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烛光

2022-04-06郑广武郝永飞

时代报告 2022年1期
关键词:腾飞

郑广武 郝永飞

延津,是一片沧桑古老的地方。

历史上,九曲黄河在这里流淌。曹操一统北方决胜之战——官渡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场重要战役是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里还是一片丰收的沃土,瓜果飘香,金麦荡波,勤劳智慧的延津人耕耘出了烫金的“国”字号小麦,如今,这个“国”字牌小麦成了“国酒”茅台厂家的御用小麦,“国”麦品质好、产量高。2020年蒙金土壤“千亩丰产方”,亩产高达855.2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这是一块厚重的土地!

这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土地!

刘存才,在这里生活了近百年,作为德高望重的延津教育人,他是一座富矿,一座令人仰慕的富矿!

这位93岁的鲐背老人,退休后整整30载,他一直都在负责学校的教育基金和安全保卫工作,除公务外出,他每天坚守岗位殚精竭虑地工作长达12个小时以上,而每月却只领380元的补助,对此他无怨无悔,他凭着一个党员的初心使命默默奉献了几十年。这几十年,他先后筹资258.2万元,资助588名贫困生跨入高校大门,让一个个贫困家庭靠知识改变了命运;91岁离岗后,他又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把倾情倾力节俭宿食一生购买的1万多册、价值20万元的藏书,全部無偿捐给了社会。他说,他要让书代替他继续闪光发热。

他的大爱善举令人感动!

当地《平原晚报》《新乡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事迹竞相报道,《教育时报》还特发了专版。

他被评为“河南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河南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一个暖暖的春日,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延津一中,对刘存才老人进行了专访。

学校家属院,位于校区东邻,与校区一墙之隔,通幽的巷子是排列整齐的独门小院,在巷子的偏西头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并不高大的大门两旁却长着两棵高大翠绿的大棕树。树干笔直、根深叶茂、树枝肆意张扬,舒展着像两把巨伞直刺青天。远远望去极醒目,及至近前举目仰望,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一道风景,一道独好的风景!

院子门开着,小院不大,坐北朝南。主房是一座极普通的两层小楼,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显得有点儿陈旧,主房两边还有厢房,院子靠西边搭着架子,上面爬满绿色藤蔓,下面栽种的是花木。这时,院子里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正在给一盆盆石榴花儿浇水呢。5月的石榴花开得鲜艳夺目,恰似束束燃烧的火苗,映衬在老人红扑扑的面颊上,连胸前佩戴的党徽也映衬红了。

这是一幅人与景、景与人构成的炫目醉人的美景画面。

“60入党、90退职、乐于奉献70春秋,奋战一生,感动中原”,这是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年11月7日敬赠给老人的匾额。这匾额不仅是对刘存才的形象展示,也是对他一生事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他用人性、美德、心血、智慧,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扶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论述,扶贫先扶智,他释放了毕生的热能,做到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刘存才93岁,鹤发童颜,体态微胖,虽说看上去有点老态龙钟,听力也有所下降,但眼神还好,大脑思维清晰敏捷,精神头还蛮好。

观之霭然,近之亦亲。他对弟子如父如兄,爱生之情浓烈,凡弟子遇到学业或其他难坎,他闻之必过问;他智慧过人,遇到棘手的事又敢拍板、敢担责,凭着热血和正义,他曾化解了不少弟子的所谓大事、难事。花开花落年年如此,一批一批弟子在他的目光中渐行渐远,有的人、有的事他可能已经忘记,但弟子们却把他这位恩师刻在记忆里,铭记终生。

早年间,刘存才有个学生名叫司光珍,因出身不好,在当地求学困难想到延津来上学,结果也碰壁了。正在黯然神伤准备返回的时候,正好被刘存才碰见了,刘存才问明情况后,当场表态:“上我班吧,我管!”

就这样,司光珍成了刘存才的学生,老师的善待让司光珍能够一门心思读书。后来,司光珍没有辜负老师的殷切希望,考上了大学,还做了新乡火电厂书记兼总工程师。

在日常工作中,刘存才总会把学生的难事当成大事来办。

一次,他在查看学生宿舍时,意外听到女生宿舍传来阵阵啜泣声。一问才得知家里无力助她上高中、上大学,她想上师范。

于是,刘存才当即与汲县师范马校长联系,小女孩很幸运,递补上了汲师,后来还成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干部。

当今社会面上人们普遍存在等价交换的世俗观,刘存才不能给人家创造啥经济和社会效益,助学时听些难听之言、遭遇些冷遇也在所难免。他能理解,也不会放在心上,他明白别人的不理解,况且自己这么大岁数了,早该颐养天年,早该子孙伺候了,哪有他这样的人,还废寝忘食去忙活助学呢。

