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 观照下的非遗英译实践

2022-04-07曾畅怀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石塘译语

曾畅怀

(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旨在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在翻译中应当侧重介绍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内涵。正如李绍年所说: “就翻译的实质来说,并非是不同语言的转换,而是用不同语言对原作内涵文化的再现,是翻译与传播文化。”[1]翻译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译者的根本任务在于让译文在译语受众中实现与源语受众等值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汉斯·弗米尔于1978 年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主要包括 “目的法则” “连贯法则” 和 “忠实法则” 。 “目的法则” 指任何翻译行为都由翻译的目的决定, “连贯法则” 要求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忠实法则” 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对应关系。总体而言, “忠实法则” 要服从 “连贯法则” ,而这两种法则都要服从 “目的法则”[2]15,即成功翻译的衡量标准是译文是否实现了翻译的预期目的。下面以韶关市不同的非遗项目类别为例,探究如何在非遗英译实践中以 “翻译目的论” 为指导,结合多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的预期目的,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

一、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翻译

传统技艺一般指民间代代相传下来的技艺,极具地域特色。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应该体现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目前韶关市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占比最高,有效的外宣翻译能使这些传统技艺得到推广。以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 “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 为例,石塘堆花米酒发源于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据《韶关府志》记载: “清酒随处俱有,以粘米酿成,味清而香烈。”[3]石塘堆花米酒属于传统手工酿酒工艺,必须用当地中草药酒饼和当地井水,才能酿出 “色清、气香、味醇” 的米酒。当米酒酒精浓度达到50 度时,则酒花圆润,酒泡层层叠加,犹如香花盛开,因此得名 “堆花米酒” 。这一非遗项目名称的外宣翻译要体现出它的独有特性,既要体现米酒的酿造方式,也要凸显其 “堆花” 的特点。

在石塘古村的酒坊指示标语上看到 “堆花酒坊” 译名杂乱不一,例如 “振成堆花酒坊” 在不同的指示牌上分别被译为 “Zhencheng Duihua Wine Workshop” 和 “Zhencheng Duihua Winery” ,译名没有统一,更没有较直观地展现出堆花米酒的酿造技艺和其 “堆花” 特点。现有译名遵循 “忠实原则” ,将 “堆花” 直接音译成 “Duihua” ,且没有加任何注解和说明,违反了 “连贯法则” 对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要求,译语受众无法理解 “Duihua” 这一汉语拼音的含义,因此对于译语受众而言是无效翻译。在外宣翻译中,若一味遵循 “忠实法则” 机械直译而不考虑翻译语境,则可能违反 “连贯原则” ,导致 “欠额翻译” (under-translation),即译文承载的信息量小于原文[4],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翻译目的。造成欠额翻译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没有从译语受众角度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忽略或高估了译语受众的源语接受水平,使源语信息在译语中被忽视,导致源语部分信息 “缺失” 。此处 “堆花” 这一特点是石塘米酒的重要特征,因此应在翻译中运用相应的信息补偿策略。 “堆花” 主要指酒泡层层叠加形似花朵,可用两种方式传达其含义,一种方式是意译, “花” 指 “酒泡” ,可译成bubble-piling,另一种是完全直译加上注解,即译成 “flower-piling” ,同时加上注解 “While you are pouring the liquor,the bubble would pile up and shapes like a flower,thus called flowerpiling” 。

此外, “米酒” 的翻译需考量其酿造原料及酿造方式,上文提及的标志语中酒坊译为 “Winery” 或者 “Wine Workshop” ,即将米酒译成 “Wine”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wine” 主要指:(1)葡萄酒;(2)果酒;(3)用植物或除葡萄以外的水果酿制的酒[5]。石塘堆花米酒主要是由大米酿造而成的蒸馏酒,因此不能译成wine,而应根据其使用原料和酿造方式译为 “rice spirits” 或者 “rice liquor” ,由于spirit 经常用作 “精神” 之义,此处译为 “rice liquor” 以避免歧义, “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 可译为 “Brewing Techniques of the Bubble-piling Rice Liquor in Shitang” 。同时,石塘古村的各处标志语中 “酒坊” 译成 “Wine Workshop” 或者 “Winery” 并不妥当,这两个词均指葡萄酒厂,应译成 “Distillery” ,表示 “(采用蒸馏法的)酿酒厂” 。

