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数字鸿沟的现状与对策

2022-04-05胡宇晗

甘肃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数字鸿沟义务教育

胡宇晗

【摘要】疫情期间,中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通力协作,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以及各种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网上课堂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家学习问题,圆满完成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任务。但疫情期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凸显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背景、不同社会阶层学生间的数字鸿沟。文章主要从数字接入、数字使用和使用效果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字鸿沟现状,由此提出解决此问题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字鸿沟;城乡差异;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4—0034—04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2020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94%,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6%,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较于过去二十年城乡学生在数字技术物质设备(即接入端)上的数字鸿沟趋于弥合态势,当前因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而在使用端和应用效果上呈现的数字鸿沟差异却日益凸显,并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数字鸿沟的现状与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数字鸿沟理论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是指使用与不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的区别,是知识沟理论在信息技术时代所衍生的新议题[1]。长期致力于数字鸿沟研究的荷兰知名学者Jan van Dijk认为,数字鸿沟研究主要包含:1.基于物质载体拥有的不平衡,即“接入沟”;2.对数字技术掌握的不平衡,即“技能沟”;3.信息使用者的使用动机以及对信息的实际应用的不平衡,即“使用沟”。[2]从数字鸿沟研究的历史沿革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0年前,研究者主要关注拥有接入设备的不平衡和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第二阶段为2010年—2015年,研究者认为数字技能、使用和素养在实际上比单纯谈设备的接入和拥有更重要;第三阶段为2015年后,研究者不仅关注数字产品使用的积极作用,还关注到了黑客、网络仇恨言论、虚假信息、游戏成瘾等数字技术的消极产物。

(一)在接入端,我国城乡地域差异逐步缩小,数字鸿沟有望填平

数字设备的物理端,有赖于四个条件的共同满足:网络要联通、拥有接收设备、有时间、能承受流量资费满足运用。

1.在网络覆盖率上看。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覆盖率高。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远高于同期的全球平均水平[3]。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形差异较大,而通信设备的建设和维护与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关系。显而易见,中西部地区网络基站设备的数量和日常维护次数等都远低于东部地区。

2.从设备的拥有率上看。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1%,其中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3.9%,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0.3%[4]。手机因其便携、容易操作、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城乡学生的首选。研究发现,当前城乡学生在手机等设备的拥有率上差异较小,普及率极高,且在拥有第一部手机的年龄上,农村儿童早于城市儿童。由腾讯公益发起的“e成长计划”对多地儿童进行了调研,其发布的《e成长农村儿童互联网使用报告》显示,农村儿童平均拥有手机的年龄为7.2岁,城市儿童为7.6岁,农村儿童平均拥有第一部手机的时间早于城市儿童0.4岁。

3.从手机使用时间上来看。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低于城市家庭,因此农村学生手机使用时间也相对较低。但随着移动流量资费不断下降,农村学生手机使用时间不断延长。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儿童校外生活(2019)》显示,中国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日益低龄化,且乡镇农村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具体而言,农村学生的电子产品的日使用时间平均为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的88.40分钟,这一差异在周末更加明显。

(二)在使用端,我国城乡学生间数字鸿沟存在较大差异

1.城乡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不一样。媒介效果研究中,媒介使用动机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动机会促成不同的效果,数字媒介的使用也是如此。在手机的配置动机上,城乡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家庭的首要考虑是网络学习的需要,如接收作业、在线课外辅导学习、接收学校信息、方便家长联系等。而农村家长外出务工者较多,因此配备手机的动因多为方便与孩子联系。因此,在媒介使用动机上,学习并不是农村学生使用手机动机的首位。

2.城乡学生手机使用内容的选择不一样。Jan van Dijk認为,受教育程度高、社会地位高的人会更多使用能提升他们信息、教育、工作和事业能力的应用软件,而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更青睐于娱乐、聊天、简单信息交流和在线购物等[5]。尽管城乡学生都选择手机作为主要的上网工具,但对信息选择的差异较大。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在2018年连续做了两期关于留守儿童手游上瘾的节目。据节目报道,留守儿童具有群体性的手机依赖症,他们在假期使用手机多达五小时以上,甚至有部分人全天手机不离身,主要利用手机玩游戏、观看视频和进行网络直播等。与之相对应的,城市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由参加辅导班、兴趣班构成,手机使用时间被监护人严控,在应用程序的选择上也受到限制,多数学生会有学而思网校、作业帮、猿辅导、趣配音等APP,其他APP很少涉足。

(三)在数字信息接收效果上,我国城乡学生同样存在较大差异

抛开先天遗传因素,学生的成长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参与的课外生活。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和课余生活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影响很大。