他胸宽气量大,心里能盛事,不管别人咋想,他是一心扑到助学上。对助学基金财务账,他做到日清月结;每天校园治安巡逻不间断;给退休教师发报纸;大学录取期间入村入户调查贫困生情况,对贫困生资助排序定措施;每天伴随着日出日落,手机白天晚上铃声此起彼伏,他真是个大忙人啊!不得不佩服老人哪来那么大的心劲儿呢?白天脑子里想的是助学,夜晚睡觉仍在思考。就连吃饭、走路时大脑还在为助学的事儿转圈呢,整天想的都是贫困生,只要他听到看到,就会倾心为之,每年考上大学的贫困生,他都会尽量想办法资助,对每个贫困生摸家底、细排队、巧谋划。能多争取一个是一个,能早一天落实学费就早一天心安。

2002年,19岁的张凤妍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个7岁父母就离异的苦孩子,一直与七旬祖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她的记忆里,很少穿过像样的衣服,对张凤妍的情况,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找校领导汇报后,遂到县直机关筹资。为了赶时间,他让张法祥老师骑着摩托车带着他筹资。每到一个单位,他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讲一番助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寒门弟子家庭贫困求学的艰辛,资助人崇德向善当有好报的内容。人们常常被这个善心善意的老人打动,很多通情达理的人,都会主动提出捐款。

眼见他走路一溜风,说话条理清,用张老师的话说:“他恁大岁数了,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心劲,就不知啥是使荒(累)。”

好在他们辛辛苦苦奔波多日后,终于为张凤妍争取到了1.35万元的助学金。随后,刘存才还主动联系到县水利局进京的车,又把张凤妍捎到了学校。

他这才满意了!

申请助学金,让富贾济贫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总基调。

这不,一天下午,他在大街上走时脑子里还想着贫困生陈淑洁的助学金事儿呢,一时半会儿没想出个啥名堂,正在发愁。

突然,一辆明晃晃的黑色高级小轿车“嘎吱”一声停在他面前。他正纳闷呢,一位漂亮的中年女性打开车窗玻璃,微笑着朝他摆摆手,问道:“老师,您咋了?我送送您吧?”

刘存才一抬头:“噢,是李艳啊。”李艳是他教过的一个学生。如今,这李艳可是县城一家纺织厂的厂长,有名的企业家,还挂着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的头衔。

刘存才微微一笑,连声说:“不用送,不用送。”

他心里在盘算怎么把李艳和陈淑洁粘巴到一块儿。想不到正闹心时,半路上杀出个李艳来,岂不是撞到了他的“助学网”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刘存才对李艳说:“好长时间没见你了,你不用送,我坐车上跟你说句话。”他抬腿上了车。坐在李艳旁边后,他反倒沉默了,愁眉苦脸,还不住地唉声叹气。

他这个样子还真把李艳吓了一大跳,她以为老师遇到啥大难事儿了,急忙询问道:“老师,您咋了?有啥事您跟我不用隔句,只要您个人的事儿,能帮的忙,我绝不会含糊!”

刘存才忙说:“哎,李艳你别说,我还真遇到一件大难事儿啦。”于是,他就把陈淑洁考上南方医科大学又是本硕博连读的事儿,及她母亲裴明芹领着女儿找到他哭诉家里困难的事儿,一股脑儿全给李艳说了。他说:“李艳,我当时咋也没想到这娘俩会找到我哭诉,一个单亲家庭又没有经济来源,要一下子拿出8年的学费,那是天方夜谭。我见娘俩真作难,一时心里也不是滋味,就拍着胸口说了大话:‘别管了,学费交给我!’”

“我大话是说罢了,还是当着人家娘俩面说下的,可事后想想,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想出啥子辦法呢?要是不给人家兑现,我这回老脸可是丢大了,还丢出咱县了。李艳,你说这事儿老师能不着急上火吗?”刘存才边说边沉重地叹息:“这不,老师正作难呢,偏巧遇见你,兴许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

“扑哧”一声,李艳笑了:“哎呀老师,我以为是您自己的啥大事呢,闹了半天,原来不是您家的,是您想让我资助贫困生啊。”李艳说到这里,望着老师苍老愁苦的面容、如雪的白发,心头一热说道:“老师,您别为难了,您的忧愁就是学生的忧愁,陈淑洁8年的学费我包了!”

李艳一句慷慨的话,让刘存才久悬的心落地了,他感觉到这是自己听到的最好听、最愉悦、最暖心的话。

刘存才,一位93岁的鲐背之人,许是心态好的缘故吧,人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些,看上去精神头蛮好,做起事来手脚还算利索,走起路来常常也会大步流星,让人好生羡慕啊!更让人称奇的是,他居然眼不花、耳还灵、记性还特好,且记人记事特准。要是让他惦上的人和事,那可是说啥也会念念不忘啊!

