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研究
——以肇庆市高校为例

2022-04-07梁燕龙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观精神时代

梁燕龙

(肇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近年来,中央宣传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深入进行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俭节约实践活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能让大学生认清世界局势、了解发展方向,勇于肩负时代重任。

一、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2]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赋予了勤俭节约新的内涵。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勤俭节约是个人、家庭、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生活化、具体化。“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3]新时代大学生要爱国爱党,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追求,明确时代使命,要利用好勤俭节约这个抵制不良诱惑的重要武器,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勤养志,以俭养德,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是时代所需,也是现实必需。“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4]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和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在勤俭节约的精神指导下,将勤劳拼搏精神贯彻于实践活动,在勤劳节约的生活中磨炼意志、坚定信仰,把握时代契机,勇当时代的勤劳者、节约者、拼搏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践行勤俭节约,提高技能,让节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新时代肇庆市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现状

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肇庆市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现状,研究者选择肇庆学院与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两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主要以调查问卷与访谈的形式完成,其中发放了700 份问卷,回收690 份有效问卷。

(一)大多数学生有着较为清晰的勤俭节约的认知

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需要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精神有着较强的认知,在回答“关于勤俭节约精神,您有明确的认知吗”时,有64%调查对象表示“明确”,24%的大学生表示“较为明确”,5%的学生则表示“非常明确”,可见大多数肇庆市高校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精神的认知度较好。

(二)大部分学生的勤俭节约情感较为真挚

新时代大学生对勤俭节约有一定认识,会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与学习勤俭节约的精神内容,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在感情上很容易被感染,其勤俭节约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也就更愿意努力工作和勤俭节约。近年来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使一些人开始怀疑大学生有没有勤俭节俭的情感,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情感淡化了吗?”时,有70%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认为”,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他们还是有着较为深厚的勤俭节约情感。

(三)大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勤俭节约能力

大学生能否做到勤俭节约,是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勤俭节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部分大学生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想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做节俭的事情,但勤俭节约能力不足。针对“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是否具备勤俭节约的能力?”这一问题,有80%的大学生选择了“具备”,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还是能够做到勤俭节约的。

(四)大多数学生有着较为自觉的勤俭节约行为

能否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有勤俭节约精神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学生将弘扬勤俭节约精神由口号化为实际行动,自觉主动地践行勤俭节约,是落实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关键。针对“您认为会勤奋学习工作与节约粮食吗?”这一问题,有75%的大学生选择了“积极落实”,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着较为自觉的勤俭节约行为。

三、肇庆市高校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不良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思潮进入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价值观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行动指南。”[5]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但是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在调查与访谈中,研究者发现有部分大学生追求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追求物质享受,把追求金钱看成人的最大目的,这会弱化勤俭节约的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行为功利化和目的化。网上不时出现“贪图享受”“舌尖上的浪费”的图片和视频,也直接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降低他们对“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弱化其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因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要积极培育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网络多元化导致勤俭节约信息价值密度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造成勤俭节约精神传播内容复杂化,从而降低勤俭节约相关信息价值密度,以致弱化了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成效。一方面,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网络媒体种类的多样性,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使用的网络媒体种类不一,从而导致勤俭节约信息产生分流,降低有效消息价值密度。另一方面,网络多元化,必然降低信息传播门槛,形成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氛围,淡化了主流媒体的观点,不利于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培养。大学生正逐步形成自己对勤俭节约的观点,若高校不能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课程内容,有效融入勤俭节约思政元素,将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教学带来困难。目前,大多高校开展勤俭节约精神教育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勤俭精神缺乏感性传播,有效的网络信息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抽取,致使勤俭节约的精神信息价值大大降低。

(三)大学生自身需求与教育供给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普遍提高,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他们既需要对勤俭节约精神进行情感认同上的指引,也需要对其进行理性认同上的教育,以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勤俭节约。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勤俭节约教育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出现偏差。多数高校在大学生中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党团课,但没有对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进行教学和深刻的解读,且未能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实际情况,在勤俭节约教育方面没有下足功夫。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教育方式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勤俭节约精神教育体系。高校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往往大于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关注,不能满足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诉求。“通过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学生需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教育供给与学生自身需求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6]因此,高校要以思政教育改革为主抓手和总牵引,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模式,促使勤俭节约精神教育落地落实。

四、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也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熏陶和教化。高校需要发挥思政理论课切实有效的指引作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勤俭节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推动勤俭节约精神入脑入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让有勤俭节约精神的人讲勤俭节约,做到“育人先育己”,切实做到言传身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因时而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善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具体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以党的优良作风和取得的重大成果相结合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提高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比重,坚持“节约用餐”“文明消费”等正面教育与“贪图享乐”等反面教育相结合,实现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全覆盖,增强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二)优化勤俭节约教育环境,加深大学生勤俭节约情感

马克思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8]由此可见,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校园、社会、家庭、网络等勤俭节约教育的环境,以加深大学生勤俭节约情感。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勤俭节约的认同环境,在宿舍、图书馆、教学楼等校园内的宣传栏里张贴有关勤俭节约内容的招贴、标语,如名言名句和榜样事迹等。在主题党日和团日活动中,高校各院系可组织学生观看勤俭节约主题电影,在高校“灯塔工程”活动中,校团委可邀请先进人物或宣讲专家团做讲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二级学院各类新媒体需要聚焦勤俭节约精神,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传播勤俭节约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方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讲好新时代勤俭节约故事,加深大学生勤俭节约情感。其次,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影响很大,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需要在培育勤俭节约方面下功夫,让其具备较深厚的勤俭节约情感。最后,要加强网络环境的营造与管理,加强勤俭节约主题的网站建设,制作具有较好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同时对于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侵蚀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传播平台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勤俭节约精神散布在网络空间中。

(三)丰富勤俭节约精神教育的实践形式,提升大学生勤俭节约能力

勤俭节约是行动而不是口号,它不能成为空谈,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因此其教育需要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活动规律,除了思政课堂,还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要面向全校青年大学生广泛开展勤俭节约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与创新实践的形式和载体,增强勤俭节约教育的群众性、广泛性和有效性。举办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撰写与勤俭节约相关的征文、寻找校园最美的勤俭节约宿舍、拍摄校园内勤俭节约事迹的短视频等活动。高校加强仪式教育,以节日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如每年10 月16 日是世界粮食日,在这个节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利用一切形式激发学生的勤俭节约的情感。在暑假期间,高校二级学院积极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前往当地附近的红色革命基地与博物馆等,学习革命先辈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同时增强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大学生的勤俭节约能力。

(四)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践行勤俭节约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大学生需进行自我教育,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勤俭节约行为。首先,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感悟勤俭节约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培养和践行勤俭节约精神。其次,高校大学生要主动学习先进典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情感和心理上对榜样的精神和行为产生认同感。比如班级团支部可以开展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让学生讲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和平建设时期都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勤俭节约。最后,高校大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克服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高校也要鼓励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行转化,把勤俭节约精神落实到实处。

猜你喜欢

价值观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