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例

2022-04-06杨敏仙

云南档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籍培训班云南省

■ 杨敏仙

作者单位:云南省图书馆

1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沿革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记忆的情感依托和物质载体。云南省图书馆是全省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中心,据统计,截至2021 年末,云南省图书馆保存1949 年以前的古籍文献、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多达50 余万册(件),但这些书籍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不同情况的破损,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为此文献修补技术在云南便应运而生。

在清末时期,云南省昆明市曾开设一批书画修裱门店,其中以“含英阁”较为出名。“含英阁”掌柜刘文藩当时为书画收藏家,精于书画修裱,带有学徒张保善、杨福等数人。张、杨二人在业界享有盛誉,被世人誉为“滇南瑰宝”“滇裱巨擘”。[1]1951 年,张、杨二人入职云南省图书馆,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第一批书画修裱、古籍修复师。1952年,杨福之妻杨敬仙亦入职云南省图书馆,成为省图书馆第一位女性古籍修复师。他们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30 年直至退休。1979 年,杨福、杨敬仙之子杨利群继承父母技艺,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第二代专职修复师。进馆当年,杨得群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全国古籍图书修补训练班”,提升了古籍修复技艺,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云南省图书馆建设了一支专业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

2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及推广

2007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我省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播速度加快,云南省图书馆通过常态化传承和周期性培训等方式实现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向全省各州、市(县)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中小学、古籍研究机构及个人辐射的态势。现云南省内通行的古籍修复技法几乎都源于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培训。

2.1 常态化古籍修复技艺传承

云南省图书馆是文化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首批具有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现有古籍修复场所面积达500 平方米,设有8 个古籍修复专职岗,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古籍修复技艺,在多期古籍修复培训班上协助导师开展古籍修复培训工作,成为云南省的第一批古籍修复骨干。

2.2 周期性古籍修复技艺培训

2004 年- 2021 年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重点是汉文古籍修复。2012 年起,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团队潜心研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技法。2013 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开始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培养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人才,2014 年是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高峰时期,一年内就举办了4 期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截至2021 年,云南省图书馆平均每年举办2- 3 期古籍修复培训班,受训人员累计982 人次。如今,在云南省各地区藏有古籍的80%以上机构中,都有云南省图书馆培养的古籍修复人员。通过多年的传承和推广,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逐渐辐射全省各地,现云南省图书馆为全省共培养了30余人的古籍修复骨干队伍,云南省古籍修复人才已形成初、中、高三个技术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

2.3 古籍修复技艺近公众

云南省图书馆在每年的“4.23 世界读书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全民阅读推广月”先后组织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的古籍修复技艺观摩体验、晒技艺等活动,让大众观摩并亲自体验古籍修复技艺。同时,通过举办古籍修复讲座、展览等形式推广古籍修复技艺,让更多人参与和关注古籍保护工作。

3 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成果

2004 年以前,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的重点是善本古籍,修复人员1- 2 人既是书库管理人员,又是古籍修复人员。2004 年5 月,云南省图书馆正式建立古籍修复组,由馆长直接分管。2008 年7 月,云南省图书馆获得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在国家文物局备案。2009 年,云南省图书馆被命名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给予了古籍修复设备、修复材料和部分资金的支持,使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一时期,云南省图书馆修复的重点是云南地方志和地方文献。2012 年以来,云南省图书馆修复团队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技法,以多种方式开展彝文、藏文、东巴文、傣文等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

2004 年至2021 年底,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共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1748 册100720余页,彝文古籍255 册14220 页,藏文古籍2566页,傣文古籍9 册360 页,东巴经古籍40 册491页,修复拓片90 幅(68 平米)、拓印拓片741 幅(约300 平方米)。在修复的古籍中,多种汉文古籍和彝文古籍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云南省图书馆以多种方式开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业界的一致认可。

4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创新与发展

4.1 古籍修复技艺创新

2004 年至2018 年,云南省图书馆在修复“纳格拉藏经洞”的藏文古籍时,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创新性将狼毒草根的韧皮纤维制成狼毒纸浆,与定制的构皮纸浆混合进行修补,成功研制了“人工纸浆补书法”。之后,将“人工纸浆补书法”应用于彝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的抢救修复。“人工纸浆补书法”这一开创性的尝试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业内专家的认可。[2]

