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4-04康红娜文艺陈谦

工业设计 2022年3期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康红娜 文艺 陈谦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设计》课程;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1 产学研一体化概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模式,大学生校外导师制是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深入探索,是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是区别于其他阶段的教学,这一阶段既承担着满足专业教育的需要,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思想凝聚力量,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整合[2]。校企多导师模式是将专业教育小课堂与企业、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利于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项目的实践能力。利用企业的更多社会资源,指导学生以为问题牵引进行创新学习,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多导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工匠精神。

2《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通常采用校企合作的双导师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一方面双导师制和课程《可持续设计》教学存在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企业导师的时间受限、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导致企业导师人员时间无法固定,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制定目标进行,无法做到以《可持续设计》课程产教融合教学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可持续设计》课程设置环节中,企业导师参与度不足,且课程周期与项目周期很难一致,因此没有真正实现将项目引入课堂,多数是以企业项目为背景的虚拟课题设计。为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与输出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岗位前仍然缺乏社会实践和企业实际项目的经验,不能满足设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 推进校企融合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通过《可持续设计》课程融合专业教育和企业实践项目,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导师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挖掘,运用案例和设计实践分析环境与人的关系,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树立企业意识和环境意识,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将企业、教室、实训室、工作室一体化,教学做三合一,方便校企交流、师生交流,实现双方共同深度协调课程内容,提升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功能性。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与交叉,构建以企业项目导入的《可持续设计》课程任务体系。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可以承接企业项目,也可以建立虚拟项目,既能优化教学过程,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解决了课程建设中资源使用率低、课程网站成为资源堆积仓库的现状,实现在线资源促學的效果。

3.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可持续设计》课程内容的优化,且在课程中插入项目任务,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以问题为载体强调教学做合一,建设可持续设计教学的在线资源库,建构和利用中外可持续设计网络学习平台,为可持续设计的专业跨界提供了支撑平台和关联网络,将可持续设计的力量与社会、企业需求对接起来,建立信息与教学共享的教学服务设计体系,在任务实践中为企业的横向合作提供各种可能性。并且在实践中引入企业导师,确保课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引领的双向互动[3],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促进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第一,《可持续设计》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来理解可持续设计的内涵,让学生学会以环境意识为主导进行设计;第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物和毒素排放,从设计层面克服人类对物质的偏执追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第三,思考环境的可持续与非物质设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观和价值观;第四,实现学生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全面思考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与环节中的问题,实现过程干预。

通过与企业项目接轨,与时俱进,及时掌握用户需求和技术更新,系统构建“价值塑造+ 思维创新+ 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模式。价值塑造,即以认识论为指导,通过思想引领、课程思政、责任导向、强国自信四个维度,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产教融合各阶段的教学与实践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学生具有责任使命、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强国自信和健康人格;思维创新,即以设计方法论为根本,在产教融合育人活动中拓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产业思维、跨界思维、前瞻思维、科技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用创新思维融入课程作品设计;能力培养,即以课程实践论为基础,通过产教融合的各环节实践育人,通过“教—学—研—跨—训—融”六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 基于产学研一体的《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 推进课程内涵+ 实践能力培养

将内在价值影响元素与实践教学过程相融合,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发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不但要教专业,更要把育人职责发挥好,将“内涵教育”贯穿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教育提供专业支撑。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创建校内专业课程、校外设计服务、企业实践等形式,形成多级联动,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5]。根据企业实践项目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系统设计“课程思想”内容,用企业思维思考问题,提前进入设计师角色,加强学生对用户和企业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实现课程实践育人的功能,在校企合作课堂形式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让企业导师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将社会创新概念引入《可持续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企业行业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实践育才与理论育人在《可持续设计》课程这个主载体和主阵地得到充分融合与落实,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如图1)。