以上翻译案例表明,在涉及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仔细考量技艺所使用的原材料及其制作方式,否则会让译语读者将 “石塘堆花米酒” 误认为是葡萄酒的一种,也无法领略其 “堆花” 特征的真正内涵。

二、涉及宗教文化的民俗类非遗项目的翻译

部分民俗类非遗项目涉及一些宗教文化词汇,外宣翻译时应注意其宗教文化内涵,以 “南华诞庙会” 的英译为例。南华寺,也称 “东粤第一宝刹” ,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 “南宗禅法” 的发源地。 “南华诞庙会” 是为纪念禅宗六祖惠能而举行的纪念活动,始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是 “中国佛教” 南禅宗的重要节日。关于 “南华诞庙会” 这一非遗项目名称的翻译,不能机械直译为 “Nanhua Birthday Temple Fair” 。南华诞庙会每年举行两次:生诞(农历二月初八,惠能生辰日)和忌诞(八月初三,惠能圆寂日)。若将 “生诞” 和 “忌诞” 均在标题中译出,则译文过于冗长,且译语受众可能并不清楚六祖惠能的身份,可将其译为 “Nanhua Temple Fair” ,再加注进行解释, “The temple fair is held biannually to commemorat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Huineng,the sixth patriarch of Zen” ,译语受众通过注解便能清楚了解惠能的身份以及庙会的由来。以 “南华诞庙会” 的部分简介英译为例:

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众和各界人士聚集南华寺,参与 “南华诞” 庙会活动。庙会期间,无论贫富,一律吃素,主食为五谷杂粮,菜为冬菇、笋干、木耳、豆腐、粉丝等。南华诞庙会活动主要包括 “祝圣拜祖” “晨拜” “礼佛祭祖” “信众午斋” “放生” “传灯” “祈福” 等。

Buddhism believers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coming from all over the world,gather in Nanhua tem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nhua Temple Fair” . All of them,rich or poor,go on a vegetarian diet during the temple fair. The staple food includes a variety of cereals,and the dishes may cover dried mushrooms,dried bamboo shoots,edible fungus,tofu,vermicelli,etc. The specific procedures of the temple fair include “praying to the Buddhas and ancestors” , “morning worship” ,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Buddhas and ancestors” , “believers’lunch” , “freeing captive animals” , “Chuan Deng” , “praying for blessings” ,etc.

翻译涉及宗教文化非遗项目时,要注意宗教文化专有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指代。如 “祝圣” 在佛教和天主教中都有,但形式和意义大不相同。天主教中 “祝圣” 主要指传扬基督教的福音等,佛教中 “祝圣” 主要表示人们对祝祷对象的赞美。在古代, “祝圣” 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佛教徒们举行佛教法事以表达对佛菩萨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另一类是在封建帝王统治年代为国君祝祷而举行的祈福仪式,此处主要指第一种情况,因此可以译为 “praying to the Buddhas and ancestors” 。

此处翻译实践要注意 “豆腐” 这一词语的翻译,根据 “连贯法则” 应将其译成 “bean curd” ,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但是根据 “忠实原则” 也可以将其译为 “tofu” 以体现对原文的忠实,最终标准取决于译文能否实现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外宣翻译目的。 “tofu” 是汉语中 “豆腐” 一词的拼音,一般情况下直接以汉语词汇音译会使译语受众无法理解,通常会遵循翻译中的 “同化” 策略译成英语中意思对等的词语,从而符合 “连贯法则” 的要求;如果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则会在外宣翻译时对这类词加上注解或者释义。但是随着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译语受众大都理解 “tofu” 对应英语词汇 “bean curd” ,因此也可以采用 “异化” 的翻译策略对其进行音译。这说明在当前国际环境下,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渗透现象越来越多,类似的词还有 “ying” “yang” “kungfu” “fengshui” 等,这些词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成为英语中的正式词语,这里用异化策略将豆腐译成 “tofu” 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外宣翻译中需要考虑当时国际形势下译语受众对源语接受度的动态变化,同一个词语的翻译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三、传统艺术类非遗项目的翻译

