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话迁移背景下汉英翻译教学策略探索

2022-04-07叶建文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雷州汉英母语

母 海 叶建文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雷州话又称雷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因其所在辖地海康县(今雷州市)而得名。雷州话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雷州人的祖先便从今天的福建南部,尤其是莆田一带迁移到雷州半岛,将闽南方言带到了雷州。经过长时间演化,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形成了如今在字音、词汇、句法上独具特色的地域方言。今天,雷州话主要分布在粤西湛江地区和相邻的广西东南部,覆盖数百万人口,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如朱月明通过对比雷州话和普通话的声母和声调系统,探究雷州话对普通话学习的负迁移作用[1];伍艳红、陈冬青对比分析了雷州方言和英语的辅音系统之间的差异,研究雷州方言对大学生英语辅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2]。目前,雷州话对语言学习的迁移研究主要限于语音方面,其他层面的迁移探索还很少见。

1 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焦点问题。20世纪中期,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迁移是指“将母语的习惯延续到第二语言中”[3]。学习者已获得的有关母语的知识和理解会影响其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这种因母语习惯带来的影响也被称为母语迁移或母语干扰。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有正、负之分:正迁移促进学习,负迁移阻碍学习。在迁移理论的基础之上,20世纪50年代,Lado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并认为“母语与外语的比较是决定外语学习难易的关键。外语与母语相似的元素易习得,相异的元素难习得。通过母语和外语的比较,教师了解到真正的学习问题,才能提供更好的教学。学习者倾向于将自己母语和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分布迁移到外语及其文化中”[4]。研究发现,第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可以预测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难易程度,即差异程度越大,语言习得的难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Stockwell 等人在研究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西班牙语时,通过对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划分出5个难度等级,按习得难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①母语中无对应;②功能/语义对应,但结构无对应;③目标语中无对应;④结构对应,但功能/语义无对应;⑤结构和功能/语义都对应[5]。由此可见,最难习得外语的情况是在母语当中没有找到与外语相对应的地方,这也最容易产生母语负迁移。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 雷州话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的理念与技能,重点是培养学生翻译技巧、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6]。“ 翻译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母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和跨语言转换能力。”[7]双语转换是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成分,也是翻译教学的重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当中,母语迁移直接影响学生跨语言转换能力的形成。以雷州话为母语的学生,会受到母语的正/负迁移的影响。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雷州话的习惯和英语进行匹配和对比:如果雷州话的结构和特征与英语相似或一致时就会产生正迁移,翻译质量较好;反之,就会产生负迁移,翻译质量较差。雷州话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在词汇、句法、时态等层面均有体现。

2.1 词汇层面的迁移

在词汇层面产生较明显迁移作用的是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类合成词。复合式合成词分为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和陈述式五类;附加式合成词分为词头和词尾两类[8]。

2.1.1 复合式合成词的迁移

(1)并列式。雷州话中的并列式主要有同义并列和反义并列两种。构成同义并列的两字实际上形成语义重复;而构成反义并列的两字,取其融合引申义或某一偏义为最终义。如果按字字对应的方式进行翻译,就会出现死译,产生负迁移。如:

裇衫[衬衣]为同义并列,死译为“T-shirt and shirt”,实际偏义为“衫”,应译为“shirt”。

长短[是非]为反义并列,死译为“long and short”,应按引申义根据具体语境意译为“right and wrong、dispute、quarrel”等。

(2)偏正式。当偏正式中的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时,其结构与英语中的定语前置结构相似。如果这类词的词义是由两个具有独立语义的字合并而成的,则易形成正迁移。如:

脆眠[浅睡眠]:译为“light sleep”。

蓬狗[毛发蓬松的狗]:译为“shaggy dog”。

当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时,偏正式的结构与英语中的定语前置的修饰方式不同,则形成负迁移。如:

粥白[白粥]:死译为“porridge white”,应译为“plain porridge”。

鱼干[干鱼]:死译为“fish dry”,应译为“dried fish”。

当偏正类词的词义是由两个具有独立语义的字融合成一个专门的指代,则形成负迁移。如:

灰水[灰浆]:死译为“gray water”,应译为“mortar”。

水喉[水龙头]:死译为“water throat”,应译为“tap”。

(3)支配式。支配式与英语中的动宾结构相似。如果是及物动词,易形成正迁移;如果是不及物动词,易形成负迁移。如:

