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研究

2022-04-08陈广,于世春

高教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陈广,于世春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国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这一办学目标,需要以产教融合的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合理确定办学定位,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利益、制度、资源及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层面,要以“从做中学”理论为指导,构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在课程建设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课程实施中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层次分明的模式体系实现校企、工学、学做的融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01-06

Abstract: 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workers for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demand for applied talents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need to take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the guidance, update their educational concepts,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ir school-running positioning, construct the school-runn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rests, system, resources and culture. At the level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theory of "learning by doing" should be taken as the guidance to build a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and combining work with work, so as to realize the reform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realiz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design, and adopt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and doing in the course implementation. Such a distinct pattern system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work and study,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cultivat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unity of study and do

“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取向,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等学校从学术型和研究型转向应用型已是大势所趋。[1]”产教融合是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结构、稳增长,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瓶颈的需求,产教融合早已超出了职业教育的范畴,成为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普遍选择。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統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3]。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规定[4],根据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和高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发展实际,本轮审核评估分为两大类。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但在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指标中,均明确了要开展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从国家层面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办学出特色,在学校层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利益、制度、资源及文化的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层面,要以“从做中学”理论为指导,构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教学运行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突破;在课程建设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各层次、各类别应用型人才。

一、相关概念

高校推进产教融合,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经常被论及的是模式问题,当下许多效果明显的经验逐步成熟并上升为策略,为高校探索建构凸显本校特色的模式体系提供了依据。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明确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什么是产教融合以及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等概念的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教育学理论

1.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办”的问题。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5]。其显著特征是学以致用,以用为本。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内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高等教育应用价值的直接载体,是“理论”转化为“智慧”的关键所在[6]。因此,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位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和职业技能。

2. “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应用型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办学中应以“从做中学”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做中学”教育理论由美国教学专家杜威提出,他强调院校应当重视设置各类真实职业环境,并创设与实践生产场景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施“场景化”教学,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7]。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

1. 产教融合

关于产教融合,教育界使用过多种表述方法,如“产学合作”“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等。纵观这些用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合、合作到融合的变化,二是从校企到产教的变化。但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并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产教融合是思维,是“机制”;而校企合作是做法,是“实体”[8]。因此,笔者对产教融合的理解是院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将教育活动与产业活动深度融合,而创造的运行机制。

2. 模式

模式(英文为model或 mode、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也被称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9]。

3. 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兴办和经营管理学校的体制、机制的样式。对高校而言,办学模式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机制、程序和方法[10]。在宏观层面上,办学模式反映的是一定经济社会阶段的教育特征;在中观层面上,办学模式反映的是国家教育制度上的特点;在微观层面上,办学模式是高校在某一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4. 人才培养模式

周远清认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培养规格的控制下,采用多样的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钟秉林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从而提升个人素质的方法。以上两种观点一致的部分是都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存在差异的方面在于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还是一种方式[11]。综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化程序及其组织运行方式[12]。

5.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13]。

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办学模式强调的是适应性和多样性,从学校办学定位到具体办学实践,一切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机制、过程,经过发展都可以形成办学模式。其中办学模式的建构是高校作为法人主体的体制建构的基础,强调教育目的性和价值观传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办学模式的基础上运行,课程教学模式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关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职能。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但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地方普通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自成立之日起在教学管理上就在模仿传统的教学型和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其在办学定位、育人机制、管理架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未能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尤其是在一些关键要素上,例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学科知识为结构,没有体现应用性;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缺乏立足于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运行和监控上,基于静态的学期和课堂教学的需求进行教学管理,没有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机制。

(一)服务定位不明确

院校服务定位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14]。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今天,地方高校或新建学校如何立足地方、融入行业,并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已开展应用型转型的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其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理念和办学思路很难实现产教融合。

(二)教学理念亟须转变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的育人观念及教学观念有待改变,因沿袭学科教育的结构,目前的教学仍是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未能深入产业,对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了解不深,导致教学吸引力不强,教学有效性差。

