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江苏女子职业教育探析

2022-04-08林松张喆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

林松?张喆

摘 要:民国时期,江苏作为人文渊薮之地,女子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规模以及质量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堪称“教育的时代性镜像”。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为江苏省女子职业教育的研究范例,本文试图从该校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招生考试等领域探讨其办学特征,以期通过考察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丰富近代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内涵,为全面提升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 江苏 女子职业教育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

民国时期,中国由传统向近代化嬗变,转型与过渡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江苏作为人文渊薮之地,其女子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规模以及质量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堪称“教育的时代性镜像”。无锡在民国时期工商业繁荣,号称“小上海”,享有“布码头”和“四大米市”之一的美誉。无锡女子职业教育在江苏乃至全国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与实业互为因果,联袂驱动,成为这座城市崛起的双轮,是具有标本意义的范例。

一、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

民国时期,为适应江苏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贤达纷纷提倡兴办实业教育。时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黄炎培先生指出:“(女子)解放必先自立,必先能治生”,职业教育能从根本上培养妇女“独立治生之道”,故宣称“女子职业教育,吾所绝对主张者也”[1]。聚焦无锡,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朝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无锡著名教育人士侯鸿鉴、顾倬创办商余补习夜校于钱业公所,开启无锡兴办职业教育新风尚,“锡城气氛为之一新”,商余补习夜校定期举办演讲会,受到无锡商界翘楚的追捧,每次听众百数十人,蔚为大观。无锡女子职业教育开基创业之举则要首推在无锡东乡荡口开办鹅湖女学,该校专设刺绣科,创办者是华倩朔的祖母华朱氏。1907年,成立以教授國画原理结合刺绣工艺,别创“锡绣”风格的无锡锡山绣工会,初入会学艺者超过一百人,同时兼办刺绣传习会。[2]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前身创始于清朝宣统元年(1909),由无锡乡贤华实甫、蔡述之与他同族的侄子蔡松如联合发起集资开办,以锦树里刘氏民房为校舍。赓续三载,师生砥砺奋斗,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辛亥革命爆发后,办学经费不足,只得暂行停课。民国元年(1912)三月,发起人将一切学校资产无偿捐赠给无锡市公所,办学经费由市公所拨款解决,学校的办学性质也由私立转制为公立,同时以“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命名。其时,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与县立无锡乙种工业学校(无锡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无锡师范学校成为无锡地区的最高学府。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改制为公立学校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校园已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因此迁址到白水荡忠安大王庙。初始阶段,新校区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校舍正屋仅三楹,无法满足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管理层决策临时租赁校址旁的丝业会所处的商业用地,以解决教学建筑严重不足的窘境。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生源流失十分严重,在校学生数量大幅萎缩,仅剩六十余人。在这种情况下,仅启用两间教室就可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暑假后,学生增至八十余人。添设专科教室一所,而于正屋之西建一楹为男职员预备室。

1913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业学校令》,规定 “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3]。正式将女子职业教育纳入教育系统中。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属于乙级实业学校性质。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初分本科、预科、专科、选科四级学制。转制为公立学校后,只开设本、预两科,合级教授知识。据教育部民国八年(1919)全国女子职业学校统计,当时江苏省已立案的女子乙种职业学校有5所,女学生691人。另据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1921年全国有女子职业学校27所,其中江苏省9所,占总数的三分之一[4];而1922—1923年度,江苏甲乙两种实业学校女生占比则分别为12%、22. 25%。[5]1927年以后,教育制度改变,乙种实业学校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旋即停办。

二、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及运行情况

民国时期,江苏省将资源集中在中等教育和实业教育方面,“抱定中等教育为省所直接担荷之责任……并力以营师范中学及中等农工商教育”。在政策倾斜的影响下,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乘着这股春风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仍举步维艰。学校办学宗旨明确,课程安排上实行分科教学,有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以及明确的招生范围、考核制度。[6]

(一)办学宗旨明确

办学宗旨是一个学校的创办理念与方向。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办学宗旨:本校主旨在造就女子生计上必须之道德、知识、技能。故各科教授不求高深,务令学生均能领悟而切于实用。修身不拘泥课本,而利用偶发事项归本于贞淑之德,以期实践国文,重记事体裁,兼授普通尺牍。更于余暇授契据、薄记等以备应用算术,注重练习,并使多习珠算、图画,兼授铅笔,而注重写生及图案。此学科之大略也。裁缝专作家常便服,随作随用,此艺科之大略也。可见,该校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为特点的科目设置符合社会需求。

(二)课程安排科学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立安排周密、科学。主要科目有修身、国文、算术、珠算、图画、铅笔、缝纫等,并得酌加实习科目。民国元年(1912)暑假开学后,增设刺绣专科。民国二年(1913)一月又设裁缝专科。是时学生骤增,分预科为两教室。学校教科书采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材。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从书籍质量到市场占有率没有同行企业可望其项背。学时安排方面,本科每周授课三十六时,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各占一半学时,另有自习六学时,练习珠算、簿记等。预科每周授课三十时,学多艺少。专科每周授课十八时,学习刺绣的学生,根据专业需要,加开图画课程。总之,学以致用等原则表明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课程安排是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

