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生物制品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2022-04-07杜洪桥李新国韩会珍杨桥段凯

生物化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物制品导师武汉

杜洪桥,李新国,韩会珍,杨桥,段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研究生管理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207)

2020年9月,教育部指出,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1]。

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物制品行业逐渐走上原创性疫苗开发之路,先后研制出戊肝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以及埃博拉疫苗等创新品种,为控制传染病、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生物所”)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生物制品系统唯一的博士点,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生物制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为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当前生物制品行业发展需要,科研院所应积极探索构建创新型和实践型生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保障。

1 生物制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通过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2]。我国已在生物制品领域基本实现独立自主并紧跟国际发展趋势。近年来,新兴生物制品公司尤其是疫苗公司如雨后春笋,各种新型技术竞相出现,推动了生物制品行业加速发展。武汉生物所是国家生物制品领域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但与高校相比,其在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仍存在不足。此外,我国研究生整体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3]。因此,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4]。

2 构建生物制品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必须根据定位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如此才能在“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上回答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5]。为建设健康中国2030,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一流人才,武汉生物所全面梳理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教学、研究生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构建具有科研院所特色的生物制品人才培养体系。

2.1 生物制品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生物制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生物学学科,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发酵工程等,学习任务繁重。研究生教育阶段,教师与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低于科研训练,很多研究生一入校就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对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兴趣不大,无多于精力投入[6]。此外,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设置生物制品学和疫苗学专业。

面对无先例借鉴的教育模式,武汉生物所采取“所校联合”方式,即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任务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教育教学力量完成,“生物制品学”和“疫苗研究与应用”两门实用生物制品特色教程由武汉生物所建设并完成。这两门课程系统讲解生物制品基础知识、疫苗总论和各论、血液制品总论和各论、抗体工程、生物制品相关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生物制品前沿技术和研究进展。授课老师来自科研生产一线,满足新形势和新变革对生物制品人才的教学需要。

2.2 研究生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7]。而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8]。武汉生物所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前,将进行为期1~2个月的转科学习,系统学习生物制品理论、实践操作、产品工艺、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转科结束后结合个人科研兴趣,根据专业分布、导师意向以及科研课题需要等,双向选择进入导师团队课题组开展科研实践工作。武汉生物所鼓励和组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如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沙龙,促进研究生思考、交流与能力的提升。

2.3 长效激励机制

新建学术成果奖励制度,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根据科研成果的价值,对成果完成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整体提升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和获得专利的数量与质量。全面提高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和奖学金额度,覆盖面由原来的“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改为“不低于参评研究生的80%”,奖学金额度提高50%。

2.4 质量保障体系

借鉴药品质量管理经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实行质量管理。

(1)梳理和健全一系列管理文件,包括招生录取、课程学习、科室轮转、师生互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查重、论文盲审、论文预答辩、答辩管理以及学位申请等制度,有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有章可循。

(2)质量控制体系中,学位评定采取自评和外评相结合的方式。外评专家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专家们的严格把关,可以有效把控论文的学术水平。

(3)更新完善导师遴选、聘用、培训和评价等管理制度。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因素之一,是质量生态系统的主体[9]。新晋导师须接受导师培训,熟知研究生培养要求和最新教育改革进展,在学术道德方面以身作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还要定期对导师的师德师风、业务水平、教学水平及态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不能保证培养质量者,将予以减少招生指标、停招研究生和撤销导师资格等处罚。

3 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效果

武汉生物所研究生参与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为国家一类新药“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等研制贡献力量。在研究生参与下,2018年至今获得生产批件2项,临床批件4项;发表SCI论文18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2019—2021年,研究生连续3年获得“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0年,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生物制品年会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喜爱,就业率100%,且普遍反馈毕业生综合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潜力大。

4 结语

与高等院校相比,科研院所在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和投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优化生物制品课程知识体系、强化科研能力培养以及采取激励机制等措施,建立了符合新时期的生物制品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契合“服务国家需求、面向科学前沿”价值导向,增强了研究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了为社会输送创新型生物制品高层次人才的目标。未来,相关科研院所在培养生物制品高层次人才方面还应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优化课程教学,以开放心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助力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生物制品导师武汉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