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教”改革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研究

2022-04-07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产教思政

郭 欢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湖南 湘潭 411100)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深化“引企入教”的改革,支持企业参与高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最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将推动实施“三教”改革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抓手加以强调[1],在产教融合的推行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重任更加凸显。为如期向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思政课的“三教”改革势在必行,以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创新研究和教法改进完善的问题,真正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背景与内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做出了明确界定,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战略性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行业的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发展亟须复合型人才做支撑,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有精益求精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其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教学实施机制和课程标准、专业设置等方面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由于多重因素的作用,思政课的“三教”改革势在必行,这对于落实“职教20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分别对应教育中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核心要素,即教师、教材和教法。这三者的改革对合格人才的输送、落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技能的学习与联系、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误区,同等看待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人文道德素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思政课的“三教”改革有利于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上的关键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产教融合的战略要求融入高职思政课“三教”改革的价值意蕴

(一)个人层面:有利于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工巧匠,输送一批又一批服务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革新,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实的要求,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正直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与技能的学习显得越发重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思政课的“三教”改革有利于培养出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有熟练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当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其融入思政课的改革,能提升学生对工作岗位的深刻理解,增强其对职业道德素养的思想认同并转化为行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层意义:其一,产教融合要求教师队伍的参与多元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限于校内的专任教师,还包括来自各行各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榜样,他们通过诉说自己的从业经历和展现自己的职业态度让高职学生能够对职业精神的内涵有着更丰富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理想;其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思政课的教材改革,使学生有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和阅读文本,与高深而晦涩的理论相比,与学生生活和未来工作紧密关联的学习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学习新时代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强化了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敬业精神;其三,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思政课的教法改革有利于改变照本宣科式的、低效的理论课堂,让思政理论课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走到企业,真正构建“大思政”的立体化格局,引导学生将思政课堂上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实践,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思想转变,建立起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体系。

(二)学校层面:有利于提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高质量思政教育作为精神动力。[2]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因此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即判断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且优秀的人才,思政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思政课的教师就是优化培养人才的主体,改革思政课教材就是完善培养内容,改革思政课教法就是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这三者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三教”改革,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当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与未来的工作和岗位息息相关的工匠精神的培育、精益求精的追求、爱岗敬业的修养,高校就形成了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理论的吸收和实践的锻炼中也实现了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有利于满足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革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单纯的技能型的人才已经无法再满足越来越多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岗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逐渐衰退使得知识密集型岗位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产教融合的战略要求也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要求职业教育要与社会产业结成紧密的合作纽带,以完成职业教育在人才输送、技术支持和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行和职业道德的主要课程,对学生的技能之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作用,将产教融合的要求与思政课的“三教”进行融合有利于培养更符合社会要求的德才兼备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教”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材特色不突出,专业特性不明显

教材是承载着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思政理论学习的重要对象。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独立、性格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均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但是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却很少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具体而言,从教材本身上来说,高职院校缺乏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思政课教材进行的调整与创新,很少编制符合学校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校本教材,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调整教材结构,也没有增加具体与职业教育和职业特点相关的知识要点,因而所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是空洞而抽象的。从教材的利用程度上来看,思政课教师大多经历了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专业理论掌握较好,但缺乏一定的教材转换能力,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有效可行的教学体系,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的文本内容,没有严格遵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产教融合对“双师型”教师提出的条件,也未能将技能学习外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具体的思政课堂中。

(二)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

产教融合的战略中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和实践联系,也要求教师主体的双向联合,教师队伍不仅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也应包括社会和企业中具有熟练技术、从业敬业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企业人员,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改革亦是如此。但是如今思政课的教师大部分是由专业出身的专职教师组成,一方面,从教师结构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也没有邀请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企业代表参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在对榜样的钦佩和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队伍的单一使得学生所接收的只是理论的、浅显的、脱离他们具体生活实际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来看,思政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常常存在,缺乏社会发展热点和职业发展情况的案例引用,也很少选取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知识点和案例,学生不了解思政课对于未来人生发展和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就也会相应地失去对于思政知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封闭化

合理的教师队伍需要有科学教法的利用来体现,科学的教学内容要依托有效的教法发挥作用,“教什么”是思政课“三教”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的重要判断标准。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教学方法也局限于课堂之上、书本之内、理论之中,没有形成与外部联系起来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一方面,从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教学媒体的兴起,但是教师在利用这些媒介时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浮于表面,没有与学生产生实质性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上来看,思政课堂常常出现大水漫灌式的思政理论灌输,没有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和未来从业的方向进行针对性地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存在“两张皮”现象,所谓的实践活动也局限于对红色景点的参观、红色文化的学习等内容,没有真正走到社会上和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文化和社会需求,而实习实训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国工匠的魅力所在,才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的光荣之处。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学队伍,完善教师成长体系

2019年,国务院颁布《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共同发挥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做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除了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遵循产教融合的要求,了解社会企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并融入具体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实施中,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横向层面来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应该得到丰富和完善,校内包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共同实现协同育人机制,校外邀请相关的技能工作室的大师、大国工匠、企业中的代表性劳模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者讲座教师,为思政课教学提质赋能,通过讲述他们的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让学生形成为国家富强而奋斗,为社会发展而奉献,为人民幸福而服务的人生目标和择业就业观念,在工作和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纵向层面上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提升自我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深化对学生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与工作的素养要求,例如师范类专业的教书育人品质、医学类的救死扶伤精神、工学类的精益求精的追求等,都是需要思政课教师真正了解其职业特性才能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要素。

(二)教材:创新思政校本教材,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2019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教材编写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并且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3]该文件重点突出了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注意职业教育的特点特性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就职业教育发展特性和产教融合的要求,在校本教材的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特色读本和活页教材的设计等角度改革思政课教材。首先,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应深知所在学校的发展特点和突出优势,邀请专业课教师和社会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重视大师名匠、劳动模范、行业资深人员以及高级技术人员在编写过程中的作用,实现教材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兼备,保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4]思政课教师也要走进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了解他们的专业特性和未来从业的方向特点,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发特色的思政课教材,结合学校发展特色,联系学生的专业和岗位实际,调研学生的技能练习场所,这样呈现出来的教材内容才会结构合理、效果显著、内容科学。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思政理论学习平台,也获取了更多的思政资源与现实案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最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运行的独特逻辑,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除了相关教材的创新外,还需要增加具备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色读本和活页教材,学校应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工作人员,结合显示技术发展和革新的情况以及岗位的素养要求等内容,编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和学习的特色读本,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材不仅够用,还要管用、好用,真正为学生提供最科学、最高效的学习内容。

(三)教法:打造现代化教学平台,建立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当前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已经无法再满足学生对巨大的知识库的需求,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高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普遍都有实训、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等[5],教法的创新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技能练习和职业素养的双重发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6]一方面,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社会企业行业的参与不仅带来了新的人力资源,也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为思政课理论教学提供了新平台新方法,学生在智能化的自动化的学习互动机制中,更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思政理论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思政理论课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走进社会、进入企业,思政课的实践课也不再局限于红色景点的参观和红色书籍的阅读,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感悟到做好一份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能,还需要长期的爱岗敬业和坚持不懈地精益求精等品质。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产教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