买咪[买东西]:译为“buy something”。

饮水[喝水]:译为“drink water”。

在英语中,不及物动词要加介词才能跟所及对象。但雷州话不需要,这就会导致雷州话学生容易把这个习惯带入英语当中,经常忘记加介词,形成负迁移。如:

行路[走路]:误译为“walk the road”,应译为“walk on the road/walk”。

听雷歌[听雷剧]:误译为“listen Leizhou Opera”,应译为“listen to Leizhou Opera”。

(4)补充式。大部分补充式都形成了融合引申义,如果直译,那就形成负迁移。但少数补充说明的成分在动词的后面,相当于英语的状语后置,易形成正迁移。如:

喊死[拼命叫喊]:译为“shout desperately”。

部分补充式的补充说明的成分在中心形容词的后面,与英语修饰语在前的结构不同,易形成负迁移。如:

芳沉[很香,常指食物]:死译为“fragrance sink”,应译为“very delicious”。

咸苦[咸极了,咸得发苦]:死译为“salt bitter”,应译为“very salty”。

(5)陈述式。陈述式与英语中的主谓结构相似,可顺势译为主谓结构的英语简单句,形成正迁移。如:

风起[刮风]:译为“The wind rises”。

天寒[天气冷]:译为“It's cold”。

如果主谓结构类词形成引申义,则会发生负迁移。如:

皮蛮[欠揍]:如译为“The skin is recalcitrant”[皮肤反抗],则不达义。应为调皮、叛逆的后果,译为“to need a spanking”。

火静[怒气消除]:如译为“The fire is quiet”[火是安静的],则不达义。应译为“Somebody's anger dissipated/was mollified”。

2.1.2 附加式合成词的迁移

这类合成词的附加成分主要有两类,词头和词尾。

(1)词头。词头有“妃、尼、阿、那、老”等,并无实义,只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些词头如“妃”“老”,有时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在英译时容易形成正迁移。如:

妃戆[疯子]:译为“the mad”。

妃尾[小儿子/女儿]:译为“the youngest son/daughter”。

老个[老人家]:译为“the elderly”。

老古继[老古董,多指已故亲人的衣物]:译为“the clothing of a deceased relative”。

(2)词尾。词尾附在中心词后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常见的词尾有“仔、囝、侬、阿群、个、佬、头、尾”等。有些词尾如“仔、囝、阿群”实际上相当于后置修饰语,其顺序和英语刚好相反,容易形成负迁移。如:

树仔[小树]:死译为“tree small”,实际上应译为“small tree”。

厝仔[小屋]:死译为“house small”,实际上应译为“small house”。

鱼囝[小鱼]:死译为“fish little”,实际上应译为“little fish”。

后生囝[小伙子]:死译为“after-born baby”,实际上应译为“young fellow/young man”。

尔阿群[你们大家]:死译为“you all”,实际上应译为“all of you”。

我阿群[我们大家]:死译为“we all”,实际上应译为“all of us”。

2.2 句法层面的迁移

由于英语和雷州话在简单句结构上大致相似,因此在简单句层面多产生正迁移。“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最重要的区别是形合和意合的区别。”[9]形合和意合最早由王力在区分英汉复合句的特征时提出。王力认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西文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10]。由此可见,联结成分是形合和意合的主要区别所在。形合注重外在形式组合,需要依靠连接词呈现句子之间的连接关系;而意合则注重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依靠逻辑语义连贯其中。“重形”和“重意”的不同就会导致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负迁移。雷州话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这种负迁移在以雷州话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同样存在。可喜的是,雷州话有些独特的句型特征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2.2.1 表示行为前后

雷州话把“前”和“后”跟介词配合组成介词结构“过前”“在后”,放在行为动词之后,这个和英语的副词后置结构一致,易形成正迁移。如:

我去头前[我先走]:译为“I'll go first”。鲁开阿车度阿后[你开车在后面]:译为“You drive behind”。

2.2.2 表示比较

雷州话把介词结构放在形容词之后,而且介词用“过”不用“比”,连接比较对象。如:

树矮过厝[树比房子矮]:译为“Trees are shorter than houses”。

雷州话这个比较结构“树+矮+过+厝”和英语的比较级结构“甲+be+形容词比较级+than+乙”一致,形成正迁移。再如:

伊唱歌好过鲁[他唱歌比你好]:译为“He sings better than you”。

2.2.3 表示行为不能达到

否定副词置于动词之前与英语结构一致,易形成正迁移。如:

厝无坐得落哟多人[这屋坐不下这么多人]:译为“The house can not hold so many people”。

哈个贼仔无走得去[这个贼跑不了了]:译为“The thief can not escape”。

2.3 在时态层面的迁移

标记性差异假说指出,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语法的标记关系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预测语言学习者将会遇到的困难领域,并认为:①目标语与母语不同且比母语标记性强的地方将难以习得;②目标语比母语标记性强的地方,其习得难度与其标记性程度成正比;③目标语与母语不同但标记性并不比母语强的地方将不难习得[11]。标记性差异假说是在对比分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更精准地预测和判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方向和地方。对于两种存在差异的语言而言,标记性强的一方难习得,且不易发生语言迁移;而标记性弱的一方易习得,且易发生语言迁移。

英语时态的标记性极强,16种时态标记分别由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与进行时和完成时组合而成。雷州话除了添加时态助词“倒”(正在做/着)、“在处”(在某地正在做)、“去”(过了/已完成)、“有”(表过去)外,就没有其他与英语时态相对应的语法标记了,因此时态标记性较弱。于是,雷州话时态上的弱/无标记性就容易迁移到英语中,导致很多翻译出来的英语句子缺失动词时态上的标记。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雷州话和英语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他方面,需要我们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3 雷州话迁移背景下的汉英翻译教学策略

3.1 以雷、英语言差异作为切入点,培养负迁移规避意识

语言差异源于思维差异,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继承并延续了这样的差异。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时态上,中、英两国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反馈在语言上,表现为动态与静态、具体与抽象、重复与替换、人称与物称、流散与聚合、主题显著与主语显著等。雷州话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也继承了其大部分特征,因此中英语言的差异也被反映到雷州话和英语上。在汉英翻译教学中,应首先给学生分析雷州话和英语差异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例证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差异的理解、识别和区分,避免在汉英翻译中将雷州话的语言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导致误译。所以,对语言差异的掌握有助于规避翻译中的语言负迁移。如:

我打电话给鲁,鲁乃来。[我打电话给你,你再来。]

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之间的连接需要连接词;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不需要连接词,靠逻辑语义相连。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差异,把该句子按雷州话句式翻译成“I call you,you come again”,不仅有违原意,而且由于没有添加连接词,会导致两个分句的关系不清晰。实际上,两个分句间存在紧密的时间关系,即“接到我的电话后你才来”。所以,翻译为英语时要增添表示时间关系的连接词,故应改译为“Don't come until I call you”。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汉语/雷州话之间的差异,克服语言迁移,才能有效避免其在差异区犯错,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3.2 以雷、英语言差异作为解铃法,探索翻译技巧选择的原因

在翻译教学中,有十多种基本的翻译技巧需要传授给学生。在讲解翻译技巧时,学生总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或那个技巧。为了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必须给他们解释使用这些技巧的原因。实际上,大部分翻译技巧的产生和使用源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以此作为解铃之法,学生即可突破学习之惑,直通豁然之明,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解转换技巧的时候,有此一例:

手机得拿来拍相跟买咪。[手机可以用来拍照和买东西。]

Phone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photographing and payment.

无论是在雷州话,还是在普通话句子中,都出现了三个动词:拿来/用来、拍相/拍照、买咪/买东西。而在英语句子中分别对应转换成了名词/动名词application、photographing、payment。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转换,主要是因为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如果再出现其他动词,就必须转换成名词或非谓语形式。而在雷州话/普通话中,则可以有多个动词兼用或连用,这就形成了汉语动态、英语静态之势。在这种差异的主使下,为了翻译出更加自然、地道的英语句子,我们需要使用转换这一翻译技巧。

再比如,在学习物称和人称的转换技巧时,有此一例:

鲁未到海沿,就鼻倒阵鱼腥。[你还没有到海边就闻到一阵阵鱼腥味。]

A fishy smell came to you before your arrival at the beach.

