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姜夔在清代之经典化

2022-04-05谢娟娟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姜夔

谢娟娟

摘要:在词史上,朱彝尊重新发现了姜夔的价值,并赋予其浙派鼻祖的地位。然而,真正将尊姜口号落到实处的是嘉庆以后的词人。清代后期的词人甚至将姜夔推尊为“词圣”,实质是他们想落实浙派的理论,为词坛提供一个完美的学习偶像。同时,也有因常州词派推尊周邦彦所带来的刺激和压力所致。更重要的是,推尊姜夔使得浙派的审美理想——“清空骚雅”成为词坛的普遍风尚,客观上也推动了浙、常两派的融通。

关键词:姜夔    经典化    浙派    常派

清代以前,姜夔的地位似乎并未突显,与两宋词人相较,反而显得有些寥落。其突出的证据即是其词集《白石道人歌曲》久不为人所重视,散佚无闻,以致四库馆臣慨叹曰:“其集久无善本,旧有毛晋《汲古阁》刊板,仅三十四阕。”①有趣的是,这一状况至清人那里得到了完全的改变。可以说,姜夔的经典化是在清人手里得以完成。然而,姜夔的经典化情形具体是怎样呢?学界仍有一些争议,本文拟对此略加探讨。

一、浙派鼻祖

在清代,最早发现且确立姜夔价值的是朱彝尊。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说:“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氏尧章最为杰出……填词最雅,无过石帚。”②他在《〈黑蝶斋词〉序》中又进一步补充说:“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皐、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③汪森也赞同说:“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吳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④在此,朱、汪为浙西词派的师法对象构建了一个谱系,即姜夔占据着浙派鼻祖的位置,其他南宋诸家作为羽翼存在。

然而,理论上的推崇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以浙西词派而论,事实上,在浙派词人的创作中,长期以来,姜夔与张炎、史达祖并列成为师法对象。如周僖《〈纳兰词〉序》云:“宋人乐府,如石帚、玉田,最为卓卓。”⑤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亦曰:“大抵樊榭之词,专学姜、张。”⑥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评史达祖《寿楼春》一词时说:“白石、梅溪,昔人往往并称。”⑦冯金伯在《词苑粹编》卷八引述杜紫纶言:“竹垞词,神明乎姜、史,刻削隽永。本朝作者虽多,莫有过焉者。”⑧王昶在《〈江宾谷梅鹤词〉序》中则批评世人“以姜、史同日而语”的风气。⑨蒋兆兰《词说》概括说:“竹坊提倡姜张,太鸿参之梅溪。”⑩当然,浙派的这种师法现象也集中表现在朱彝尊的身上。朱彝尊一方面宣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珮令·自题词集》),另一方面也表示“吾最爱姜、史”(《水调歌头·送钮玉樵宰项城》)。可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浙派词人并没有完全遵循朱、汪所构建的师法谱系,姜夔并没有拥有独尊的地位。

考浙派的发展过程,在浙派词风炽盛的康、雍、乾三朝,姜夔实际上并没有成为最重要的师法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观点认为,嘉庆以后浙派词风表现出“日趋委靡形态”?。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嘉庆以后的词坛进一步提倡姜夔,将姜夔词的价值和地位推向极致,如沈曾植《菌阁琐谈》云:“白石老人,此派极则,诗与词几合同而化矣。”?又蔡嵩云《柯亭词论》曰:“白石词在南宋,为清空一派开山祖,碧山、玉田皆其法嗣。其词骚雅绝伦,无一点浮烟浪墨绕其笔端,故当时有词仙之目。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定评矣。”?

