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探析

2022-04-03代丽英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外群众所喜爱,他们甚至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逐渐开始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中华美食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菜单音译的问题,菜单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首个环节,如果菜名翻译不够精准,非但不会吸引到外国游客,甚至还会引起某些误解,从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但是从目前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翻译体系,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出一种较为科学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已经是一项有关文化输出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单翻译;文化输出

【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1-130-03

【本文著录格式】代丽英.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1):130-132.

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研究是一项具有很高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工作,作为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交流和沟通工具,翻译不仅具有着信息传递的功能,更具有文化传播和移植的重要作用。我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由于流传时间的久远以及地域多样性的存在,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名词可谓丰富多样,尤其是地方菜系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许多还夹杂着地区方言,这给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不同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存在着极强的可译性。在进行菜名翻译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可译性特点,突破文化的藩篱,在真实准确地传达中华菜名含义的同时还要融入一定的文采,从而达到翻译标准中“信、达、雅”的要求。

一、当前中国饮食文化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中华文化的缺失

这一现象首先表现在许多翻译为了提高可理解性,过度突出菜名所包含的汉语言文化元素。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都有着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烹饪技术和饮食习惯,再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众多系统性的“菜系”。不同菜系的菜肴往往有着非常繁杂的名称,并且由于许多名称带有当地文化内涵,许多外地的食客一般无法从菜肴的名称中得知饮食的具体内容。这些菜肴在命名上也使用了非常繁杂的命名方式,经过统计主要有食材、做法、历史典故、动植物、地名等多种命名方法。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汉语菜名的外文翻译,使其他国家的食客第一眼就可获得菜肴的信息是一件很有难度的工作。尤其是菜名包含历史故事、地名等信息时,翻译者往往会使用直译或解释性翻译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翻译不够恰当,无法真正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汉语言文化内涵,甚至使许多极富艺术性的名称显得粗俗和苍白。例如,川菜太白鸭因始于唐代,与诗仙李白有关故得名太白鸭,该名称既表现出食材的鲜美又蕴含了背后的历史典故,甚至还体现了李白仕途坎坷,虽委曲求全但终未能如愿的悲哀。但翻译者却将其直译为“Too White Duck”,这非但无法使外国人了解菜肴的信息,有损其食欲,还可能引起外国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误解甚至反感。[1]

(二)外国文化的越位

我国相关人员在进行饮食文化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时,必须要坚守汉语文化的底色,对待外语的使用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切不可失去文化自信心,以致本末倒置。当今世界的文化传播环境中,西方语言文化尚处于强势地位,许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单词被外国文化同质化严重,以至于失去了中华饮食文化元素原有的位置。如豆腐一词本可以音译为“tofu”,但许多餐馆为了解释方便将其翻译为了“beancurd”即豆子制成的凝乳,这种翻译方法属于用西方文化强行解释中国菜肴名称,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容易使外国人一头雾水或产生歧义。再如中国的白酒,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将其音译为“Baijiu”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使用,但之前许多人将其译为“liquor”即烈性酒,这一名称既没有特色也忽略了我国的白酒文化,甚至许多外国人一看这一名称就被“劝退”。这些外语元素在中国饮食翻译中的泛滥严重冲击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中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与交流。此外,还有许多餐厅为了彰显自身“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盲目地使用外文元素,如将菜单上一、二、三、四等数字的使用全部替换为英语的A、B、C、D,这同样不利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再如许多中餐厅为“提高档次”,将餐厅用英文名来命名,这严重影响了母语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甚至影响我国语言文字安全。[2]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自古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谚语,并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占据整个文化领域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复杂化、精细化的特点享誉世界,中国不同区域的厨房文化都有着比较独特的菜肴烹饪方式,而且总体来说非常注重色香味等元素的完美呈现。总体来看,虽然中华饮食文化有着多样性的特点但在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上存在着某些通的特点,如原材料选取的广泛性、加工的精细化、持久的加热、注重食材的装饰、注重食材的香味、调味品和佐料的丰富性等。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菜名文化也同样具备多样化的特点,首先是传达菜肴的信息,通过简练的语言激发出读者的饮食欲望。[3]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一般会受到当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些文化差异就会导致饮食翻译的准确性,甚至产生文化的冒犯。中国人对于饮食的理解偏于感性,更加注重食材味道的体现,甚至将烹饪看作一种高级的艺术,最终的艺术品必须是和谐美丽的外表和美味的结合体,并不单纯是为人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而西方人的理解则较为理性,他们将食物看作维持生理机能的必要手段,他们比较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始风味,不注重人为的加工,以保留食材原有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成分。在烹饪手段方面,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对食材的持续加热,如果火候不够则被看作夹生食物无法达到饮食的标准;但西方注重对烹饪的规范化操作,在食材准备上尽量做到重量和成分的精确性,烹饪时间也要严格控制。此外,中国饮食强调食材间味道的互相介导,食材最终的味道是多种成分的综合。如小鸡炖蘑菇和宫保鸡丁,其中所用到的每个食材都不会干扰到其他食材的味道,最终形成一种更加和谐的效果。西方人则更加强调食材的个性。以上差距导致了中西方的菜肴命名方式和菜名属性都有所不同。中国菜肴的命名强调文字和读音都比较优雅,甚至为此会赋予一道菜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在那些比较高档的餐厅,经营者一般会在菜单上为每一道菜设计特定的名称以达到寓意美好的效果,西方人在为菜肴命名时多以原材料的名称作为命名的素材,因此在进行菜名翻译时也要注意将直译和解释结合起來。[4]

