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人才培养模式下产教融合职教的构建探究

2022-04-11李彦华姜巍

智库时代 2022年16期
关键词:职教产教校企

李彦华 姜巍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与市场产业发展对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大链条,即“人才与产业链”“产业发展与教育链”,为高职教育面向未来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在笔者看来,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调整,搭建“1+N”的人才培养层级,在产教融合的多元化发展中,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在“教育”“产业”及“社会”等资源整合中,培育更具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1+N”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向多维度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够在新的视域空间,将职业人才培养向产业、市场等多元主体方向发展,是共同价值体系链在实践中的具体创新。因此,“1+N”人才培养模式下产教融合职教的构建,将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等资源融合,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供给数量分析

1.学校数量

截至2020年,我国高职院校1418所,比2002年同比增长84.9%,年均增长5.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2016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从“量”的单一增长中,更加注重“质”与“量”的同步提高,着力于打造更具行业、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本科院校相比,截至2020年,本科院校1131所(不含独立学院),同比2002年增长79.8%,年均增长5.0个百分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规模大于本科院校,并且年均增长高于本科院校。在学校数量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国家在学校供给方面比较充足,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职教育需求。

2.在校生数量

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13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63%、40.05%,发展规模为世界最大。随着近年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比四成有余,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大,但生源质量不高,并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层次低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在校学生规模大,但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不足,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育质量评价

1.就业质量评价

(1)就业率。2020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2.0%,较201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图1)。随着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图1 2016-202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单位:%)

(2)毕业生月薪。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月收入4624元,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为4112元,低于全国大学生毕业平均收入(图2)。

图2 2016年至2020年高职毕业生月收入情况(单位:元)

2.职业发展

2020年毕业生在近两年内有过职务晋升的占比64.7%,高于2016至2019年的毕业生。这说明,随着高职教育发展政策的逐步引导,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作用于职业发展,则表现出较好的职业发展情形,这符合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3.自主创业

2016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人数占比2.4%,2020年上升至4.6%。这说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激励之下,高职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增加,能够依托专业技能,在不同行业获得创业的能力。因此,从自主创业层面而言,高职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机制正日益完善,在人才供给中的“质量”,正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正发生巨大变化。

二、“1+N”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内涵

(一)专业方面:1—1个大专业、N—N个小专业

“1+N”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体现在产教融合职教中,就是形成1个大专业+N个小专业的专业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多维度需求。因此,专业定位要符合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着力于培养更具市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围绕大专业,与企业形成“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N个小专业”的辅助中,以订单式、工学结合式等培养机制,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以贵州职业院校为例。该院校紧扣贵州大数据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中,以培养5G通信网络管理、维护及运营的复合型通信人才。为此,在专业“1+N”的构建中,A院校与中兴公司合作,以“SMART”人才培养体系,打造“1+N”的专业模式,即专业设置采用1个大专业,如通信技术专业,开设N个小专业,如5G网络通信,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在专业构建中,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课程方面:1—1名专业教师、N—N个行业权威认证课程

课程设置的转变,是支撑“1+N”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课程设置的“1+N”模式,应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此,在“1”的构建中,由1名校内专业教师(名师),开展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现对基础核心知识的有效导入;“N”的构建,着力打造N个行业权威认证的课程,让课程教学的导入,能够更好地契合市场,在产教融合中,将企业技术骨干的技术资源导入到校内教师的基础理论教学之中,形成从理论到实践技术的系统贯穿[3]。

(三)实践教学:1—1个校内实践基地,N—N个校外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的重要领域,就是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的有效构建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生成,应着力于实践教学“1+N”模式的实施,通过搭建1个校内实践基地、N个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将校内外实践教学贯通。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整合校内资源,打造校内实践基地,为专业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延伸,在着力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与校企共建N个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外的教学实训内容有效衔接,保障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1+N”人才培养模式下产教融合职教的构建维度

