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生物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2022-04-04李巧灵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栏目科学家

李巧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社会责任做了如下定义: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教材中科技成就、科学家故事、社会议题、生态环境等文本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素养元素,是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重要路径。

利用科技成就类插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科技成就类插图是指以实物图或模型图形式呈现世界科技发展成就的一类图片,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生物科学史话、生命科技进展、问题探讨等栏目。如我国科学家合成的酿酒酵母染色体模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动物试验等插图均属于此类。科技成就类插图为教师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在利用手术缝合线导入课堂教学时,可一并引入剖腹产相关常识:医生需切开产妇的八层组织,取出胎儿及胎盘等附属物后清理子宫腔,再由子宫肌层向体表逐次缝合切口。随后设置问题请学生思考:拆除缝合线时也是逐层拆除吗?此时学生就可直观体会到胶原蛋白手术缝合线能被人体组织吸收这一特性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背后原理探讨的兴趣。分析了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意义后,教师还可以追问:如果手术缝合线造价昂贵,这项技术还有如此重大的推广价值吗?从而引申到科学技术服务对象的公正问题,即我们需要把科技成果一视同仁地惠及到众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还可以结合走红网络的“医保”谈判姐姐张劲妮“灵魂砍价”的事迹加以诠释。张劲妮以“温柔又不失底气”的风格不懈努力,成功将药品价格从每瓶53680元降到了每瓶33000元。她现场说的“每一个小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更是令无数人感动。

人造皮肤、牛胰岛素的合成等插图都真实地展现了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弱势群体),教师利用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最终要能够公正地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利用科学家故事类插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科学家故事类插图是指以真实图片或绘制图重现科学家个人形象或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或科学家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现场的一类图片。在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和思考与讨论栏目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教师在利用这些插图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科学史料以丰富学生对生物学科发展历程的认识。

“毕生追求的‘禾下乘凉梦”是必修二开篇的第一个教学栏目。教师在开启必修二整本书教学时,可以先和学生一起搜集、阅读、分享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从故事中提炼出值得大家学习的科学家精神:如当发现高产稻株的子代长得参差不齐,与亲代性状不一致时,袁隆平院士尊重事实,开始质疑“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不适宜进行杂交”的权威理论。科学研究之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团队在寻找“野败”(即野生雄性不育水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持之以恒、潜心研究的坚韧意志品质——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后,只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植株,且不育性状无法在后代中保持。他们继而尝试远缘杂交,历时数年,终于发现了一株符合研究条件的“野败”。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与“野败”的科研故事生动诠释了他们对成功秘诀的总结:“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栏目最后的寄语小诗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诵、欣赏和仿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应从小立大志,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切不可沉迷于眼前的成功而停下前进脚步。

科学家访谈栏目涉及许志宏、方精云、杨焕明等多位院士,思考与讨论栏目涉及富兰克林、沃森和克里克等科学家,这些都是鲜活的教学元素。教师可以在这些鲜活的历史事件中引导学生去感悟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以及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利用社会议题类插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社会议题类插图是指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融入人文情感,再现大多数人所持态度的一类插图。此类插图多集中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正文介绍和思考讨论栏目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在组内或班内分享交流观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该问题。社会议题往往具有复杂的情境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

如在学习《关注生殖性克隆人》一节时,可以结合“关于克隆人的作品”插图,介绍科学家关于生殖性克隆人的各方观点:反对该技术的人认为应对人类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安全负责;支持的人认为克隆人是为了探索解决现有的医疗技术所不能解决的一些人类疾病与痛苦,是将科技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他们中究竟哪一种观点是真正地对科学技术负责任?联系教材中“你支持试管设计婴儿吗”和曾经轰动全世界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启发学生思考“你怎么看待‘伪责任与‘真科技”。

此外,还有“我想打点生长激素”“转基因产品”“给人移植改造猪心脏”等插图,它们之所以会成为热点议题,是因为在科技决策过程中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之间有冲突和对抗。价值观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应用不当,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危害社会。《当代科学哲学问题》一书提道:“科学家不仅要有精湛的科研水平,还要把握住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主观上的科技求善仍不够,还要保证效果上的善,即科技给人带来得是幸福而不是痛苦。”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肩负科普大众和突破技术瓶頸的重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既模拟了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质疑、争议阶段,也深化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在曲折中不断修正、前进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议题、关注科学技术与伦理、积极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的社会责任。

利用生态环境类插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生态环境类插图是指以图片反映自然生态现象或社会中存在的生态问题的一类插图,在选择性必修二中分布更集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图片蕴含的信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时,可以在解读“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和浓缩的过程示意图”后,为学生提供“南极企鹅体内出现农药DDT”“日本水俣病”等资料,引导学生解释生物富集现象并意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危害。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我们要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禁止有毒物质的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类似的还有“濒危植物金花茶”“濒危动物川金猴”“砍伐森林”“过度放牧”“污水入河流”“偷猎攫取的象牙和兽皮”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此外,“青藏铁路路基上专供野生动物行走的涵洞”“捕鱼收网”“稻田中的河蟹”等插图反映了人类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取的一些措施;“吴起镇退耕还林前后对比图”“人工辅助繁殖的中华鲟”反映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培养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教材中的插图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巧用插图可以渗透科学技术价值观、学习科学家精神、关注生物技术与伦理以及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栏目科学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假如我是科学家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