他记住了杨光喜,还与人家建立了好关系。

杨光喜,早年是新安县委书记、洛阳市委书记,后来调到省里当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了。2002年退休后,他创办了“河南省博研基金会”。这个基金会主要面对河南每年高考理科前100名、文科前20名的优秀学子奖励,每人奖5500元,直到读完博士,对出国留学的另奖。

当年,延津一中的任珊珊考上清华大学,她进入了杨主席的视野。一天,省招办给延津一中校长郑崇旺打电话,说是省领导和省武警总队领导要到任珊珊家走访。

任珊珊家住司寨乡小留固村。

那天,省领导在郑校长和刘存才的陪同下,走访了任珊珊的家,在结束走访返程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郑校长有意让刘存才坐杨主席的车,让他跟领导再聊会儿,好进一步加深印象。是年,刘存才75岁,杨主席也是70挂零了,俩老头子说起助学的事儿,那话稠得跟开闸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

任珊珊的事儿过后没几天,刘存才又为蔡璐的事犯难头疼了。蔡璐是原阳籍学生,在延津县一中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蔡璐家穷,还不是一般的穷,一个四口之家,奶奶常年卧床,父亲又是一级残疾,整天下不了床。一家两个重病秧子,常年吃药看病,蔡璐上学费用、家里花销全指望她母亲种那四亩薄地了。蔡璐的家境,刘存才走访了解后记在心里,他有心为这孩子申请国家和省助学金,可人家划了硬杠,她不够条件,没办法。

为蔡璐筹资读书的事,让刘存才放在心上,心里感到隐隐作痛,究竟这事该咋办呢?就在这时,他突然得到一个消息,自己教过的一个学生正好在原阳县当主抓教育的副县长,心想找找他,兴许有门儿。他心里急,又坐不得慢车,他提着心劲儿硬着头皮一连去了两次原阳。一次人家外出了,另一次是人家调走了。这两次,他拿出了很大勇气和决心,结果失望而返。

申请无望,找关系无门。

蔡璐的求学梦似乎真的走进死胡同了。

不放弃,绝不放弃!助这个命运多舛的贫困之家一臂之力,能救一人就活一家。此刻的刘存才焦虑、困顿、无助。茫茫人海,他在茫然无措地寻觅那个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人。想得脑仁子生疼。

“杨光喜!”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在他脑海里闪现。他眼前一亮:对,就找杨主席!

刘存才深知蔡璐不够助学条件,可自己招数都用尽了,人家杨主席毕竟是省领导,想必神通广大,说不定会有啥奇招妙法。

打定主意后,他还真就去郑州找杨主席了。不过,去时他还非拉上郑校长和他一块儿。见了杨主席,俩人自掏腰包想请领导吃顿便饭。谁知,人家东道主杨主席非自己花钱请他俩不行。

说起蔡璐之事,杨主席也犯难了,也没想出啥好法子。刘存才虽说人执拗,可缠磨人的本领高着呢,橫说竖说他就是抓住杨主席不放,他说:“杨主席,我是玩把戏躺地上,没辙啦!”

他看着杨主席,又说:“您给支个招吧,知您作难,算是我求您了,我实在不忍心看到穷人家的孩子,为了学费断了大好前程的事儿发生啊!”

他在给杨主席说蔡璐和她家情况时,越说越激动,说着说着眼圈儿都发红了,他只差没在人家领导面前掉下眼泪。

这一幕,杨主席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目睹比自己还年长几岁的刘存才,为人家孩子助学自己作这么大难,他是把压力责任自己兜着,把快乐幸福留给别人。他还真于心不忍,终于,他动了恻隐之心,说道:“蔡璐的事先按‘号外’处理,也就是说,不作为资助对象,头一年给5000块钱,先让蔡璐去上学。”

这次,尽管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从杨主席那儿应该说是开了个口子,就是这个口子,让他倍感欣慰和温暖。

几天后,刘存才又下郑州,这回,他是与在新乡市法院工作的蔡璐的堂兄一起去的,目的还是专门找杨主席说蔡璐的事儿。当天又无果而归。

之后,这件事就一直沉甸甸地压在了他心头。他咋想都不能后退,不能前功尽弃。于是过了几天,他又三下郑州。

这一次,他是有备而来,还想再加加力,于是,他就让校长郑崇旺再次跟他到郑州去。农历腊月二十七,正是年末岁首年味渐浓之时,在省城的杨光喜主席,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意外收到两位延津教育人送来的新年大礼——“德劭惠民”牌匾。

这份礼物虽不算太厚重,但却意味深长,刘存才感恩杨主席,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敬仰之情。同时,不可排除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他对蔡璐之事煞费苦心,其后顾之忧一日不除,他就不到黄河心不死。想来想去,就用上了这个土法子,想借此再将杨主席一军。临别时,他们还特意向杨主席发出邀请:“欢迎领导明年春暖花开时到延津去视察。”

杨主席深谙其谛,频频点头:“好,好!”

从郑州回到家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每一日,失望和痛苦都与他相伴而行。

一晃就是“五一”假期,刘存才的心凉到了冰点。

“五一”節上午,他无心出门,无心去街市,便独自躺在床上,犯难发愁:蔡璐的事儿真的就没有一点门道了吗?

“咚咚”,有人敲门:“有人吗?老哥在家吗?”

咋听声音似曾熟悉,“有。”他应声答应道,翻身下床。

门推开了,进来一个人开口道:“老哥,你好!”

刘存才抬头一看,一下子愣住了:“哎呀,杨主席。您咋摸来了?”

