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着力点探析

2022-04-07宋秀云

三晋基层治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食物农业农村

宋秀云

(中共古县县委党校,山西 古县 04240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时代十年,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迈上新征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影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聚焦影响乡村振兴的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影响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还不强。从实践中看,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组织力和引领力偏弱,存在虚化弱化倾向;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优,老龄化严重,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组织社会治理能力较弱,带动农民致富手段不多,还不能有效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

二是高品质生活消费需求与多元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品质、品牌、品味、品位的食物需求日趋旺盛,但这方面的供求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小麦、大豆、蔬菜等良种对外依存度较高,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够,种子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威胁着粮食安全。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亟待持续改善和升级。一些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还未打通“最后一公里”,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进村(组)到户尚有不少“卡点”和“堵点”,通村道路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快递进村”步伐仍需加速。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与城镇职工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是乡村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优势。一些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落后,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水平。

五是乡村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应用相对滞后。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到,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7.6%,这反映出我国当前的农业数字化水平还较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涉农产业数字投资短缺、涉农企业要素支撑不足、涉农科研创新效率低下、电商服务滞后、数字乡村人才匮乏等,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受限。大部分农民的数字素养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数字化生产的要求。

二、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着力点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实践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落实乡村振兴领导责任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各级党政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真正把乡村振兴变成一把手工程。二是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发挥党员队伍中的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的带动作用。农村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具有重要的榜样力量,要发挥表率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显神手。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挖湖造景、种花卉果木、建养殖场等占用耕地乱象,从源头上遏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育种方法的创新、重大品种的创新,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扩种大豆和油料,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抓实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既要防止“谷贱伤民”,也要避免“米贵伤民”。加大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集群。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产品,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促进乡土特色产业标准化、绿色化、集约化。二是创设一批乡土特色品牌。叫响“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充分开发民间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把农业资源转化为优势企业、特色品牌。三是发挥地标企业经营优势,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连通资金、参股、生产、分红等环节,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分享品牌红利;开展“订单式”产业帮扶,统一生产,共享技术,统一销售,有效促进当地农户增收。

(四)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依据《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大力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一是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熟悉乡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设计、产品研发和项目建设。二是转变乡村的能源方式,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扎实开展农村能源“双碳”行动,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打造县域特色低碳能源产业,持续提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加快形成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实现农村能源绿色转型。三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同步提升,加大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扶持力度,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五)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一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食物消费结构,从过去的主粮需求为主,向更营养、更均衡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转变,增加优质农作物种植,满足中高端市场的有效需求,优化食物供给结构;创新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丰富食物类型。以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的食物为目标,深化落实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面向整个自然生态资源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畅通农业渠道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乡村发展活力

一是大力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切实落实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房屋使用权。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权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七)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惠农、智慧兴村

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为乡村产业数智化、乡村生活智慧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进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二是发展智慧农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农业物联网感知平台建设运营,推进数字技术与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地的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电商服务等条件建设,搭建5G销售直播间,在田间地头就能直播卖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等,释放农业的数字生产力。三是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依托数字化技术,全面升级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积极打造5G数字乡村平台,涵盖乡村综治、智慧党建等各领域,助力提升乡村数智化治理水平。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让社会治安、民生保障、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广泛向乡村延伸,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码上办、“只跑一次”。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猜你喜欢

食物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