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2-04-07刘海洋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特色

刘海洋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要求教育过程中秉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等理念。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按照当下国家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正在复兴与回归。新时代赋予了各校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是不同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高职院校要迎接挑战,必须要明确如何构建特色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一问题。

一、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课程”。五育并举的新形势下,课程体系构成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在深入思考劳动教育的育人内容和育人目标的基础之上形成可操作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专门性与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

《意见》明确规定,大中小学要根据各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各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真正领悟“五育”并举的教育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之内。劳动教育首先是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劳动课程,是通识课程体系的组成。专门性劳动教育课程应兼顾理论与实践,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劳动和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等;同时开展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和劳动者,进而激发其劳动热情和创造情怀。

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严格来说是以各专业设置课程为载体的综合课程体系。一是在思想政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育人元素。二是将劳动教育所涵盖的育人内容融入所开设的专业具体课程教学。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宏观上依托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灵活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多角度渗透劳动教育思想,让学生知行合一,既获得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又可更好地认识工作岗位、工作情境、劳动工具、工作对象等。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

不同于智力教育,劳动教育有其特殊性。该教育是一种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同于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比如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因此,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社会性,将校园内部教育和校园外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要突显实践性,走出象牙塔,在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这也就要求,劳动教育课程不能局限于“第一课堂”,探索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平台载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为一个体系。

第一课堂包括专门的独立课程和融入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就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活动、学科竞赛、民族技艺传承课程等教育活动。构建课堂内外双领域的多样化劳动教育活动载体,有助于建设融合“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多方面价值观念的课程体系,引导劳动过程中的自觉、辛勤、诚实等品质,让学生能够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

二、高职院校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势分析

王官成、金正连在《光明日报》发文指出:“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类院校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助推这些普通教育类型的学校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那就是遍布各地的1 万余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2]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劳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积累了多层独特优势。

(一)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优势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有独立的专门性课程,也有融合了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性课程。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具备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课程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习后能够胜任目标岗位工作”来进行课程设置,一般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拓展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践课)、拓展平台(专业拓展课程习、选修课)组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取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具体课程。

以某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为例,其专业课有“AutoCAD”“无人机法律法规”“无人机概论”“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这些课程设置围绕专业核心素养、专业核心能力、关键劳动技能等重要劳动素质展开,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可依托的丰富的专业融合性课程载体。

(二)实习实训教学资源优势

“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价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一贯坚持实践育人,也就积累了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的丰富实践操作资源。以某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识实习(无人机工程绘图实战)、无人机组装调试、无人机飞行、无人机航空展项目训练、无人机旅拍、跟岗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

为开展实习实训,高职院校普遍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具有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这些已积累的资源可转化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某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资源有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无人机大师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无人机装配实训室、无人机模拟实训室和无人机综合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由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测绘和无人机航拍等多家实体公司构成,主要服务成渝地区的无人机产业。无人机大师工作室主要服务校内外的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的开展,比如无人机科技进校园、无人机助农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习实训资源的整合是高职院校让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资源平台。

(三)师资优势

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劳动教育的师资缺乏。若培养专门的劳动师范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劳动相关学科建设,这是长远的策略;短期来看,需要各校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将其他实践性较强课程的专业教师吸引进来。显然,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劳动教育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而且注重引入企业行业大师。以某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双师”比占85%,引进资深行业企业大师1 人,而且校内专任教师轮流前往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每年至少挂职1 个月。高职院校的这种师资优势有效缓解了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的现状,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切实感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四)校企合作资源优势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但是解决当下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鄙视劳动等不良现象,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是各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高职院校具有前期积累的企业合作资源。合作企业可提供真实的生产活动场所,让学生体验如何当一名普通劳动者,同时真实体察新形态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熟悉新工艺、掌握新工具等。企业的合作资源对高职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三、高职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目前有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未能积极回应当下政策要求,多数学校在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中特色不明显,包括时代特色不明显、学校和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高职院校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构建特色有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探索。

(一)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彰显时代变化

最初的教育是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的,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的时代发展都给劳动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也在变迁,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最初仅局限于体力劳动领域,后来拓展到脑力劳动领域,再后来演变为培养劳动情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3]显然,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其趋势为由单一走向综合、由单纯技能课走向思想道德实践课、由德智体美劳分离培养到“五育”融合。[3]农耕时代的劳动教育是祖辈相传的,以耕作技能和农具的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是决定个人及其家庭生存的关键。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载体必须是传统劳动与新形态劳动相结合。今天,科技产业变革速度极快,劳动形态不断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断变化,数字劳动、闲暇劳动、消费劳动也变得很有必要。劳动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其活动载体必须要拓展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

周美云强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异常复杂,所以要保证教育内容完整,把握不断变化的劳动形态,据此自主扩充教育内容,特别注重信息和知识生产新变化,劳动教育范畴不可忽视闲暇教育、消费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时代特色内容。[4]高职院校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自身“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势,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在生产性劳动实践环节对接新产业、新技术,融入新形态劳动,重点关注“信息化生产劳动”,辅以“智能劳动”,兼顾“闲暇劳动”“消费性劳动”。

(二)课程体系建设要彰显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各高校劳动教育要彰显特色,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各院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利用现有的特色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反过来也将彰显本校独有的劳动教育特色,如校园环境建设、劳动活动类型、创新创业基地等,都是可利用的特色平台。财经类、医药类、旅游类、艺术类、交通类、语言类等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可发挥学科领域优势,开发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便是专业融合性课程,是彰显劳动教育专业特色的最主要载体。在专业课程中可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特色的职业体验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比如无人机专业学生可以开展防疫消毒的志愿活动、景区规划的拍摄志愿服务、喷洒农药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等。

各高职院校都具有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其责任所在。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之关键,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彰显地方特色,也是劳动教育服务于地方发展的要求。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为例,可邀请大师以民族技艺传承为专题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教育,可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劳动中学会基本的传统技艺,可在服务性劳动中让有特色技艺的学生走进中小学,言传身教等。开展特色劳动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塑造自己的同时回馈社会,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目标。

(三)认清短板,着重解决劳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劳动技能培养的天然优势,但同时存在“重劳动、轻教育”“重专业技能学习、轻劳动素质教育”“重技能考核、轻素养评审” “重专业劳动、轻生活劳动”等问题。因此,在劳动技能水平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全面”界定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其一,培养劳动能力的同时要强化劳动素养教育,具体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其二,除了专业劳动,还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在生活劳动中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学生利用专业所学知识、技能在服务性岗位上树立服务意识并强化社会责任感。其三,课程考核不能只重视技能,还要兼顾专业课程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纳入综合评定的标准要素。

面对各校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师资缺乏问题,首先,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的双师优势,对专业课教师培训指导,使之能够胜任各专业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其次,高职院校要尝试将兼职劳动教育拓宽到思政、体育、美育等领域的专任教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思政、体育、美育等相融合。另外,高职院校可利用校企合作优势设立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聘请企业的劳动模范、行业技术能手进入校园开展劳动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新一代劳模、匠人。

另外,还需着力解决劳动教育资金短缺问题,要劳动教育专项财政资金,用于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建设,场所的设计要彰显时代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针对劳动教育课程缺少专门教材的问题,应鼓励同类型院校或同专业跨院校合作开发劳动教育教材。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四、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特色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全面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构建专门性与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认清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质,开发具备时代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针对职业院校“技能与素养”“劳动与教育”相脱离,以及各院校普遍存在的缺少专门教材、缺少资金等问题,学校、社会、家庭需要三方协同,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医的特色
热爱劳动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