(三)培养方案亟待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未能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使得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依据学术型人才规格和学科结构的知识体系确立,没有体现应用;三是没有重视实践课程的重要地位,教学实践环节仍显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四)教学运行管理僵化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建立之初就在模仿综合性普通高校,而综合性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在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下进行的,教学管理也是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开展。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单一的场景,发展到至少两个场景;管理的主、客体从单一场景发展到双元交替,那这种长期形成的在单一场景下的静态管理不适合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但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运行管理涉及的元素和内容较多,原有质量监控体系不够科学,教学评价针对性不强,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全面,即便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发现了相关的问题(如学生实习环节的指导和考核),也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跟踪解决,直接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六)教师队伍结构单一

职业实践能力不足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用型高校多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到学校任教,这类型的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任教学校,学科理论性思维明显,职业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要真正建立起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必须形成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评、聘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向双能(素、师)型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

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都要在产教融合的指导之下进行认识与实践。三者虽然在同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但各自包含的层次不同。教育模式在宏观和中观的概念上包含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微观含义上服务于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高校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学校领导、中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在思想上统一到产教融合的思维上来,才能实现各个层次的变革,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办学、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的关系表达如图1所示。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搭建

传统意义上的高等院校办学模式服务于相对稳定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因而在制度设计上偏于保障知识传递维度的公平,其机构设置已经形成了符合这一人才培养结构的程式化设计;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保障效率是其制度设计的第一要务。高校实施产教融合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的结构由学科知识体系变为能力应用的行动体系,要适应这一结构,高校必须在机构和制度设计中引入市场机制,确立效率优先的理念,把机构设置和流程运行对人才培养活动可能产生的价值增量作为首要的考量。

1. 搭建真实职业环境,实施场景教学

应用型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过程中,以“从做中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应当重视设置各类真实职业环境并创设与实践生產场景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实施“场景化”教学。笔者所在的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在校内投资7 000多万元建设了教学酒店和瑞阁餐厅,教师既是学业导师,又是部门经理;中瑞学生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酒店、餐厅的经营者和服务者。学生在校内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完成从物资采购、食品制作、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管理、客房管理、酒吧管理、宴会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2. 创设实践学期,与企业协同育人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很好地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思维,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为工学交替。笔者所在的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规定学生在四年内要完成两次校外实践学习(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时间分别为6个月,每次12学分)。为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中瑞已经与国内外近200家企业建立稳定校企合作关系。每次实习学校都与企业商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并配有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学习。通过这两个学期的校外实践学习,学生在实践学期进入企业将课堂延展到行业。锻炼了专业的技能,提升了职业的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引进企业师资,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依托专业的教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要从两个方面开展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业务构成多样化。教师中有学术型的、有技能型的、有应用型的,对个体可以是双师型的,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但是队伍的整体构成是多元化的。二是来源多元化。教师既可以来自高校,也可以来自企业,特别是相当数量的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而且又能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相匹配的教师保障[14]。例如,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大胆尝试师资队伍招聘和聘用的新模式。来自国内外知名品牌酒店、具有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的业界资深管理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50%,他们与学校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4. 与行业共建研究中心,引领产业发展

高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在注重人才培养行业定向性的同时,注重研究职能的行业应用性和服务职能的行业对应性。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研究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培养和推动骨干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研发,并努力推进成果在生产实际和教学领域的应用,实现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2015年,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与中国旅游协会联合成立的酒店业研究中心,打造一个媒体品牌——“酒店评论”和一个论坛品牌——“酒店评论高峰论坛”,提高了中瑞在行业的影响力。目前已举办五届酒店评论人才发展论坛,参加人数已超过5 000人次,酒店评论每年发布的《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成为酒店行业必读的报告。由产教融合带来的变化是高校理论科研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的融合,科研的实用性提升了,高校科研的社会价值更加突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直接。

