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2-04-07时玉柱肖海鹰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员制度

时玉柱,肖海鹰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总结百年来党的建设重大成就时指出:“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转化为基层的具体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2]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担当立德树人使命、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坚强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组织力显著提升;同时,也存在与党对基层组织建设要求不协调、不同步的薄弱环节。据此,各高校党委要坚持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加强思想引领,强化组织体系与组织制度建设,助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功能的释放。

一、做好理论武装,推进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铸魂”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3]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就在于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碰撞、博弈呈现新态势,国内思想文化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征。西方国家为了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颠覆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紧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鼓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强化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铸魂”工作,也是由当前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性所决定。比如,从学生党员年龄分布看,他们大多是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Z世代”青年,成长于物质丰裕、社会稳定、资讯发达与文化繁盛的时代,却也是网络泛在化、信息碎片化、传播裂变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宏观上对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爱国情感高昂,政治立场坚定,却也因就业等压力影响在微观上对个人的生活前景态度悲观,情绪焦虑、易变、不稳定、不确定;他们普遍认同主流价值观,“热血奋斗”、“敢于出圈”,却也存在“躺平佛系”、“后物质主义”、“泛娱乐化”和文化消费主义现象;他们是党组织的一员,却也是数字化时代网络社群中的评论者、参与者和积极分子;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理性判断,却也因涉世未深,容易被各种错误言论、“杂音”蛊惑、带偏,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甚至动摇的情况。因此,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尤其是青年党员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

(一)在“破立并举”中厚植精神家园

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在批判中构建,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的重要经验。释放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价值功能,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引领行动方向,在“破立并举”中厚植师生党员的精神家园。“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党员的头脑。《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要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1]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工作体系,用好“三会一课”等制度,在时间、视野、认识、情感上跟进学习习近平同志的最新讲话、文章、批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核心要义,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讲鲜活,激发思想共振和心灵共鸣,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破”,就是要发扬斗争精神,掌握话语主动权。对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发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4](P327)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对错误言论要敢于揭穿伪装、廓清是非、驳倒谬误,帮助党员认清理论是非,提高辨别能力,以免陷入西方设置的“理论陷阱”和“话语陷阱”,成为错误思潮的“传声筒”和“代言人”。

(二)在“中外比较”中诠释理论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也在改革开放征程中经受实践检验、不断创新发展、开辟崭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截止2021年底,中国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来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世壮举,建成了覆盖十四亿人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携手各国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反观西方世界,他们长期把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场概念泛化、神话、庸俗化,对内导致政坛恶斗、社会撕裂、治理失效、极端民粹、单边主义等恶果,对外用民主、人权的幌子搞话语垄断,煽动街头政治、策动颜色革命,推行双重标准,鼓吹脱钩、断供、极限施压,以意识形态划线搞“小圈子”,引发战争冲突、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债务与金融危机等问题。在此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在“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比较中深刻诠释党的科学理论的显著优势,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等理论问题,讲好大国抗疫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全面小康故事、“一带一路”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等,引导高校师生强化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在“虚实结合”中提升教育效果

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由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政治任务来决定,要体现灵活性。“如果环境变更,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末,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5](P317)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要针对“虚拟生活现实化、现实生活虚拟化”新环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党宣传”等形式推动“铸魂”工作,采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手段,把“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防止师生党员被机器“牵着鼻子走”,被“算法”变成思维平面化、浅显化、碎片化的人,丧失价值判断力和敏锐洞察力;另一方面,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传统方法、载体加以创造性运用。一是要利用重大节庆日、重大历史节点、重大纪念活动等,适时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比如,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上好鲜活的党课、生动的思政课。二是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落实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制度体系,发挥好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进科学理论入脑入心。三是要在服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关心师生、服务师生中回答师生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分清重大是非;针对民办院校教师党员流动性大、兼职人员多、青年教师多等情况,积极采取教育+帮扶、教育+服务、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教职工在思想、政治、工作、感情等方面认同、依靠、服从、信赖党组织。四是要用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资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蕴含着党的科学理论、价值追求、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等内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深耕细作、落小落实,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党员师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比如,江西井冈山大学立足资源优势,通过顶层设计红色办学方向、打造提升红色育人平台、努力建设红色学科专业、积极培育红色文化氛围、全面发力红色理论研究,使红色资源育人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最富资源、最亮品牌、最大特色。[7]