刘存才一下子精神起来,满脸的笑容就像开了花,他赶前一步,一把握住杨主席的手说道:“您看大过节的,您也不歇歇?大老远地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让我好好准备准备,中午咱哥儿俩好好喝一场。”

杨主席笑而不答,却拉住刘存才的手就往外走:“老哥,这不想你了嘛,就过来了。走,咱到蔡璐家看看。”

惊喜,莫大的惊喜!

车上,两双手还握着,紧紧地握着!

蔡璐家的贫困,出乎杨主席的意料。一家四口,俩重残人,低矮的小瓦房,破旧简陋,室内没有一样像样儿的家具。

这样的贫困,在农村也是极少见的。

杨主席的心怦然而动,他当场拍板:“蔡璐正式纳入‘博研基金会’资助对象,从入学到毕业7年,资助资金3.85万元。”

刘存才的坚持终于修成了正果。

蔡璐和家人心头关于学费的阴霾被一扫而空,久违的笑容爬到了这一家人的脸上。

但凡要成事,要做成好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会有一个等待过程,有时还会遇到一波三折,使等待变得愈加漫长。等待煎熬人心,等待过程也是考量一个人的气度、耐心、毅力之时,偏偏刘存才又是那种直肠直性、风风火火之人,但真在助学时碰到棘手难缠事时,你别说,人家还真有那份耐心、不温不火、软磨硬缠,用水滴穿石、绳锯木断的心劲儿,生生把不可能办成的事儿都变成可能了。

20岁的毛头小伙洪腾飞,那年高考时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要搁到好家庭,哪怕是寻常百姓家庭,还不正儿八经地摆席开宴,还不把邻里亲朋聚一块儿好好热闹一场?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学校是喜庆事,也值得乐呵一场。然而怪了,洪腾飞乐不起来,洪腾飞的家人也乐不起来。一家人脸上不见个笑脸,更别说坐一起吃个舒心团圆饭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反常之举。

其实,原因也简单,就是洪腾飞的家很特殊。特殊到一家人过去的“上调”上。洪腾飞一家本是农村人,前些年,非农业户口吃香时,洪腾飞他爹把一家人的户口全都倒腾成非农业了,“光荣”了没几天,农村老家调地时,当时家里耕种的土地也都被村集体收走了。在城里,洪腾飞一家人没有房,就在他姥姥家借住,这一借就是多年,后来,他姥姥家人口多了,住不下了,他家又得腾房,当时又没有钱买房,但还得必须搬走。搬哪呢?外出租房也租不起,这让一家人备受煎熬,最后,洪腾飞他爹到街上找个旮旯角搭个大帐篷,洪腾飞姊妹6个和爹娘8口人,就在这个街角“帐篷家”安营扎寨了,一家人吃喝费用还有姊妹几个的学费,全凭洪腾飞的爹娘打火烧、卖矿泉水维持。

洪腾飞的家贫,屋漏偏遇连阴雨,这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之家,还是计划生育超生户。洪腾飞当时申请的助学金,想不到第一时间就被这一“罪名”卡住了。

唯一的希望被掐断了,一家人能乐起来吗?常言说:茄棵上滴溜不死人。刘存才得知后,心里不是滋味。好端端的一棵苗子,日后会长成参天大树,不能因为眼前的“罪名”、因为家庭的贫困就断送了孩子的大好前程。他要打破藩篱、突出重围,要助推洪腾飞一把,要助推洪腾飞的家庭一把,让这个贫困扎下深根之家,通过孩子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拔除穷根,让洪腾飞和他的家庭,实现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腾飞之梦!

他铁了心,洪腾飞的事他管定了!

于是,刘存才走进了校长——他的学生郑崇旺的辦公室,两人商量后决定钻天拱地也要资助洪腾飞,确保洪腾飞如期到校读书。他俩临时凑了1200元,让刘存才先给他家送去,随后又为洪腾飞申报了“新乡市英特纳”助学金2500元。但这点费用对洪家是杯水车薪,要彻底解决洪家学费的后顾之忧,唯一办法是争取省西部助学基金,可问题是,洪腾飞没有报上名,眼瞅着大好机会白白流失了,刘存才心不甘,他想豁出老命拼一把,遂到县有关部门去询问,人家明确告诉他:“不行,太晚了!”

一句话把他噎住了,老半天才缓过劲儿来,这一缓,拗劲儿也上来了。他就对人家说:“晚事就不能快办吗?晚事坐快车,加速流程,这晚事不就不晚了吗?不行,我到市里、省里专程去送表。”

他据理力争!

按照县里规定,星期一要务必送表到省里。然而,摆在面前的大难题是,仅有的两天时间却是双休日,机关不办公,而他还必须在双休日里完成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两家部门的审批。

他不惧困难、迎难而上。想想自己现在多努力争取一把,日后就会改变一个孩子和整个家庭的命运,这事儿慢不得、等不得。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就像出征远行的战士,浑身上紧了发条。星期六一大早他就先后跑到县教育局和县委宣传部,结果白白等了一天。第二天,他又起了个早,起来后洗了把脸,夹着皮包就匆匆忙忙往外走,路上经过一个烧饼摊,买个烧饼边吃边走,今天他要再去碰碰运气。他先后到两个单位门口蹲守,眼巴巴望着大门口,盼着有人进出,盼着有奇迹出现。门卫见他有点奇怪,笑着问他:“老先生,您也不电话预约呀?就在这儿蹲守,礼拜天谁会上班?”

