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 意义及路径探索

2022-04-07顾新春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时代

顾新春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劳动是人类最基础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1]而人类社会也是在劳动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前进和全面发展。劳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创造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础范畴和重要内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传承中国传统美德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把握育人导向,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凸显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和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体现时代特性,探索“家—校—社会”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以促成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20 年7 月7 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目标和内容做出细化。《纲要》重申《意见》中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明确指出要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新时代热爱劳动的教育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必要支撑。聚焦新时代,我们应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优化体制机制,注重劳动教育实效。[2]当前劳动观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还存在系列现实问题,如定位笼统、课程体系不科学、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更多高质量实践平台、未形成有效的评价和监测体系等。新时代劳动观是高职劳动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文化支撑和实践依据,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踏实勤奋、无私奉献、敢闯敢创等优良品质,也更有助于高职院校树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内涵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及劳动观的内涵

劳动观是人们对劳动的综合认知,包括了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能力等多个方面。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把传统劳动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并最终形成适应中国国情、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劳动观。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创新劳动生产方式,调整新业态下的经济建设模式,孕育新时代的劳动观。在新时代劳动观的引导下,整个社会更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高效劳动,大众能更好地肩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高职院校劳动观教育的内涵

《意见》中明确的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高职院校要不断强化劳动观教育的传承,帮助学生理解并实践新时代劳动观,让青年学生从新时代劳动观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理解劳动的意义、认识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的成果、提升劳动的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劳动改变命运、劳动实现理想、劳动创造财富、劳动酿造幸福的理想信念,着实提高青年学生更好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劳动能力。以新时代劳动观指导高职劳动教育,首先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培养的要求、要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明确劳动教育重点,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把劳动教育落实、落细、落到位。高职院校在落实和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劳动观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是存在于人类发展全过程中的实践和付出,将新时代劳动观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紧扣新时代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通过开展科学化、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得到道德的升华、素质的提升、品格的提高、眼界的拓展和格局的扩延。高职院校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时代需求的内在联系上,帮助学生对新时代劳动观建立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我们应把握劳动的社会性,通过“课—练—赛—展”全方位的系列劳动感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情感认同;把握劳动的实践性,通过“家—校—企—社”全维度的系列劳动实践,叠加学生对劳动的行为认同,围绕“知情意行”全方位、多维度构建学生新时代劳动观教育体系。

二、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速度和高度。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深刻理解并主动实践劳动的意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征程中。

(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力量源泉是实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新时代劳动观弘扬的工匠精神是厚植在中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传统文化中的,亦是扎根于我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校风中的。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新时代劳动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求劳动者要有良好的劳动能力,更对劳动者的精神品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工匠精神就是其中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重大任务。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和品德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的传承和实践,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源于对新时代劳动观的准确把握和创新拓展。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大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德,这是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的使命和追求,更是实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三)“完善三观、促进五育”的基础保障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探索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最多的时期,是人格塑造、健全身心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劳动不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存在的认同感、存在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当前存在部分高职学生面对现实所学专业、未来从事职业和心理预期事业的不匹配,对职业、行业、产业的不了解,以及对市场的陌生,就会“眼高手低”“懒就业”“慢就业”甚至“不就业”。而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从了解就业、体验就业,最终迈向选择就业,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功不可没,《意见》中也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超然,因为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德智体美”才能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有效的实践,这也是对劳动素质贯穿于德智体美四种素质之中的继承和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作用,彰显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所在,知晓如何通过劳动发现生活的意义、弘扬生活的真善美,明白如何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链接,懂得通过劳动更好地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劳动观主导下,“五育”不再是孤立的五个部分,而是具有内在联动性的生态整体。