二、创设组织体系,推进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造形”工作

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早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就提出:“组织问题为吾党生存和发展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核心和堡垒作用,保证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建党百年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各层级各领域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各级党委要坚持抓基层的鲜明工作导向,“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欲以强大的组织优势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就必须抓好包括高校在内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开创立德树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一)强化“造形”,贯通组织体系“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4](P379)2005年4月,中组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提出,高校党委要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校地合作、学科设置、办学形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各高校党委应及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解决党的基层组织有效覆盖的“空白点”,防止“木桶效应”,其主要举措有:

1.探索全面全程覆盖

各高校党委要以全面全程覆盖为工作导向,大力拓展党组织设置的广度,在(系)、年级、班级或学科专业设置党组织,融入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过程。教师党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频次高,对学生思想行为有更直接的影响。针对低年级尤其是新生中党员缺乏的情况,可以探索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联动共建,通过组织挂靠、党员教师组织关系转入、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发挥教师党员的“传、帮、带”作用,实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在低年级学生中的有效嵌入与良性互动。

2.突出及时同步覆盖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对高校布局、学科优化、院(系)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调整,比如,近五年,在广东、浙江等地就新办了30余所大学。各地方党委、政府、教育工作部门和各高校党委、行政要确保高校成立后学科建设、院(系)设置、产学研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建设与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以实现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的各级组织及时跟进设立,尽快发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引领方向、推动中心工作的作用。

3.实现灵活有效覆盖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GE64排螺旋CT肺部扫描,先进行平扫,再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将扫描结果传输到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各高校党委要“积极适应高校院(系)在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学科设置、办学形式、工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采取成立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等措施,”[8]在实验室、研究中心、学会、研究会、校友会、基金会、宿舍楼宇、教研团队、社团组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班级课堂、课题组、产学研项目、异地办学机构、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学生社区等场所推动党的组织灵活设置、有效覆盖。

(二)严格程序,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发展质量

党员是组织的细胞和灵魂,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发挥组织力,就必须提高党员发展质量。2013年7月,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党员质量、管理和服务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就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吸纳”进行了详细规定。各高校党委要严格按照《意见》提出的“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学习、管理、培养、服务等方面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严把组织“入口关”。

1.把好发展对象的思想入口关

各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分层培养、分步衔接的发展对象教育体系,发挥高校党校、院(系)党校学习培训体系的作用,制定学习计划、严格考核要求、创新学习形式、撰写读书与学习感悟、供给优秀师资、确保经费保障,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用好用活各类教育资源,把好党员发展入口关,系好思想“第一扣”。

2.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健全思想汇报和谈心谈话机制,完善培养人与发展对象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定期分析发展对象思想状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针对“90后”、“00后”的独特性,拿出精准有效办法,纠正入党动机偏差。

3.注重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锻炼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努力拓展入党积极分子发挥作用的施展空间,鼓励其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学习、社团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团学活动、班级事物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使其在实践中历练成长,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4.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党认同

(三)发挥“四力”,增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

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四大核心能力。各高校党委只有强化“四力”建设,才能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发挥组织体系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1.增强政治领导力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使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爱戴核心、向核心看齐作为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强弱、“四个意识”牢不牢、对党是否绝对忠诚的试金石。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建设,主要包括:尊崇党章,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四性”,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避免随意化、平淡化、空洞化、娱乐化、庸俗化;落实党员日常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强化高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创新学习内容和形式,避免内容上的抽象化、方式上的灌输化和形式上的简单化,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强化党内纪律和问责,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有效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对高校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2.强化思想引领力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引领力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一意志、引领方向;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坚定信念凝聚意志、引领航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守住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用网、管网水平,提高有效化解互联网风险挑战能力、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网络舆情的判断能力、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能力等,着力提高运用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师生的本领,利用网络做好网上思政工作,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3.提升群众组织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9]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严格按照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着力做好:第一,密切联系师生。“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10](P165)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强化学生党支部与班团组织、学科专业的协同,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优势,形成党建带团建、党建促班建的良好局面;第二,坚决铲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享乐主义存在的土壤,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师生的主心骨和贴心人;第三,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资源整合能力,拓展党组织价值空间,满足师生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提高服务层次和有效供给。比如,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基层党委,通过实施“党建+创业”“党建+服务”“党建+凝聚”,坚持校内外一体化建设党建阵地,把服务成长成才与帮扶创业就业相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通过主动与用人单位开展联合党建,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创业与就业等现实问题。

