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的“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以“异物吸入与窒息”为例

2022-04-07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异物儿科婴幼儿

李 菲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我国于2012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旨在通过比赛,鼓励和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的优化设计,使其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1]。

随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向纵深发展,在教学中自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工具网络化和教学模式智能化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化比赛步入深耕阶段[2]。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应用趋于常态化,因而从2018年起,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大赛更名为教学能力大赛,将重点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拓展为通过大赛全面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3]。

本研究以广东省第五届高校(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暨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为依托,以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课程中“异物吸入与窒息”教学内容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 学情分析

1.1 教材分析

根据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护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母婴护理)等对学生的要求,选用“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为主要参考教材,2020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讲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母婴护理)自编辅导讲义为辅助参考教材,对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1.2 学生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大二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在前期已系统学习过“正常人体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等课程,有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对某些操作可以独立、正确进行。均为“00后”的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喜欢动画、短视频、微课等方式的直观教学,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度高、参与性强。但本节课理论和实训操作学习的对象为婴幼儿,内容涉及对婴幼儿的急救护理操作,因婴幼儿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等与成人存在差异,学生面对脆弱的婴幼儿,容易对实训操作存在胆怯乃至无从下手的心理,教师在教学和实训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有效应对。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内容选自“儿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异物吸入与窒息”。

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新生儿的出生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而今距离新生育政策已经过去几年,第一批的二孩也已成长到幼儿阶段,对于儿科专科护理需求比较大。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5%以上的新生儿发生窒息[4],异物窒息死亡居于3岁以下儿童各类死亡原因的第4位[5]。教师应紧跟政策和现实情况弹性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群体足够重视婴幼儿安全工作,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以及熟悉儿科专科护理,力争在后续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好地保障婴幼儿安全、提升儿科专科服务质量。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掌握异物吸入与窒息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治疗、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预防措施、健康教育。

3.2 技能目标

学生具有婴幼儿意外事故发生时实施儿科常用急救护理操作技术的能力。

3.3 素质目标

学生明确儿科护士的角色,树立全心全意为婴幼儿服务的理念,具备儿科护理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4.1 教学重点

异物吸入与窒息的常见原因、预防与护理措施。

4.2 教学难点

异物吸入与窒息急救的原理、技能操作。

5 教学手段

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职教云App、人卫智网增值服务平台、教学动画、抖音短视频、微课程以及微信公众号链接等信息化手段,结合临床典型案例,创设虚拟仿真情景,引入创新性实训操作工具以及VR(虚拟现实)设备,逐一突破教学重难点。

6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法有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案例教学法、虚拟仿真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小组任务竞赛法。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7 教学过程

7.1 课前

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任务单,并在QQ群、微信群通知及提醒学生完成课前任务清单。学生课前登录职教云平台完成“宝宝发生异物吸入怎么办”微课观看、小儿异物吸入海姆立克急救法课前问卷调查、小儿异物吸入课前自测、小儿异物吸入课前典型案例收集作业及优秀典型案例投票等任务。教师登录职教云平台查看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统计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学生名单,审核并结合学生对典型案例投票的结果,筛选出最适合课题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提示,多媒体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氛围、师生互动都有很好的改善[6],教师可以对典型案例做进一步加工,将其创设为课中的教学环节的多媒体案例。而课前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嵌入微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7.2 课中

教师使用多媒体案例,导入新课的学习。围绕多媒体案例以及小儿异物吸入课前自测结果,对学生进行重难点内容点拨,答疑解惑,实行差异化教学。为了让学生对小儿异物吸入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应用加深认识,教师引入“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万能的吗”这一课堂讨论活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查证,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并不是万能的,存在不能应用于老人等特殊情况。