刘存才无语,只是“嘿嘿”一笑。

从早到晚,他不敢轻易离开门口,结果还是白等了,无果而回。到了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好不容易盼到星期一早上,天还没大亮,他就起了床,还是夹包就走,他不敢在家等吃早饭,怕误了正事。从教育局到宣传部中间有三四里路程,可想而知,这一路上,他的步子迈得该有多快啊!

谢天谢地,到上午快10点时,他终于完成了两个部门的审批,又急匆匆地赶到主管部门去交审批表,谁知,人家收表人兜头泼他一盆冷水:“太晚了,交不上了!”

炭火遇到冰块,“哧哧”冒烟儿,老人心里那个难受啊,真跟刀割一样疼。

此时,他也顾不得看人家的冷面孔了,着急忙慌往街上赶,他要打车去郑州,他心里憋着一口气:“你不收我表,大不了我自己送。活人还能叫尿憋死,咋地!”

车到郑州,他又坐出租车,紧赶慢赶到了省文明委。此时,已是到了下午下班的时间了,他分秒必争来不及喘口气赶到机关后,结果人家又当头泼给他一盆冷水:“下班了!”

闻听此言,他心里像被人狠狠地捶了一闷棍,瞬间头有点大。他站在楼梯口,心里起急冒火,也顾不得想那么多了,冲着三三两两下楼的人扯开嗓门就大声吆喝起来:“哎,我说谁是文明委的同志?谁是文明委的同志呀?”

这一招还真灵验。一位下楼的女同志应声向他走来,问明他情况后,人家向他报过姓名后,伸手接下了表。

他心里惊喜,要给人家解释晚送表的原因,人家客气地摆摆手:“甭说了,回去等调查结果吧。”

他心里踏实了。

等待,一个又一个日日夜夜,一直杳无音信,他坐卧不安,就跑到洪腾飞的家去打听情况,一问才知道,原来人家早已调查过了。

又是等待,又是急躁不安。等一天又一天,他心里感到压抑、感到折磨,怕费劲弄成的事儿到头再生出变故来,再黄了,岂不白费功夫?不行,他又给校长汇报,觉得很有必要到省城再去一探究竟,省得在家整天心神不定、愁眉不展。

次日早上,他和洪腾飞的母亲俩人坐长途汽车又赶到郑州,到单位一问,人家说批过了。刘存才似乎还不明白,不无担心地说道:“哎,俺咋听说被拿掉了?这次俺是专门跟学生家长再给您说说家里的情况。”

还是那位女同志,不接他的腔不说,还扭头走了。

刘存才心凉了:“哎,连个解释的话也不让说了,这回看来是真黄了。”

他正暗自思忖,不料,那位女同志却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笑眯眯地站在他俩面前问:“谁是刘存才?”

“我是!”刘存才上前一步赶紧答应。

只见那位女同志态度十分和蔼,微笑着说:“您恁大岁数了,还跑恁远来干啥?就在家等吧,您看,这不批了嘛。”

她边说边打开信封。

两人眼前一亮。批文上赫然盖着中央文明办、中宣部、教育部三个鲜红的大印章,这三个印章就像三颗红星在眼前闪闪发光。

“批了,批了,真批了!”刘存才愁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突如其来的好事,让人喜出望外。

洪腾飞的母亲感动得热泪满面,“噗通”一声跪在了刘存才和那位女同志面前:“谢谢您,俺孩儿有救了!”

女同志赶紧一把搀起洪腾飞的母亲,嘱咐道:“回去抓紧让孩子到校报到,别信谣言,要谢就谢刘老师吧。”

洪腾飞的求学梦,就这样如愿以偿了!

刘存才有个信念,助学路上哪怕钻天拱地、求神拜佛。再作难,他也不灰心、不泄气,只要能助贫困学生上学,他不惧自己人老面窄,自己吃不准、拿不下的事儿就拉个脸大面宽、名气高的人,跟他一起去。

郑美玉的事就是一例。

2010年,郑美玉这个农村女孩考上了东营钢铁学院。这孩子命太苦了。打小儿就爹死娘嫁人,可是吃尽了人间的千般苦,家里连一个心疼她的人都没有,是个从小吃邻居街坊的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考上学后,她愁得哭,班主任让她找刘存才,就这样,郑美玉忐忑不安地找到了刘存才,人未语泪先流:“爷爷,我想上学!”

刘存才安慰她:“孩子,别哭,爷爷一定想办法!”

刘存才心急,对前段捐助过的单位,在脑海里又一一过了场电影。突然,他冷不丁想到一个单位——延化公司。原来,在上次捐助活动中,一时疏忽,把这个偏僻单位给漏掉了。也真应了“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他心想:漏了好,正好漏给郑美玉,许是天意吧,延化公司就是为郑美玉准备的。想到这里,他热血上涌,刚送走郑美玉,他就疾风急火地让同事骑摩托车带他到延化公司去。走到半路,正好经过延津县委原书记张殿秀家门口,他想索性找老书记去。让他跟自己去趟延化岂不更有把握吗?