为什么原文的主语是人,而译文的主语是物?首先,这是因为英语在传达信息时倾向于信息重心前置,即重要的内容放在句子前面;而雷州话/普通话倾向于信息重心后置。其次,在选择主语的时候,英语常用物称(无生命的物体)做主语,而雷州话/普通话常用人称(有生命的物体)作主语。这一差异就导致英语当中用“a fishy smell(一阵鱼腥味)”作主语,强调“鱼腥味”是信息的焦点;而汉语用“你”做主语,强调人的主体施动行为。其他翻译技巧的教学可以如法炮制。

英汉差异是翻译技巧产生的根源,也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采用翻译技巧的内驱力。在教学中增加相应的雷州译例,对于以雷州话为母语的学生而言,既可以辅助他们理解翻译技巧的内涵和使用之由,又可以鼓舞他们将所学技巧用于自己的母语翻译中,收获触类旁通、异曲同工之妙。

3.3 以雷、英语言差异作为观验处,评价译文优劣

译文评价的标准到现在可谓繁杂纷呈。无论是信、达、雅,还是神似、化境,最终大多还是以目的语为依归,以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和语言习惯,以社会、文化、历史、心理等制约因素为参照。因此,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更容易在译文当中发现优劣之处,更好地找到评判的理据。翻译教学不只是理论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译文评价,在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对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如将下面的雷州话句子翻译为英语A、B、C和D,让学生判断哪一个更好:

今日阿雨好大,伊就无去书房。[今天的雨很大,他就没去上学。]

A.Today rained so hard,he didn't go to school.

B.It rained so hard today,he didn't go to school.

C.Because it rained so hard today,he didn't go to school.

D.He didn't go to school because it rained so hard today.

很多学生按雷州话的语序,选B或者C作为最佳译文,实际上最佳选择是D。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英语和汉语/雷州话的语言差异。

首先,英语是“形合”语言,需要连接词“because”将主、从句连在一起,表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主、从句之间不依靠连接词,这种因果的逻辑关系也是清楚的。所以,A应当是第一个被排除的选项,C比B好。其次,在表示因果关系的主、从句当中,英语习惯把结果放在前面,信息重心前置,应把“He didn't go to school”放在前面;而汉语习惯把结果放在后面,信息重心后置。所以,C和D相比较,D最佳。最后,还应向学生强调,雷州话由于保留着中原古汉语的特征,并没有“因为”这一连接词。地道的雷州话是不需要说“因为”就可以表达因果关系的。如果有人在雷州话当中说“因为”,那一定是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导致的。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汉语是“意合”语言这一特征。

再比如,将下面的雷州话句子翻译为英语A、B、C,让学生辨其优劣:

客人鲁喊未嘞?[客人你请了没有?]

A.The guests you have invited?

B.Have the guests been invited?

C.Have you invited the guests?

如果按雷州话的语序,A好像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但是从英语分析,A不是一个句子,只不过是一个由定语修饰的词,意为“你邀请了的客人”,不符合原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C,但实际上B才是最佳选项。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英语和汉语/雷州话的差异认识不足、不深、不透。首先,从英语主语显著与汉语/雷州话主题显著的差异分析,雷州话为了突出主题,将“客人”前置;英语需要突出主语,故将“you”前置。很多学生只分析到这一步,故而选C。实际上,其中还涉及另外一个差异:英语多用被动,而汉语/雷州话多用主动。这是因为英语常用物称作主语,而汉语/雷州话常用人称作主语;除此之外,出于礼貌原则,为了避免有直接命令、使役听话人之嫌,这里使用被动句型以回避提及施事人,既委婉礼貌,又恰当得体,起到了社交语用效果。由此可见,评价译文很多时候不是从一个差异点考量,而是综合考虑多个差异,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以雷州话为例来演示译文的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沉浸于母语当中感受身临其境之美,而且能让学生在品味咀嚼语言差异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自己母语的无穷魅力。

粤西地区是雷州话分布较密集的一个区域。在该区域的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在读大学生以雷州话作为母语,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所在地的方言,探索母语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发现雷州话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英语时在语音上有明显的迁移作用,而且在汉英翻译时学生也会将雷州话的语言表达习惯带入其中。因此,在汉英翻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汉英语言的差异,还要分析雷州话和英语的语言差异,让以雷州话为母语的学生在认识汉英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解地方方言与英语的差异。这不仅不会影响汉英翻译教学,还会对教学起到有益的必要补充,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也使翻译教学更生动、有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翻译质量。

猜你喜欢

雷州汉英母语
母语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母语
雷州书画作品选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