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献中国经验的“脚上之路”

2022-04-06曾德强

时代报告 2022年1期

远山空蒙,雨润大地,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泥土的芬芳。

“我14岁辍学走出大山投亲谋生的时候,压根儿没想到,当初自己摆的修脚地摊,会发展成吸纳5万多人就业的产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当初我更没有想到,一个连初中也没上完的农村娃,经过22年打拼,会成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的贡献者!”

说起今天取得的成就,这位中等个头、方面大耳的陕南汉子郑远元,竹筒倒豆子般地爽快,一脸的坦诚和幸福。

没想到的事情太多了,但这不是巧合。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巧合,偶然不过是必然在某种介质下的一种转换形式,犹如眼下这场久旱之后的雨。

逼出大山

1983年正月初一凌晨,一声婴儿的啼哭穿过窗棂,刺破黑暗的夜幕。本文主人公郑远元降生在陕西省紫阳县一个偏远高寒的山村——高桥镇铁佛村。

铁佛村原来是铁佛寺乡政府驻地,由于地处偏远、人口逐渐减少等缘故,在1996年“撤区并乡”中,该乡撤销并入高桥镇。这里的学习、生产、生活条件很差,郑远元从家到校上学得走10里路,隆冬时节,清早到校时头发凝霜结冰。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家长的严格要求,迫使郑远元从稍微能干活的时候就开始和哥哥姐姐一起砍柴、打猪草、播种、锄草,还独自收酒瓶、收废铁……生活的重压和艰辛的劳作,磨砺了他不屈服于命运、坚韧顽强的性格。

上六年级时,为挣学费,他到老林砍树卖钱。一位好心的村民帮他砍倒一根碗口粗的原木。他在树木的大头钉上抓钉,绑上绳子,套在肩膀上朝山下拖。拖到中途平地处,由于冰雪融化,道路泥泞,怎么也拖不动了。莽莽大山,仅他一人,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又累又饿。一股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悲伤袭上心头,他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嚎啕大哭起来。

父亲循声而来。父亲中午回家吃饭发现儿子不在,有些担心,就带上干粮上山寻找。父亲用那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擦了擦他脸上的汗水,心疼地说:“娃儿啊,你这么个小苗苗,咋做得了这个活儿啊!饿了吧,我带了两个浆巴馍!”父亲一边嗔怪,一边从布袋里取出一个浆巴馍喂到他的嘴里。郑远元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罢,父亲把拖绳套在自己肩膀上,慢慢地拖走了原木。他在后边跟着,觉得父亲的脊背弯得像一张弓。

“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做父母的也不容易,对子女的疼爱是装在心里的,关键时候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我暗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有出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讲完拉木料的故事,郑远元诉说了自己当时的认识和感想。

挖洋芋也是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那是上初中一年级的暑假,来了几个乡亲帮忙采收洋芋,谁先挖满一背篓谁就先回去休息。郑远元第一次参加换农活劳动,感到很新鲜,加之没有经验,开始用力过猛,虽然比别人快,但是后来就体力不支了。到最后,别人都把背篓装满离开地头了,他才挖了半背篓洋芋,走得脚底起了血泡,脱了皮的背部被汗水刺得针扎般疼痛。本来想当“英雄”,现在却成了“狗熊”。这个“毛毛虫”又一次感到无助和无奈、悲伤和绝望,又呜呜地哭起来。尽管如此,洋芋还得自己背回去才行。他把手掌垫在脊背与背篓之间,颤颤悠悠地回到家里。

“挖洋芋逞强,扎扎实实地给我上了一课。我懂得了,仅凭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是不行的,还得有实力、有耐力;英雄不是逞强一阵子,而是要看谁笑到最后。”郑远元总是能从经历中悟出道理。

与城市比起来,与发达地区比起来,家乡的条件确实太差、太落后了。性格倔强、肯动脑筋的小远元,常常面对莽莽苍苍的大山发呆,思谋着外出挣钱,靠自己的双手,让父母家人过上好日子。

终于,初中二年级开学那天,他攥着母亲给他的100元学费,懷着对山外世界的无限向往,像一只雏鹰那样懵懵懂懂地飞了出去。

那是1997年2月,郑远元才14岁。正是在校读书的黄金年纪,他却选择了辍学。这个年龄的城里孩子大多还在父母怀抱里撒娇,他却独立生活并担当起改变家庭命运的重担了;那时的100元钱不够富家孩子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却是他凭此千里迢迢闯荡世界的全部家当。

先乘汽车,再乘火车,终于来到四川达县。他听父母说,姨爹在这里行医,就贸然跑来投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初到达县,他吃了很多苦头。

