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上游城市群内部流动人口时空分异研究

2022-04-09王录仓赵丹霄杨云仙

中国西部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群

王录仓 赵丹霄 杨云仙

[摘要]城市群是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但核心区与边缘区对人口的引力存在着差异。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是诠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文章运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系统分析黄河上游3個城市群内部流动人口的时空格局,借以考察城市群空间结构是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区位选择。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的核心区人口流动强度大于边缘区,按核心城市一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逐级递减;(2)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更多地吸引跨省流动人口,而节点城市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即随着城市等级的下移,流动范围趋于收缩;(3)跨县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与跨省、跨市流动人口空间选择截然不同,“属地化”特征更明显。

[关键词]城市群;人口流动;时空格局;黄河上游;CMDS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2)01-0027-09

[作者]王录仓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赵丹霄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杨云仙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

ー、引言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长期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新阶段,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因地制宜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升并发挥国家与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培育发展兰州一西宁、宁夏沿黄城市群。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城市群是区域的核心,是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心,而人口是流域“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人口的空间分布、迁徙对调适流域人地关系、重塑流域经济格局、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分布及演变规律,对于把握培育型城市群和地方性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制定科学的人口管理政策、引导人口合理配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横向角度分析其内部结构(尤其是核心区一边缘区)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时空分异。黄河上游城市群内部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早在l981年,Clark等就发现城市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1)。根据美国人口统计,2010年,美国51%的移民居住在大都市区的郊区,高于2000年的48%2)。1973年之前,日本迁移人口主要集聚在东京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和大阪圈三个都市圈中;之后,这种净流人状态发生了改变,东京圈演变为净流入区、名古屋圈处于流入一流出基本平衡区、大阪圈基本处于净流出区3)。考察我国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的格局,就会发现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从流动人口的“源”和“汇”来看,东部城市群是主要的人口流入区,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流出区;绝大部分流入人口来自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带有明显的“极化”“属地化”4幻“固定化”5)特征。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流入和流出均呈集中趋势,尤其是流入的空间集中性更突出,并高度集中于核心城市6)。城市群核心区与边缘区相比,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更强,这说明城市群的发育程度?-8)与空间结构9-1对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核心城市一边缘城市十非核心城市一边缘城市”分异特征1或“直辖市一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三级梯队结构特征13),城市群内部流动强度高于外部14幻。发育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城市群正处于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的阶段,而发育水平较低的区域型城市和地方性城市群仍处于向心聚集阶段。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是诠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群对流动人口的引力不同,使得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也不同。上述研究均将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研究的案例基本锁定在发育水平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上。据此,本文选择黄河上游3个城市群(均为培育型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群空间结构如何影响跨省、跨市、跨县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流动人口数据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CMDS),该调查是在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进行的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数据样本规模大,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覆盖性。本文使用2011-2018年CMDS数据,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选取流动人口规模、流动范围和流入(出)地等信息为研究变量。由于CMDS的最低调查单元为地级市(自治州),城市群的核心区、边缘区无法细分清楚,因此本文以核心城市(兰州和西宁、西安和咸阳、银川)分别表征3个城市群的核心区,其他区域为边缘区。

2.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法。本文通过变异系数测度城市群流动人口集中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表示差异越大。

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变异系数,n为研究单元数量,n=24,P:为i城市流动人口规模,P为P:的平均值。

(2)人口流动强度:指各城市市流动人口与所属城市群总流动人口之比。

式中P:为i城市群j城市流动人口规模。

三、黄河上游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分异特征分析

1.核心区流动强度大于边缘区

由表2可见,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态势。从系数的绝对值来看,关中平原城市群最高、离散程度最强,由2011年的1.27增加至2018年的1.98;兰州西宁城市群變异系数也较高,这与其双核心结构密不可分;宁夏沿黄城市群变异系数较低,表明它流动人口强度的空间配合相对均衡,这与其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异较小相切合。

这种空间不均衡性是流动人口空间选择的结果(详见表3)。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强度表现为典型的核心城市》节点城市》边缘城市的特征,并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2011年,高流动强度区集中在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兰州、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西安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的银川,流动强度均在10%以上,其中,兰州的流动强度最高,达22.03%;而节点城市的流动强一般保持在2%的水平;边缘城市的流动强度基本低于1%。2018年与2011年相比,高流动强度区已发生变化,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有所下降,而关中平原城市群有所上升,尤其是核心城市西安市上升非常明显;节点城市中,除石嘴山外,其余各城市的流动强度均持续下降。边缘城市中,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平凉市和庆阳市、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中卫市流动强度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城市均呈下降态势。

总体来看,2011-2018年,黄河上游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不均衡性加强。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而边缘区流动强度下降;宁夏沿黄城市群边缘区流动性先升后降,核心与边缘的差距相对较小。

2.跨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图1报告了2011年、2015年和2018年黄河上游3个城市群的跨省流动人口规模。不难看出,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这与其双核心结构契合;而其他城市群则表现出“单峰”特征。

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一带双圈多节点”空间格局,其中“一带”指兰西城镇发展带,依托综合性交通走廊,以兰州、西宁、海东、定西等为节点,打造城市群发展和开放合作的主骨架。“双圈”指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正是这一“双核”结构从根本上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两大核心城市是流动人口的高值聚集区,跨省流动人口规模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区递减;比较两大核心城市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西宁市对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更强。关中平原城市群横跨甘、晋、陕接壤区,其空间格局为“一圈一轴三带”,其中“一圈”指西安-咸阳都市圈,“一轴”即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主轴线。其跨省流动人口规模从核心区向边缘区逐级递减,但核心城市(西安和咸阳)的吸引力增强,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凸显,而“轴”“带”对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作用并未体现出来。类似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宁夏沿黄城市群中,不同的是所有城市对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均增强。