三、中国饮食文化英语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留中餐名原有的美好寓意

中国菜名一般蕴含非常丰富的地域特色或民族文化的内容,有的还包含比较特殊的食材名称和烹饪式,因此传输菜名的原始含义和传达隐含的寓意是同样重要的。在进行中国菜名的翻译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到对菜肴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其文化背景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翻译时要尽可能使用目标语言,因为食客在进行食物的挑选时往往会将菜名和菜单上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挑选,因此译者同样要对菜肴的原料及烹调过程有比较详尽的了解。在面对那些寓意丰富、强调联想的菜名时,如果直接翻译就很容易导致外国食客因为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一头雾水,因此译者需要在使用替代性词语时尽量保持原有寓意。如豆腐在中餐菜名中经常被称作“白玉”,外国的玉文化比较缺失,在看到这一名称时菜名无法发挥出原有文化寓意所起到的联觉功能,因此译者就应该使用其他比较生动形象的词汇进行翻译。

(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禁忌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大多数菜肴都能吸引国外食客,只有少数地方的个性化饮食习惯可能会对国外食客产生冲击。如在我国少数地区会将狗肉当做肉类食物的一种,并且也有专门的养殖基地进行养殖。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这种饮食习惯是非常残忍的,并且绝大多数外国食客无法接受。这是由于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略有差异。中国古代将狗作为最忠诚的仆人或奴才,而西方人更愿意将狗作为家中一员。我们在进行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或实践时也要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禁忌,以免造成食客的不适。[5]

(三)注重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

中华菜肴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人世代生活的方式和传统,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过程中,许多蕴含中国饮食习惯的特色食物已经被许多国外民众所熟知,如豆腐、饺子、老干妈、辣条、火锅等,甚至得到许多外国年轻朋友的喜爱。中文菜单的英译是社会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此外,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也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体系中的饮食类词汇,中国独有的地域饮食文化也随之获得推广和传播。并且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中国饮食文化必然会在世界饮食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我们在进行菜单英译时也要注意充分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切不可顾此失彼,丢失了文化传播的“根”与“源”。[6]

