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青花瓷研究

2022-04-04樊大为张雅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3期
关键词:元青花

樊大为 张雅馨

摘 要:13世纪蒙古铁骑踏平欧亚大陆,元朝与中西亚甚至欧洲、非洲等地区的频繁贸易、文化交流创造了先决条件。元青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是将我国的制瓷技术与中西亚的原材料钴矿、审美观念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瓷器品种,并成为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元青花瓷器的成熟突然、特征明显,文章以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为例,主要讨论、分析元青花瓷起源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元青花;元青花起源;元青花分类;元青花钴料;元青花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3.003

元青花是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众所周知,元青花的兴起改变了我国的瓷器风貌,无论从色彩、修饰手法以及造型、体量上来说,元青花与以往的瓷器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元代之后,一种新的装饰色彩—钴蓝开始出现在瓷器上,并在中国瓷器史上永久地驻留。

1 元青花瓷的起源

对于元青花的起源问题,至今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目前,学界对元青花瓷的起源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是中国起源说;第二种是外来技术影响说。

1.1 中国起源说

中国起源说是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考古资料判断的。出土的考古资料如下:20世纪50年代,广州北宋墓发现青花瓷小坛5个;1957年,浙江龙泉金沙塔基出土13片宋青花残片;1970年,浙江绍兴翠环塔基发现1片宋代青花残片;1975年,在吉州窑遗址内发现宋元青花瓷三件(存疑);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1片菱纹青花瓷枕;1983年,扬州文昌阁三元路出土14片唐青花瓷片;1988年,河南鹤壁窑址出土唐早期青花碗。

部分学者认为青花瓷在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下,最早出现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窑,加上宋代磁州窑及吉州窑白地黑花工艺的直接影响,在元代元青花技艺发展成熟。但此观点由于资料不足,目前学界对此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李辉炳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提及:研究青花起始年代必须注意其普遍性、连续性及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非常公允的,故青花瓷可被认定为起源于元代。

1.2 外来技术影响说

外来技术影响说认为从元青花的器形、纹饰、绘画手法、文字等方面分析,早期元青花瓷器不仅与波斯地区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有波斯陶工的亲自参与……且其色料(包括钴料和铜红料)均来自波斯。他们认为青花瓷是在元代被引入我国,在我国生产之后又输出到西亚地区。《出口至东南亚的元青花的重要意義》一文中曾提到,青花瓷的风格属于波斯中东的艺术形式,通过我国南方港口引进国内,并在景德镇被模仿制作,之后再经过出口抵达中东地区。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也发表过类似观点。

2009年,拆除景德镇红卫影院时发现了窑业堆积,出土了一批早期的元代青花瓷,部分高足青花碗的口沿上都书写有波斯文,根据考古学资料,可基本确定在元代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的工匠就有来自波斯地区的陶工,他们进行亲身技术传授和示范生产出了元青花瓷。

1.3 元青花瓷出现的时间

关于元青花瓷出现的时间,学界也有多种观点,大都以出土资料判断其起始年代:有以至元十三年(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元代至元年号有二,后至元仅6年)杭州郑氏墓出土三件青花观音像为依据的;有以九江博物馆馆藏的延祐六年(1319)塔式罐为依据的(但此物被测定为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黑彩瓷器);有以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十一年(1351)铭款的青花象耳瓶为依据的;有结合韩国新安沉船所载瓷器及景德镇红卫影院窑址出土资料的,推测元青花的起始年代应不早于1323年。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元青花产生于元代中期以后。

2 元青花瓷的分类

学界按照元青花的年代、器形、纹饰、钴料及精致程度将其分为延祐型青花、至正型青花、至元型与枢府型青花。

延祐型器物多发现于东南亚一带,其特点为体型较小,做工粗糙,主要以文房器物为主。

至正型元青花名称来源于戴维德基金会所藏青花象耳瓶的“至正十一年”铭款,因为其带有准确的元代纪年,故被认定为元青花的标准器。此类器物体量硕大、制作较延祐型器物精美,又因其在伊朗、土耳其存世较多,故又称为伊朗型或西域型元青花。

至元型元青花又被称为国内型元青花,主要以杭州至元十三年(1276)郑氏墓中出土的三件青花观音像为标准器而断定的。

枢府型元青花则是在枢府瓷胎体的基础上形成,因枢府瓷贡御,故又称为御土窑型元青花。本文的探讨仅针对至正型元青花展开。

3 元青花瓷的产生与西亚民族关系密切

古代西亚人对青金石极为崇拜,无论在皇室墓地还是在献祭的墓地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同时青金石也被大量用于制作护身符,在西亚地区,其印章、首饰及服装上的饰物均大量使用青金石。青金石在古代西亚和埃及地区非常流行,人们相信它有魔力。正是这种喜爱,在西亚地区出现了模仿这种深蓝色泽的人工制品,如釉面砖、玻璃、陶瓷等。