他推开老书记的家门,见到老书记说明了情况,老书记当即应允。两人正要出门,突然老书记又接到一个电话,有重要的事去不成了,老书记遂给他隔壁的邻居原县人大的王主任打电话,让他替自己和刘存才一起去延化公司办事。

两人到延化公司,找到董事长,董事长见刘存才还搬来了老领导,就跟他开玩笑:“刘老师,您这样弄,可是大马压头啊!您与老领导这样辛苦,又如此热心公益事业,我等之辈岂能袖手旁观?刘老师,就冲您跟老主任这片心,美玉上学的费用,延化公司一年资助1万元直到她毕业。”

“行!”刘存才站起身,走到董事长面前动情地说,“我代表郑美玉和延津一中助学基金会给您鞠躬了!”

刘存才郑重其事地向董事长鞠了一躬。

“使不得,使不得!”董事长急忙上前阻止,看他那副着急的样子,大家止不住地都笑起来了。

每当资助成功一个贫困学生,刘存才心里就觉得格外的豁达敞亮,就觉得格外的醉心舒服。不过,这种愉悦和幸福感只是短暂的,摆在他面前的更多的是一条条坎、一道道难题。他做了一辈子的数学老师,也解了一辈子数学方程式,可以说,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都是一道方程题,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破解,而破解的途径就是他面对的一个个关口,他要攻关,还得采取多种途径和办法,甚至为了成功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他还有过同时打上一对父子的主意,并下决心盯着,他这一盯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盯出个子丑寅卯不收兵之势。

学生刘树发,原阳县人,在延津一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巧的是姊妹三人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得10多万,家里也没有啥进项,日子很清苦,面对仨孩子的高额学费,家人一筹莫展,其父找到刘存才让他想法帮帮忙。虽说不是一个县的,他也满口答应了,也毫不犹豫地接手了。接手好说,咋给人家办,咋能给人家办成,这让他好生为难。一诺千金,绝非儿戏。为这事,他还真犯愁了,真没少动脑子,真没少跑腿。忙活了几天,总算有点收获:他打探出自己上小学时的同学的儿子在原阳县当县长,这消息着实让他按捺不住地高兴。他要当个敲门砖,为资助刘树发,他要拉下面子去拱拱这“县太爷”的门。

这天,他兴冲冲地来到原阳县政府,谁知门卫挡住不让他进,他冲着人家就来了一句:“我是您县长他叔哩!”门卫也不马虎,笑着说:“您这位老同志好可笑,您刚才说您姓刘,俺县长跟您不一姓,您咋会是俺县长他叔呢?”

老人一听,有点着急:“咋了,你不信?他不但喊我叔,我还是他老师呢,你得给他通报一声。”

门卫听他这样一说,只好拿起电话询问,这才得知县长不在家,去市里开会了。

这个消息,让老人一肚热血温度骤减,一丝失望袭上心头。

回到家,老人对原阳之行无功而返并不死心,他想,见不到县长倒不如先见见他爹,反正这事离他爷俩弄不成。老人打定主意后就马不停蹄地去找县长他爹。没咋费事就找到人了,见老同学开口道:“想你了,老同学,看你这身子骨还挺硬朗。”说着,把带来的水果放到桌子上。

老同学看看他:“想来来呗,还带啥东西呢,有啥客气的,有啥事就说,知你是个大忙人。”刘存才嘿嘿一笑:“跟你说话也不用拐弯抹角了。”他就把刘树发姊妹三人,考上大学家里困难想让资助的事一口气说完了。末了才说:“这不,想请老哥出面,咱去原阳一趟,跟俺大侄子说说,看能不能想个法子,帮助刘树发姊妹几个上学。”老同学听完,连声赞叹:“好事,好事啊!”

“那你得给俺侄子打个电话吧。”刘存才趁热打铁,老同学倒豪爽,遂拨通电话向儿子说明情况。还特意叮嘱道:“人家困难,培养人才哩。想法帮衬人家一把。”

电话那头说了句:“我调查调查。”

过了两天,刘存才给学校汇报了情况,学校遂派车拉着刘存才和他的老同学,直奔原阳去询问情况了。

县长见刘存才为一个外县孩子上学的事儿这么上心,还搬来了他老父亲,眼见俩老头岁数大了,还为助学的事儿辛苦奔波,有點动情:“您俩还来啥嘞?这是我分内的事。一家出3个大学生,也是原阳的奇闻,也是原阳的骄傲。这事我当然要管了。”说着,当即给路寨乡政府打电话,要求乡村两级务必发起并做好为刘树发姊妹三人上大学捐款活动。接着,他又拨通县财政局负责人的电话,要求财政局予以救济确保刘树发姊妹三人上大学无后顾之忧。