二、词中之圣

文学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开创者所提出而没有完全实践的审美追求或理论创见,往往被他的后继者敏感地接了过去。朱彝尊等所提出的尊姜口号与词学门径,就是被嘉庆以后的词人所接受并予以实际的阐发。其更突出的标志即是赋予姜夔“词圣”之称,从而真正确立了姜夔在浙派师法谱系中的独尊地位。

考清代文献,姜夔始被目为“词圣”的最早时间是嘉庆初年,如嘉庆元年(1796)许宝善《自怡轩词选·凡例》云:“白石,词中之圣也。”?由此,清人遂以姜夔与杜甫相比拟。如嘉庆十四年(1809)左右张其锦《梅边吹笛谱序》引凌廷堪言:“南渡为盛唐,白石如少陵,奄有诸家。”?嘉庆词坛,恰是清代词坛发生重大转变之时。如张曜孙《〈清淮词〉跋》云:“嘉庆以后词家,与雍、乾间判若两途也。”?清代词坛转变的一大关键在于常州词派的崛起。有意思的是,常派虽然推尊北宋,但是对姜夔也甚为重视,如道光二十六年(1864)左右邓廷桢《双砚斋词话》云:“词家之有白石,犹书家之有逸少,诗家之有浣花。”?又咸丰十年(I860)左右宋翔凤《乐府余论》云:“词家之有姜石帚,犹诗家之有杜少陵,继往开来,文中关键。”?此后,一直到光宣年间,姜夔的地位都甚为尊崇,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左右张祥龄《词论》云:“姜尧章,杜少陵也。”?这表明,嘉庆以来的常派特别将姜夔词拎出,由此更能证明姜夔在清代后期的巨大影响力。

从词史上看,推动姜夔在清词发展史上经典化最终完成的是陈廷焯。陈廷焯先宗浙派,同治十三年(1874)编有词选《云韶集》,“是集所选,一以雅正为宗”?。《云韶集》的编辑标志着陈廷焯词学思想的成熟,而《云韶集》卷六有云:“有白石,犹史有马迁,诗有杜陵,书有羲之,画有陆探微也。”21按《云韶集》体例,在序言之后即是《词坛丛话》,有云:“古今词人众矣,余以为圣于词者有五家。北宋之贺方回、周美成,南宋之姜白石,国朝之朱竹坊、陈其年也。”22此时陈廷焯将姜夔列为“词圣”尚可视为遵循浙派观点。然光绪二年(1876)以后,陈廷焯开始融通常派:“自丙子年(1876)与希祖先生遇后,旧作一概付丙,所存不过己卯后数十阕,大旨归于忠厚,不敢有背风骚之旨。过此以往,精益求精,思欲鼓吹蒿庵,共成茗柯复古之志。”23在转宗常派后,他又对《云韶集》进行修改,相继撰有《词则》二十四卷、《白雨斋词话》十卷(后删为八卷)。《词则》与《白雨斋词话》均是陈廷焯在融通浙常之后所著,然皆延续了《云韶集》等推尊姜夔之意旨。如光绪十六年(1890)《词则·大雅集》卷三云:“石词清虚骚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24又光绪十七年(1891《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词法莫密于清真,词理莫深于少游,词笔莫超于白石,词品莫高于碧山。皆圣于词者。”25这些论述均可从《云韶集》《词坛丛话》中找到痕迹。可以看出,陈廷焯在融通常派理论后,并未改变对姜夔的推崇。这说明嘉道以后直至光绪末年,词人尊姜已是词坛一个普遍现象。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三、推尊意旨