(一)维度一:以校企合作为代表构建职教共同体

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框架之下,职教主体的多元化,为产教融结合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N”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多元化的主体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实现以校企合作为代表的职教共同体。职业教育要实现资源整合,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实现全社会形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复合型人才。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能够在互利共赢的关系之下,实现技术、人才的融会贯通,以此弥补学校教育在实训实践领域的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世纪,特别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导致社会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搭建职教共同体,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在植根产教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发展进行了深入部署,更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在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教共同体,实现高职教育向新的层面、新的维度发展。

(二)维度二:以职业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职教新体系

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不仅仅是如何提升教育的社会契合度,而是如何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很显然,“1+N”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形成多层次的共同体价值,促使职业教育在系统性、内在性等领域的融合发展。“1+N”模式的实施,着力点在于职教共同价值的牵引,在价值元素的引导之下,将职业教育向纵深推进,培育更具时代性、更具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实践研究中发现,职业教育共同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职教共同体为“1+N”人才培养提供了资源导入,能够在课程建设、专业设置等领域,为职业教育输入共同体价值,更好地促进人才在多维度上的培育;二是校企合作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多元主体资源的构建中,促进职教共同体价值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1+N”人才培养模式下产教融合职教的构建策略

(一)共建“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学概念的提出,旨在更好地形成系统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在一体化实训基地的维度之下,教与学得到拓展,将1+N”人才培养模式延伸至企业端,这是传统职教模式的巨大改变,更是在“企业化”的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契合度,让人才孵化更具导向性、目的性。在校企合作中,教学前移至企业车间,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完成专业实训操作,在一线生产操作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让“理论+实践”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技能水平的提高,获得实训技能培训证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与评价至关重要。如,建设“教学工厂”“实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等实训基地平台,均是从技能培养、应用实践、创新创业等层面,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之下,将“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载体,形成了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全链式教育模式。在与奔驰公司的合作中,先后成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开启“奔驰订单班”,并且再以“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为平台,校企双方投资建设奔驰汽车实习实训车间、发动机实训室、车轿实训室,并将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资源库,用于一体化实训基地教学的实施。

(二)共建“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

近几年来,坚持以“职教”为载体、为依托的教育新体系,对构建职业教育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个中心、N个平台”的形式,着力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在“名师+”的平台构建中,让职教资源集聚,加速“一体化教学”的生成。例如,B职业学院在师资建设中,依托“1+N”的效能体系,在“能力+”“创新+”等维度空间,培育高素质教师团队,让有特色、有创新的“名师工作室”点燃职教热度,形成“师资+”的良好教学促进作用。因此,在以“1+N”为维度导向的师资建设之下,将有助于深化产教融合,并在“1+N”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框架之下,形成更高质量的职教发展[4]。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校依托校级“工匠计划”,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技术能手聘请为兼职教师,并且将企业项目引入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程建设等领域,实现“双导师”教学。此外,在“专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中,坚持以专业构建为导向,通过专业领军人才的引进,更好地发挥专业带头作用,实现专业建设向研、产等方面发展;二是互兼互聘,制定完善的兼职教师激励政策,在兼职教师培训及管理等方面,引入系列“教学研究项目”,将兼职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服务专业教学发展。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下,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从体制机制改革中寻求突破口,为产教融合的科学构建,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坚持“力量聚集”为抓手的职教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通过社会资源的引导,助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例如,以“合作+”为载体,构建合作式、合资式职教办学,并且在股份制领域可以实现新探索,让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也让职业教育资源更好聚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引导二级学院依托自身专业及资源优势,创办“合作制”项目,让学校职教资源更好地与社会资本相融合,建立新的、更加丰富的办学体系,积极从政策导向中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在二级院校实施。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要有新发展、新布局,这是十八大以来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两个“新”要求,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在本文探讨中,“1+N”人培养模式,以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导向,构建了契合产业发展、服务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单一的人才培养效能向多元化发展,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科学构建,要在“1+N”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探寻“点、线、面”的发展空间,在共建中形成一体化实训基地,并且在共育的人才培养维度,实现工匠技能“1+N”创新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职教产教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