在实训操作教学环节,针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嵌入生动有趣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并在实训环节引入定制的气球这一创新性的实训操作练习教学工具,在帮助学生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由于2018级的学生,部分是中职护理“3+”证书生源,部分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参加过育婴师的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教师根据小儿异物吸入海姆立克急救法课前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学生名单,并在实训操作开始前对名单中的学生进行评估,将通过教师考核的学生发展为实训操作课的教师小助手,在教师示范操作完毕之后,协助没有基础的学生分组完成实训操作的练习,担任“小教师”的角色,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在实训操作中使用VR(虚拟现实)设备,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患儿”发生的一切、设备产生的“临场感”和“真实感”以及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为检验学生的实训操作练习成果以及教师小助手的帮扶成果,同时考虑到小儿异物吸入与窒息的抢救涉及团队协助,小组任务竞赛法已被证实对于团队协助能力的提升有较好的作用[8],因此,教师在课中安排了小组任务竞赛活动,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竞赛。研究显示,让教学医院的实习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评分,更能发现学生的不足[9],可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因此每个小组任务竞赛完成后由不同的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并记录成绩。

在课堂的最后,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教师与学生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儿科医务工作者,引导学生思考从医的初心,使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婴幼儿健康的意识。

7.3 课后

教师在课后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课后作业、测试、答疑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等活动,通过教师答疑增加师生间课堂外的交流,帮助学生开展自主训练,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婴幼儿照护具有特殊性,婴幼儿大部分时间都是居家与照护者一起度过,我们很有必要展开对婴幼儿照护者的急救培训。因此本次课特别设置了课后拓展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社区开展系列志愿者活动,开展健康小讲座、健康教育、异物吸入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培训等活动。

8 教学评价

8.1 教师评价学生

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理论预习情况、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前小测试掌握情况、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堂实践操作掌握情况、课后拓展活动完成情况、整个学习周期学习态度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8.2 学生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后,小组间和小组内展开学生互相评价活动。具体做法是:不同小组的小组长登录职教云平台,检查其他小组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任务的情况,进而给出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都需要评价除自己以外的成员,根据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对其进行评价。

8.3 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在小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对自己进行评价。

8.4 课后拓展对象评价

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职教云平台接收课后拓展活动信息并按要求开展,课后拓展对象根据学生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效果、健康教育实践操作等情况,对其进行评价。

8.5 学生评价教师

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大模块开展评价。

9 教学反思

9.1 教学特色创新

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为解决异物吸入与窒息急救的原理这一难点问题,经过团队反复讨论、斟酌、筛选,我们引入了特殊定制的气球这一创新性的实操练习教学工具。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开始前,揣摩、练习挤捏气球的力度,让气嘴被顺利冲出而不损坏气球,模拟异物被冲出气道的过程。

为了让实训操作更加接近现实情境,我们还在实训操作的过程中使用了VR(虚拟现实)设备,学生在设有VR(虚拟现实)全景摄像头的实训室内,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仿佛“站”在“患儿”面前,真实地感受着“患儿”发生的一切,如“患儿”是否有需要、“患儿”安全与否等,可以观察“患儿”的动态活动,让学生产生“临场感”和“真实感”,对虚拟世界产生交互式的体验。沉浸式的体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9.2 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异物吸入与窒息”这一学习内容进行,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性的实操练习教学工具、VR(虚拟现实)设备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解决了教学难点问题。在实训操作时,根据生源对学生进行分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差异化指导,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进行及时评价,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的掌握做出相应评价,提高自我意识,进行自我反省,同时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程结束后,在职教云平台设置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及对该课程以及教师的建议。

9.3 教学整改

在应用特殊定制的气球进行实践操作内容的学习时,部分女学生对挤捏气球存在恐惧心理,需要帮助其克服;由于气球材质无法一比一对应真实人体结构,影响了教学预期效果,后续需要继续寻求更适合的实训操作道具。

在“儿科护理学”课程“异物吸入与窒息”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影响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观念以及学生对课堂改革的适应程度。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提升计划需要持续进行及改进,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拓展教学技能。同时,学生也需要对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线上网络学习、沉浸式学习等学习方式适应良好,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但是仍存在研究中提及的诸如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问题[10]。教师在后续需要对“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更为科学的设计,继续探寻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猜你喜欢

异物儿科婴幼儿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自制异物抓捕器与传统异物抓捕器在模拟人血管内异物抓取的试验对比
KEY G6型异物剔除机轴承损坏频次过高的分析及改进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牛食道异物阻塞急救治疗方法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