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变文疑难词语选释

2022-04-06张涌泉

敦煌学辑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变文敦煌

张涌泉 刘 丹

(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8;2.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浑塠自扑】

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见母吃饭成猛火,浑塠自扑如山崩,耳鼻之中皆流血。”其中的“浑塠自扑”异本P.2319同,BD3789(北8443,霜89)作“浑塠自仆”。S.3711V《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发遣连(车)匿却回归,朱鬃白马泪双垂。车匿闻言声哽咽,浑塠自扑告夫人。”BD3024(北8437;云24)《八相变》:“至于北门,忽见一人,归于逝路。四支全具,九孔□□(常流),卧在荒郊,胮胀坏烂。六亲号叫,九族哀啼,散发披头,浑塠自扑。”

此词又见于其他敦煌写本文献。P.4654《佛母经》:“尔时忧婆梨告言:‘佛母,佛母,我如来大师昨夜子时舍大法身,入般涅槃,故遣我来告诸眷属。’尔时佛母闻此语以(已),浑塠自扑,如须弥山崩,遍体血见,如波罗奢花,闷绝躃地。”其中的“浑塠自扑”异本S.1371、S.2084、S.3306、S.6367、P.2055、P.2066V等卷同。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尔时忧波离奉世尊敕语,往忉利天请母,摩耶夫人以闻世尊灭度,浑塠自扑,如五须弥山崩,遍体血见,闷绝擗地,良久乃惺(醒)。”

按:《玉篇·土部》:塠,同“堆”。“浑塠”指整个身体作一堆儿,形容“自扑”的状态。佛教有所谓“行自扑法以为灭罪”,其状“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即所谓“浑塠自扑”。敦煌文献又有“举身自扑”一词。如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既见孃孃别,恨不将身而自灭。举身自扑太山崩,七孔之中皆洒血。”P.3627《汉将王陵变》:“王陵既见使人说,肝肠寸断如刀割。举身自扑似山崩,耳鼻之中皆洒血。”S.2073《庐山远公话》:“于是道安起下高座,举身自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又云:“于是相公闻语,举身自扑,匐面在地,更不再起。”亦见于传世佛经。如三国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中一切持王子品第三之余:“妻闻是语,其心迷没,举身自扑,闷绝躃地。尔时菩萨以水洒之,水洒之后还得醒悟。”西秦圣坚译《佛说睒子经》:“父母闻之,举身自扑,如太山崩,地为大动。”为此词之早见者。考《汉书·严助传》“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颜师古注:“举,总也。言总天下乃至京师皆弃也。”慧琳《音义》卷二三惠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十卷音义:“举体燋然,刘兆注《仪礼》曰:举,毕也,尽燋。言举体燋者,遍体也。”“举身”谓全身,整个身体,“浑塠”与“举身”含义略同,也就是佛教自扑法“五体投地”的“五体”。《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塠”为“搥”字之误,释作搥击,恐不确(敦煌写本多见“浑塠”,罕见“浑搥”)。

据此,“浑塠自扑”应是指整个身体倒仆于地,表示极度悲伤。《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释作“搥击全身,自投于地”,恐怕只说对了一半。

【留贱】

S.2073《庐山远公话》:“是时远公来至市内,执标而自卖身。……是时看人三三作队,五五成行:‘我今世上过却千万留贱之人,实是不曾见有!’”

按:“留贱”疑当读作“流贱”,指流亡他乡的微贱之民。“留”“流”古通用。P.2187《保护寺院常住户不受侵犯帖》:“连粘留传,合于万固(古?)。”其中的“留”《敦煌文献通读字》读作“流”(2)王继如、吴蕴慧《敦煌文献通读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250页。。S.4654《舜子变》:“夫人唤言苦瘦(瞽叟):‘妾有姑(孤)男姑(孤)女,流在儿壻手顶(底),愿夫莫令边(鞭)耻。’”其中的“流”《敦煌变文集》括校为“留”。故“留贱”可读作“流贱”。《文选·班彪〈王命论〉》“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李善注:“流隶,流移贱隶也。”“留(流)贱”殆即李注所谓“流移贱隶”也。《新唐书·白居易传》:“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流瘠”指逃荒的饥民,可参。

【名部】

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太山都要多名部,察会天曹并地府。文牒知司各有名,符印下来过此处。”例中的“名部”项楚谓当作“名簿”,“名簿”即名册。(3)项楚《〈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7辑),1985年,第16-24页。

按:上揭引例中的“名部”应是指重要部门。P.4093《甘棠集·贺官》:“尚书道著昌辰,功宣名部,坐拥旌旗之贵,行闻襦袴(后缺)。”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四八制诰《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惟尔煚洎堪等,皆践台阁,亟历名部,号为良能,俾分两地之忧,伫听二天之谚,煚可使持节饶州刺史,堪可使持节澧州刺史。”其中的“名部”义皆同,可证。《汉语大词典》失载这一意义的“名部”。

