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导向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2-04-07沈菲菲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沈菲菲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0069)

当前,全球的高校教育理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和终身信息化。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方向。[1-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能够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高校学生进入其他国家就业提供有益的经验。[3]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起步较晚、发展较缓、基础较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经验储备还不充分。 [4]在经济发展、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技术进步以及国家高等人才培养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迎来了重要的历史发展契机。从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出发,重点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导向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挖掘现有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方式、师资培训、协作机制、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以国际化人才需求为视角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国际交流的良性发展,需要各种高素质的跨文化交流人才。[5]由于技术革新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各类行业对高水平人才英语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外贸经济增速由快速增长转向中快增长,发展模式由规模增速转向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转向存优增量的调整,发展动力从传统向创新转变。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关键在于培养人才,而最重要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加速教育改革强调要创造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良好氛围,为亿万高质量的劳动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6]加速发展现代化高等院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等院校的培养力度。但是,从目前的英语翻译专业人员供应状况来看,虽然绝对人数众多,但高级英语翻译人才的数量仍然很少,总体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而英语交流素质的欠缺已是新时代人才跨国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与国外高校密切协作,结合跨国企业营销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双师型”师资,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稳定有序的后备人才队伍。

(二)以大学生顺利就业需求为前提推动教学创新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教育效果最直观的反映,而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很好。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升,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所面对的竞争日益加剧,所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开拓国际就业市场,推动高校学生加入跨文化交流事业中,成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题的重要契机。英语教育是高校学生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基础,承担着为国家提供跨国交流和翻译人才的责任。 [7]从服务于民族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设计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划,推进高等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与国际化人才需求调整相结合,加强国内外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是高等院校办学的重要发展方向。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8]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必须不断突破和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拓展培养模式,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从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学生的跨国交际能力,以适应和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视角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已经对英语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如开展国内高校合作教学等。但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需求下,仍然需要梳理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纵横、交错、融合”的合作育人新模式,国内与国外高校教育交流中存在认识不统一、投入不对等、成果模糊化的问题,尚没有形成标准的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的激励机制,对合作效果的评价没有权威的方案予以支撑。

(一)国内外合作教育模式单一

在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协同育人的实践中,政府、国内高校、国外高校作为三个角度的主体,尚没有形成合力,仅仅停留在政府呼吁、国内高校主抓、国外高校配合的初级阶段。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角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少引导功能。另外,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观念,将定位局限于把国外高校作为校内学生“镀金”招牌,把协同育人仅仅看成增加学生学习履历的机会,不能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高校的人才培训经验。部分国内高校虽然对协同育人寄予厚望,但是具体的行动方法、协同路径还没有确立,协同培养多元融合的创新教育思想尚未形成。有的高校一味复制国外教学模板,聘请大量外教开展全英语教学,实际并不适应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具体到学科专业层面,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较容易适应全英语教学,但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及时领会专业术语的英文含义,在课堂上无法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因此,目前国内外高校合作尚停留在简单复制层面,没有发挥国内外高校合作育人的优势,影响了育人的质量。

(二)高校师资培训水平落后

目前,国内外高校合作教育模式有科研项目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共建科研实习基地等。参与的主体主要是领域内专家学者或者英语专业教授,非英语专业的普通教师难以获得培训的机会。此外,国内外高校之间缺乏深入的协作。为了减少培训成本,国内外教学交流往往采取线上教学、业务讲座等形式,国内高校教师很少能独立带队到国外考察学习。这种培训方式实际效果不佳,不能确保高校教师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不能确保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国内高校教师主动参与交流少,没有和国外高校教师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加之在合作共建科研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培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和所有权、交流产出成果的归属权、国外聘用人员投入成本问题等因素尚无定论,为深入强化师资培训水平埋下了障碍。由于师资培训水平有限,非英语专业的普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导致了高校人才的英语能力培训方式落后于时代发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积极性欠缺

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参与合作育人的理念、策略、目的不尽一致,对协同育人的要求、体验也各有不同,两方都存在积极性不足、协同育人效果难以评价等问题。目前实施的合作教学机制缺乏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统一的管理机制。

当前,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在合作教学中存在不同的教育目的,即国内高校重视对学生的短期英语能力训练,而国外高校则重视对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同时,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地位也不清晰,缺少一种长久的、有效的协作双赢的方式,难以持续有效地推进。加强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合作的意愿,调动双方的合作热情,提高合作成效,促进多方主体长期稳定的合作,使国内外的学校、学生共同受益。

三、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的改进上,要以英语专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将基本的理论和实际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口语训练和听力训练纳入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之中。在多方协作下,促进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共同探讨人才培训计划与核心课程的规范,建立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基础的教学支持系统。从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变革入手,进行课程体系和学分体制的变革,应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求和国际化人才需求入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国内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国家和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并从学生的反映入手,掌握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英语交流素质和基本技能;然后,在充分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教育机构英语课程内容和能力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对比和分析,按照前沿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基于“多主体”的“协作”思想,国内高校要主动承担起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责任,积极开展“合作教育”的长期、定向的“交流”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高校优化教学资源、细化教学标准,增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校举办的英语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并取得相关的专业技能证书。

(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要加强高校英语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使教师队伍更加健全,一方面,有必要引进国外高校教育机构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双师型”外聘教师,指导英语课程改革,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积极给予教师出国培训学习的机会,与国外高校教育机构进行深入交流,以积累丰富的英语学习经验来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全方位提高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性教育质量。创新新教师的培养制度,加强非英语专业教师队伍和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沟通和交流,以提升新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建立长期合作教育机制

在多主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中,各方应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在效应的层次上,政府和国内高校必须充分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这是国内外高校教育机构开展协同育人的先决条件。多元化的主体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是以双赢为前提的,而双赢则是以一种利益为依托,以一己之力构建起多方主体积极的内部动力闭环。例如,在建立政府、国内高校、国外高校多主体的合作教育机制时,要对政府、国内高校、国外高校三方的需求进行分析,寻找三者之间的利益契合,让三方主体协调、融合、促进,让各方不断受益。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探讨合作平台的方式,促进政府、国内高校、国外高校三方面的良性互动。基于共赢目标,多个主体在实施协同育人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多方的资源与长处,提高协同育人的深度。

(四)完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

为了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积极性,需要改革英语课程教学评估机制。教学评估机制由国内外教育机构教师共同探讨、制定,建立以教育能力培养为构成要素、以教育效果为目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评估指标,运用主体明确、科学有效的评估手段,对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跨国交流水平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反馈给各参与主体,形成一整套科学体系。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应该具有多层面、多视角的特点;评价应是科学的,要做到质与量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分段评价相结合;要具有发展性,在动态的尝试中摸索,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目的,侧重对学生英语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能反映和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要具有反馈性,及时反映出育人培养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构建有效的评估机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英语听力竞赛、英语演讲竞赛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高校学生、教师的培养流程进行归类,从专业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四、结语

本文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导向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现有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对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长期改革和不断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与理论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