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专辑“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发展史”主持人语

2022-04-06吴翔宇

写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阈限母题视域

吴翔宇

儿童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儿童”与“文学”两个关键词上。以儿童性和文学性为基点,可以追索儿童文学的本体及意涵。儿童文学写作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这与其天然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成人作家与儿童读者的分立,使得儿童文学能在“两代人”的审美沟通中敞开广阔的话语空间。因而,这种难度写作体现为成人作家既要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心理,又不能放逐自身的审美品格。这样一来,两代人思想、语言的转换就变得十分必要,并且要调适两者审美意识的差异及紧张关系。儿童文学不是成人文学的微缩版,也不能视为成人文学写作的“余墨”,而是自成一格的文学主体。儿童文学在“为成人”与“为儿童”上有着两歧性和暧昧性,如何以浅易来书写深刻是其写作无法回避的难题。

儿童文学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真空文学”,它尽管聚焦儿童但不局囿于儿童。作为人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始终关注人的历史、社会等要素,是对儿童“完全的人”的一种价值建构与审美观照。中国儿童文学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学,在儿童的发现归并于人的文学时,儿童文学也自觉汇入了百年新文学发展的整体序列之中。近年来,学界特别关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一体化”问题,这对于确立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各自的本体属性具有重大意义。本人认为,在考察两者“一体化”的同时应植入“主体性”的意识,从而为两种文学知识学科化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观念。基于此,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文学视域中考察儿童文学的主体性也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百年新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质素也自觉地楔入中国儿童文学的知识体系中,在不断汇聚中外儿童文学资源的同时也开启了对话,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传统。

为了更好地推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研究,《写作》杂志推出一组“儿童文学”专辑,这一专辑共3篇文章。张梅的《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成长母题——以〈西游记〉为例》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但却存在着成长母题。该论文以《西游记》为例,揭橥了中国传统小说被西方文学批评话语所遮蔽的民族性质地,对传统文化之于成长母题的意义建构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中国古代小说确立主体性的批评价值体系提供了启示。吴翔宇、任超的《幻想的越界与限制——〈猫头鹰恩仇录〉“凯尔特神话”的阈限写作机制与功能》提出“阈限写作”的概念,从《猫头鹰恩仇录》“凯尔特神话”的书写中洞见了幻想“越界”及“受限”的逻辑怪圈。这种突破单一化的阈限参照,为解读儿童幻想小说提供了互为主体的新方略。王帅乃的《〈小房子〉的斜阳重奏曲——透析绘本的三维叙事艺术》聚焦绘本《小房子》的叙事艺术,从文字、绘画和书籍设计的“共构”中开掘其内蕴的怀旧牧歌主题。这种通过叙事形式来透析文本深层意蕴的研究,是研究绘本“图文关系”的一种有效探索。整体来说,这三篇文章都以文本细读见长,涉及儿童文学的多种文体类别,自觉运用切近儿童文学本体的研究方法,是儿童文学写作研究领域的新成果,特向学界推荐。

猜你喜欢

阈限母题视域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过渡礼仪视阔下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分析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仪式过程理论“阈限”范畴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