四、中国饮食文化翻译的具体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它是一种最为常见也比较实用的翻译方法,优点是能够比较直观地介绍食物的原料、烹饪方法以及呈现效果等,缺点是容易抹杀原有中文菜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直译法要根据不同菜名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该方法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类。首先是以食材名称为主要内容的菜名翻译。如梅菜扣肉(Pork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s)、双冬牛肉(Beef with Mushroom and Bamboo Shoots)等,这种方式一般采用配菜加主要食材的方式,比较简洁地交代出食物的主要信息,使外国食客在食用时比较放心。其次是交代烹饪方式的翻译策略,这种方式有助于展示中华饮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高超的烹饪技术,一般会使用烹饪方式加主要食材的方式进行呈现。如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翡翠虾仁(Stirfried Shrimps with Peas)等。但由于中西方烹饪名称的差别性以及中国饮食烹饪技术的丰富性,直接翻译往往并不能详尽地展示中文菜名的原意。如中国饮食中特有的“红烧”,在红烧狮子头的翻译中只能翻译为在棕色的酱汁中炖,要知道红烧和炖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再比如狮子头一词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比较生动地展现食物最终的形象,但在英文翻译中只能翻译为肉丸,如果直接翻译为狮子的头则很容易引起歧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再比如翡翠虾仁将所用到的豌豆比作翡翠让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意境,英文翻译则翻译为了豌豆炒虾,无法传达原有内涵。[7]

(二)意译法

单纯使用直译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中文菜名翻译的需求,因此必要时还需要使用意译法,这是由于中华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文化要素已经不自觉地渗透到了饮食文化之中。例如,夫妻肺片自清朝就已流传开来,主要使用牛杂作为原料,相传由一对夫妻所创,其中隐含着我国古代底层人们生活的心酸以及一段创业史的故事,如果直译则容易产生夫妻的肺切片的歧义,同时也无法传达其中的故事性内容。还有回锅肉如果采用直译则会破坏外国食客的食欲,还有可能使其对中国文化产生偏见。因此,对这些带有典故、专业术语、吉祥含义、比喻手法等的菜名进行翻译时则要灵活使用意译的方式。如“鸡”的读音与“吉”近似,再加上鸡肉的接受面较广,许多菜系中都会有选用鸡肉作为食材的美食。粤菜金华玉树鸡中金华原是地名,这里代指金华火腿,玉樹则指的是夹杂其中的碧绿色的蔬菜,对于此菜的翻译则无法直译,而应该翻译为蔬菜鸡肉和火腿片。[8]

(三)音译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之外,还有许多中华饮食文化中的词语无法用英语直接解释,也无法找到相近的单词,这时为了保持中文名称的原有含义就可使用音译的手法,直接将其作为一个单独使用的专有名词。如包子、麻花、豆汁、油条等特色食物,如果强行进行解释就会显得冗长而繁琐,不如直接将其读音作为英文翻译。使用音译的方式还有助于保持中餐食物的独特风味,同时使用音译加解释的方式有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能使外国食客完全感受到中国菜的独特魅力。[9]

五、结语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它能够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基础,也为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合适的研究角度。此外,饮食文化的翻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在菜名翻译中还要注意始终坚持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要积极承担起文化输送的使者,在饮食文化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树立更好的国家名片。

参考文献:

[1]陈雯.从文化的角度讨论中国菜的英语翻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291-292.

[2]蒋晓萍,罗云.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20(09):181-183.

[3]邓云方.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策略[J].食品工业,2021(03):226-227.

[4]赵佩茹.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国菜名的英语翻译[J].中国地质大学,2013(03):26-28.

[5]孙丽伟,于平凡.从菜单翻译看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J].校园英语,2018(01):226-227.

[6]张宇辉,餐饮英语的翻译研究——评《餐饮英语》[J].食品工业,2021(03):18-19.

[7]袁晓静.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食品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中国油脂,2021(04):64-67.

[8]曹晓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涉外传统饮食英文翻译——《食品专业英语》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1(01):225-227.

[9]刘静.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下中餐菜肴的翻译——评《食品专业英语》[J].食品工业2021(03):290-292.

作者简介:代丽英(1980-),女,山西祁县人,硕士,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中国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翻译研究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