文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评价方法对底泥污染程度进行评价。

4.1 营养盐污染评价分析

采用底泥沉积物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底泥营养盐污染进行评价[2]:

Si=Ci/Cs

(1)

式中:Si为底泥污染因子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底泥污染评价因子i的实测值;Cs为底泥污染因子i的评价标准值。

根据文献[2],本研究TN评价标准值取550mg/kg,TP评价标准值取600mg/kg。

底泥营养盐污染程度分级标准见表2。

4.1.1 氮营养盐污染评价

A区底泥污染层的STN在0.36~6.72之间,平均值2.97,属于重度污染;过渡层属于中、轻度污染,健康层底泥STN<1.0,属于清洁状态。

B区底泥污染层的STN在0.01~7.07之间,平均值3.94,属于重度污染;过渡层也属于重度污染,健康层底泥属于清洁状态。

C区底泥污染层的STN在0.37~11.53之间,平均值3.35,属于重度污染;过渡层也属于中度污染,健康层底泥属于清洁状态。

从整体来看,STN均值为2.23,属于重度污染。其中,最大值11.53,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分区采样点底泥氮营养盐标准指数见图4。

4.1.2 磷营养盐污染评价

A区底泥污染层的STP在0.24~9.06之间,平均值3.44,属于重度污染;污染过渡层和过渡层属于轻度污染,其它层底泥STP<0.5,属于清洁层。

B区底泥污染层的STP在1.73~10.54之间,平均值5.75,属于重度污染;污染过渡层和过渡层属于轻度污染,健康层底泥属于清洁状态。

C区底泥污染层的STP在0.53~10.11之间,平均值4.25,属于重度污染;其他层均属于轻度污染。

整体来看,STP均值为1.92,属于重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分区采样点底泥磷营养盐标准指数见图5。

图5 分区采样点底泥磷营养盐标准指数图

4.1.3 有机质污染评价

B区有机质含量最高,最大值高达211679.08mg/kg,均值39526.65mg/kg;C区平均含量27213.34mg/kg,A区平均含量24417.52mg/kg。污染集中在深度0~2m的位置,茅洲河有机质污染严重。

4.2 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

(2)

(3)

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RI计算公式为

(4)

表3 重金属背景值Cni和生物毒性响应系数Tri

表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等级划分[5]

根据计算结果:

A区:0~1m深度,风险均值802,为很强生态风险;1~3m均值362,为强生态风险;3~4m均值100,为轻微生态风险。0~2m深度范围Cd贡献率均为最大,其次是Cu和Ni;但是2~3m范围内,Cu和Ni贡献率明显升高,Cd贡献率仅为第三。

B区:0~1m深度,风险均值1972,为极强生态风险;1~2m均值1465,仍为极强生态风险;2~3m均值665,为强生态风险;3~4m均值133,为轻微生态风险。Cu对B区生态风险贡献率明显增大。Cd贡献率次之,其次是Ni。

C区:0~1m深度,风险均值819,为很强生态风险;1~2m均值1067,为极强生态风险;2~3m均值637,为强生态风险;3~4m均值233,为中等生态风险。各个深度Cd贡献率均为最大,Cu和Ni次之。

从整体来看,污染层潜在生态风险均值为1458,为极强生态风险;污染过渡层风险均值331,为强生态风险;健康层120,属于轻微生态风险。

重金属主要污染因子平均浓度分布见图6。

图6 重金属平均浓度分布

5 底泥清淤必要性分析及清淤量确定

5.1 清淤必要性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茅洲河干支流底泥量大,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盐,重金属含量高,成分复杂,污染严重,臭味明显;氮、磷释放通量大,且释放时间长。即使控制了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如不对底泥进行清淤,茅洲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水标准的目标无法得以实现。同时,底泥淤积对河道行洪安全也带来很大隐患。故此,对茅洲河干支流底泥进行达标清淤势在必行。

5.2 清淤厚度及清淤量确定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茅洲河水质达标要求,对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达标清淤深度,见图7。总体清淤厚度在0.7~2.5m之间,一般在1.1~1.8m之间。

图7 茅洲河干支流达标清淤深度

实际清淤量包括净挖量、超挖量及回淤量,并考虑河道天然纵坡要求。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A区、B区、C区的达标清淤量分别为125万m3、111万m3、95万m3,合计331万m3。

6 清淤实施效果及评价

依据研究结果,制定了茅洲河底泥清淤及处理处置方案。为了尽量避免清淤过程中底泥污染物扩散到水体中,清淤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封闭式管道输送”方案,配合GPS测量精确控制清淤厚度,底泥通过管道输送到专门的底泥处理厂进行脱水固化。

茅洲河17条干支流底泥清淤工程于2020年6月全部完成,实际完成底泥清淤322.44万m3,其中干流清淤231.77万m3,支流沙井河清淤59.5万m3,其他15条支流清淤31.17万m3。通过压滤脱水后的泥饼含水率在40%左右,泥饼用于烧制陶粒,制成透水地砖用于工程中,底泥清淤做到了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通过清淤共消除Cr、Ni、Cu、Cd、Pb、TN、TP、有机质污染物分别为929t、775t、2580t、7t、162t、5482t、4291t、86385t。同时,底泥余水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处理达标后排放,共处理余水3140万m3,削减COD、NH3-N、TP分别为345t、534t、129t。通过岸上截污与底泥清淤双管齐下,2020年7—10月(6月清淤完成)茅洲河国考共和村断面的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26mgL、0.25mgL,两项的平均指标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6]。2021年1—7月,共和村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清淤效果显著。

7 结 论

茅洲河流域底泥污染重,污染因子复杂,是影响水质达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勘测采样,分析了底泥中氮磷营养盐、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污染物进行了源解析。以水质达标为目标,提出了清淤深度和清淤量,为茅洲河开展底泥清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清淤,结合岸上截污措施,茅洲河国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转变为地表水Ⅳ类,说明本研究清淤路线及据此确定的清淤深度是合适的,其研究路线、方法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猜你喜欢

营养盐清淤底泥
基于输出系数法及土地利用方式识别的营养盐空间负荷解析——以十堰市为例
基于钙镁盐的底泥高效脱水固化方案
关于新型底泥渗水砖可能性和实用性的探究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河道疏浚底泥堆土镉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黑臭及劣Ⅴ类水体底泥环保清淤与二次污染控制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湛江湾及其附近海域近5年海水中氮、磷变化趋势研究
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