4.2 古籍修复知识创新

自2004 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便制作了简易的电子修复档案。2016 年起,云南省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及对国内一些权威古籍修复理念的认识,对古籍修复档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档案”。通过构建“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档案”全程记录修复过程,并在修复工作完成后对修复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档案”在云南省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上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古籍修复培训班上,每位学员按照“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档案”构架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每位学员通过撰写古籍修复记录,把工作经验、操作手法,甚至潜意识的心理反应、条件反射和直觉等方面可意会而难言传的知识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记录和描述。[3]导师也可根据学员撰写的古籍修复记录了解学员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对技能的错误性理解进行及时纠正。

4.3 古籍修复技艺传承方式创新

云南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的作用,通过师带徒、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多期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对古籍修复技艺进行传承和推广。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古籍修复技艺涉及多个世居民族,成为一个多民族共享的技艺。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长期以来,汉文古籍和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交相辉映。云南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播涉及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修复技法。2022 年,云南省图书馆以当地民族文字古籍资源为依托,开展民族文字古籍专项保护工作,在省内实施“藏文古籍”“彝文古籍”“傣文古籍”保护中心示范项目建设,并鼓励各示范点建立“民族古籍文献提供中心”“民族典籍博物馆”及“民族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系统保护、传承和弘扬云南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在云南举办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中,每一期培训班都有5 至8 位以上的馆长或副馆长参加培训,动手学习古籍修复,对于促进古籍修复工作形成良好的古籍保护氛围起到引领作用。

三是传承方式断创新。云南省图书馆通过举办现场体验活动、在新建典籍博物馆中专门设置修复参观体验区域,使古籍修复进入大众视野。2021 年8 月,云南省图书馆内成立了“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保护传拓研习馆”,2022 年云南省图书馆建设了云南典籍博物馆,并在两个馆内置古籍修复展示互动区,拓展古籍修复的社会教育职能,推动古籍修复技艺的社会文化传承。

5 云南省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工作的展望

5.1 与高校联合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长期以来,古籍修复多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技艺,这种模式传授的是修复技术层面的经验,而古籍修复工作内容涉及版本学、文献学、古汉语、美学、材料学、造纸术、古籍装帧发展史、图书保护技术等方面,这些知识非古籍修复过程中直接产生,只能靠高等教育来完成。高等院校具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科研设备齐全,具有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将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与高等院校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能够更快、更全面地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5.2 扩大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范围

从云南省图书馆历年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招生统计数据来看,每一期培训班招收学员均有30 人左右是重复参加培训,通过近10 年的培养,这一批人员目前已成为云南省古籍修复骨干,但却存在年龄偏大问题,有一部分修复人员已达到退休的年龄。在今后的培训中,要注意培养具有年龄梯队的修复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古籍修复技艺有序传承。另外,在修复少数民族古籍时,引入民族文字古籍专家参与修复很有必要。由于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独特性,能识读文字或了解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人并不多。据笔者多年来参加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的经验来看,修复人员需简单识别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及符号,了解其文化背景,从而了解古籍的破损成因,再选择恰当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研究专家参与修复,对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修复实践将会起到导向、参考和借鉴的作用。[4]

5.3 注重古籍修复理论研究

由于古籍修复技术种类多,且古籍修复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多方面的,在古籍修复的工作实践中,更多的知识内容属于隐性知识,其中包括许多难以言表的技能经验、技巧或诀窍等。古籍修复师应将古籍修复技艺经验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尽量使其量化,形成一定的规律,而不是“差不多就行”。比如古籍修复用纸常用“宁厚勿薄”“宁浅勿深”来表述,这个度如何掌控就是个普遍问题。而古籍修复过程中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多的,都值得我们去摸索和探讨。修复人员需开展古籍修复技艺的问题分析,并探究古籍修复的理论依据,对古籍修复实践进行理论总结,从而提高古籍修复和保护技术的水平。[5]

5.4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古籍修复技术的向前发展,古籍修复正在由经验修复到科学修复的转变。近年来在古籍修复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方法,使传统古籍修复技艺赋予了科技含量,如纸张的酸性检测、脱酸技术的研究、机器补书机的运用、传统写印材料的研究、古籍修复用水的研究、矿物质染料和植物染料的研究及传统小麦淀粉浆糊取代加矾的化学浆糊等。云南省图书馆近年来采用科学检测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古籍修复,实现相对准确地选取古籍修复用纸,并采用相应的办法处理对应的问题。通过仪器设备对古籍的病害或相关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分析,得到相对准确可靠的数据,再采取相应的修复方案进行修复,使古籍修复进一步科学规范化。

结语

古籍修复技艺对挽救濒危文献、保护文化遗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极积的作用。让古籍修复技艺薪火相传,引导古籍修复技艺的良性传承和发展,我们承担着光荣繁重的责任。

猜你喜欢

古籍培训班云南省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我是古籍修复师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