约在13世纪前半叶,西域回回工匠发明了一种釉下彩青花陶器,随着蒙古西征,扩展了欧亚大陆的疆域领土,也极大地促进了西亚、中亚与我国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伊斯兰文化圈中这种崇尚青白的审美也随着蒙古大军,从欧亚大陆而传入我国。当时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瓷器烧制工艺,结合西亚地区青花陶器制造基础及崇尚青白的审美,形成了元青花瓷。笔者认为最初的元青花瓷器就是伊斯兰文化圈的色目人来中国定制的。

总的来说,元青花应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元青花瓷中许多造型的产生与使用方法除传承汉族原有的器形外,还与蒙古族及西亚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比如元青花硕大的器形就与西亚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阿拉伯等西亚民族以大盘盛食物,众人围坐而食,故出现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形,而八棱器物则是根据西亚金属器物发展而来的。gzslib202204051126

元青花的纹饰也具有浓厚的波斯风格,元青花的纹饰是由波斯细密画(波斯细密画被誉为伊斯兰艺术的珍珠,是伊朗艺术的重要门类,波斯细密画的起源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中叶,它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在经典的抄本中)、阿拉伯纹饰和中国元素纹饰三者相互融合形成的。波斯细密画细密繁复,层层叠加,几乎无留白;阿拉伯纹饰种类繁多,比如如意形开光、小联珠纹、连绵不断的缠枝纹等;我国的纹饰风格更是多样,题材丰富,比如历史人物、龙、麒麟、凤凰等纹饰等。它们三者相互融合,频繁地运用于元青花的装饰之中。元青花的纹饰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中国风格纹饰越多,表示其相对的烧造年代越晚,这也印证了最初的元青花瓷器是伊斯兰文化圈的色目人来中国定制、使用的这一观点。

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埋在城市及周边地下的文物被大量发现。在数量巨大的出土文物中,元青花瓷的数量却少之又少,以元大都、上都、集宁路等元代蒙古人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为例,元青花瓷单次出土数量最多十余件,且多为窖藏,可见青花瓷在元代并不是蒙古人日常使用的主要瓷器类型。故一些学者认为元青花瓷是源于蒙古人对长生天的信仰,加之尚蓝、尚白习俗而产生的,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认为元青花是受西亚伊斯兰文化圈的影响而产生的,并在伊斯兰文化圈内广泛传播,我国出土的绝大多数元青花也应是被伊斯兰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使用,与蒙古人的喜好关系不大。

4 元青花瓷所用钴料的探讨

近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现代先进分析技术的支持下,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对钴料成分进行分析,使元青花钴料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我国在元朝、永、宣时期及正德时期都进口过青料……(被称为)‘进口料‘苏麻离青”。该料铁含量高,锰含量低,并含有砷,被称为“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则与其相反,是铁含量低,锰含量高。

有学者认为元青花早期使用的钴矿来自波斯地区贸易重镇萨马拉地区(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距巴格达以北125千米,今属伊拉克,古代拼音文字为samarra,与汉语苏麻离的发音相同),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元青花的青料产于西亚波斯地区,目前看来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该地区的青料含铁量较高,含锰量较少,故呈浓艳的蓝色,并有银黑色的结晶斑,这也成为元青花鉴定的要点之一。

5 元青花瓷的艺术价值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近世(元末明初)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可见元末明初部分人对元青花瓷所持的态度。随着青花瓷工艺的日臻精美,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一瓷器品种,至明宣德朝青花瓷大成,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青花瓷达到了烧造的顶峰。

其中作为最早烧制成功的青花瓷,元青花理应受到重视,但明、清两朝的宫廷均未记录或收藏,且我国早期的陶瓷艺术研究领域也没有涉及,猜想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其烧造工艺粗劣,明清宫廷不屑收藏;二是我国古人在元末明初时并无使用青花瓷的习惯,至宣德后青花瓷才渐渐普及,因宣德青花各方面均优于元青花,故宣德青花直接成为世人追捧的瓷器品种。

笔者认为元青花作为一个瓷器品种的肇端的确难得,但因其成型工艺、青料加工、绘画技法、上釉工艺等略显粗糙草率,其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明显被夸大了。

以上围绕元青花瓷的相关问题,引述了专家们不同的见解,也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其根本目的是对元青花瓷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具体对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这一器形进行研究。

6 对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的分析与研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存世量较元青花人物纹罐多,保守估计大概有几十个。因笔者所考的资料有限,现仅就其中一小部分器物进行比较研究。

