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发展对策探析

2022-04-07孔令嫣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创大赛互联网+

孔令嫣 陈 昕

(1.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2.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理念;2018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发挥“双创”在扩大就业、促进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在原有基础上打造“双创”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度重视“双创”工作,并在2019年3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做出重要论述,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升华为“创新创业创造”三创。在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自关怀与指导下,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0月颁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出台9个方面18条政策举措,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高校是“双创”工作重要的主战场,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双创”工作的主要载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1]。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大赛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2]。

在高校诸多创新创业竞赛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教育部倡导与组织的大赛,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赛事,是教育部开展“双创”工作的主要抓手,在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排名第一。“互联网+”大赛自2015年首届举办以来,坚持每年举办,2021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参与,共计228万多个项目、956万余人次参加,成为“百国千校千万人”盛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现象级”赛事,成为“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与思创融合”的中国“双创”新名片[3]。“互联网+”大赛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大学生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培养与造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深化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但是,“互联网+”大赛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

1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运动式”动员导致报名项目数量虽大,但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园内能参加的创新创业竞赛众多,除了教育部主办的“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外,还有共青团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教育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创业训练项目,还包括社会上主办的各类允许大学生参加的创业比赛,比如“众创杯”等。客观地说,“互联 网 +”大赛作为教育部最为重视且直接主办的赛事,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对其高度重视。每年到了“互联网+”大赛报名时,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更是直接以行政指令方式,给各高校下达报名参赛人数的数量指标,近年来,该数量指标已达到要求高校报名参赛人数要占全校注册学籍数的10%甚至15%,且希望数量年年创新高;而真正创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一定达到这个比例,绝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涯必然仍以学业学习为主。各高校进行“运动式”动员报名,导致各类非创业类项目甚至课堂作业都参与比赛。从表面上看,各高校报名参加“互联网+”大赛的项目数与人数都非常庞大,似乎目前中国各高校创业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但这实际上是违背创新创业规律的虚假繁荣。虽然说,要有质量必须先有数量,但目前部分报名项目实际与创业无关。各高校已对每年“互联网+”大赛的这种报名动员产生疲态,对于培养学生也有不利影响,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是错误的育人导向。

1.2 学校组织上存在片面化、功利化的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互联网+”大赛在学校组织上尚存在片面化与功利化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评估与“双创”示范校等评价评比活动中,“互联网+”大赛获奖成为权重非常高的指标,各高校更关注在“互联网+”大赛省级、国家级比赛中的获奖项目数量与名次。能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项的项目,只是代表了那些“掐尖”部分的头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绝大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受学校重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来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发展需要,更好地发展自我。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头部项目倾斜,偏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少数头部项目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氛围。

1.3 参赛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诱发不良风气

在学校组织片面化、功利化的影响下,“互联网+”大赛的参赛学生在认识上同样存在功利化倾向[5]。许多学生把在省赛、国赛上拿奖视为参赛目的,而不是真正从事创新创业,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部分项目过于看重包装而不是实效,热衷于所谓的“打磨”,还将其作为经验进行宣讲,这些项目从课件的演示效果来看非常厉害,仿佛是只“老虎”,可如果深入了解其实际效果,却是只“小猫”,课件夸大的现象广泛存在。一些项目成为“参赛专业户”,改头换面后反复参赛,学生无心做实效,而是热衷于参赛拿奖。有一些项目则直接将社会项目嫁接过来,将整个项目包装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更有甚者,部分项目的负责人根本就没有实际参与创新创业,而是通过写商业计划书文字材料、编课件参与比赛。还有许多项目为参赛而参赛,随着团队核心成员毕业,项目就烟消云散,难以传承。“互联网+”大赛从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大学生大规模地创新创业,可实际上有实效、能落地的并不多。

1.4 衍生大量赛辅机构,存在商业化倾向

“互联网+”大赛背后的项目辅导,已衍生为一门生意。从事大赛项目辅导的机构众多,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都有,有些还做到相当的体量规模,成为全国性机构。每到“互联网+”大赛报名前的寒假,都是各类赛事辅导机构经营的黄金季节。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在各高校或宣讲或辅导,谋取个人利益。“互联网+”大赛评审专家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不合理,真正的头部投资机构的核心投资人少,真正投资活跃的专业投资人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融资实效。

2 基于“互联网+”大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发展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坚持正确的立德树人导向,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大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

2.1 创新创业教育要正本清源

2.1.1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回归初心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正本清源、回归初心。高等教育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传统的大学专业教育的短板在于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脱节,校园成为象牙塔,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连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少数人、少数项目拿奖,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解决想象中的问题,更要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更好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痛点,并能实际解决问题,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回归这个初心,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育人树人,促进当代大学生担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重托。

2.1.2 创新创业教育要防止形式主义、功利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互联网+”大赛只是抓手,而非终极目的,应该真正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生意,也不是形式,不该过度功利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着眼于实效,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地深入实施“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与思创融合”。

2.1.3 创新创业教育应常态化、普适化

“互联网+”大赛每年运动式的组织动员方式需要降温,恢复常态化,工作重点应转向普适化,面向广大基础学生,适当减少对少数拔尖项目的资源与政策倾斜,把精力与资源更多放在真正地、持续地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必须让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校的关注点是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是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而不是只聚焦于少数项目的拿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把重点放在依靠毕业多年的成功校友企业拿奖撑门面上,而应当真正回归“以赛促教”,回归高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更多地面向在校生,尤其是本科生、专科生,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基础,真正做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2.2 创新创业教学要更注重实效

2.2.1 创新创业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上都应以实效为出发点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目的,也不应仅仅是为了教会大学生编写商业计划书,以利于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取好成绩,而应该更注重实效。在教育部的要求下,目前各高校大多开设了“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载体,一部分学校以学生上网课自学的方式加以应付,一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实体课程,但在教学要求上基本停留在大学生能编写简单的商业计划书的层次,创业课程近乎纸上谈兵。创新创业教学要鼓励学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积极想办法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应强调价值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结合,要树立“创业不是单纯为创业而创业,而是应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创新创业密不可分”的观念,要扎实建立“价值创造是一切创业的本质”的正确理念。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价值为根本,求实求真,引导学生发现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并付诸实际实施。

在教学方法上,要强化实训与实践,不能只是将其视为一门讲授课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讲授,而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身临其境实际创业实践的激情,鼓励学生设身处地积极讨论;更要鼓励与指引学生走出去,多与社会交流,融入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实效性,以实际成果为评价准绳,鼓励成果产出。另外,将知识产权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要抓手和创新,避免学生产生创业无处下手的畏难心态,从专利申报角度入手会更易切入,同时也容易产出成果。

2.2.2 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学的关键

“教改改到痛处是教师”,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否则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满足学生的期望。大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一些教师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尝试做微商,以为这样就可以算作有创业经验,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多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多联系企业,这样,即使不是教师亲自创业,也能保持对社会变化的敏感性,分享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立足自身,商业化培训对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有教师队伍自身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3 结语

“互联网+”大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但不是目的,“互联网+”大赛应防止形式主义、功利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源。创新创业教育要正本清源,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教学要以注重实效为根本。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以及“互联网+”大赛存在的问题,只有检视与正视问题,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双创”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创大赛互联网+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