在刘存才不懈努力下,不几日,刘树发姊妹三人上大学的费用全部得到落实。

刘存才心头的一块石头,“噗通”落地了。

捐资助学对刘存才而言,那是他退休后最乐意做的事儿。他清楚地知道,助学虽说是一件公益事儿,可真正做起来并且还要做好,那可是困难重重。现实摆在他面前,这就要求助学也要跟进,要多渠道、多举措、全方位筹资。常言道,打铁先要自身硬。刘存才助学先从内部挖潜。

亲情圈里,刘思学成了他的“潜力股”。

刘思学何许人也?此人与刘存才同为塔铺太平庄人,退休前,在国家纺织工业部工作,做过部长秘书,这在太平庄可谓是京城“大官”。刘存才与刘思学两人有特殊关系。论年龄,刘思学比刘存才长5岁;论辈分,又是同宗同姓同族,刘思学是刘存才的侄儿,两人系叔侄关系。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层师生关系,刘思学当过刘存才的小学老师。两人既是叔侄关系,又是师生关系,所以平素联系多,关系好。又都喜爱读书学习,刘思学给叔寄《炎黄春秋》全年合订本,20多年不间断;刘存才则把侄子整理的《延津民间故事》推荐给《延津大事月报》发表,两人的感情靠亲情延续,靠书本知识寄托。这种亲情不但弥足珍贵,而且日久弥新。在京城的刘思学对家乡有着浓浓的乡愁,年龄越大,这种眷恋之情越浓。叔侄之间的联系愈加频繁。

一次,刘存才得知北京宋庆龄基金会资助贫困生的消息后,遂给侄子打电话,让其帮忙联系。

宋庆龄基金会主要是对老区、山区、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帮扶。

刘思学遂第一时间联系上了宋庆龄基金会,他不负重托,延津一中通过他与北京宋庆龄基金会建立了关系。

一次,刘存才与延津一中副校长杨立泉到基金会办事。下了火车,天色已晚,两人在小店里吃过饭后,刘存才把剩下的菜都打了包,提到了宾馆。住宾馆登记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填表时,在职务一栏里80岁高龄的老人毅然决然写上了一行字——“延津一中保卫科长”,服务员一瞥,讶然而笑。

打从第一次进京住宾馆后,他又陆续进京两次,最后一次去时,他已85岁,他嫌到京城花销大,后两次干脆都住到侄子刘思学家,老叔看侄子拿不了啥稀罕物。去时也没空手,总捎些家乡的红薯、粉条、花生、小磨香油之类的土特产。甚至不乏带点儿新玉米糁,这些个东西,说不上值钱,却是地地道道的、带着浓浓的家乡味儿的土特产。刘思学少小离家,进入耄耋之年,思乡情切,也想为家乡学子实实在在尽点力。在助家乡贫困学子之时,他特别用心地去做事儿。当然,宋庆龄基金会丰田助学金资助面向20多个省26所高校,都还必须是一本以上的名牌院校。基本上是一省一校10人,具体规定的条文相当苛刻。有的省被这硬指标生生给卡住了,有的省份,连一人都没有。而延津一中却大放异彩,每年至少有3人。从2006年开始,每年又达到8人,最多的一年14人,每生资助3000~5000元。10年间,宋庆龄基金会资助延津一中优秀学子58人,金额高达百万之巨。尤其是2007年,河南省共奖励28人,延津一中就有14人,占全省的一半。

助学硕果累累,刘存才功不可没。

退休后,刘存才想自己一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岗位上没有实现入党梦想,他感到万分遗憾。所以退休后,他经过深思熟虑,郑重地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经上级党组织考察期满后,他成为正式的中共党员,终身夙愿得以实现,这让他倍感兴奋和自豪!他暗下决心,自己要把对党忠诚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他在负责学校马连善基金会财务管理的同时,还兼着学校治安科长的重任,虽说身兼数职,可每月只有380元的补助,他干得挺欢实,一干就是30年,支撑他前行的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和初心使命。

直至2018年10月,已是90高龄的刘存才,才算正式退岗退职。人退了,心却还在忙碌,他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占制高点。他视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特别珍贵。他要让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精彩,都能发挥余热。他的心愿就是凝神聚力完成好他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此事已酝酿多年,已成竹在胸,他要把他这一生中节衣缩食买下并收藏完好的1万多本书全部无偿捐出来。在这些书里,有全套的《二十四史》精装本、有全套的《宋史》60本、有《明史》40本,还有一本满清时期康熙年间出版的《九章算法》,这本书很珍贵!可以说,包括很多图书馆等单位都不一定会有这种稀有的孤本,还是早些年间,他在北京纺织部工作的侄子刘思学花高价买后寄给他的,他视若瑰宝。在这些藏书里,《清明上河图》更是稀物珍品。此书虽说开封也有,但很小,只有两米多长,可谓又小又窄,而刘存才收藏的这本,却有五米长,上有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题词,这本书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米画卷有人物851个,有农村集市、牲畜、船只、房屋楼宇、车、轿、树木等物,人与天地灵物互动,栩栩如生,这是一本极罕见、极珍贵、极具收藏价值的见证宋末汴京历史的精彩画卷。