跟着游医学中医

郑远元所投奔的姨爹是个乡村怪才,只上过小学,却能读懂中医典籍,游医当得小有名气;还会玩杂技、玩魔术,通晓阴阳八卦。那时,姨爹的营生主要是摆地摊修脚治病,也不时有人请他外出看病、表演杂技和魔术。郑远元此前对中医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看着那泛黄的纸片和繁体字、怪名词,一头雾水。但他有颗好奇的心,想跟着姨爹学习中医。

大概是因水土不服,郑远元来到达县不几天就患病了,呕吐、头晕,天旋地转。吃了姨爹配的几味中药,一天就明显见效,很快痊愈。

姨爹的医术让郑远元很是佩服。中医药的神奇疗效让他惊讶,姨爹给别人治病受尊敬的情形,使他学医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跟随姨爹摆地摊修脚,有时得配合杂技表演吸引顾客。郑远元身子骨软,正是学杂技的时候。姨爹叫他先学杂技,摆地摊时跟着帮忙,每月发100元工资。

学杂技很苦,但是郑远元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已经产生了耐性。他住在姨爹家里,天天在阳台或附近的广场练功。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练一个半小时,晚上再练一个半小时。

姨爹见他诚实、有悟性、肯下功夫,就把自己掌握的一套治疗脚病的秘籍和经验逐一传授。两年多时间里,他刻苦学习,较快地掌握了修脚治病的基本技术,而且学会了少年气功。他能玩吞蛇、吞针、吞宝剑、吞铁蛋、吞钢珠(从眼里出)、吃铁丝、吃玻璃渣、身滚玻璃渣、头顶开砖、头顶碎瓶、肉体吊砖等,还学会了纸变钱等魔术。

杂技学成后,郑远元就跟随姨爹去街头卖艺。一样样绝活亮相,往往博得称赞和掌声,随之,几角、几元的硬币或纸币有声无声地落入装钱的盘子。

一次,他因参加达县市杂技竞赛得奖而获得到四川杂技艺术学院深造的大好机遇,却因凑不齐学费而眼睁睁看着机会白白流逝。

“当时我特别失落、失望,那滋味很难用语言形容。从此,我再也不到街头去表演杂技了。”说到这里,我发现郑远元眼眶湿润了。

后来,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当名厨能挣大钱,就去餐馆学厨师。辗转了几个地方,终于被聘为厨师长。但是,由于一个误会,他失去了老板的信任,被迫离开餐馆。

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起起伏伏。两年多学厨师经历,可谓“山路十八弯”。

随后,他抱着到南方淘金的梦想,去工厂打工。拼命工作,换来的却不是别人的尊重,更不是与汗水等值的工资。他先后在两家工厂里经历了求职、罢工、复工,遭受了冷眼、训斥、屈辱……

连初中文凭都没有,更没有令人信服的从业资质,人海茫茫举目无亲。一身力气却价值低廉,虽有热情却常遇冰谷,虽有翅膀却无法高飞,梦想的火焰忽闪忽灭……

从摆地摊起步

“几番折腾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别人手下做事,很容易受摆布,要想有一番作为,最好自立门户。”郑远元又有了心得。

当时,满街的足浴城比比皆是,却不治脚病,而且价格昂贵;大大小小的医院也没有修脚专科及服务,然而人们脚上的疾病却很普遍。这是一个冷门行当,如果医术精湛,没准能闯出一条路来。郑远元分析判断后,捡起了修脚和治疗脚病的手艺。

2003年9月,郑远元用300元钱租赁住房、置办工具,在四川达县马路边重操舊业,独自摆了一个修脚小摊。那一年,他20岁。

人们对这个年轻娃、新面孔还不信任,生意冷清。郑远元只能在焦虑中等待,在服务中提高口碑。

此时,在陕西汉中一家洗脚中心打工的表弟建议他到汉中发展。郑远元决定去看看。谁知,那里需要的却是女技师。

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不值得沮丧,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和探索修脚治病的市场,在洗脚中心打工只是权宜之计。既然洗脚城不收留,那就在街头摆地摊修脚吧,自己带着谋生的工具,立马上岗就业!

汉中温润富庶,是天堂,也是地狱。

在汉中摆摊的第一天,郑远元把地点选在汉中汽车运输公司大门口,铺一块塑料布,把修脚刀具、消毒药品等用品整齐摆放,然后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恭候顾客。

这一天,他挣了100多元,收入还算不错。但是,汉运司管理人员严肃地对他说:“这里不能摆摊,城管是要管的,明天不要在这里摆了!”