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1),高27.5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8.6厘米。圆口,直领,丰肩,鼓腹,下腹部渐收。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五层、间以双弦纹:领口外侧绘波涛海水,肩部绘缠枝石榴及石榴花,腹部绘怒放缠枝牡丹六朵,三朵平视三朵俯视,间杂牡丹花蕾及小朵牡丹花,下腹部绘卷草纹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器内外施釉,肩部施釉因工艺原因,有呈火石红的露胎。假圈足,底部有修底时残留的釉子。青花呈色艳丽,满布黑色铁锈斑。釉色白中闪青,清亮光洁,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为元青花大罐的典型器。

包头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2),高28.1厘米,口径20.5厘米,腹径34.5厘米,足径19.3厘米。圆口,直领,丰肩,鼓腹,下腹部渐收。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五层、间以双弦纹:领口外侧绘缠枝栀子花,内侧画有一黑色“×”,肩部绘缠枝石榴及石榴花纹,腹部绘怒放的缠枝牡丹,平視、俯视牡丹姿态间隔,花间杂以牡丹花蕾及小朵牡丹花,下腹部绘卷草纹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中部一周明显接胎痕。器内外施釉,但器内釉不到口沿。青花呈色艳丽,满布黑色铁锈斑。釉色白中闪青,清亮光洁,莹润细腻。

山西博物院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3),高28厘米,口径20.9厘米,腹径32厘米,底径20.4厘米。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至胫部逐渐内收,至底部稍向外撇。假圈足,平底,底部有明显跳刀痕。全器共五层纹饰、间以双弦纹:领口外侧为波涛海水,肩部为缠枝石榴及石榴花,腹部为怒放缠枝牡丹六朵,覆仰相间,花间杂以牡丹花蕾及小朵牡丹花,下腹部为卷草纹,胫部为变形仰莲纹。青花呈色艳丽,满布黑色铁锈斑。釉色白中闪青,清亮光洁,莹润细腻。

故宫博物院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4),高27.5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9厘米。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4个纹样带。颈部绘缠枝栀子花,肩部绘缠枝莲花,腹部绘缠枝牡丹,近足处绘变形仰莲瓣纹。该青花罐造型饱满,青花色调明艳,带黑色斑点。釉色白中闪青,莹润细腻。gzslib202204051126

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卉纹兽耳罐(图5),高38.5厘米,口径14.2厘米,足径17.8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兽首耳,兽口两侧有孔可衔环。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七层、间以双弦纹:口沿外侧绘卷草纹,颈部绘缠枝菊花,肩部绘缠枝石榴花,上腹部绘四凤舞于缠枝菊花间,下腹部绘缠枝牡丹,覆仰间杂,再下一层绘卷草纹,胫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器仅外部施釉。假圈足。青花呈色艳丽,分布者黑色的铁锈斑。釉色白中闪青,清亮光洁,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甚为难得。

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瑞兽纹双耳罐(图6),高50.5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9.5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昂首龙纹耳,龙身弓起,可穿带。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六层、间以双弦纹:口沿外侧绘锦地纹,颈部绘波涛海水,肩部绘两只麒麟,行走于四时花卉及蔬果之间,腹部绘怒放的缠枝牡丹纹,平视、俯视牡丹姿态间杂,间有牡丹花蕾及小朵牡丹花,再下一层绘锦地纹,胫部绘变形莲瓣纹一周,莲瓣上绘石榴,腹部有接胎痕一周,胫部刻有阿拔斯王阿拉伯文名章,并填以朱砂。底部无釉,有火石红斑及跳刀痕。青花呈色艳丽,满布黑色的铁锈斑。釉色白中闪青,清亮光洁,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体量硕大,为目前所见元青花罐最大者。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元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图7),高46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18.8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兽首耳,兽首口衔环,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十二层(因有盖,故口沿外侧纹饰不详)、间以双弦纹。盖分五层,由上到下分别为莲花骨朵纽、卷草纹一周、变形覆莲纹一周、卷草纹一周、回纹一周。罐身纹饰为颈部绘缠枝菊花,肩部绘变形覆莲纹一周,莲瓣上绘杂宝,上腹部绘两条行龙,夭矫顾盼,穿梭于祥云之间,下腹部绘缠枝牡丹,俯视、平视牡丹姿态间杂,再下层绘钱纹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腹部有接胎痕一周。假圈足,底部有修底时残留的釉子。青花呈色艳丽,釉色白中闪青,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保存完好,甚为难得。

蚌埠市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图8),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18.6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兽首耳,怒目怪张,獠牙外龇,兽口两侧有孔可衔环。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十二层,间以双弦纹。盖分五层,由上到下分别为宝珠纽、卷草纹一周、变形覆莲纹一周、卷草纹一周、钱纹一周。罐身纹饰为口沿外侧绘云纹一周,颈部绘波涛海水,肩部绘变形覆莲纹一周,莲瓣上绘杂宝,上腹部绘缠枝石榴,下腹部绘缠枝牡丹,俯视、平视牡丹姿态间杂,再下层绘卷草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腹部有接胎痕。假圈足,底部有火石红斑。青花呈色艳丽,釉色白中闪青,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但口沿处破损,甚为可惜。