清代后期的词人为何要推尊姜夔为“词圣”呢?这个问题很关键。考察清代后期的词人如此青睐姜夔的原因,应该有如下几端。首先,推尊姜夔实为推行浙派的词学理论,以作为体现自己词学宗旨的一个代表,进而引导词坛的风气走向。尊奉姜夔为“词圣”,意图乃在此。我们知道,“词圣”是词家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其目的往往是为推衍自己的词学理论,也是为推尊某种词体观念而服务,如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就曾指出:“词家之有少陵,亦倚声家所亟欲推尊矣。”26其他浙派词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其次,嘉道以后,浙派面对常州词派影响日益增强的挑战,常州词人将周邦彦目为“词圣”,为与之相对抗,清代后期的浙派词人遂独尊姜夔。在清初,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五就有“美成如杜”之说。27然而,这一说法一直没有得到词坛的响应,直到常州词派崛起后,推尊周邦彦的观点才得到了直接的回应,如陈洵《海绡说词》云:“张氏辑《词选》,周氏撰《词辨》,于是两家并立,皆宗美成。”28与清代后期的浙派一样,常州词派推尊周邦彦亦是从嘉庆初年一直延续至光绪年间甚至更远。张惠言的外甥董士锡极力推尊周邦彦,如周济《〈词辨〉自序》云:“余不喜清真,而晋卿推其沈著拗怒,比之少陵。”29后来,周济也认可了董士锡的观点,视周邦彦词为最高境界,如《〈宋四家词选目录〉序》云:“清真,集大成者也……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余所望于世之为词人者,盖如此。”30冯煦《蒿庵论词》亦继承了周济的观点,指出:“周之胜史,则又在‘浑之一字。词至于浑,则无可复进矣”31,并明确将周邦彦比拟为杜甫,“商隐学老杜,亦如文英之学清真也”32。陈廷焯在接受常派理论之后,亦将周邦彦推到词史的至高位置,如《白雨斋词话》卷一云:“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33又蒋兆兰《词说》云:“其后清真崛起,功力既深,才调尤高,加以精通律吕,奄有众长,虽率然命笔,而浑厚和雅,冠绝古今,可谓极词中之圣。”34常派词人对周邦彦的这些论述,当可以看作是清代后期的浙派所面临的争夺话语权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清代后期的浙派词人当然也有推尊姜夔的意愿和行动。再次,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在前人所提供的师法对象中,姜夔是最能引起清代后期词人情感共鸣的词人。我们知道,清代后期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和前期迥异。“康乾盛世”之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面对外强人侵,朝廷多采取苟安政策,这都与姜夔所处的环境颇有相似之处。自然,清代后期的众多词人更偏爱姜夔这类反映江湖之哀、黍离之悲而富有清刚疏宕之气的词。如宋翔凤《乐府余论》高度评价姜夔:“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女《齐天乐》,伤二帝北狩也。扬州慢,惜无意恢复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盖意愈切,则辞愈微,屈宋之心,谁能见之。乃长短句中,复有白石道人也。”35又鄧廷桢《双砚斋词话》赞赏道:“盖缘识趣既高,兴象自别。其时临安半壁,相率恬熙。白石来往江淮,缘情触绪,百端交集,托意哀丝。故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36

如上所述,清代后期的词人对姜夔的推尊,实质是他们想落实浙派的理论,而为词坛提供一个完美的偶像则更有利于这一理论的被接受。在实践中,推尊姜夔不仅推动了浙派的发展,更促进了晚清词的创作。

四、美学追求

在常派笼罩的晚清词坛,姜夔仍得到推尊,当与姜夔词的特点息息相关。陈廷焯是深谙姜词特点的词家,其《白雨斋词话》卷二中曾云:“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37此一论断,确实搔着痒处。也许是意犹未尽,陈廷焯在该卷中又进一步阐述姜词的特点:“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38又云:“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人也。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39考察陈廷焯对姜夔词的评论,大致集中在两点:一是清空骚雅,即“清”;二是比兴寄托,即“厚”。这样,对姜夔的推尊,必然导致后人对姜夔词风的仿效与创新,“很能挑起文人的竞争意识,所以,连锁反应式的创作往往会超越流派和群体,而形成一种美学上的追求”40。这种美学上的普遍追求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浙派的审美理想——“清空骚雅”成为词坛的普遍风尚。晚清词人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总结当时词坛状况时,就曾这样指出:“玉田所谓清空骚雅者,亦至晋卿而后尽其能事。”41从沈曾植所言来看,“清空骚雅”不再局限为浙派门风,而已被常派词人乃至整个词坛都接受。晚清不少词人有崇尚“清空骚雅”之语,如李佳《左庵词话》云:“余谓词,最宜清空,一气转折,方足陶冶性灵。”42又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九曰:“盖词贵清空,宋贤名训也。”43又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宜清空,然须才华富,藻采缛,而能清空一气者为贵。清者不染尘埃之谓,空者不著色相之谓。”44又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自信得清空之致,即从此词悟得法门,以视旧咏吴小城词,竟有仙凡之判。”45由此可知,晚清词家论词主“清空骚雅”并非个别的暂时性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的历时性行为,这当然不可能是偶然的,这与清代后期的词人推尊姜夔的现象密切相关。正如张宏生所指出:“清人一方面在确认经典,一方面也在选择经典,而他们在选择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经典的范式中,予以衡量了。”46姜夔被经典化之后,姜夔词风亦成了某种经典范式,这便是近代词家纷纷强化“清空骚雅”意识的深层因素。