第二天,他把地摊转移到了汉运司对面的虎桥路口。这里人流量较大,而且前面有修鞋摊,后面有水果摊,对面有瓜子摊。别人能摆摊,我也能摆,应该没有谁干涉了。

然而,在此摆摊的第四天早上,刚开张就有3个身着城管制服的人从三轮摩托下车后直奔他的摊子而来,他遭遇到野蛮执法。无计可施的郑远元只得以自虐和“耍赖”来抗争,他忽地掏出水果刀,划破左手指……

也许是上苍在郑远元成功之前,有意考验他的意志,2004年10月,就在郑远元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时候,他遭遇了街头混混的骚扰。一个混混赖钱不成,便纠集几个流氓地痞闯到摊前挥刀乱砍,险些要了他的性命。

当然,他也遇到了市政府退休干部王叔那样的善人高人,指点和鼓励他开设门店。在王叔的帮助下,郑远元在虎桥路口花1.2万元租赁了一个门面。由于已有很多人认识他,修脚技术也博得不少顾客信任,在朋友们的参谋下,“郑远元专业修脚房”被确定为店名。

2005年11月6日,郑远元永远记得这一天,那是他结束地摊、开设门店的喜庆之日,他的命运也在这天出现了重大转折。天空一碧如洗,气温格外适宜,他觉得吸入的空气也是甜丝丝的!

郑远元事业初创期的道路,遍布荆棘、险滩、深涧、沼泽,还有无法预知的狂风、暴雨、雾霾。但此时柳暗花明,时来运转,生命的浪花开始绽放了。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遇着岛屿和暗礁,就会激起美丽的浪花!

专业修脚风生水起

按说,在农村很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十分困难的背景下,修脚房招工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面前,招工并不顺利。

郑远元起初打电话给老家一个叔叔,客气地请他到修脚店里来“帮忙”,还没等他细说,便得到回答:“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饭吃,也不搞修脚那事情!”给老家另外一个伙伴打电话,得到的也基本上是同样的回答:“啥事不能干啊,去做那个下贱活!谢谢你的好意!”

“说实在的,当时听到这些话,心里凉了半截,也感到很委屈。我心想,请你们来也不光是为了我的生意呀,我也是想帮助你们呢!”郑远元好心变成驴肝肺,想带出一大帮人来创业的热情,被当头一盆冷水泼得冰凉。

他只好动员自己的兄弟姐妹,承诺包吃包住,每月工资1000元以上。

1000元!在当时,那可是比国家干部还高的工资呢!看在帮助亲人事业的份上,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也不容易,他的亲姐、亲嫂成为店里的第一批员工。

修脚房的工作难度并不大,工作要领和技术几天工夫就能掌握。郑远元言传身教,宽厚待人,店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亲如一家;城市环境,文明方便;收入较高,按月兑现。在修脚房工作,比在大山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务农好多了,也比在外地的矿山、工厂里卖劳力安全、轻松多了!

一传十,十传百,紫阳人纷纷投奔而来。于是,第二家门店开张了。

那时,郑远元专业修脚房标出的服务收费标准是,泡脚、修脚、按摩三项服务一共8元。而同城大型足浴城(店)收费标准是15~20元,且是单一的修脚服务。据他搜集的信息,8元也是全国同行业最低价。

郑远元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乃至两家门店天天都有排队等候的顾客。

两个门店再也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了,有人建议郑远元在其他城市开设修脚房。

“是啊,群众这么欢迎,市场这么广阔,为什么不把业务做大一些呢?”思维敏捷的郑远元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其他一些地方,考察市场,寻找门面,招兵买马。至2006年底,他已在汉中、安康、四川等地开店十几家。

2007年春,郑远元专业修脚房的分店开到了西安。在西安发展,肯定也不会一帆风顺,这可是省城。

这里的门店遭遇了工商所人员的野蛮执法。他们强搬店里的东西,理由是门店没有办理营业执照。所幸,顾客、退休干部杨先生“看不下去”,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救了场。郑远元分外感动。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又遇到贵人了!便择日请杨先生小聚,当面表达感谢之情。杨先生建议成立专业修脚连锁服务公司,两人一拍即合。

中国人讲究缘分,也许这就是奇缘。郑远元命该成就大业,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这位顾客后来变成郑远元公司的常务副总。

专业修脚,涉及工商、税务、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国家相关规定还不完备,有的主管部门也不知怎么监管,加之刚刚进城的农民工大多不熟悉法律法规,挣钱心切,公司成立以前存在某些不规范的问题。在杨先生的帮助下,“不讲章法”的修脚店都到有关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等所需证件,逐渐步入正规化经营轨道。

