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鼓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保护利用对策

2022-04-02陈友根张茜茜沈敦鋆李建重赖丽娟王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古树种质林木

陈友根,张茜茜,沈敦鋆,李建重,赖丽娟,王林

(铜鼓县林业局,江西 铜鼓 336200)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价值[1]。据《江西森林》记载[2],铜鼓县植被区划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为华东植物区系。境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据《铜鼓树木》(1998年)记载[3],铜鼓县共有木本植物105 科592种(含种下等级),其中原生木本植物92 科228 属534种。人工引进栽培木本植物31科60种。国家级保护树种有9种,省级保护树种达31种。在原生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5 科7 属9种,被子植物87 科221 属525种。丰富的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据《铜鼓年鉴(2019)》记载[4],铜鼓境内野生陆生脊椎动物25 目62 科18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7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1种;江西省省级保护动物有46种。为了进一步弄清铜鼓县林木种质资源现状,科学地利用、保护当地种质资源,县林业局在省级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了“铜鼓县第二次主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1 调查区概况

江西省铜鼓县 (28°22′-28°50′ N,114°05′-114°44′ E)位于赣西北边陲九岭山脉中段,修河上游,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接湖南浏阳、平江两县(市),北连修水县。全县总面积1 551.94 km2。

根据《铜鼓县森林分类区划调查资料(2009年)》记载及2018年铜鼓林地一张图成果显示,铜鼓县林地面积138 738.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9.3%;非林地面积16 586.3 hm2,占10.7%;森林覆盖率88.04%,居江西省之首。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年均气温为16.2℃。境内红壤分布于海拔7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700~1 000 m 的地段;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1 100~1 300 m 之间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于大沩山、石花尖等海拔在1 300 m 以上的山顶,pH 值4.5~6.0。

2 调查方法及内容

2.1 调查方法

于2018年2 月-2019年12 月开展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主要调查全县范围内的所有野生林木、重点树种以及古树资源。此次调查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包括踏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等,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询问、专家咨询等辅助方式。实地调查过程中借助了平板电脑、相机以及专业测量工具,利用了江西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软件[1],具体的操作细则参照《江西省第二次主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手册》(以下简称《工作手册》)。此次铜鼓县调查的重点树种资源名录是从《工作手册》中拟定的江西省相关类别资源名录中筛选出来的。

2.2 调查内容

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调查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等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查清野生树种及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生长情况等。按照调查路线布局,通过单反相机拍摄植物图,平板电脑记载线路两侧10 m 范围内出现的树种。

根据《工作手册》中确定的铜鼓县所涉重点树种名录,除按上述因子调查外,还要逐个采集植物标本2~5 份。遇到分布面积少、种群数量稀少的应采用实测法;对分布较均匀且集中连片的,或成一定带状分布的采用样方法或样带法调查记录。

2)古树资源调查。调查树龄100 a 以上的古树、古树群树木资源。在城区、乡村、风水林、府庙、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古树资源分布地区,调查其种类、数量、分布、生境条件、生长状况及受威胁程度,并拍摄照片。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本次共设计踏查路线113 条,519.69 km,含港口、棋坪、高桥、排埠、温泉、永宁、三都、带溪、大塅9个乡镇,及花山、大沩山、茶山、龙门4个林场重点生态区域。共踏查到野生树种537种,记录了20.56 万株,调查时未发现新物种、省新记录树种以及县域新记录树种。调查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树种1种,即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国家Ⅱ级保护树种9种,分别是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长序榆(Ulmus elongata)、榧树(Torreya grandis)、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闽楠(Phoebe bournei)、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花榈木(Ormosia hosiei)、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本次共确定13种省重点调查树种,实地共踏查到11种,分别是花榈木、伯乐树、榧树、闽楠、南方红豆杉、毛红椿、青钱柳、乐昌含笑、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5]、金钱松,共记录 7.4 万株。

3.2 古树资源

经调查,铜鼓县古树树种种类38种1 808株,古树群236 片,主要分布在温泉镇、排埠镇、大塅镇、棋坪镇。

全县古树分等级情况,详见表1。Ⅰ级古树共74株,占古树总数的4%。主要分布在高桥乡、棋坪镇、三都镇、大塅镇、花山林场等乡镇林场内。主要树种有樟、榧树、苦槠、柏木、南方红豆杉等。Ⅱ级古树共265株,占古树总数的14.6%。主要分布在高桥乡、棋坪镇、大塅镇、花山林场等地。主要树种为樟、榧树、南方红豆杉、苦槠等。Ⅲ级古树共1 469株,占古树总数的81.4%。主要分布在大塅镇、温泉镇、排埠镇、高桥乡、花山林场、大沩山林场、茶山林场等地,主要树种有樟树、苦槠、枫香、榧树、南方红豆杉等。

表1 铜鼓县古树资源调查数据统计/株Tab. 1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in Tonggu County