三、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营造热爱崇尚的劳动教育工作氛围

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有春风化雨、事半功倍的功效。一是高职院校本身要加强教育和宣传,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利用主题班会、党团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组织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并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在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不断树立劳动模范和劳动典型,并通过编写典型案例、标兵模范的交流分享等方式强化榜样引领力量,帮助青年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信、技能立身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二是重视家庭教育在营造氛围上的作用。家庭要肩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任。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持久性,家庭应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并不断滋养子女。家长应鼓励并带领子女参与日常劳动活动,把劳动不分贵贱、分工有所不同的观念一代代传承下去。三是社会的教育和宣传要与时俱进且影响深远。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以及历次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一些大型的国际技能赛事的举办等重大宣传契机,多渠道、全方位宣扬劳动光荣,多投放关于劳动的公益广告,多播出关于劳动的优秀影视作品,多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让广大人民坚信,唯有奋斗、唯有劳动才是人生的主旋律,引导广大人民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二)构建立体多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应国家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均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劳动必修课,并详细规定了劳动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劳动教育课程一定是理论性学习和综合性实践相融合的拓展课程。单一理论或单一实践都无法做到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融合,无法兼顾手脑并用。所以在劳动教育必修内容方面,劳动教育被分为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学主要包括劳动价值、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文化、劳动方法、劳动路径、劳动安全等,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劳动模范的事迹介绍。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教材建设,系统专业的劳动理论知识体系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了解不同行业、产业,不同岗位、职业的差别,引导他们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劳动实践一般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开展日常生活劳动、专业技能劳动以及社会公益服务劳动等方式的实践教育。[3]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通过课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更为系统的劳动知识和观念,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其他课程内容中借助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断嵌入并加大劳动观教育的内容。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有效进行“三全育人”。比如,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中将劳动价值和自我实现相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将劳动教育和爱岗敬业相融合,在“法律基础”中融合劳动法等内容,在“形势与政策”中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论述等。建设新时代具有劳动特色的课程体系,辅以课程思政等方式的融入和助力,润物细无声地培育高职学生新时代的劳动观。

(三)建设校企联动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既要考虑在传统的专业建设中不断增强劳动教育要素,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也要考虑利用劳动教育的成果反哺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围绕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养成,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建设校企联动的劳动教育平台,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最终要义绝不是某个单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而是将专业和职业作为载体,帮助学生完善劳动观,提升劳动能力。完善校内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将技能大赛、专业实践、勤工俭学等与校内主题活动相融合,分层分类分阶段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不断与新的信息关联,建构新的劳动观模式,这是劳动观自我成长的“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上升模式,学生的劳动实践会不断丰富,劳动认知会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保留并发挥职业教育的特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能服务的优势,依托“三下乡”等品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借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深化并创新企业劳动实践,利用新型学徒制和现代企业订单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企业劳动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分层分类的劳动教育考核方式

当下高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把劳动教育作为创新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时监测劳动教育过程,科学评价劳动教育成果,有助于劳动教育更高质量开展。高职院校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或者工作委员会,改变依靠原有单一部门负责劳动教育的现状,明确职责分工,保障经费投入,给予人力和场地的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劳动教育过程的实时监测。其次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认知不同、专业不同、参与劳动的方式不同、劳动实践的内容不同、劳动观的树立亦很难精准评估,所以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结果或者一场比赛即满分的结果评测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制定科学多元分层分类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围绕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观念的树立等方面,把参与劳动的次数与效果相结合,把劳动理论转化劳动实践的能力与在劳动实践中感知理论的能力相结合[4],把个体学生的纵向变化和群体学生的横向比较相结合,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周边师生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把校内劳动教育和校外劳动教育相结合,将线下考核和线上考核相结合,建立健全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档案,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级、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劳动实践内容和劳动教育目标,除了传统的笔试环节外,创新增加专项答辩、专业技能考核鉴定、实践实训劳动、调查报告撰写、满意度调研等方式进行评价考核,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最后形成综合的量化评定等级。

四、结语

通过多种切实可行的途径,高职院校应主动把握新时代劳动观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中创新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发挥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职能。新时代劳动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创新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时代目标,不断将新时代劳动观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时代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