2007年8月31日,陕西郑远元专业修脚服务连锁有限公司在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经营范围为专业修脚服务、保健品(口服除外)的研发及销售。

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修脚个体户、门店老板历史的结束,以脚病修治为主的大型服务保健类全国连锁企业的开始。

当年实现开门红,门店开到了湖北武汉、湖南长沙。

到2013年底,公司已在21个省市区发展直营店、加盟店5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0人之多,连偏远的新疆市场也被填补,这对于郑远元的事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郑远元专业修脚房的服务质量虽然有口皆碑,但是收费仍然十分亲民。在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分店,一套服务如今也才收取35元左右。

领导和管理一个大型现代服务企业,需要专业知识,需要综合素质。郑远元深知自己上学少,知识不够用,就坚持不懈地学习专业技能,学习中医学、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各种知识,花大价钱参加总裁培训班,使自己成为本行业问不倒、技术上难不倒的行家里手,成为理念先进、善于管理、胸怀博大的企业家。

他高薪聘请管理人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像一个目光锐利、不惧风浪的舵手,驾驶着巨轮在大海上前行。

問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胆略,郑远元表现得很自信:“我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修脚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城里很多人有钱但压力大,老人缺乏关爱。在修脚房坐下来,将双脚泡在烫烫的水里,享受细致入微的揉搓按摩,倾听修脚师的轻言细语,不是从人生的战场到了温柔乡吗?这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抚慰,是现代人养生保健的需要!”

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修脚技能的劳动力,却由于信息不灵、观念陈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成批地招工。“最大的难处不是企业策划和管理,而是员工不够用,发展受限。”

他想创办中国郑远元专业修脚培训学校,聘请行业专家、讲师,为全国范围内愿意学习修脚治病技术的人士进行理论讲授和操作实务培训,免收学费、书本费,并负责安排就业。他希望社会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变观念,学习修脚治病技术,在自己就业创业的同时,为人民带来健康和快乐。他也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鼓励、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更新观念,充分就业,自主创业。“我的理想不是自己一家致富、少数人致富,而是带领乡亲们和全国愿意从事修脚业的人都富裕起来。”这是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恢弘的气魄!

家乡紫阳给予了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县人社局与该公司签订协议,从2014年4月开始,在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足浴足疗技能培训班”(后改为“远元专业修脚技师培训班”)。

紫阳县出台的技能扶贫政策最吸引人、最让人放心的是,对参加培训人员实行“三包两免一补”,即包吃、包住、包就业,免教材学杂费、免必要生活费,补贴培训合格者50元交通费。

紫阳修脚工,走向全中国;小小修脚刀,富民大产业。

2015年3月,郑远元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的故事在《中国作家》纪实版头条刊发。旋即,《人民日报》进行了人物通讯配图专题报道。名不见经传的修脚工登上大雅之堂,昔日“下贱”的从业者成为光荣的领路人。郑远元及其团队受到莫大鼓舞。

郑远元探索出来的这条适合贫困人口的风险低、减贫快的路子,令世人瞩目。随即,他的“野心”更大了,提出了“千城万店”的宏伟目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郑远元专业修脚房连锁店、直营店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

2015年,公司拥有店面748个,从业人数6732人,总收入8.4亿元;至2019年底,店面达到6241家,从业人数达到56169人,总收入达到76.1亿元。普通员工(学历不限、年龄大者50多岁)平均月薪4000元以上,省区经理保底年薪100万元,最高年薪达310万元。还创办免费培训学校12所。崛起于陕西的修脚帝国独占全国鳌头!

与修脚服务配套的相关产业方兴未艾。远元集团和另一家公司分别创办了配套消治药品生产企业。部分企业针对修脚行业需求,陆续开发生产修脚技师工服、鞋垫袜子、艾草泡脚包、茶疗泡脚包等系列产品,目前都已初具规模。还有企业瞄准泡脚药包的市场,开始实施艾草种植加工项目。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机遇与挑战并存,郑远元提出战略转移,暂缓“千城万店”战略,大打品质战。在其他行业人员动荡时,远元集团的流失率不涨反降。

催生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郑远元的公司与紫阳县政府按照“龙头企业+政府推动+培训基地+贫困户”的培训就业脱贫模式,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就业。成效显著的 “紫阳模式”在全省推广。