4 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分析

4.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现状分析

1)铜鼓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较为丰富,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铜鼓县各类野生林木91 科220 属537种(实际可能会更多)。据统计,铜鼓县林木种类含20种以上的大科有4个,分别是蔷薇科(45种)、樟科(36种)、壳斗科(25种)和冬青科(26种);含8种以上的科有23个,约为总科数的25.3%。蔷薇科和茜草科含属数最多,均为14 属;其次是蝶形花科9 属;樟科、山茶科7 属;壳斗科、忍冬科5 属。220 属分别属于14个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类型。由此可见,铜鼓县林木的科、属、种数量较多,乔、灌和藤本都占有相当比例,植物种类复杂多样;热带地理成分和温带地理成分相互混杂,植物区系构成复杂。

2)从地带性植被来看,铜鼓县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山矾科、冬青科、金缕梅科、杜鹃花科的不同类型阔叶树是构成铜鼓县常绿阔叶林优势乔、灌木树种,说明了铜鼓县植被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特征。在垂直结构上,上层乔木建群树种有壳斗科的甜槠、苦槠、钩锥等,山茶科的木荷和银木荷(S. argentea),金缕梅科的枫香;中下层乔木主要有壳斗科的秀丽锥(C. jucunda)、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樟科的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湘楠(Ph. hunanensis)、樟、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蔷薇科的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杜英科的秃瓣杜英、华杜英(Elaeocarpus chinensis)、山杜英(E.sylvestris),木兰科的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 maudiae)等,山茶科的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红淡比(Cleyera japonica)、格药柃(Eurya muricata)、细枝柃(E. loquaiana)等,冬青科的冬青、山茶科的四川山矾(Symplocos lucida)、老鼠矢(S.stellaris)等。灌木主要有杜茎山(Maesa japonic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等。

3)调查发现铜鼓县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种,省重点调查树种11种。重点调查树种中资源量大小依次为南方红豆杉、榧树、青钱柳、方竹,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且满足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库的条件,其余重点调查树种数量多为1~10株,应重点保护。

4)铜鼓县森林资源用途丰富。从林木种质资源用途来看,可分为工业用林木种质资源、食用性林木种质资源、观赏性林木种质资源、生态保护类林木种质资源、药用林木种质资源、竹类种质资源,各类资源都十分丰富,涉及几百个林木种类。这些树种在建筑用材、化工、药用、食用、生物能源等方面用途广泛,如优良用材类树种50 余种、纤维植物50 余种、食用淀粉类25种,中草药林木100 多种。据统计,乔木类树种350 余种,还有较为丰富的灌木和藤本。如此众多的野生乡土树种资源,为今后林木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基因基础,开发潜力巨大。

4.2 古树资源现状分析

经调查,铜鼓县古树树种种类38种1 808株,古树群调查到236 片,主要分布在温泉镇、排埠镇、大塅镇、棋坪镇。全部的古树资源均悬挂了古树保护标识,并注明了年龄、树种名称、胸径大小,保护宣传基本到位。

从古树等级方面来看,Ⅲ级古树数量占比最大,Ⅱ级古树数量次之,Ⅰ级古树数量最少,数量分布结构为金字塔形,属良性发展态势。

从古树群构成树种来看,铜鼓县主要古树群构成树种有南方红豆杉古树群、榧树古树群、樟树古树群、马尾松古树群、椤木石楠古树群、苦槠古树群和枫香古树群。其中,以樟树古树群最多,达81个。

5 存在问题

5.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存在问题

1)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由于铜鼓县曾长期过度采伐,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大片天然次生林、疏林和残次林。尤其是常绿阔叶林破坏比较严重,林相残破,层次和组成树种减少,上层乔木树种被中下层树木所取代,常绿阔叶林砍伐后遭受毛竹林大肆入侵,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质量和林业生产力也受到较大的冲击,几乎把铜鼓逼近“远看青山在,近看无好材”的境地。

2)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尽管铜鼓县拥有众多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但多数资源属于“养在深闺无人知”。铜鼓县对乡土树种的培育及良种选育研究较少,在用材林方面,对阔叶树的应用极少,对“四化树种”的开发应用亦极少。这与最新用材林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存在差距,亦与当前用材林朝着定向、优质、高产、高效和稳定的方向发展和森林经营方式倾向于“材种大径化、树种珍贵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近自然经营模式衔接不够。因此,推广更多优质乡土树种是实现用材林优质高产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要加大良种壮苗的应用,加快实施退休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森林质量提升措施。

3)公益林(天然林)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由于林权分包到户,迫使公益林面积难以增加。当前,公益林朝着生态系统稳定、国家储备林、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既符合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又满足了林木产品优质高产的需求。然而,铜鼓县现有的生态公益林其生态功能相差十分悬殊,有些森林质量差,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能如涵养水分、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碳汇功能等。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不足,归根结底是野生林木种质资源遭受破坏,优质的林木破坏殆尽。

4)森林质量不高,树种结构简单。铜鼓县的大多数山地森林质量不高,树种结构简单。主要体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年生长量低,加之提升森林质量的措施不够有力,导致了铜鼓县森林质量不高的现状。另外人工造林树种主要集中在杉木、国外松(湿地松和火炬松),其他阔叶树种造林面积和数量较少,导致森林复合经营水平不高。

