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路径探析

2022-04-08崔楠祁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少年

崔楠 祁峰

【摘要】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政治方面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政治心理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源于对人性的思考,随着学科的研究深入,基因遗传、宗教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意识形态在个人发展中既稳定又可塑,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有机统一。在面向青少年群体构建意识形态时,有必要吸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青少年  政治心理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B844.2/G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5.0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的斗争中从未放弃过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

政治心理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他将西方历史上以人性论为主导的政治学研究理论与传统心理学相融合,逐步衍化為现代科学心理学取向的政治心理学。随后有学者从人格、信仰、无意识等角度研究政治和社会议题,国际政治心理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政治心理学被学界普遍认可[2]。政治角色中的个人、政治运动、政治过程、人类发展与政治经济都属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政治心理学家企图通过新技术手段探索个体政治倾向、政治认同中的认知神经机制。

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吸纳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形成其独特体系。意识形态本身受到国家概念、宗教信仰、社会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政治心理学家一方面要考察同一阶级或不同阶级之间持不同价值观的个体对政治选举、国家政策、社会治理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要对特定的民族或文化群体所固有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方法论等问题进行探索。

青少年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青少年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稳定性与可塑性因素在政治心理学范畴中专指先天遗传基因与后天环境因素,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青少年意识形态构建中的稳定性是确定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种由基因遗传决定的人格特征,属于人的自然属性,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可能被称为“左倾”或“右倾”,“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心理学家将这一“类个体”分属于单一结构的正反两极,价值观不同的个体在思想和性格上是相互对立的。研究发现,自由主义者的思想更开放,易被特殊的价值取向所吸引;保守主义者的思想更传统,易被普遍的价值取向所吸引,且由于基因遗传和大脑结构,这种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对儿童、青少年的追踪调查中发现,意识形态的平均遗传率大约为56%[3],在大脑结构上,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的杏仁核、前扣带皮层、海马体、脑岛在体积上均有显著差异。

其次,青少年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可塑性是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条件。青少年意识形态建构中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因素兼备同一性和矛盾性,既对立又统一。基因遗传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和经验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且可塑性是转变青少年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关键,这种可塑性在一定范围内代表人的社会属性。政治心理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要素对青少年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塑造作用。

意识形态的遗传效应在成年之前并不显著,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作用更大[4]。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在生活经验中会不断切换新身份、角色,从而导致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分化。人类实践活动能重塑大脑结构,改变青少年的精神形成轨迹,社会经验在构建青少年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如印度利用宗教文化与青少年指南,增进了其对印度宗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政治心理学研究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启示

在面向青少年群体构建意识形态时,有必要吸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紧抓“关键期”,提升可塑性。在面向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上,应该紧抓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关键期”。

首先,构建全方位教育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纳入青少年培养计划中。家长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制,在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缺位。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趣味,以教育、启发的方式在情感上增进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国家应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避免青少年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误入歧途。

其次,教育者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沉浸体验式教育更适用于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青少年;集中教学更适用于有保守主义倾向的青少年。鼓励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青少年去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基地、高校校园文化节等体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其中的隐性传达,有保守主义倾向的青少年可在书本知识、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以及专家学者论坛中获得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唤醒文化主体意识,抵制不良思想侵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唤醒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意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首先,在教育实践中,将政治心理学研究成果纳入青少年思想教育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吸收、接纳、扬弃、延续的方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思想系统,每个青少年都继承了传统美德中的部分优良基因。在强化思想教育过程中,可以依靠政治心理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唤醒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意识,让思想建设与行为方式“血肉相连”,以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其次,唤醒文化主体意识,防范不良价值观念的侵入。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網络平台散布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言论,以此掩盖中国发展的真实现状,曲解中国历史的真相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道路选择[5],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就包括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应坚定自身信仰、提升文化主体意识,在判别网络舆论时用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注重隐性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即用中国话语、中国图像等对中国发展的规律、内容的制定、方法的运用、建设的标准进行讲述;对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确立进行解读;对中国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传承、价值观判断进行诠释。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要及时抢占话语先机。信任社会主义制度、认可社会主义道路、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是抵制“中国威胁论”等不利话语的前提。打造国际意识形态话语优势,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对话,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让中国观点、中国建议、中国举措被更多国家接受。在传播中国故事时,摒弃惯用的西方词汇,从“听别人说”转向立足于中国实际,再到“别人听我说”。

其次,为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多样的教育平台。除专题讲座、学者论坛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参观学习、社会实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渠道。近年来,隐性教育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中,可以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营造理性宽松的教育环境,安排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育人效果[6]。

(本文系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委托基金一般项目“感悟辉煌成就 再筑美好未来”和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L19WTB028、21YJA710028)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6页。

[2]柯泽:《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3]Beattie and Peter, "The 'Chicken-and-egg'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Opinions", Politics & the Life Sciences, 2017, pp. 1-13.

[4]Jost J. T.; Nam H. H.; Amodio D. M., et al., "Political Neuroscience: The Beginning of a Beautiful Friendship", Political Psychology, 2014, 35, pp. 3-42.

[5]夏自军:《我国青少年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探究——基于美国“网络自由”渗透战略的研究视角》,《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6]曹金龙:《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

责 编/陈璐颖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