4.2 融合校企合作“六合”教学模式

通过“以实践整合设计任务,以设计任务深化设计理论,以理论增强产业实践”的螺旋上升式产教融合方式构建“教—学—研—跨—训—融”六合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所谓“教”是指双导师全程教授专业知识、设计技能、企业责任;“学”是指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塑造价值、开拓思维、提升能力;“研”是指在项目研究中夯实基础、掌握技能、提升本领;“跨”是指跨学科团队、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方法;“训”是指在企业实习实训中锻炼能力,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融”是校企产教深度融会、合作共赢、健康发展。例如,借助合作企业研究优势与学校特色专业,整合优秀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将创新设计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提升学生的学习产出,再将学习效果检验反馈到产出项目中去,完善学生的理论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与强国自信,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多向联动机制。做到在 “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做”的递进式教学理念,在项目引领模式下,完成课程的资源整合。通过企业项目促进学生关注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方向,激发他们对行业新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建可持续学习型团队(如图2)。gzslib202204041139

4.3 实现企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实现以企业、工作室、实验室为依托,面向产业创新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教育教学提供从设计实验到产业化所需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成长成才,不断优化产教融合。把企业创新项目教育融入《可持续设计》课程的各阶段培养环节中,并结合教师科研和企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研发和项目转化,践行实践育人。

将《可持续设计》课程与企业、社会接轨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的设计概念与方法策略,提高设计的技能,实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企业的设计实践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性、技能性相互融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第二层次教学目标。通过在设计实践中考虑对人类、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第三层次目标。

在校企双导师协作教学中实施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在《可持续设计》教学中构建起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联合培养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在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下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品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课程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及可持续性实践教学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如图3)。

4.4 促进校企合作建设与形态转化

要实现校企合作式,促进《可持续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形态转化,可以根据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行内涵资源的形态转化,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融入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使其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基础资源之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环境特色、企业文化、现代科技,用设计去彰显文化传承和企业精神。将课程进度与企业需求贯穿课程始终[6]。打造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在每一期的课程设计中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为此,应整合专业课程中的内涵与实践育人教学范式,依托与企业的教学合作模式探索课程教学思想及评价机制,结合具体的学校与企业融合的教学新形态,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有效资源,充分发挥三者间的协同效益,形成课程代入的全程化实践育人的教学新模式。

此外,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水平《可持续设计》课程校企梯队,并根据校企联合制定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制定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和教学全过程质量保证计划,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课程助教随堂听课、协助专业教师落实课程各要素的建设和管理。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学团队形成互补教学,将虚拟任务项目转为实际项目。通过企业的实践吸收该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化。

4.5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

课程的产教融合涉及学校和企业导师的管理,课程成果的产出过程涉及产品研究、开发、商品化转化、产业化等多个环节。各要素资源能否有效配置,决定了产教融合协同机制能否顺利的进行。因此,要统筹专业、企业导师和科技人员在实施产教融合创新方案时,能够多方协同、密切配合,建立产教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导师由于工作时间受限,无法完全配合课程要求,因此要建立企业导师与校内课程无缝对接,有效优化专业教学流程和落实成果转化,消除中间障碍,推动融合创新。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师资的企业进修,并建立课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基地兼顾学生利益进行课程作品的转化,让学生的学习、实践技能、毕业设计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6 构建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化

《可持续设计》课程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组建基于项目的多导师队伍,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第一阶段开放式理论教学模块、第二阶段项目导入式翻转教學模块、第三阶段企业项目实践模块。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指导合力,开展专业实践并进行课题的进展跟踪和成果评价。校企多导师制是以项目驱动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既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又在实践环节设计实施方面得到了有益补充。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既能弥补校内师资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又能使企业参与大学生培养的实际过程中,提高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此外,搭建学校与企业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既能培养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责任心,又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知识创新、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三方面统一起来[7],实现校内外双导师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良性循环体制,达到成果最大化。

5 结语

猜你喜欢

可持续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民办独立高校课程群建设中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包装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