5.2 古树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古树资源是自然界与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或缺和可再生的稀有资源。调查中发现,在保护古树资源方面依然存在短板或空缺,必须引起政府、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增加保护力度。

1)法制建设不够健全。尽管国家出台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绿化条例》等一系列关于古树资源的法律法规,但仍然缺少统一的古树资源保护法律法规[6]。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擅自砍伐和移植古树资源的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时,可操作性不强,后续工作开展受到严重限制[6]。

2)管护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古树资源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从人力物力上给予保障。但对遇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白蚁侵害、刮风雷击、森林病虫害、枯枝砸伤人的安全隐患等复杂因素,在实施应急处置时,缺少应急预案,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对,往往起不到标本兼治效果。其根本原因是在实施应急处置时经费没有保障,审批流程复杂,难免耽误宝贵的抢救时机。

3)遗弃带来的安全隐患。受城镇化率越来越高、生态移民政策或项目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农户,逐渐向交通便利、经济活跃县城、乡镇集镇迁移,这也不可避免造成对生长在原聚居地古树资源的抛弃。尤其生长在人迹罕至山谷里的古树,因无人看管,其生存条件随时发生改变,甚至日趋恶劣,极易导致自然死亡[7]。

6 发展对策

6.1 强化林木种质资源建设

铜鼓是南方重点林业县,林木种质资源作为发展绿色林业、生态林业的家底,摸清家底,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显得极为重要,国内许多学者从宏观上充分强调了调查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原则性[8-12],本着这一原则,至今铜鼓县已开展了3 次有关林木种质资源方面的调查,其调查成果为以后的森林生态保护和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铜鼓县在充分利用这些基础数据服务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差距,需要正确对待并寻找对策。

1)完善经营措施,合理配置资源。针对铜鼓县森林质量低下、林相破坏严重的情况,当务之急要重点对现有的次生林实施“封、改、造、补”,促进人工更新和自然修复,尽快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活动,必须严格控制,加强管理。针对铜鼓县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对灌丛、灌草和山顶矮林的脆弱生态区,更应加强保护。搞好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水源林、薪炭林、生态公益林、经济林、用材林、国家战略储备林等,把“分类经济”的思想贯彻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去。

2)加大对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可实现林木种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但过度利用或掠夺式经营,将会导致资源枯竭,因此,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加强科学指导和管理,切实做好保护工作。如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对珍稀濒危树种和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对广大干部、群众普及林业资源保护知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体系,依法严厉查处各类林业违法犯罪案件。

3)加强乡土树种开发利用。针对铜鼓县丰富的林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乡土树种资源,如榧树、蓝果树、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青钱柳等20 多个树种和其他部分珍贵用材树种可供选用,加以研究繁育与推广应用。在观赏树种开发方面,乡土树种更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槭树科的三峡槭(Acer wilsonii)、鸡爪槭(A. palmatum)、罗浮槭(A. fabri)、樟叶槭(A. coriaceifolium),冬青科的香冬青(Ilex suaveolens)、枸骨(I. cornuta)、浙江冬青(I. zhejiangensis)、小果冬青(I. micrococca)等。只要注意开发,其市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比引进树种更快。

4)加强科学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各级领导首先要加强学习,树立保护与利用相统一观念,在制定有关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避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偏见思想,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建立考核机制,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

5)建设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补偿机制。建设生态公益林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为此,生态建设必须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提供,谁得益”原则。树立:科学经营、正确评价、合理补偿的理念。实施“只补阔叶树,不补针叶树;不采木材,只采花果叶种子;不采林分,只采林下;不主伐,只抚育;不人工更新,只补植”等管理机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好了,质量提升了,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自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恢复。

6.2 加强古树资源保护对策

1)健全保护相适应有效机制。重视保护立法工作,进一步明晰对破坏不同等级古树资源违法行为的处罚裁量权,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宣传板块、活动周等方式广泛深入传播古树保护知识,让全社会形成“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古树资源”的共识。在各类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凡涉及到古树保护的,必须体现古树保护的措施和意见。

2)建立保护储备金制度。首先提高管护费的标准。目前国家财政对一株古树资源给予50~100 元·年-1的管护费用,无法覆盖管护费用的支出,建议适度放宽;其次建立健全古树资源保护储备金制度。对急需保护性抢救的古树实施移植、治疗、改善生存环境等措施。除政府安排相关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资、认养等方式参与到古树资源的管护中来。使一些古树资源在面临危机或破坏时寻求合理措施予以解决,真正将古树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13]。

3)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基层单位对古树资源的保护技术水平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包括对古树的长势、健康状况及其年龄都只能凭直观或经验推断。而对古树出现的腐烂、倾倒、白蚁危害以及中空等问题所采取的救治方法比较简单,有的没有“对症下药”,治理效果不够理想,急需改善提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支撑合作和信息交流,提高古树资源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古树资源管护和抢救复壮技术措施和应急预案。

致谢:本研究得到宜春市科学院肖智勇高级工程师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猜你喜欢

古树种质林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国家林草局发布2020年度林木良种名录
什么是碳中和?
家乡的古树
古树炼成记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古树绿荫