只有15万劳动力的紫阳县,修脚大军达3万多人。而郑远元老家所在的“修脚第一村”——铁佛村,90%以上的劳动力人口都在外从事修脚行业。村民们通过修脚行业创造了巨大财富,建起小洋楼或在城里买房定居的务工者、小老板姑且不说,全村仅小轿车就有200多辆。春节的村口,奔驰、宝马、现代等品牌的小轿车排成长龙,煞是壮观。要知道,十几年前,很多村民都是贫困户,连自行车也买不起。

“如果有人问你,人没了腿还能向前奔跑吗?我想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你,只要给一双翅膀,即使没有了腿,也一样可以自由飞翔!”这是饶和成2020年1月在“紫阳县修脚产业技能脱贫暨远元集团脱贫攻坚工作会”上激动演讲的开头语。34岁的饶和成是紫阳县一个寒门子弟,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兄弟俩拉扯大。2015年,饶和成右腿因病截肢,由于腿残,找工作屡屡被拒。经过培训,他成为远元集团广西分公司某店员工,2019年,平均月工资达到7000元以上。他不仅把外债还了一半,而且让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我在5月发工资的那天晚上偷偷地哭了。因为我领到了2万余元的工资,这是我这个初一都没有上完的人从来都不敢想的事!”被贫穷逼得辍学并早早嫁人的常燕燕,是陕西省洛南县三要镇人。2017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了解到远元集团,感觉这也许是一个机会,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修脚培训,成为西安一家门店的员工。第一个月挣了4000元,随着能力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增强,工资不断上涨,凭着诚实劳动摘掉了家里的贫困户帽子。在2020年7月远元集团表彰会上,她激动万分地发言吐露心声:“远元集团让我圆了梦!”

如果要论收入最多的人当然是入职较早并在管理层的远元人。例如,担任湖北直营店执行总经理的刘静,担任上海直营店执行总经理的余开成,其年薪都在300万元左右。余开成是紫阳培训中心第七期修脚足浴培训班学员,他曾有一段灰色历史,导致他找不到工作和媳妇,与社会脱节严重。2014年底,从培训班结业的余开成加入远元集团,成为一名修脚技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第二年年初就升为店长,时隔不久又晋升为上海直营店片区经理、上海直营店大区经理。2017年5月,余开成成为省区经理,年薪超过100万元,并组建了美满幸福的家庭。

郑远元以自己成就的就业创业平台,实现了由一人改变到一群人改变,一人致富到一群人致富。修脚这个不起眼的行当,一跃成为紫陽县解决城乡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县的可持续的支柱产业。

郑远元没有像某些暴富者那样挥金如土,极尽享乐。当财富的种子播撒在享乐的土地时,那是令人惋惜的;但当它找对了自身的位置长成了慈善的大树,荫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家人富,没啥意思,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我才快乐。财富取之于社会,应该回报于社会。所以我将公益慈善确定为自己终身的事业。”郑远元的悲悯之心和家国情怀在发酵着。他要积善成德,将爱心汇成一条爱的大河,流淌,润泽……

2010年,他开始向大山深处的父老乡亲伸出援手,扶贫济困。

2016年,他牵头成立远元济困慈善基金会,正式从六大方面展开慈善济困:开展大病救助,帮助需要的人;每年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定期帮扶慰问,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给建档立卡的贫困员工的家庭每月补贴300元;集团对口帮扶,帮助两个村摘掉贫困村帽子;开展社会服务,走进养老院,为全国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请帮忙救救我的孩子!”2016年的一天,郑远元收到员工乐正兰的求助短信。当得知乐正兰的老公意外去世、儿子因肾衰竭花光家里所有积蓄,郑远元当即个人捐助4万元,并组织集团员工募捐20余万元。

截至2019年底,远元集团在大病救助、捐资助学、产业扶贫、对口帮扶等方面,累计捐款2517万元,救助帮扶超万人次。

郑远元的创造、奉献得到国家的嘉奖和世界的推广。

2017年10月,郑远元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这次受表彰者全国共40人,陕西省仅1人。同年,远元集团被表彰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2019年5月15日,“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上公布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紫阳县报送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贫困劳动者摆脱贫困》被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共110个)。“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发起,于2018年5月23日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世界减贫成功实践。

一个连初中也没读完的秦巴山区的“80后”修脚工,在政府支持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经验。从穷山沟起步的“脚上之路”竟然通向了国际舞台!

郑远元以自己二十几年的生动实践,谱写了一部草根创业的传奇、青年企业家的传奇。

人因奋斗而改变,行因弘毅而伟大。当年的毛毛虫,如今已经蜕变为一只美丽的蝴蝶,并产生了“蝴蝶效应”。他的助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及时雨,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苍生。

作者简介:

曾德强,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安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代表作有报告文学《中国之痛》《脚上有路》等。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