天津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图9),高37.5厘米,口径15.2厘米,腹径34厘米,足径17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兽首耳,兽口两侧有孔可衔环。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七层、间以双弦纹:口沿外侧绘回纹一周,颈部绘卷草纹及变形覆莲纹,肩部绘六个如意形开光,内绘牡丹、菊花等缠枝花卉,下腹部绘缠枝牡丹,俯视、平视牡丹姿态间杂,再下层绘卷草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腹部接胎处疑似破裂,并有锔痕。假圈足,底部有火石红斑。青花呈色艳丽,釉色白中闪青,莹润细腻。该器造型规整,但口沿处破损,甚为可惜。

中國国家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天马纹罐(图10),高39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20厘米。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肩部上方塑一对兽首耳,兽口两侧有孔可衔环。通体绘青花纹饰,由上至下分七层、间以弦纹:口沿外侧绘锦地纹一周,颈部绘卷草纹缠枝石榴花,肩部绘六个如意形开光,开光内各绘一匹形态各异的天马奔腾于海水之上,下腹部绘缠枝牡丹,俯视、平视牡丹姿态间杂,再下层绘卷草一周,胫部绘变形仰莲瓣纹一周。该器造型规整,青花呈色艳丽,釉色白中闪青,莹润细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基本有两种器形:一种是高度在30厘米左右的圆口罐,其器形特征为圆口、直领、丰肩、鼓腹、下腹部渐收,器形庄重稳妥,罐原应配有荷叶形或其他形状的盖子,但因瓷罐为日常生活用品,盖子更是常拿常放,可能摔坏或遗失;一种为盘口罐,高度在40~50厘米,器形特征为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腹部渐收,略显修长,也应原配有盖。两种器形均有明显的接胎痕迹,可见元代因瓷器烧制技术的限制,此类大型器物无法一次拉坯成型,而是采用接胎的方法制作,除器身以外,盘口罐的盘口也是接胎执着。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的纹饰色彩浓艳,带有铁锈斑,应是用进口钴料绘制而成。纹饰内容根据器形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具体如下:

①圆口罐纹饰一般在5层左右,以腹部的缠枝牡丹纹为主体纹饰,上下装饰有波涛海水、缠枝栀子花或石榴等花卉纹及变形仰莲纹,以双弦纹间隔开。

②盘口罐罐体纹饰一般为7层,盖纹饰5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罐身纹饰分层的多寡与器形大小有关,盘口罐相对于圆口罐要高出许多,故罐体纹饰也由5层增加至7层。盖或罐身上部有覆莲纹与罐身底部仰莲纹呼应,主体纹饰分布于腹部与肩部,除上述常见的主体花纹—缠枝牡丹纹外,主体纹饰还出现了动物纹、杂宝纹、如意形开光及内部填充纹饰等,纹饰更趋于多元化。盘口罐两侧的兽首多为堆塑而成,口中衔环,形似铺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纹饰。

由此可见,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上的纹饰既有波斯细密画细密繁复、层层叠加的风格,也有阿拉伯纹饰常见的如意形开光、缠枝花卉纹,更有我国传统的龙、麒麟、杂宝及衔环铺首耳等纹饰,随着我国传统纹饰的逐渐增多,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与西亚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影响。

7 结语

笔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元青花瓷器的相关因素,虽然目前很多相关问题都有主流的观点,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传世出土的众多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中,可以看出此类器物最初主要是被具有伊斯兰信仰的人所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中西亚地区的贸易输出。虽然元青花作为一个瓷器品种的肇端的确难得,但从目前所掌握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的资料来看,其成型工艺、青料加工、绘画技法、上釉工艺等略显粗糙、草率,其在艺术方面的价值被夸大了。

参考文献

[1]黄薇,黄清华.元青花瓷器早期类型的新发现—从实证角度论元青花瓷器的起源[J].文物,2012(11):79-88.

[2]赵琳.14世纪以前钴蓝在西亚和中国的运用—兼谈元青花的产生[J].南方文物,2013(3):60-65.

[3]林梅村.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3):24-41,158-159.

[4]杨明生.“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145-149.

[5]陈尧成,郭演仪,陈虹.中国元代青花钴料来源探讨[J].中国陶瓷,1993(5):57-62.

[6]陈逸民,陈莺.元青花呈色料及其特征[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6):14-18.

猜你喜欢

元青花
试论元青花杯的纹饰及功用
——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为例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传统元青花在现代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
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元青花鉴赏心得
望断天涯路的元青花收藏
有多少元青花可以收藏?
走近元青花绽放的背后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