【陌刀】

此词又见于其他敦煌写本文献。P.3841V《开元间州仓粟麦纸墨军械什物历》:“壹伯玖拾伍张枪,伍拾陆面弩弦,玖张戎袒弩弓,叁拾捌口陌刀,壹阡壹伯玖拾伍只弩箭。”P.2488《秦将赋》:“谷深涧远,山峻天高。陌刀下兮声劈劈,人声枉兮沸噌噌(嘈嘈)。”

按:《汉语大词典》收有“陌刀”条,释为“长刀”,引《旧唐书》等三例,其中所引《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六载》例“仙芝以郎将高陵李嗣业为陌刀将”下胡三省注引《唐六典》云:“武库令掌兵器,辨其名数,以备国用。刀之制有四:曰仪刀、曰障刀、曰横刀、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考《唐六典》卷十六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原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斩)马剑。”即胡三省注所本。(4)“陌刀”又称“长刀”,参看郑炳林《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所见兵器陌刀考》,载《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陌”应该是一个记音字,字书作“銆”。《玉篇·金部》:“銆,莫伯切,銆刃,军器。”释义“銆刃”胡吉宣《玉篇校释》作“銆刀”应该是对的。P.5531《大唐刊谬补阙切韵》入声陌韵莫白反(与“陌”字同一小韵):“銆,銆刀。亦作百刂。”《集韵·陌韵》:“銆,銆刀,兵器。”《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一上唐高宗“永隆元年春三月,以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讨突厥,平之”元徐昭文考证:“初行俭至朔州,谓其下曰:‘抚士贵诚,制敌尚诈。’乃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持陌刀劲弩,以羸兵为之援,且伏精兵于险要以待之。”元王幼学集览:“陌刀,‘陌’本作‘銆’,《广韵》注‘銆’莫白反,《玉篇》注‘銆’莫陌反,并训銆刀,军器也。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两刃刀,长大,名曰拍刀,疑‘拍’字误。”王幼学谓“陌刀”之“陌”本作“銆”,当是。其所引唐越州都督阚稜善用“拍刀”事载《旧唐书·阚稜传》(百衲本):“阚稜,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其中的“拍刃”中华书局标点本同,清武英殿本改作“陌刀”,所附考证云:“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刀。臣德潜按:《唐六典》有陌刀,长一丈,即斩马刀也。今改正。”所谓“拍刃”武英殿本考证及王幼学集览引作“拍刀”应该是对的,“拍刀”的“拍”其实也应该读作“銆”(5)《汉语大词典》有“拍刀”条,释“刀名,古代兵器”,列在pāi音之下,恐不妥。。《集韵·陌韵》:“、拍,击也,或从白。”“拍()”“陌”与“銆”同在莫白切小韵,“拍”“陌”应皆即“銆”的记音字,“拍刀”“陌刀”应皆即“銆刀”。S.5437《汉将王陵变》:“中军家三十将士,各执阔刃蓦刀,当时便喝:‘来者甚人?’”其中的“蓦刀”袁宾谓应作“陌刀”,“蓦”“陌”同音通用(6)袁宾《〈敦煌变文集〉校补》(二),《华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近是。这个“蓦刀”也应该校作“銆刀”(“蓦”也在莫白切小韵)。从上述资料来看,“銆刀”应该是阔刃或两刃长刀,步兵所持。

不过“銆刀”的写法主要见于字书或韵书,却几乎未见实际用例,“銆”或“百刂”也许是辞书作者根据形音化的原则为“拍刀”“陌刀”“蓦刀”所造的后起专字。就语源而言,这个字也许来源于“貊”。胡吉宣《玉篇校释》“銆”字条疑“銆刀”“为北方貊人之刀,犹今之蛮刀、缅刀也”,极是。“貊”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少数民族句丽(又作“句骊”)的异称。《后汉书·东夷传·句骊》:“句骊,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隋书·东夷传·百济》:“百济自西行三日,至貊云。”句丽的一些特产往往被冠上地名“貊”,如上引《后汉书》的“貊弓”。又如《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句丽复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赋,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拍刀”“陌刀”“蓦刀”也许就是“貊刀”的记音字,“貊刀”如同“貊弓”“貊布”,本指貊地出产的大刀。“拍刀”“陌刀”这类兵器隋末唐初始见,其早期的使用者往往与辽东地区或句丽移民有一定关系,如《旧唐书·阚稜传》所载隋末唐初善用“拍刀”的阚稜,齐州临济人,“临济”即今山东济南章丘,便与当时辽东的句丽来往密切,两地人口杂居,所以这个“拍刀”很可能就是貊地所出。(7)岳东《唐代高句丽移民与陌刀》,《河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58-62页。但由于“貊刀”记音写作“拍刀”“陌刀”“蓦刀”等,写法混乱,字形也不能反映字义,于是唐代前后的字典辞书便把这个兵器定形为“銆”或“百刂”,成为从金或从刀、百声的专字,而与貊地的联系便被切断了。