传统艺术类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及传统舞蹈等。 “翻译目的论” 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2]6。根据 “目的原则” ,外宣翻译应侧重介绍这几类非遗项目承载的文化内涵。以传统舞蹈为例,外宣翻译实践中并不需要对韶关市非遗项目中各类传统舞蹈的舞步等进行详细的介绍,而应侧重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例如 “香火龙舞” 有驱灾祈福之意, “龟蚌舞” 由祭拜河神活动逐渐演变而成, “青蛙狮” 承载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美好愿望, “鲤鱼舞” 寓示着 “富贵有余” 、 “鲤鱼跳龙门” 的好兆头,而 “舞春牛” 则体现了乡村的农耕文化等。以韶关翁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猫头狮” 简介的英译为例:

翁城猫头狮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稀有品种,是 “猫” 态与 “狮” 形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传说猫有九条命,狮子威猛驱邪,猫头狮是英勇、权威、尊贵的象征,是吉祥瑞兽,可以驱邪趋利。在民间信仰里,舞狮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祈福驱邪。

The dance of the cat-headed lion (the lion with the head of a cat) is a rarity in the traditional folk art,a kind of dance combining the movements both of a cat and a lion. It is said that cats have nine lives while the lion is so brave and fierce that it can drive out evil spirits. Hence,the cat-headed lion,a symbol of bravery,authority and dignity,is considered as an auspicious animal,as it can drive out evil spirits and bring profits. According to the folk beliefs,the dance of the cat-headed lion can bring favorable weather,a bumper harvest,wealth and treasure as well as blessings and keep evil at bay.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种语言存在诸多差异。Eugene A. Nida 指出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hypotactic)和意合(paratactic)的对比[6]。英语民族重理性思维和语言的形式逻辑,注重语言 “形合” 的特点,词语以及分句间的关系通过语言形式手段(如连接词等)连接,从而生成意义和语言逻辑;若缺少此类关联词,则会影响句法意义。汉语民族更重感性思维,对汉语这类意合文字而言,句子前后无需明显的连词体现其逻辑标记,词语及分句间的关系不需用连词等形式体现出来,句义和前后逻辑关系可通过词语或分句本身的含义表达。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为达到预期外宣目的,外宣翻译实践应基于源语文本,结合译语的语言特点,使译文符合 “连贯法则” ,而无需使译文完全忠实于源语文本。

在猫头狮的简介中, “猫头狮是英勇、权威、尊贵的象征,是吉祥瑞兽,可以驱邪趋利” ,就是典型的意合语句,主体结构为 “猫头狮是……是……可以……” ,译为 “the cat-headed lion,a symbol of bravery,authority and dignity,is considered as an auspicious animal,as it can drive out evil spirits and bring profits” 。汉语中三个 “是……” 式结构自由并列,无需添加任何关联词或者主语,汉语读者都能准确理解这类语句。但在英语中,句子必须在结构和语言形式(即用连词)上体现出三个小分句的逻辑关系,可将 “是英勇、权威、尊贵的象征” 作为主语的同位语加以解释和说明, “可以驱邪趋利” 是猫头狮被当作 “吉祥瑞兽” 的原因,即原因状语。在修饰语的位置问题上,英语重后饰(back modifier),因此原因状语放在句尾,突出英语 “尾重” 的特点,这一修饰语通过 “as” 这一表示原因的连接词将其与整个主句相连接;反观汉语源语文本,三个小分句结构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全靠其内在意义贯通。

在这段简介中有多个四字格成语,汉语中四字格的使用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但是如果将这些四字格词语按语义机械直译,不仅无法达到同等的语言效果,甚至可能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对这些四字格词语或者成语的翻译,只需结合其具体语义进行意译。例如 “风调雨顺” 、 “招财进宝” 等运用了对偶及反复的修辞手法,前后两部分表达类似的意思,只需根据其内涵意译成 “(bring)favorable weather” 和 “(bring)wealth and treasure” ; “bring” 作为谓语动词后面接一系列名词短语,使英语语句显得较为简洁,若将这几个成语机械直译则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外宣翻译实践时要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特点进行意译、编译甚至改译,以使外宣文本达到预期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较多文化元素,外宣翻译如何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使译语受众在最大程度上理解、接受并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是外宣翻译实践中需要考量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韶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及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韶关市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对外传播。非遗外宣翻译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译者既要结合 “忠实原则” 来呈现非遗的丰富文化内涵,也要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结合 “连贯原则” 使译文尽量达到语言层面的归化,从而实现外宣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石塘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石塘镇对动物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的整改措施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铅山县石塘古镇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研究
鱼的温暖
AIDMA 法则观照下广告译语的美学等效
礼仪是一种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