4.激发社会号召力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社会号召力由自我革命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等构成。如何激发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号召力,其实现途径有:第一,强化自我革命,锻造先进纯洁的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1]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意识、政治定力,补精神之“钙”,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同一切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的行为进行斗争,保证基层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变质、不变味,不断提升社会号召力;第二,提升利益整合能力。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中及时回应师生诉求。通过协商民主,鼓励师生就共同关心的利益问题发表看法;第三,优化动员方法。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沟通能力和政治说服力,发挥杰出代表、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等榜样的感召力,提高动员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运行效果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制度建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党与制度治党、强党摆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过程。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不是在与世隔绝的场所中运行,而是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社会需求、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为了确保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并使其领导有序、有力,这就需要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高校党委与党的基层组织健康有序运行。良好的制度输入也是实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实现“善治”(表现为: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组织与群众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基层的矛盾、利益冲突得到有效化解等)的前提性条件。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建立健全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科学精准、务实管用的制度,以提升制度建设的质量,也要建立健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工作机制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以保障高校党组织的有序运转,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等一系列涉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再次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地位。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讲话与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熟悉并遵行民主集中制的规矩和方法;健全、完善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载体,形成党内民主的良好氛围;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等特权思想和现象,使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预防党员干部可能存在的“四风”问题,形成依靠制度建党、治党、管党的良好生态,使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不走样、不打折;严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防止形成宗派主义、码头文化、本位主义、圈子文化等破坏政治生态的不良思潮;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周期性的党性教育活动,以凝聚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与思想认同。

(二)规范执行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健康运行的基本制度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基本制度建设,就是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将党的组织法规和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的组织制度体系,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基层党建的“‘三会一课’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议事制度”“领导班子集中学习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内监督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健全。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在常态化巡视、监督执纪问责中强化制度执行意识,彰显制度的神圣与权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比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党委专门出台了《校内巡视工作操作指引》《运用“第一种形态”实施细则》等制度,强化对基层党建的巡视,在解决实际问题、破解难题中提升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工作中,高校党的组织与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制度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强化责任担当,坚决维护制度,解决制度执行“中梗阻”问题,慎始、慎初、慎独、慎微、慎欲,自觉尊崇与严格执行制度,真正让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扭转高校基层党组织实际存在的“轻党务、重业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错误的党建逻辑,实现“党建”与“业务”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三)构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有序运行的创新工作机制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在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创新工作机制,打好“自选+特色动作”组合拳,推动制度建设走深走实。

1.完善党员“党性体检”工作机制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提出了党员“党性体检”问题。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严格按照“党性体检”要求,坚持目标导向性、内容务实性、运行系统性、过程规范性等原则,推进“党性体检”工作;要抓住创新“体检”方式(“会诊”+自评+互评+量表测评+群众评价)、建立分级分类指标体系、“体检”与日常帮扶纠治(送达“体检报告”、提出整改意见、谈话提醒诫勉等)、强化预防“病症”复发的常态管理(组建督导组常态巡察,采取电话抽查、随机检查、实地访查等)等关键环节,推进“党性体检”工作;要避免草率、盲目、机械,不搞“党性体检”一刀切;要把党委牵头与多方参与结合起来(可以考虑“第三方”机构的有限介入)、精确评分与模糊评价结合起来、“一锤定音”式“体检”与多次“体检”结合起来、集中式“体检”与日常表现评价起来、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结合起来、共性测评和个性测评结合起来、考核性“体检”与促进性“体检”结合起来等,形成“党性体检”互动模式,进一步纯洁党员干部思想,激发师生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政治领导功能。

2.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

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选拔有威信、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落实年度轮训和新任党组织书记岗位培训任务;重视组织员、支部书记等基层党务干部的选拔培养,落实待遇,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把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表现与职务聘任、职级晋升、奖励评比等挂钩,确保教学工作量减免、推荐晋职晋级、激励经费等政策执行到位;通过校内外挂职锻炼等方式,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把学术造诣深厚、党务能力突出的党支部书记培育成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如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印发的《关于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标中央巡视整改要求抓好基层党建重点工作》等文件,要求教师党支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等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发挥教师党支部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用。推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列席学院党委会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13]

3.优化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机制

各高校党委及党的基层组织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党建思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增强品牌意识、建好品牌队伍、找准品牌亮点,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战略,推进“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主题、一支部一品牌”工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施分类指导、压紧压实责任、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活动载体、革新工作方法、突出服务能力、强化内涵建设、力戒包装概念的“假大空”,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具有标识性、代表性、示范性意义及可以推广转化的党建品牌不断涌现。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党建工作机制、校-地联合党支部合作共建机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学生党员的考核、激励和退出工作机制、容错纠错工作机制等,充分发挥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党员制度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