5. 职场文化融入校园,推行养成式教育

高校既要保持教育的传统,又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校企文化融合的价值在与学校和企业在彼此接纳、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对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自然衔接和适应。为此,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开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养成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气质。学院从建立之初全院师生员工一律穿商务正装、佩戴名牌,在着装、发式、礼节礼貌和行为举止等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参照行业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掌握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行为规范和职业习惯上进入“职业状态”。

(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深化人才內涵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做中学”的教育学理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标准文件;按照动态调整的原则,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按照PDCA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

1. 以“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从知识本位的结构转向以工作过程为结构的能力本位,如图2所示[15]。其次,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工学交替,增加实践课、实训课的比重。第三,应积极构建适应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机制,教学目的由“掌握知识”提升为“应用知识”,不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手段,着重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2. 加强机制创新、优化管理流程。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工作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其教学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加强教学运行机制创新,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重新梳理部门职能,定期评估流程的运作绩效,建立持续优化的机制。做到使教学管理的目标更加动态适切,管理方式更加灵活。

3.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质量监控系统要监控学校根据社会发展提出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大纲制定的各个设计环节,在人才培养的实际阶段要监控关键节点的流程,如实习阶段的实习指导、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保证各教学主体间的信息通畅,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各教学因素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图3所示[16]。

(三)理实一体、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的起点是“产”,落点是“教”,因此,应用型的课程建设必须放在学校产教融合和专业工学结合整体改革的总体框架下,课程外部结构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平台;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应用型课程以应用性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行业、企业中格式化的职业资格是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起点,实时的工作任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如图4所示。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的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和在以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改革教学流程、内容、方法的要求[17]。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可以以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为标准,见表1[18]。

1. 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在进行应用型课程定位时,一是通过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该门课程服务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二是要准确确定本门课程与前后序课程的结构关系,三是课程教学目标符合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要求,态度、知识、技能目标明确,达成措施合理。

2. 合理构建课程内容

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依据专业特点、遵循行动逻辑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内容要及时将行(企)业的新规定、新工艺、新标准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做到学生能力要求与职业需求的契合,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课程设计中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时完善信息化资源建设,满足学生线上学习的需求。

3. 知行合一开展教学

基于产教融合的思想,应用型课程的课程内容已经结合产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设计和开发,在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上同样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教学方法应在大力提倡任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做合一的紧密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真做、应用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思维,能依据学情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授课方式,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为标准。

4. 科学设计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中主要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推行评价方法多样、成绩构成分段和评价主体多元等有效措施,促进课程考核从评价“分数高低”向评价“能力大小”转变;学生学习从注重“期末考试”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教师要根据课点的类型设计考核方案,知识点考应用(看理论应用的深度),技能点考操作(看效率和质量),态度点考感悟(看成果创新),教师通过分析不同课点的达成度,提出教学持续优化改进的意见,致力消除传统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通过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知识的复制转向理论应用和技能掌握。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作为应用性人才供给侧的应用型高等学校要确立“做中学”的教育观念,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宏观体制层面的办学模式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专业人才培养层面要确立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微观课程层面要构建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这样层次分明的模式体系实现了校企、工学、学做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教育特点,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以上三个模式相互关联,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上,各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按照需求导向的思维,因地制宜地构建和实施。这样学校才能自按其所、各有其长、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1-5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

[3]国务院關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国发〔2015〕64号.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Z].教督〔2021〕1号.

[5]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6]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7]常攀攀,罗丹丹.杜威“做中学”的系统阐释及教改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7(2):77-79.

[8]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85.

[9]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55.

[10]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64-765.

[12]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23.

[13]佟露.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概念辨析[J].素质教育,2013(8).

[1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7-22.

[15]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

[16]黄小燕,刘可夫.基于协同育人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20(2):132.

[17]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6-16.

[18]曹勇安.应用型课程建设原则、方法、评价[C]//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北京),2020-8-22.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