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现存问题与对策

2022-04-07董越男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律

董越男

(中北大学软件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法律是治国重器,法治则是治世良方。法治可以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及精神贯穿于现代社会生活所有领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也是时代发展对法治意识的强烈呼唤。由此可见,培养法治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对促进大学生发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就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现状来看,还明显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这些的问题及对策展开具体的研究。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意义

(一)宏观意义

从宏观上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能够构建出一个具有公民责任意识的“公民社会”[1]。法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纠正社会弊端,有效促使社会朝着文明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则是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构成部分,也是今后较为重要的公民群体。如今,社会已经逐渐转变为“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政治内涵之一就是要求现代公民具有一定的理性,即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规则意识及法治意识。因此,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在公民社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较为显著的地位,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法治社会建设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观意义

从中观层面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能让大学生养成法治自觉、法治自信精神,这有助于法治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就是要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法治知识有所了解,让大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这既能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又能为实现依法治国助力。

(三)微观意义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能让学生在今后就业及工作的时候更加从容地应对风险,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任何学校在专业教学的同时都应当做好育人工作,因为一个完全不懂法的大学生今后将很难立足于社会,而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法治意识,这对于学生今后解决一些风险问题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如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不少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而良好的法治意识就能为其规避这些风险提供保障。[2]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现存问题

(一)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可以说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可是目前高校在法治意识的培养方面效果并不理想,法治教育主体性在不少高校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存在不少光说不干的现象。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可是具体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只是将其作为例行公事,如每年为学生组织一两次法治专题讲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效果自然不佳,学生也很难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法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

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即可发现,部分高校的法治教育内容明显与时代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法治教育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时,还没有树立起全新的教育思维,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时,教育内容也没有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实际情况等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虽然用了不少的篇幅为学生介绍法律制度,但一些教学案例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十分明显,无法引发学生共鸣,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3]

(三)法治教育方式有待革新

分析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还可发现,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明显有待革新。不少教师在教育期间都抱有“求稳怕乱”的错误理念,还有部分教师在法治意识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及个体差异,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的培养效果自然也不甚理想。

(四)多元文化发展影响了学生法治意识形成

随着在社会不断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也变得越发的频繁,再加上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上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及思想,在这种多元文化及思想的浪潮下,学生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中,其法治意识也会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此以往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更新法治教育理念

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要想有序开展,教师自然需要更新法治教育理念,通过提高重视度、更新教育理念来为这一工作高效开展打好基础。首先,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理清楚办学治校的根本问题,即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培养人。在理清楚之后基于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及新理论来推进各项工作,并且主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公民素质、责任意识以及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作为教育重点,以此来确保法治意识培养能够真正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实践中。[4]其次,一定要改变之前不重视法治教育的错误教育思想,提高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时候,坚定学生法治信仰,并且渗透于各个学科教育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总之,法治意识培养不仅能够作用于大学生,对于学校教师、领导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高校领导及相关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度,真正将法治意识培养贯彻落实下去。

(二)更新内容,重点抓好几个意识培养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要想有序开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新法治教育内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 法律是法治意识的灵魂

大学生法律知识较为薄弱,而法律可以说是法治意识的灵魂,要想有效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自然需要强化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并且让学生自觉以法律作为自身行为准则,成为一个“守法”的人,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法治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加大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力度,将法治意识培养作为一门必修课来抓,联合学校及社会力量来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为学生组织法律相关的专题讲座,借此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或者通过一些模拟实践的法律主题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认知。此外,再结合适当的道德教育来有效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5]

2. 责任观念是法治意识的道德基础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即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责任感本就是生而为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各项事情开展的前提,公民责任感对于社会进步而言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时,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这不仅与学生自身发展有关,同时也与国家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其在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自觉以法律来规范及约束自己,真正守住法律底线才能得到成长及进步,从而有效落实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

3. 宽容的心态是法治意识生成的土壤

在培养大学深法治意识的时候,要加强对大学生宽容心态的培养,毕竟宽容并不单单指的是对于他人的谅解,也是指学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其真正成为具有法治意识的人才。从某些方面来说,法律可以说是最低的一种社会标准及契约,社会要想得到稳定长远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适当妥协,即合理的宽容程度。为此,要想有效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还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宽容的心态及认知,这也是学生法治意识得以生成的土壤。[6]

4. 程序观念是法治意识的根本保证

程序通常指的是人的行为在空间、时间上的一种秩序化安排,可以说是对法治意识水准进行有效衡量的重要标志。程序与实体之间是对应的关系,受限于传统教育理念,不少大学生十分注重实体目的实现,有时候甚至还会忽视程序的必要性。程序从某些方面而言也表示着不管是任何事情都应当按照法律程序来推进,只要是违背法律程序的行为都无法实现实体这一目的。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程序观念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紧密相关的事务上,将其整个过程及程序公开、透明,真正做到平等竞争、程序正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三)创新方法,改革法治教育形式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在开展的时候,课堂教学依然是教育主要阵地,也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所以要想提升教育效果,自然需要改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法治教育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大学生身边的案例或者是社会热点来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这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在实例分析期间对其蕴含的法治知识有所了解,这对于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效果,能够真正提升法治教育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中就有不少的案例可以作为法治教育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一个案例,以案例作为切入点来引出新闻,之后再让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教学方法下接受法律知识教育,有效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从而真正提升法治教育效果。[7]

(四)注重高校环境建设

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良好的高校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所以高校在革新过程中还可以注重自身的环境建设。分析高校教育现状即可发现,部分学校在教育工作开展的时候却没有真正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这促使教学发展呈现出了行政化的趋势,有时候甚至还会滋生贪污腐败、学术不端等情况,明显影响了高校形象,会在无形中制约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为此,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快高校运行管理的法治化,在管理期间对高校整个办学模式进行规范,并且坚持依法治校来开展各项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发展过程中组织一些校园法治教育文化活动,借此来为大学生打造出一个有助于其法治意识得以形成的良好校园环境,如可以积极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借此来让学生参与到法律相关的活动体验中,这样学生的法治意识自然能够得到培养。此外,高校不管是教育教学或者是管理育人,都应当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并且坚持依法治教,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无形中影响、熏陶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法治意识培养效果。

(五)提升高校教师素质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在推进的时候,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及教育水平,毕竟高校教师素质会直接影响法治教育效果。为此,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各种渠道来促使教师教育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这也能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人力资源保障。首先,高校需要将法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区别开来,这能进一步提高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准,为法治教育效果提升提供优质队伍,而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8]其次,学校还需要加大对高校法治课教师的培训及再教育,并且制订一定的监督、激励机制,借此来有效提升法治课教师法律认知及教学能力,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保障,从而真正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是新时代教育教学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受应试教育机制所影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法治意识较为淡薄,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而要想改善这一现象自然需要高校提高重视度,做好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在实践期间优化法治意识教育内容、创新法治教育方式、构建良好法治教育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优化大学生教育教学,有效强化大学生法治意识。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