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剖析、本质特征和伟大实践

2022-04-03卞靖陈曦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建设

卞靖 陈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分析

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文明从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状态,是过程与目标相统一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从过程看,是指通过不断变革来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从结果看,是指成为科技发展前沿的代表,通常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又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不盲目照搬别国模式,开辟了以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实现现代化的崭新路径,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等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线。

(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真理性、人民性、时代性等特征。

(三)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突出强调党的领导,明确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发展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强调从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紧跟时代变化而不断优化调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发展作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向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既遵循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既科学把握了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特征,又不盲目照搬别国模式,开辟了以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建设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心任务而开展的现代化。不论是建国初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还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都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始终顺应世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趋势,把握历史机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出了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明确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前提的现代化。其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改革开放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改革开放,着力破除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和障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持续推动现代化进程披荆斩棘向前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现代化。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来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观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凸显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这是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调“五位一体”的全面可持续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新型现代化。我们党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同时,我们党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协调推进。最终,形成了更加全面系统、更符合社会公平正义、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化。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党探索出一条既不自我封闭又不对外扩张,以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必要外部条件的、具有强大活力和生命力的现代化道路。从而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为那些既希望成功走向现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也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实践探索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一百年来,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时代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21—1949年):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现代化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救国图強探索过程。从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不同阶级和政党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实施了不同的救国方案。然而,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开展的改革和革命始终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始终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命运,始终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背景下,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1921年,在中华民族内外交困、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为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条件,也为新中国的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二)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发展(1950—1977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由此,实现了从模仿苏联进行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到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转变,并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期间虽然经历曲折,但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以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1978—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逐渐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时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通过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的再认识,提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将改革开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部署。之后,根据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更加丰富和充实,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及更为具体的阶段性部署。

(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系统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融合的创新性理论体系,成为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伟大”包含着党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彰显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度把握和领会。党的十九大把“美丽”写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拓展,内涵和外延更加系统完备。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百年风雨历沧桑,砥砺奋进创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全局高度积极推进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力争再用3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加强党对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和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但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更要深刻把握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关键影响。深刻认识我国内部发展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要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学研判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制定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

(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营造更加有利的对外开放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充分释放要素资源和市场,打通阻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坚持以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的主动权,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五)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从规模增速转向质量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现代化。进一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现代化。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现更为安全的现代化。

(卞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建设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