总体来看,培育型城市群中核心城市一节点城市对跨省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逐级下降,但节点城市与边缘城市相比,其吸引力差异并不明显,说明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的传导作用并没有建立起来。这折射出黄河上游城市群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轴线功能弱小、城市互动不强的弱势和窘境。

3.跨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与跨省流动人口时空分异类似,跨市流动人口在城市群中依然表现出核心城市一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逐级递减的态势,且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双峰”结构和其他城市群的“单峰”结构非常突出(详见图2)。从时间维度上考察,2011-2018年间,除兰州市外,城市群各级城市的跨市流动人口规模均有所增加,且核心城市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大于节点城市。

兰州一西宁城市群中核心城市兰州的吸引力下降,西宁市的吸引力有所上升;关中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跨市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均大幅度上升。节点城市中,咸阳、渭南、白银、石嘴山、吴忠的吸引力大于其他城市。边缘城市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中卫市、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平凉市和庆阳市。

4.跨县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跨县流动人口空间分异态势与跨省、跨市流动人口分异态势截然不同(详见图3)。由于流动范围缩小、距离衰减作用降低,城市群核心区一边缘区“双峰”(或“单峰”)结构特征已不明显,相反呈现“多峰”结构,次级节点城市、甚至个别边缘城市发挥了“接力棒”作用,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首选地。如兰州一西宁城市群中的白银,关中城市群中的咸阳、宝鸡、渭南、运城、临汾,宁夏沿黄城市群中的吴忠等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聚集中心,边缘城市中平凉、庆阳和中卫甚至发挥了超强的吸引力。总体而言,跨县流动人口的“属地化”特征更明显。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2011-2018年,跨县流动人口的规模在城市群内部也存在分异。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除兰州外,均历经了先升后降的态势,且西宁和西安的变幅最大;节点城市中,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白银、临夏、海北,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吴忠同样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剧烈变化,其他节点城市基本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边缘城市中,兰州一西宁城市群的临夏,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平凉、庆阳,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中卫波动性更显著。这说明城市群对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呈现持续性差、波动性强的特征,这与培育型城市群的特征相吻合。

总体来看,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更多地吸引跨省流动人口,次级节点城市取代核心城市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人口流动范围与城市等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城市群内部城市等级的下移,人口流动的范围趋于收缩。城市等级越高,越能吸引远距离流动人口;当城市等级下移时,边缘区更能吸引近距离流动人口。

四、结论与建议

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是诠释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群对流动人口的引力不同,使得他们的空间选择也不同。本文采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了中国黄河上游城市群内部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核心区人口流动强度均大于边缘区,且有加强的趋势。核心城市更多地吸引跨省流动人口,次级节点城市取代核心城市成为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中心。随着城市等级的下移,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趋于收缩。跨县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与跨省、跨市流动人口空间选择截然不同,“属地化”特征更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城市群发展、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城市群培育力度。我国发育水平最高的国家级城市群正处于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时期,而发育水平较低的区域型城市和地方性城市群处于向心聚集阶段。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城市群发育水平普遍较低,基本处于发育雏形阶段,在全国城市群中的定位也很低(属于地方级/区域级城市群和培育型城市群),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总体有限,但跨省流动人口又是整个城市群流动人口的主体。因此,如果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得不到加强,不仅吸引不了外省流动人口,还无法遏制人口外流的态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破除资源要素跨地区流动障碍,增强沿黄城市群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打造黄河流动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因此,要加快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便利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增强人口集聚和产业协作能力。

(2)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时空选择与城市等级相关,表现为核心城市一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逐级递减的态势,且节点城市与边缘城市相比,其对跨市、跨县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差异并不明显,说明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的传导作用并没有建立起来,折射出黄河上游城市群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轴线功能弱小、城市互动不强的窘境。因此,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节点城市的培育,加强节点城市一边缘城市之间的连通作用,增强城市群之间发展协调性,避免同质化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3)强化各级城市的活力。研究发现,无论是核心城市还是节点城市和边缘城市,流动人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较差,这与“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的整体要求相去甚远。这与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不高、内需有限、障碍因素未消除不无关系。因此,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创造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医疗、教育、养老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CLARK G L,BALLAND K P.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labor and interstate relativewage:an empirical analysis[J].Economic Geography,1981,57(2].

[2]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J].美国研究,1998,(04).

[3]陈红艳,骆华松,宋平.东京都市圈人口变迁与产业重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0,(09].

[4]纪韶,朱志胜.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研究——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2).

[5]孙阳,姚士谋,陆大道,等.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问题探析——以沿海三大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6,(12).

[6]陈明星,郭莎莎,陆大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特征与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8,(03).

[7]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8,(02).

[8]王贤文,王虹茵,李清纯.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9]郑伯红,钟延芬.基于复杂网络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迁徙网络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20,(05).

[10]薛峰,李苗裔,党安荣.中心性与对称性:多空间尺度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J].经济地理,2020,(08).

[11]王雪微,赵梓渝,曹卫东,等.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特征与省际边界效应一基于人口流动视角[J].地理研究,2021,(06).

[12]]賀艳华,邓凯韶,唐承丽,等.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J].经济地理,2017,(01).

[13]赵倩,邹游.基于位置大数据的武汉都市圈人口流动研究[C]//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14]周婕,罗逍,谢波.2000-2010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06).

(责任编辑 李雨佳)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城市群
我国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及其提升策略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口迁移流动下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探究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