在这些藏书里,有《三顾茅庐》《失街亭》,有《康熙字典》《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可以说,从古典名著到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学科名著,再到不同时期比较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可谓一应俱全。仅《河南省文史资料》就达150多册。从1998年至今,一期不少,这些都是他亲赴郑州购买的。甚至他还收藏了《滑县文史资料》《卫辉文史资料》等地方史志,可以说,他一生收藏了大量的古今图书。对于一些珍品孤本,不乏单位和个人以巨款求索,他均不心动,一次次婉言谢绝,他的藏书就是一座书山文海的瑰宝之地!他决定,把一生最宝贵,倾其一生心血财富收藏的这些有价值、有意义,门类齐全、不可多得的宝书传送给后代。一大部分捐给县档案馆,一小部分捐给故乡塔铺太平庄学校。他想自己年事已高,已无法正常阅读了,把藏书留给后人,他让这万千本书代替他继续发挥作用。奉献热能,奉献智慧。

书对老人而言,那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他教书、爱书、买书、读书、藏书,他的人生境界被诗书文化熏陶感染,随着年龄越长其高度达到了登顶地步,他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令人仰望和敬慕!书相伴他的生命前行,他视书为宝,对书情有独钟,他教育学生一辈子读书,一世读书胜封侯。书香墨宝就是智慧之源,精神高地,尤其是寒门弟子,能持之以恒读完大学的书,就能靠知识甩掉贫困改变命运。

他把藏书捐献后,县档案局便抽出十余人加班加点,整理归类、粘贴标签,生生忙活了10多天,才算把这批“宝物”安放到位。县档案局觉得有必要给刘存才正儿八经地举行一次捐书仪式,随后联系了领导、联系了县城的文化名人及刘存才的部分学生。举行仪式那天,张永体局长早早租车把刘存才接到捐书现场。上午10点,捐书仪式隆重举行。这次捐书,大家表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对延津这位多年坚持不懈地做公益事业的鲐背老人,表达了无限的敬仰之情。

想想这些年的努力,老人的心血没有白费,他钟情的教育扶贫公益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教过的、资助过的学生不但没有忘记他,还把他深深地刻在记忆里。

学生王求国,正县级领导干部,提起老师刘存才,盛赞道:“刘翁九旬体康健,志存高远耕李园。才高德厚育才子,老而弥坚非等闲。师范事迹传播远,久怀初心永向前。”

学生郑崇旺,原延津一中校长,对老师保持党员的初心使命,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几十年的精神这样总结道:“正是知识的阳光雨露滋润他的结果,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学生刘秋堂,延津一中退休教师,他心中的老师是:吾师刘君存高才,恰似甘露润禾生。

学生李士焕,原延津法院办公室主任,他曾写下一首近3000字的长诗,把老师比成:天上一轮月,夜路一盏灯。

受资助的学生洪腾飞,给刘存才写了一封“我终于圆了大学梦”的长信,说,您的恩情我今生今世也不会忘记。

洪腾飞的话,表达了无数受资助对象的共同心声。

洪腾飞,西安交大毕业后,现在天津工作,幸运之神向洪腾飞抛出了一枝橄榄枝。一位端庄秀丽的河南姑娘和他喜结连理,这位姑娘还是安阳中学的老师。如今,小两口在安阳城里安了家,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老家也发生很大变化,前两年帐篷房拆除后新建了一座两层小楼。

白马过隙,弹指一挥间。刘存才退休前教过的学生绝大部分都退岗退职了;退休后资助过的一批批寒门学子,绝大部分也已告别大学校园,踏上了社会这个广阔大舞台,有不少人成了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如今,虽说刘存才已是93岁高龄,但生命火炬接力棒并没有停止,他資助过的学生已经从他手里接过公益火炬,并高高地举起。

张凤妍,走进清华园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用她的话说,有一种莫名的热情和喜爱。2007年4月,她发动组织并一手策划建立了计算机新紫荆志愿者服务队,在奥运会期间,她成了志愿工作的交通指挥,负责水立方进出口、十字路口的交通疏导。她还获得“清华大学十佳研究生志愿者”称号,她信心满满:志愿工作是一辈子的事,要坚持不懈地把志愿工作进行到底!

如今,张凤妍清华毕业已经10年了,现在北京某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爱人在中科院工作,两人都是高科技工作人员。

丰高敏在兰州大学参加了举办生物拔尖班研讨会时,负责厦门大学师生的接待工作,她第一次感受到为别人服务是如此快乐。自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又到北京大学读博,现在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留学。

陈淑洁,南方医科大本硕博连读毕业后,现在广州医学院实验室工作。

蔡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学的是飞机制造专业,后到俄罗斯留学,学业完成回来已经4年了,现在北京安家工作。

他们一个又一个,用知识改写人生命运,用知识切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这是一幅长长的成绩报告单,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春华秋实之果。

刘存才,这是一位普通的鲐背老人,这是一位教育扶贫扶智的践行者,他用平凡书写了传奇人生,用平凡书写了道德光辉!

责任编辑/董海燕

猜你喜欢

腾飞
季刚:“海燕”在腾飞
第八届“腾飞中国、辉煌70周年”手抄报获奖作品展
卢腾飞
足智多谋的阿凡提
美术欣赏活动: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