其次,客观上推动了浙、常两派的融通。众所周知,浙派词风尚“清”,常派词风重“厚”,而姜夔词兼二者而有之。因此,推尊姜夔词,就如同以范本的形式,为词坛的创作提供了样例,当然也就促进了浙、常词风的融通。如刘熙载《词概》云:“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47这实可视为陈廷焯评姜夔词“特感慨全在虚处”的详细说明。当然,刘熙载并不一定认同姜夔为“词圣”,但他将兼有“清”“厚”特点的词举为最高境界则毫无疑义。他说:“词尚清空妥溜,昔人已言之矣。惟须妥溜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沉厚,才见本领。”48又说:“余案词之大要,不外厚而清。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49当然,持类似看法的词家不只是刘熙载,还有众多其他词人。如黄燮清评张鸣珂《寒松阁词》即指出:“清洁淡雅,一空俗障,自是作者本色。然总欠酝酿沉着,味之殊少深趣。”又强调说:“嗣后每作一调,必先定其命意之所在,或言外感慨,或借端寄托,则此中有胆。”50沈祥龙《论词随笔》亦认为作词“全赖一清字”,“含蓄无穷,词之要诀……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51。黄、沈的论调与刘熙载如出一辙,当然这也代表了晚清杰出词人的词学审美理想是融浙、常为一体的境界,即清空骚雅与比兴寄托之融通。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五、结语

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朱彝尊等提倡姜夔,倡导南宋诸家,这些理论也得到了追随者们的热烈响应,但长期以来,浙派词人在实践层面却好像并完全没有遵循理论的规定。盖就整个词史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似乎更愿意将姜夔、张炎、史达祖并尊为师法对象,而真正实现朱彝尊独尊姜夔的理念,并贯彻其师法谱系的是清代后期的浙派词人。当然,清代后期的词人将姜夔拟为“词圣”,并不一定说姜夔就真正具有“词圣”这一地位,也不一定说就完全符合词史的真实发展情况。“词圣”的说法更多的是来自词家们基于某种目的性的主观认定,而这种主观认定的背后,隐藏的就是推尊某种词学观念的意图。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文学流派均有其所推崇的师法对象,而他们也就成为该派理论的代表者和体现者。

①〔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96页。

②〔清〕朱彝尊、汪森:《词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2页,第1页。

③⑤⑨?50施蛰存:《词籍序跋粹编》,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3页,第552页,第565页,第768页,第599页。

⑥⑦⑧⑩??????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1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509页,第1576页,第1942页,第4633页,第3613页,第4913页,第2530—2531页,第2503页,第4211页,第3739页,第3720页,第3885页,第3814页,第3283页,第1367页,第4839页,第1637页,第1643页,第3588—3589页,第3595页,第3786页,第4632页,第2503页,第2530—2531页,第3797页,第3797页,第3797页,第3608页,第3109页,第3443—3444页,第4054页,第4322页,第3707页,第3706页,第3707页,第4055页。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清〕凌廷堪:《梅边吹笛谱》,清代道光六年校礼堂全集刻本。

?〔清〕汤成烈:《清淮词》,清代同治元年刻本。

21〔清〕陈廷焯:《云韶集》,稿本。

24〔清〕陈廷焯:《词则》,稿本。

40 46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第49页。652E5DBE-9F6E-47D6-95F4-82D7315BAADC

猜你喜欢

姜夔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赤阑桥畔,南宋才子姜夔的“合肥情遇”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姜夔魂在鄱阳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论姜夔词的表现艺术
姜夔的词品与人品
论姜夔词的起结艺术
姜夔,你咋这么牛
浅析宋代姜夔自度曲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