(三)学生管理严格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在校生的言行举止。为了树立良好校风,校训定为庄、慎、勤三字。庄即严肃、庄重;慎即注意、小心;勤即勤劳、勤奋。为什么拟定这三字作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呢,主要是校长顾祖玑私下认为当时“女子举止态度多流于轻肆,故首揭庄、慎二字于教室内。而时以端、庄、静,一不苟言笑等辞解释之,以期实行两载以来,学生之守校训而知自好者固不乏人,而每每于程度日进驰,鹜纷华之心亦随而俱进”。祖玑叹感学生在入学之初朴实无华,临近毕业的时候则变得嚣浮轻巧。为了扭转这一态势,学校利用星期一上课前十分钟时间,集学生行朝会礼,并就偶发事项引古人之格言,为恳切之谈话;星期六放学前,令学生静坐五分钟,以自反省。

本校管理,向主严肃。学生犯过,不稍假借。在校有不守规则者,反覆训诫使其感悟,在校外有不守规则者(如结队嬉游等事),调查真确即不姑容,择学生中真实可信者若干人为风纪员,分段调查报告。而教员于散课后,休假日又时时在道路留心。故学生如有不规则之举,校中无不闻之也。每日放课,分南北两路,整队而出。教师及校役在其前后照料之各生来往,须行大道沿途不准笑语,出校不得迟归,另派部长以司之。[7]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对学生在校内与校外的表现都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可见该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严密。

(四)招生考试规范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制订了详备的招生制度确定学生来源,严格的考试制度稳定教学质量,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保障教学需求等,以确保学校良性永续发展。学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情进行差异化招生。1913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学生数量增长较快,学校设置三间教室为预科专用教室,学校一共有学生169人。从生源构成上看,户籍为无锡市城乡的学生约占80%,省内其他城乡学生约占15%,外省籍学生约占5%。

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统筹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教员分级任科,任每级上课有出席簿,加强考勤,每月统计考勤结果。在评价体系上,学校重视实践成果的验收。如“刺绣不重美术品,而多作应用品(如枕头、裙面、鞋片之类)”。有成绩考查表,一学期一结,不行考试,以平日分数为准。唯每学期留成绩一次,用暗记法,以甲、乙、丙、丁四等發表每学期末以成绩等次报告各家属。该校还开设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珠算、簿记、刺绣等课程。总之,校方倡导职业教育理论联系实践,起到双翼齐飞的效果。

综上所述,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课程设置上精心布置,相对普通中学凸显出自身作为职业学校的特点,教学组织形式更能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结合。

三、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两难困境

民国时期,“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8]。1914年,民国教育部颁布《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提出女子教育方面要“注重师范及职业”,但应“保持严肃之风纪”,对女校学生“严定管理规定,修养其身心”。

(一)重男轻女流弊日久

社会传统意识,直接影响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江苏为例,“江苏各县之有女学者,六十县中,不满十分之七,平均计之,每县仅得四校。普通小学之女生,全省总数不及男生百分之二十。所谓男女平等、男女同学,其相去固甚远哉”。

天然加之于女性的文化标识和角色定位,是近代以来男性精英对待女性教育所秉持的“工具论”高于“女权论”的映现,如时任校长顾祖玑感叹:“近来女学兴而女德堕,浮华骄惰,相习成风。贻顽固者,以口实至为,可叹。”由此可见,男性精英意图“规训和约束女生的言行,造就他们所需要的贤妻良母式的有用的新女性”[9]。

(二)“重普轻职”积重难返

民国时期,大多数国民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层面上,“学而优则仕”是主流意识,人们热衷于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政法类专业尤其受到追捧。从当时江苏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分布可以看出端倪:“今约计其数。省立之法政二、医学一、农业二、工业二、水业一、蚕业一、私立之大学南京凡四,上海凡四。私立之法政,南京三,上海三。私立之农业,南京一。” 职业学校虽肩负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人才,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然而现实却是人们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技之长视作无奈之选。

(三)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经费由无锡市公所承担。无锡市公所对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首先,学校规模扩大受到制约。民国二年(1913)二月,寒假开学后,学生数量陡增到一百四十余人,在丝业会所之旁增建两间教室。暑假后,受制于市公所拨款有限,虽然报名学生大幅增长,但学校在新的学年无力再增加学位。其次,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改善。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除新建之教室外,房屋均系旧式,光线不足,空气亦不易流通,故时开窗户以补救之。最后,经费短缺导致学校师资匮乏。由于管理人员匮乏,学校的会计、书记等行政事务也都由校长顾祖玑兼任。

四、结语

通过对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分析,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江苏女子职业教育在教学管理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因财政拨款无法完全覆盖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导致教师待遇较低,教师流失率较高,部分必开课程无法开足,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毕业生无法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即便如此,在民国时期,无锡市立女子职业学校还是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培养了一批掌握职业技能的新女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江苏女子职业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王红丽,李书安.清末民初江苏女子职业教育的历史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2):76-79.

[2] 方玉书,卢耀坤.解放前的无锡职业教育[J].江苏高教,1987(1):61-63.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73.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46.

[5] 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教育统计概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5-53.

[6] 刘晓梅.近代苏南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8.

[7] 无锡市档案馆.民国无锡教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无锡教育杂志》 (1913—1917)汇编:第2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845-850.

[8]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4.

[9] 王纾然.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生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10] 中华民国教育部.部令女子中学实施家事实习[J].教育与职业,1924(10):543-54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0SJB0308)。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江苏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eyes of a foreigner
数读江苏
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