S.6267 P.3666 P.2653 P.2491

又按:“唐突”为双声联绵词,指顶撞、冒犯、亵渎。又作“搪揬”“搪突”“盪突”“湯突”“棠突”等,字无定形,其中“唐突”汉代已见用例,或是此词的初始形式。《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郑玄笺:“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S.107《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或在下贱,凡愚凶险,无所畏忌,詈天骂地,唐突胜己,试拤(挵)道士,公行不逊,以为凶健。”这是作“唐突”者。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一:“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无能制者。”其中的“搪揬”《大正藏》校记称宋本、宫本作“唐突”,圣本作“搪突”;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引作“唐突”,释云:“《字体》作搪揬,二形同,徒郎、徒骨反,《广雅》‘触、冒、搪、冲、揬也’,《字书》‘揬,揩也’。”“搪揬”大约是魏晋以后增旁字,释者多以“搪揬”为本字,传刻者也往往把古本的“唐突”改刻作“搪揬”,其实未必妥当。又作“湯突”“盪突”。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二一:“勿令不觉檀越持热器来湯突手面。”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八:“是时王与大众入寺驱逐诸人,诸人众多摒叠一边,大众乱闹,更相盪突,遂失衣不见而出。”Дх1166《善恶因果经》:“为人蛇体,从着轻衣盪突佛像□□(中来)。”后例“盪突”异本P.2922作“湯突”。隋阇那崛多译《大宝积经》卷八十护国菩萨会第十八之一:“自在游行背师教,搪揬如象醉无钩。”其中的“搪揬”《大正藏》校记引宋、元、明本作“搪突”,宫本作“盪突”。又作“棠突”。S.1824《受十戒文》:“不孝父母,不敬师僧,棠突圣贤,陵蔑道俗。”S.4407《说八关斋戒文》、S.543V《文样·戒忏文》都有相同的文句,其中的“棠突”S.4407同,S.543V作“棠宊”,“宊”为“突”的换旁俗字。《燕子赋》写本的“秃”“秃”正是这个连绵词的又一记音异写形式。

【一寸肠】

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青提夫人闻语:‘门外三宝,若小时字罗卜,是也。罪身一寸肠娇子!’”又云:“青提夫人一个手,托着狱门回顾盼。言‘好住来,罪身一寸{长}肠娇子’。”后例“长”乃“肠”字误书而未删去者,异本BD4085正无“长”字。

按:“一寸肠”指身体的一部分,“一寸肠娇子”谓娇子是母身的一部分。(10)《敦煌变文选注》:“以‘一寸肠’比喻亲生之子,乃唐人习语,犹云‘亲骨血’。”可参。古人把“肠”视作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与“心”等同,或“心肠”连用,甚或以“肠”等同于“心”。《南史·高爽传》:“孙抱为延陵县,爽又诣之,抱了无故人之怀。爽出,从县阁下过,取笔书鼓云:‘徒有八尺围,腹无一寸肠,面皮如许厚,受打未讵央。’”此以鼓讽喻孙抱皮厚无实。S.328《伍子胥变文》:“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禁(襟)。”“一寸愁肠”即“一寸肠”的扩展形式,“一寸愁肠似刀割”犹言“身如刀割”或“心如刀割”。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一):“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寸肠堪缱绻,一诺岂骄矜。”“寸肠”即“一寸肠”,诗中犹言“寸心”,异本(如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清玉钩草堂本《杜工部集》)作“寸长”,非是。《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司马贞索隐:“小颜云:心肠之内无他恶也。”小颜(唐颜师古)以“心肠”释“肠”,“肠”即“心肠”,可参。(11)陈开勇、龙延《说“一寸肠”》(《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76-80页)谓古代“肠”可指代“心”,甚是;但谓《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的“一寸肠”代指自己的“心肝宝贝儿”源自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三“失我穷肠子”(“穷肠子”指亲生儿子),似求之过深。

【灾分】

S.3872《维摩诘经讲经文》:“忠既行,孝既展,必见官高名位显。善神密护镇随身,自然灾分常除遣。”

按:“灾分”当作“灾氛”。不祥之气,灾异的征兆。“分”通“氛”。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明屠隆刻本)卷十三《周大将军司马裔碑》:“渝川毒水,僰道灾氛,地亡都尉,滩悲使君。”正用“灾氛”一词。

【攥】

P.2653《燕子赋》:“一冬来修理,涴落悉皆然。计你合惭愧,却我见王身。”俗书竹头多作艹形,故截图字形即“攥”字俗写。

按:“攥”谓揪住、抓住。唐菩提留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四大法坛品第八:“以金刚杵定印弟子手掌心中,当以前酥蜜香等,右手攥掷,一咒一烧,一称弟子之名满一七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五释云:“右手攥,纂括反,或从最作撮,《说文》三指撮,两体并通也。”又同书卷三九《不空羂索经》第十四卷音义:“爴攥,下纂活反,《广雅》云‘攥,持也’,《说文》正作撮,从手、最声也。”卷六二《根本毗奈耶杂事律》第二十五卷音义:“打攥,纂活反,《考声》云‘攥,牵持也’,《字林》云‘把也’,《文字典说》云‘攥,手取物也’,从手、纂声。纂音子管反。亦作撮。”据慧琳所释,“攥”应即“撮”的后起异体字。

猜你喜欢

变文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敦煌变文写卷整理思考
敦煌变文域外影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