1.从家庭环境上看。城市家长受教育程度总体高于农村家长。据《e成长农村儿童互联网使用状况报告》显示,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处于初中及以下者占42.8%,而城市家长六成以上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启蒙阶段,儿童数字素养的培养主要源于家长的决定,家长的数字素养直接决定儿童的数字媒介取向,家长的数字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儿童的数字应用起点。城市学生对数字的早期接触多为有声读物、启智游戏、百科知识启蒙等。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文化素养总体偏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监护,与城市学生在数字素养培养上表现出巨大差异。

2.从学校教育上看。随着“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宽带中国”等项目的实施,目前我国中小学联网率已经达到99.7%,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6]。但对比城乡软实力,也即Jan Van Djik理论所谈的技能鸿沟和使用沟,可见明显的城乡差距。城市教师在数字技术应用上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乡村教师,各种数字技术(视频、音频制作、微课、慕课等)辅助教学更为灵活。

3.从学生的课外生活与数字技术的关联对比上看。课外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如今校外培训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从校外培训支出上来看,农村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仅为419元/年,而城市学生平均校外培训支出高达3710元/年,为农村学生的近9倍[7]。在城市学生的校外培训中,掌握数字技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编程课、各类益智机器人课程、与AI相关的各类培训课程是城市很多学生所选择的。据2020年少儿编程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得知,截至2019年末,我国少儿编程公司共计7110家,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平均教育年投入在6000元以上。由于资本的趋利属性,小城市和乡村学生参与较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缩小城乡学生间的数字鸿沟,用现代数字技术服务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在网络接入端,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即使特别偏远的山区,也开启了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鉴于当前数字鸿沟已经从接入端转向了使用端和使用效果层面的实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施行也应随之变化。

(一)政府及学校层面

1.创建全国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免费共享平台,打造地方教育资源库。国家正致力于完善优课服务,建立比较完善的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名师示范课程,从而让乡村学生在线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的免费教育资源主要有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的教学节目,让全国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笔者发现,该措施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传统观念里的“主课”及思政教育和疫情防控等,课程不够丰富;二是授课教师以北京地区教师为主,且每堂课集中在20分钟完成,可能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接受水平不相适应;三是课程更新和维护比较滞后,其中教育电视台的新闻有的还停留在2020年初;四是地方差异性和人才个性化培养方面还不够。

2.提升师生媒介素养,构建长期的、稳定的系统培训体系,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数字鸿沟研究发现,在接入端满足的条件下,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有赖于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仅有5.8%的城市教师未参加过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培训,而乡村教师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比例高达12.5%,且相关培训主要以教授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主,很少涉及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相关内容。针对乡村教师数字技能使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的实际,应建立规范的教师终身数字技术学习档案,并适度考核。同时,进行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

(二)家庭层面

1.强化家庭对于儿童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席儿童成长,儿童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网游、低俗视频、劣质网络直播等趁虚而入,挤占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成长时间。数字鸿沟理论研究显示,在社会经济、社交、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正确地应用互联网,能更好地消除数字技术的消极影响,但若不能正确使用,则会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对此,鼓励青壮年返乡,在乡村经济大发展中分享数字经济的红利,让乡村学生不再是放养的留守儿童。

2.激励乡村多渠道就近取材,推进数字教育。发挥基层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村、镇为单位的数字阅览室和培训班,以多种形式组织村民尤其是留守儿童参与数字教育,培养视频制作、剪辑、创造分享等数字技能,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

(三)社会层面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目前,我国针对乡村教育影响较大的公益项目主要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一起实施的“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希望工程云助学之“平安智慧小学在线支教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办的电商扶贫社会企业“善品公社”等。这些项目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农村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手段助农惠农,实现农产品价值高效变现。对此,可以结合农村实际,高效利用各种公益基金,吸引企业对农村进行数字应用投资,鼓励企业针对农村教育投资,鼓励农村数字文化项目,让农民切实受益,也让乡村学生在数字农业中有切实的受益感受,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家在新基建上的大笔投入,城乡义务教育的接入沟正趋于弥合,数字鸿沟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有无关系转变到了多少关系,数字鸿沟的研究也应从物质端转入技能运用和教育创新上。但随着新形势下数字媒体的不断更替,物质设备上的差异或将重演,也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占优势的群体会优先接触和使用先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从而更为受益。为了避免数字鸿沟的加大,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还需要国家再多提供优质、免费的在线资源、不断发展和完善系统、稳定的乡村师生数字技术培训项目。当然,在重视互联网、数字技术正面效应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其负面影响。

[1]Yu L.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inequality:Making sense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divides[J]. Journal of Li? 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6(04):229-252.

[2]Jan A.G.M. van Dijk,ResearchGate[EB/O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6775102_The_Digital_Divide.

[3]中國政府网.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有关情况[EB/OL].(2020-09-23).http://www.gov.cn.

[4]中国网信网.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2021-02-03). http://www.cac.gov.cn.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EB/OL].(2020-05-13). http://www.cac. gov.cn.

[6]王蓉.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李毅,杨淏璇.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优质均衡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1):1-10.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数字鸿沟义务教育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